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移”的成語大全(159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移有足無、與時推移、潛移嘿奪等含“移”的成語159個,其中“移”開頭的49個,“移”結尾的49個,“移”在中間的61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移”開頭的成語
【第1句】:移有足無[yí yǒu zú wú]
【解釋】指用多余的部分彌補不足的部分。
【出處】宋·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諮目三》:“運動四國,權衡萬貨,平準其價,移有足無,然后天下之務舉矣。”
【第2句】:移山造海[yí shān zào hǎi]
【解釋】移動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力量和氣魄。
【出處】朱德《和何香凝主任〈農村〉原韻》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萬人民涌向前。”
【示例】那些移山造海的人們,幾萬、幾萬在勞動著,最多的時候曾達十幾萬人。秦牧《花城·古董》
【第3句】:移情遣意[yí qíng qiǎn yì]
【解釋】變易情志,消遣煩悶。
【出處】嚴復《救亡決論》:“若夫詞章一道,本無經濟殊科,詞章不妨放達,故雖極蜃樓海市,惝恍迷離,皆足以移情遣意。”
【第4句】:移山拔海[yí shān bá hǎi]
【解釋】移動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交際》:“勢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云。”
【示例】讓神話里的移山拔海的英雄在上空嘆息?! ——郭小川《閃耀吧,青春的火光》詩
【第5句】:移禍于人[yí huò yú rén]
【解釋】把禍害轉嫁到別人身上
【出處】清·無名氏《劉公案》第21回:“移禍于人,此井又是官井,真真的這個囚徒行事古怪!”
【第6句】:移船就岸[yí chuán jiù àn]
【解釋】就:湊近,靠近。改變原來主張,乘勢湊上去辦成某事。也比喻不招自來。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一回:“那薛蝌若有悔心,自然移船就岸。”
【示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0回:“只要說得領事害怕,仍可望移船就岸。”
【第7句】:移宮易羽[yí gōng yì yǔ]
【解釋】宮、羽:古代樂曲中的兩種曲調名。原指樂曲換調。后也比喻事情的內容有所變更。
【出處】宋·周邦彥《意難忘·美人》詞:“知音見說無雙,解移宮換羽,未怕周郎。”
【示例】馀香應未泯,憑君重唱金縷。移宮易羽,縱有離愁休怨訴。 ——宋·楊無咎《倒垂柳》詞
【第8句】:移緩就急[yí huǎn jiù jí]
【解釋】放開緩辦的事,去做急于要辦的事。
【出處】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保路運動·四川鐵路案檔案》:“略分先后,以為移緩就急之謀,則川事尚可為也。”
【第9句】:移氣養體[yí qì yǎng tǐ]
【解釋】改變氣質和保養身體。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上》:“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
【示例】此人本與我契好,但目下移氣養體,大非昔比了。 ——《雪巖外傳》第五回
【第10句】:移風革俗[yí fēng gé sú]
【解釋】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出處】《魏書·高閭傳》:“移風革俗,天保載定。”
【示例】故威行于下則壞法犯貴之風移矣,禮適其中則破產傷生之俗革矣,移風革俗其在茲乎! ——唐·白居易《策林四·禁厚葬》
【第11句】:移孝為忠[yí xiào wéi zhōng]
【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
【出處】語出《孝經·廣揚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
【示例】《傳》云:去食存信,信而有征。《經》云:移孝為忠,孝則不匱。 ——唐·張說《鄭國夫人神道碑奉敕撰》
【第12句】:移山竭海[yí shān jié hǎi]
【解釋】移動山岳,使大海干竭。比喻力量巨大。
【出處】《云笈七簽》卷二三:“力動乾坤,移山竭海。”
【第13句】:移船就泊[yí chuán jiù bó]
【解釋】就:湊近,靠近。改變原來主張,乘勢湊上去辦成某事。也比喻不招自來。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一回:“那薛蝌若有悔心,自然移船就岸。”
【第14句】:移風平俗[yí fēng píng sú]
【解釋】轉變風氣,改變習俗。
【出處】《呂氏春秋·侈樂》:“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
【第15句】:移的就箭[yí dì jiù jiàn]
【解釋】移動箭靶靠近箭。比喻曲意遷就。
【出處】唐·劉知幾《史通·書志》:“移的就箭,曲取相諧。”
【第16句】:移形換步[yí xíng huàn bù]
【解釋】猶移步換形。形容變化多端。
【出處】清·錢謙益《與方爾止書》:“八旬之內,勢變多端,盡寸之間,移形換步。正所謂波瀾獨老成也。”
【第17句】:移風易俗[yí fēng yì sú]
【解釋】移:改變;易:變換。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出處】《荀子·樂論》:“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示例】我們要移風易俗,形成講科學的好風氣。
【第18句】:移孝作忠[yí xiào zuò zhōng]
【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為忠”。
【出處】謝覺哉《不惑集·愛父母》:“不錯,封建社會曾把養父母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類熱愛父母——'孝親’的自然倫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第19句】:移禍枯桑[yí huò kū sāng]
【解釋】比喻甲方直接受害,乙方也不免受到牽連。
【第20句】:移天換日[yí tiān huàn rì]
【解釋】改變天,更換日。比喻價目表使用欺騙手段篡奪政權。
【出處】《晉書·齊王冏傳》:“趙庶人聽任孫秀移天易日。”
