含“校”的成語(9個)
本文整理了校短推長、犯而勿校、循名校實等含“校”的成語9個,其中“校”開頭的成語3個,“校”結尾的成語3個,“校”在中間的成語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校”開頭的成語【第1句】:校短推長[xiào duǎn tuī cháng]
【解釋】指衡量人物的長處和短處。同“校短量長”。
【出處】唐·馮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樓伊侈謀,將易儲皇。公陳不可,校短推長。”
【第2句】:校名責實[jiào míng zé shí]
【解釋】責:要求。按著名稱或名義去尋找實際內容,使得名實相符。
【出處】南朝·梁·蕭綱《儀同徐勉墓志銘》:“舉直斥偽,校名責實,朝有進賢,野無遺逸,違天即地,歸幽去明,空谷傳古,哀風送旍。”
【第3句】:校短量長[jiào duǎn liáng cháng]
【解釋】指衡量人物的長處和短處。
【出處】唐·馮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婪伊侈謀,將易儲皇。公陳不可,較短推長。”
“校”結尾的成語【第1句】:犯而勿校[fàn ér wù xiào]
【解釋】受到別人的觸犯或無禮也不計較。同“犯而不校”。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兇手或其幫閑們,這才贈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舊惡’的格言。”
【第2句】:犯而不校[fàn ér bù jiào]
【解釋】犯:觸犯;校:計較。受到別人的觸犯或無禮也不計較。
【出處】《論語·泰伯》:“以能問與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示例】惠養(yǎng)民道:“犯而不校,何以罰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十五回
【第3句】:同年而校[tóng nián ér xiào]
【解釋】猶言相提并論。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出處】章炳麟《文學說例》:“體若駢枝,語反簡核;豈與夫蘇軾陳亮茍為辭費者同年而校乎?”
“校”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循名校實[xún míng jiào shí]
【解釋】猶循名責實。按其名而求其實,要求名實相符。
【出處】《晉書·劉弘傳》:“皆功行相參,循名校實,條列行狀,公文具上。”
【第2句】:摸金校尉[mō jīn xiào wèi]
【解釋】校尉:古代軍官職稱。指掠奪財物的軍官。
【出處】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操又特置發(fā)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示例】不啻摸金校尉,何殊發(fā)丘中郎。括盡前朝翰墨,搜窮歷代彝章。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
【第3句】:銖銖校量[zhū zhū xiào liàng]
【解釋】銖銖:分量極輕。指斤斤計較。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柳柳州》:“然榮辱得失之際,銖銖校量,而自矜其達,每詩不著此意,是豈能真忘之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