【示例】里頭呢,親近弄臣,移天換日,外頭呢,少年王公,顛波作浪,不曉得要鬧成什么世界呢。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一回
【第21句】:移天徙日[yí tiān xǐ rì]
【解釋】比喻盜弄政權。同“移天易日”。
【出處】《北史·廣陽王深傳》:“往者元叉執政,移天徙日。”
【第22句】:移樽就教[yí zūn jiù jiào]
【解釋】樽:古代盛酒器;就:湊近。端著酒杯離座到對方面前共飲,以便請教。比喻主動去向人請教。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一回:“也罷,我們移樽就教罷。”
【示例】因惦著晚飯是舅母、岳母移樽就教,給父母賀喜。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
【第23句】:移花換柳[yí huā huàn liǔ]
【解釋】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第24句】:移宮換羽[yí dōng huàn yǔ]
【解釋】宮、羽:古代樂曲中的兩種曲調名。原指樂曲換調。后也比喻事情的內容有所變更。
【出處】宋·周邦彥《意難忘·美人》詞:“知音見說無雙,解移宮換羽,未怕周郎。”
【示例】移宮換羽雖非巧,仿古依今教爾曹。 ——元·柯丹丘《荊釵記·團圓》
【第25句】:移山填海[yí shān tián hǎi]
【解釋】移動山岳,填平大海。指仙術法力高超。現多比喻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和氣魄。
【出處】明·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二折:“俺眾仙各施神通,移山填海,水盡枯干,教你無處潛藏。”
【示例】最后浮士德因憂愁了盲了目,在盲目中想象到他所從事著的移山填海的工作和在那新土地上人民安居樂業的烏托邦景象。 ——郭沫若《努力把自己改造成為無產階級的文化工人》
【第26句】:移東換西[yí dōng huàn xī]
【解釋】比喻生活不安定。
【出處】宋·朱熹《答呂子約》:“則恐一生只得如此,移東換西,終是不成家計也。”
【第27句】:移編絕簡[yí biān jué jiǎn]
【解釋】古人留下的文字。
【出處】唐·懷素《自敘》:“西游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移編絕簡,往往遇之。”
【第28句】:移山回海[yí shān huí hǎi]
【解釋】移動山岳,旋轉大海。比喻竭盡全力,克服巨大困難。
【出處】《南宮詞紀·題情·琥珀貓兒墜》:“移山回海,招贅相公宅。多就了除名煙月牌。”
【第29句】:移東就西[yí dōng jiù xī]
【解釋】彼此挪動轉移。比喻只求暫時應付,不作長久打算。
【出處】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移東就西,便為課續。取此適彼,遂號羨余。”
【第30句】:移星換斗[yí xīng huàn dǒu]
【解釋】形容法術神妙或手段高超。
【出處】明·葉憲祖《團花鳳》第四折:“你道是移星換斗少人知,又誰知藏鸚隱鷺須見。”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七回:“縛怪擒魔稱第一,移星換斗鬼神愁。”
【示例】不怕你有喜新厭舊的心腸,我自有移星換斗的手段。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
【第31句】:移國動眾[yí guó dòng zhòng]
【解釋】動搖國基及民心。
【出處】《管子·五輔》:“若民有淫行邪性,樹為淫辭,作為淫巧,以上諂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國動眾,以害民務者,其刑死流。”
【第32句】:移風改俗[yí fēng gǎi sú]
【解釋】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出處】《宋書·樂志一》:“移風改俗,致和樂之極。”
【示例】公閑邪納正,移風改俗。 ——《南史·宋紀上·武帝》
【第33句】:移日卜夜[yí rì bǔ yè]
【解釋】指晝夜相繼。
【出處】清·錢謙益《黃埔及六十壽序》:“清歌妙舞,移日卜夜。”v
【第34句】:移東籬,掩西障[yí dōng lí,yǎn xī zhàng]
【解釋】比喻只求暫時應付,不作長久打算。
【出處】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移東就西,便為課續。取此適彼,遂號羨余。”
【第35句】:移易遷變[yí yì qiān biàn]
【解釋】指遷移變化。
【出處】明·張居正《答中溪李尊師論禪》:“意生分段之身,剎那移易遷變,人烏得而知之。”
【第36句】:移山倒海[yí shān dǎo hǎi]
【解釋】搬動大山,翻倒大海。比喻人類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偉氣概。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三回:“這大圣正算計耍摜,原來那怪就知道了,且會遣山,就使一個移山倒海的法術。”
【示例】他有移山倒海之術。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八回
【第37句】:移山跨海[yí shān kuà hǎi]
【解釋】移動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談,《淮南》有傾天折地之說。”
【第38句】:移風易尚[yí fēng yì shàng]
【解釋】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出處】明·劉基《〈蘇平仲文集〉序》:“移風易尚之機,實肇于此。”
【第39句】:移丘換段[yí qiū huàn duàn]
【解釋】改動地段的區劃來謀取私利。
【出處】《明律·戶律·田宅》:“若將田土移坵換段,挪移等則,以高作下,減瞞糧額……罪亦如之。”
【第40句】:移花接木[yí huā jiē mù]
【解釋】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示例】不過中國的有一些士大夫,總愛無中生有,移花接木的造出故事來,他們不但歌頌升平,還粉飾黑暗。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
【第41句】:移根接葉[yí gēn jiē yè]
【解釋】喻指牽引媒介。
【出處】明·吳炳《情郵記·選艷》:“小人做官媒呵,移根接葉,種就了多少并頭蓮。”
【第42句】:移風振俗[yí fēng zhèn sú]
【解釋】改變風氣,振興習俗。
【出處】《新唐書·劉祥道傳》:“以去就之官,臨茍且之民,欲移風振俗,烏可得乎?”
【第43句】:移商換羽[yí shāng huàn yǔ]
【解釋】本指樂曲換調。“宮”、“商”、“羽”均為古代樂曲五音中之音調名。①比喻事情起了變化。②比喻隨聲附和。
【出處】宋·袁去華《清平樂(移商換羽)》詞:“移商換羽。花底流鶯語。唱徹秦娥君且住。腸斷能消幾許。”
【示例】替那女子送暖偎寒,移商換羽,都是你這老賤人了。 ——明·葉憲祖《團花鳳》第二折
【第44句】:移天易日[yí tiān yì rì]
【解釋】易:更換。比喻野心家篡奪政權。
【出處】《晉書·齊王冏傳》:“趙庶人聽任孫秀移天易日。”
【第45句】:移東掩西[yí dōng yǎn xī]
【解釋】用這方面的錢、物彌補那方面的虧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暫時應付,不作長久打算。
【出處】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移東就西,便為課續。取此適彼,遂號羨余。”
【示例】我是個老實人,有一句便說一句,從來不曉得將沒作有,移東掩西,哄騙別人。 ——清·無名氏《定情人》第五回
【第46句】:移東補西[yí dōng bǔ xī]
【解釋】用之方面的錢、物彌補那方面的虧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暫時應付,不作長久打算。
【出處】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移東就西,便為課續。取此適彼,遂號羨余。”
【示例】衣之破者,移東補西,必整必潔。 ——清·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第47句】:移步換形[yí bù huàn xíng]
【解釋】移動腳步,情景也隨之變換。形容景色變化多端。亦比喻逐步起著變化。
【出處】清·戴名世《雁蕩記》:“大抵雁蕩諸峰,巧通造化,移步換形。”
【示例】心齋由吳返鎮后,即以所得于卞汪者,薰陶徐龔,漸漸移步換形。 ——《掃迷帚》第二一回
【第48句】:移根換葉[yí gēn huàn yè]
【解釋】比喻徹底變換處境。
【出處】宋·蘇軾《意難忘·妓館》詞:“怎禁得棲惶。待與伊移根換葉,試又何妨。”
【第49句】:移風崇教[yí fēng chóng jiào]
【解釋】移轉風氣,崇尚教化。
【出處】《韓詩外傳》卷八:“移風崇教,生而不殺,布惠施恩,仁不偏與。”
“移”結尾的成語
【第1句】:與時推移[yǔ shí tuī yí]
【解釋】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
【出處】唐·李白《冬夜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吾不凝滯于物,與時推移。”
【第2句】:默轉潛移[mò zhuǎn qián yí]
【解釋】指暗中轉換移易。
【出處】清·馮桂芬《致李伯相書》:“然試辦采辦羈縻東省運道,三年后采買有效,再議進止,是亦默轉潛移之一術,執事以為何如?”
【第3句】:江山可改,本性難移[jiāng shān kě gǎi,běn xìng nán yí]
【解釋】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改變人的本性比改變自然面貌還困難。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出處】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第27回:“俗語有道:'江山可改,本性難移。’”
【第4句】:心蕩神移[xīn dàng shén yí]
【解釋】像受到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作用激起強烈情緒,神魂顛倒,不能自持。
【示例】他被她整得心蕩神移。
【第5句】:羽換宮移[yǔ huàn gōng yí]
【解釋】羽、宮: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五第一音級。指樂曲變調。也指事物的內容已經發生變化。
【出處】宋·周邦彥《意難忘·美人》詞:“知音見說無雙,解移宮換羽,未怕周郎。”
【第6句】:寸步不移[cùn bù bù yí]
【解釋】寸步:形容距離非常短。連寸步也不移動。指嚴守原地。
【出處】清·劉熙載《藝概·詩概》:“尊老杜者病香山,謂其'拙于馬事,寸步不移,猶恐失之’,不及杜之'注坡驀澗’似也。”
【第7句】:人心齊,泰山移[rén xīn qí,tài shān yí]
【解釋】只要大家一心,就能發揮出極大的力量。
【出處】王朔《一點正經沒有》:“人心齊泰山移螞蚱還有四兩肉一個蘿卜一個坑咱們怎么就不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呢?”
【示例】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我們一定能成功的。
【第8句】:世異時移[shì yì shí yí]
【解釋】世、時:社會、時代。異、移:不同、變化。社會變化了,時代不同了。亦作“時移世改”、“時移世異”、“時移俗易”、“時異事殊”。
【出處】北周·庾信《枯樹賦》:“殷仲文風流儒雅,海內知名,世異時移,出為東陽太守。”
【第9句】:星霜屢移[xīng shuāng lǚ yí]
【解釋】星霜:星辰運轉,一年循環一次,每年秋季降霜,因此以星霜指代年歲。表示歲月更換。
【出處】唐·高適《為東平薛太守進王氏瑞詩表》:“星霜屢移,書奏仍闕。”
【第10句】:貧賤不移[pín jiàn bù yí]
【解釋】移:改變。不因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而改變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堅定。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第11句】:南山可移[nán shān kě yí]
【解釋】南山:終南山。比喻已經定案,不可更改。
【出處】《舊唐書·李元纮傳》:“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終無搖動。”
【示例】終以為南山可移,此案不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
【第12句】:下愚不移[xià yú bù yí]
【解釋】移:改變。下等的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舊時儒家輕視勞動人民的觀點。也指不求上進,不想學好。
【出處】《論語·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示例】無奈那下愚不移的心性,連自己竟忘記了那秀才是別人與他掙的,居之不疑。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五十回
【第13句】:確鑿不移[què záo bù yí]
【解釋】確實可靠,不容懷疑。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詩經’上這兩句我還記得,是'我送舅氏,曰至渭陽’。如今用這個典故,可稱確切不移。”
【示例】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是確鑿不移的真理。
【第14句】:本性難移[běn xìng nán yí]
【解釋】移:改變。本質難于改變。
【出處】元·尚仲賢《柳毅傳書》楔子:“想他每無恩義,本性難移,著我向野田衰草殘紅里。”
【示例】你總是這樣不愛收拾,屢次說你,你總不聽。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巴金《家》二
【第15句】:萬物不能移[wàn wù bù néng yí]
【解釋】萬物都不能改變其本性。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山公舉阮咸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萬物不能移也。’”
【示例】阮咸貞素寡欲,深識清濁,萬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職,必絕于時。 ——《晉書·阮咸傳》
【第16句】:戀土難移[liàn tǔ nán yí]
【解釋】留戀故土,不愿移居他處。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一回:“他那里常常有書來,取我入伙,我只為戀土難移,不曾去得。”
【示例】這猴子戀土難移,小自小,倒也結實。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五回
【第17句】:專一不移[zhuān yī bù yí]
【解釋】移:動搖。一心一意,毫不動搖。形容非常專一。
【出處】漢·揚雄《法言義疏·修身》:“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
【示例】儲,誠也,專一不移也。 ——漢·班固《白虎通·情性》
【第18句】:守正不移[shǒu zhèng bù yí]
【解釋】堅守正道而不改變。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后賢志》:“前衡陽內史楊君,忠肅貞固,守正不移。”
【第19句】:江山易改,秉性難移[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
【解釋】舊時俗語。強調人要改變習性是非常困難的。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五:“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第20句】:俗易風移[sú yì fēng yí]
【解釋】易:變換;移:改變。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出處】《荀子·樂論》:“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示例】是知俗易風移,必由上之所好,非夫圣明御世,亦無以振斯頹俗矣。 ——《晉書·儒林傳》
【第21句】:與世推移[yǔ shì tuī yí]
【解釋】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
【出處】《楚辭·漁父》:“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示例】求一挾千百萬之貲,與世推移而足以畸輕畸重者也,管子以外,不數覯焉。 ——鄭觀應《盛世危言·商戰》
【第22句】: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wēi wǔ bù néng qū,pín jiàn bù néng yí]
【解釋】威武:權勢,武力;屈:屈服;移:改變。強暴的壓力不能使之屈服,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不能使之改變志向。形容意志堅定。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示例】而且證明了我們中國,卻有許多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說真話的人們。 ——魯迅《記蘇聯版畫展覽會》
【第23句】:一腳不移[yī jiǎo bù yí]
【解釋】借喻堅定不移。
【第24句】:一言既出,金玉不移[yī yán jì chū,jīn yù bù yí]
【解釋】移:改變。話說出了口,就是用黃金白玉也不能更改。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出處】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十回:“我家小姐貞心定識不減古媛,今日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第25句】:默化潛移[mò huà qián yí]
【解釋】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同“潛移默化”。
【出處】明·呂坤《呻吟語·治道》:“然后民知善之當為,惡之可恥,默化潛移,而服從乎圣人。”
【示例】其于風教,默化潛移,正自不小。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待紳士》
【第26句】:默換潛移[mò huàn qián yí]
【解釋】指暗中轉換移易。
【出處】清·李漁《奈何天·鬧封》:“喜得男兒爭氣,把紅顏命格,默換潛移。”
【第27句】:堅定不移[jiān dìng bù yí]
【解釋】移:改變,變動。穩定堅強,毫不動搖。
【出處】《資治通鑒·唐記·文宗開成五年》:“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
【示例】他們走得很慢,然而是堅定不移地向前走。 ——茹志娟《澄河邊上》
【第28句】:山河易改,本性難移[shān hé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
【解釋】指習慣成性,很難改變。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二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第29句】:眾難群移[zhòng nán qún yí]
【解釋】眾人心中都有疑難。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第30句】:貧賤不能移[pín jiàn bù néng yí]
【解釋】不會因生活貧困,地位卑微而改變自己的志向。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第31句】:日中必移[rì zhōng bì yí]
【解釋】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同“日中則昃”。
【出處】《史記·日者列傳》:“日中必移,月滿必虧;先王之道,乍存乍亡。”
【第32句】:節變歲移[jié biàn suì yí]
【解釋】節:節令;歲:年。節令變易,年歲轉換。
【出處】唐·牛肅《紀聞·牛應貞》:“今節變歲移,臘冬春首,照晴光于效甸,動暄氣于梅柳,水解凍而繞軒,風扇和而入牖。”
【第33句】:斗轉星移[dǒu zhuǎn xīng yí]
【解釋】星斗變動位置。指季節或時間的變化。
【出處】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三折:“直睡的陵遷谷變,石爛松枯,斗轉星移。”
【示例】直吃的昏慘慘更闌夜深,直熬的明皎皎斗轉星移。 ——明·無名氏《鎖白猿》第一折
【第34句】:寸步難移[cùn bù nán yí]
【解釋】連一步都難移動。形容走路困難。也比喻處境艱難。
【出處】《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吾緣染患,寸步難移。”
【示例】我二大王有些法術,遣了三座大山把他壓在山下,寸步難移。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3回
【第35句】:稟性難移[bǐng xìng nán yí]
【解釋】本性難以改變。
【出處】元·尚仲賢《洞庭湖柳毅傳書》楔子:“想他第無恩義,本性難移。著我向野田衰草殘紅里,離鳳閣近漁磯。”
【示例】今是昨非,誰能早見機。稟性難移,休嗔我笑伊。 ——明·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紀笑四首》其四
【第36句】:一定不移[yī dìng bù yí]
【解釋】原指一定下來就不變更,后形容事理正確,不可改變。同“一定不易”。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音律》:“至于填詞一道,則句之長短,字之多寡,聲之平、上、去、入,韻之清濁陰陽,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示例】然究竟半個明的,半個暗的,是一定不移的道理。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
【第37句】:桑蔭未移[sāng yīn wèi yí]
【解釋】指人之意氣相投,相知無須時日長久。亦指時間短暫。同“桑蔭不徙”。
【出處】語出《戰國策·趙策四》:“昔者堯見舜于草茅之中,席隴畝而蔭庇桑,蔭移而授天下傳。”
【示例】舜受大麓,桑蔭未移而已陟帝位,皆所以祗承天命,若此之速也。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以肅承天命”裴松之注引《獻帝傳》
【第38句】:江山好改,本性難移[jiāng shān hǎo gǎi,běn xìng nán yí]
【解釋】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出處】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也許后來還要開開口。”
【第39句】:確切不移[què qiè bù yí]
【解釋】形容真實可靠,不容懷疑。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詩經’上這兩句我還記得,是'我送舅氏,曰至渭陽’。如今用這個典故,可稱確切不移。”
【示例】了那一頓西菜出的考語,自然是確切不移的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八回
【第40句】:日中則移[rì zhōng zé yí]
【解釋】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同“日中則昃”。
【出處】《戰國策·秦策三》:“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變化,圣人之常道也。”
【示例】臣聞峻高者隤,茂葉者摧,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四時不并盛,五行不俱弛。陰陽更倡,氣有盛衰。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
【第41句】:退如山移[tuì rú shān yí]
【解釋】退卻時象一座山在移動。比喻遇到變故,沉著鎮靜。
【出處】《吳子·應變》:“守以強弩,退如山移。”
【第42句】:瞽瞍不移[gǔ sǒu bù yí]
【解釋】瞽、瞍:眼睛瞎了的人;移:移動。眼睛瞎了的人對事物沒有反應。比喻惡劣成性的人不可能遷善改過。
【出處】漢·袁康《越絕書·越絕篇敘外傳記》:“盲者不可示以文繡,聾者不可語以調聲,瞽瞍不移,商均不化。”
【第43句】:江山好改,秉性難移[jiāng shān hǎo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
【解釋】舊時俗語。強調人要改變習性是非常困難的。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示例】老兄,你豈不聞'江山好改,秉性難移’?你切不可打量他從此就這等好說話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0回
【第44句】:百折不移[bǎi zhé bù yí]
【解釋】屢遭挫折亦不改變其操守。
【出處】明·吳承恩《贈郡伯古愚邵公報政序》:“即其可名狀者言之,則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第45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jiāng shān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
【解釋】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示例】屢次說你,你總不聽。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巴金《家》
【第46句】:物換星移[wù huàn xīng yí]
【解釋】物換:景物變幻;星移:星辰移位。景物改變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動了。比喻時間的變化。
【出處】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示例】兔走烏飛,搬不盡古今興廢,急回來物換星移,成就了鳳鸞交鶯燕侶。 ——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
【第47句】:矢志不移[shǐ zhì bù yí]
【解釋】發誓立志,決不改變。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屢勸駕,邵氏矢志不搖。”
【示例】他是以這樣的精神品質來矢志不移地為人民服務。 ——馮雪峰《論<保衛延安>》
【第48句】:守節不移[shǒu jié bù yí]
【解釋】堅守節操而不改變。
【出處】漢·劉向《新序·節士》:“子為父死無所恨,守節不移,雖有鐵鉞湯鑊之誅而不懼也。”
【示例】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杜恕傳》裴松之注:“晉初受禪,以不達天命,守節不移,削爵土,徙武戚。”
【第49句】:江山易改,稟性難移[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
【解釋】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看官有所不知。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示例】真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他寧死不屈。
“移”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潛移嘿奪[qián yí hēi duó]
【解釋】指不露形跡地改變或取得。同“潛移默奪”。
【出處】明·李贄《藏書·外臣傳·馮道》:“今觀五季相禪,潛移嘿奪,縱有兵革,不聞爭城。”
【第2句】:運移時易[yùn yí shí yì]
【解釋】指運數終盡,時勢變易。
【出處】《明史·金國鳳曹變蛟傳贊》:“金國鳳之善守,曹變蛟之力戰,均無愧良將材,然而運移時易,難于建功而易于挫敗。”
【第3句】:潛移默奪[qián yí mò duó]
【解釋】指不露形跡地改變或取得。
【出處】明·歸有光《〈洪范〉傳》:“然有養之、厚之、節之、教之、不傷之,所不能及者,故必有潛移默奪于冥冥之中。”
【示例】想當時綸扉之地潛移默奪,華亭因不肯歸美于人,先文靖亦不以告人也。 ——清·嚴有禧《漱華隨筆·先文靖》
【第4句】:星移漏轉[xīng yí lòu zhuǎn]
【解釋】星位移位,更漏轉換。謂夜深。
【出處】明·劉基《花犯·秋夜》詞:“夜何其,星移漏轉,涼蟾照無睡。”
【第5句】:時移事遷[shí yí shì qiān]
【解釋】隨著時間的流逝,世事也在改變。
【出處】元·施惠《幽閨記·招商諧偶》:“說甚么宦室門楣,寒士尋常,望若云霄;時移事遷,為地覆天翻,君去民逃。”
【第6句】:習俗移性[xí sú yí xìng]
【解釋】風俗習慣可以改變人的習性。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雜上》:“汨常移質,習俗移性。”
【第7句】:千里移檄[qiān lǐ yí xí]
【解釋】移:傳送;檄:是時指一種公文。
【出處】《后漢書·李固傳》:“上奏南陽太守高賜等臧穢。賜等懼罪,遂共重賂大將軍梁冀,冀為千里移檄,而固持之愈急。”
【示例】冀愛財如命,悉數收受,即替他千里移檄,囑固從寬。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四十六回
【第8句】:易俗移風[yì sú yí fēng]
【解釋】改變習俗,轉移風氣。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梓童士女》:“其高者,則嚴君味道,易俗移風。”
【示例】陳去病《論戲劇之有益》:“惟茲新戲,最洽人情,易俗移風,于是焉在。”
【第9句】:時移俗易[shí yí sú yì]
【解釋】移:變動;易:改換。時代變了,社會風氣也變了。
【出處】《淮南子·齊俗訓》:“時移則俗易。”漢·劉向《說苑·雜言》:“今夫世異則事變,事變則時移,時移則俗易。”
【示例】及時移俗易,則通變適用,是以周、漢俶遷,隨世輕重。 ——《宋史·顏竣傳》
【第10句】:倒海移山[dǎo hǎi yí shān]
【解釋】倒:顛倒,翻轉。翻轉大海,移動山岳。指氣勢或力量洪大。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82回:“飛北上……都是倒海移山雄猛客。”
【示例】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八回:“只消把法身一動便能倒海移山,連陰陽兩界不得安全。”
【第11句】:時移物換[shí yí wù huàn]
【解釋】時:時代;移:變遷;換:變換。由于時代變遷,一切景物也變了樣。
【出處】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十回:“宋公明費許多心機,才招聚得一百八人,死的死,散的散。時移物換,哪里還興得?”
【示例】鼎革以來,時移物換。十年舊夢,依約揚州。 ——清·余懷《板橋雜記》
【第12句】:日不移晷[rì bù yí guǐ]
【解釋】比喻只一剎那,非常迅速。
【出處】《漢書·王莽傳上》:“人不還踵,日不移晷。”
【示例】《隸釋·漢巴郡太守張納碑》:“日不移晷,收功獻捷。”
【第13句】:接木移花[jiē mù yí huā]
【解釋】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示例】惡書自是好身手,接木移花掩先丑。 ——清·葉蘭《竊名器》詩
【第14句】:習俗移人[xí sú yí rén]
【解釋】移:改變;人:指人的本性。風俗習慣可以改變人的習性。
【出處】漢·楊惲《報孫會宗書》:“安定山谷之間,昆戎舊壤,子弟貪鄙,豈習俗之移人哉。”
【示例】宮中不足,隨時選入,隋主堅也心為物役,漸漸的愛戀聲色了。習俗移人,中主不免。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八十六回
【第15句】:日不移影[rì bù yí yǐng]
【解釋】日影沒有移動。形容時間極短。
【出處】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三折:“自到都下,攛過卷子。小官日不移影,應對萬言,圣人大喜。”
【示例】不期世充手下秦書寶英雄,日不移影,敗唐將數十余員。 ——明·無名氏《智降秦叔寶》第四折
【第16句】:曲突移薪[qǔ tū yí xīn]
【解釋】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同“曲突徙薪”。
【出處】清·李漁《玉搔頭·媲美》:“曲突移薪計未忠,焦頭爛額敢居功。”
【第17句】:時移勢易[shí yí shì yì]
【解釋】指時代、情勢等都已發生變化。
【出處】清·杭世駿《質疑·諸史》:“時移勢易,踵事增華,亦不得獨罪商君矣。”
【第18句】:星移物換[xīng yí wù huàn]
【解釋】星移:星辰移位;物換:景物變幻。景物改變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動了。比喻時間的變化。
【出處】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示例】任寒來暑往,星移物換,得高眼晝。 ——金·丘處機《水龍吟·春興》詞
【第19句】:居移氣,養移體[jū yí qì,yǎng yí tǐ]
【解釋】指地位和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奉養可以改變人的體質。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上》:“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
【示例】任憑他發了橫財,居移氣,養移體,總會在微細之中露出馬腳來。 ——《冷眼觀》第12回
【第20句】:革帶移孔[gé dài yí kǒng]
【解釋】形容身體因老病而日慚消瘦。
【出處】《南史·沈約傳》:“言已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
【第21句】:風移俗易[fēng yí sú yì]
【解釋】移:改變。轉移風氣,改變習俗。
【出處】漢·班固《答賓戲》:“因勢合變,遇時之容,風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示例】使四海億兆,皆能儀刑斯人,取法將來,風移俗易,教美化行,唐、虞、三代,誠可追配。 ——元·高明《琵琶記·旌表》
【第22句】:時移世異[shí yí shì yì]
【解釋】那個時間已成過去,世情或處境也都已改變了。
【出處】唐·牛僧孺《玄怪錄·顧揔》:“憶兒貌,念兒心,望兒不見淚沾襟,時移世異難相見,棄謝此生當重尋。”
【示例】朱自清《詩教》:“漢以后時移世異,又書籍漸多,學者不必專讀經,經學便衰了下來。”
【第23句】:南山可移,判不可搖[nán shān kě yí,pàn bù kě yáo]
【解釋】南山:終南山;判:裁決;搖:動搖。終南山可以移動,但已定下的案子決不能更改。
【出處】《舊唐書·李元纮傳》:“南山可移,判不可搖也。”
【示例】做法官要有南山可移,判不可搖的精神。
【第24句】:星移電掣[xīng yí diàn chè]
【解釋】像流星閃電一樣快速。形容速度很快。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4回:“說時遲,那時疾,正如空中星移電掣相似,些兒遲慢不得。”
【第25句】:潛移默轉[qián yí mò zhuǎn]
【解釋】不露行跡、自然而然地轉移或轉變。同“潛移默運”。
【出處】梁啟超《亞洲地理大勢論》:“希臘之文明,潛移默轉,而入于羅馬。”
【第26句】:不可移易[bù kě yí yì]
【解釋】易:變換。不能動搖、改變。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有所定,則知其理之確然如是,一定則不可移易,任是千動萬動,也動搖他不得。”
【示例】不過,他們就得準備實行這樣的決議,這是不可移易的。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的憲政》
【第27句】:老龜烹不爛,移禍于枯桑[lǎo guī pēng bù làn,yí huò yú kū sāng]
【解釋】比喻有罪過的人安然無事,轉禍于無辜的人。
【出處】南朝·宋·劉敬叔《異苑》載:三國時有人獻大龜給孫權,孫權命人煮它,燒了一萬車柴都煮不爛。諸葛恪建議砍老桑樹來煮,結果一煮就爛了。
【示例】誰知人心不同,到挑動了家長的一個機括,險些兒送了秀童的性命。正是:老龜烹不爛,移禍于枯桑。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五
【第28句】:流移失所[liú yí shī suǒ]
【解釋】猶言流離失所。指無處安身,到處流浪。
【出處】《清史稿·世祖紀二》:“自后有流移失所甘心投誠者,有司禮送京師,加恩畜養。”
【第29句】:時移事改[shí yí shì gǎi]
【解釋】隨著時間的流逝,世事也在改變。
【出處】《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下》:“然則君臣無常位,陵谷有變遷,或棰塞長河,泥封函谷,時移世改,理有萬珠。”
【第30句】:愚公移山[yú gōng yí shān]
【解釋】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出處】《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示例】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們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第31句】:星移斗轉[xīng yí dǒu zhuǎn]
【解釋】斗:北斗星。星斗變動位置。指季節或時間的變化。
【出處】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三折:“直睡的陵遷谷變,石爛松枯,斗轉星移。”
【示例】抬頭觀看,星移斗轉,正是三更時分。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
【第32句】:風移俗變[fēng yí sú biàn]
【解釋】移:改變。轉移風氣,改變習俗。
【出處】《周書·儒林傳序》:“雖遺風盛業,不逮魏晉之辰,而風移俗變,抑亦近代之美也。”
【第33句】:傳柄移籍[chuán bǐng yí jí]
【解釋】柄:權力;籍:通“阼”,皇位。權勢地位轉移。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三守》:“惡自治之勞憚,使君臣輻湊之變,因傳柄移籍,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
【第34句】:潛移陰奪[qián yí yīn duó]
【解釋】奪:爭取。指不露形跡地改變或取得。
【出處】《明史·余珊傳》:“初每事獨斷,今戚里左右,或潛移陰奪。”
【第35句】:潛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
【解釋】潛:暗中同,不見形跡;默:不說話,沒有聲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示例】民眾文學當有一種“潛移默化”之功,以純正的博大的趣味,替代舊有讀物、戲劇等底不潔的、褊狹的趣味。 ——朱自清《民眾文學的討論》
【第36句】:時移事去[shí yí shì qù]
【解釋】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已經過去。
【出處】唐·陳鴻《長恨歌傳》:“時移事去,樂盡悲來。”
【第37句】:時移世易[shí yí shì yì]
【解釋】易:變。時光推移,世事隨之改變。
【出處】《梁書·侯景傳》:“假使日往月來,時移世易,門無強蔭,家有幼孤,猶加璧不遺,分宅相濟,無忘先德,以恤后人。”
【示例】《梁書·侯景傳》:“假使日往月來,時移世易,門無強蔭,家有幼孤,猶加壁不遺,分宅相濟,無忘先德,以恤后人。”
【第38句】:潛移默運[qián yí mò yùn]
【解釋】不露行跡、自然而然地轉移或轉變。
【出處】《明史·李東陽傳》:“其潛移默奪,保全善類,天下陰受其庇,而氣節之士多非之。”
【示例】蓋潛移默運,銷之于未然,轉之于不覺,救人而無救之跡,豈非重襲不露之天明乎? ——清·魏源《老子本義注》
【第39句】:時移世改[shí yí shì gǎi]
【解釋】時代變了,世事也在改變。
【出處】《抱樸子·鈞世》:“且夫古者事事醇素,今則莫不雕飾,時移世改,理自然也。”
【第40句】:換羽移宮[huàn yǔ yí gōng]
【解釋】見“移宮換羽”。亦作“移商換羽”。謂樂曲換調。宮、商、羽均為古代樂曲五音中之音調名。后也比喻事情的內容有所變更。
【出處】宋·楊無咎《點絳唇(小閣清幽)》詞:“換羽移宮,絕唱誰能和。”元·虞集《燭影搖紅(雪映虛檐)》詞:“洞房春暖,換羽移宮,珠圓絲瑩。”
【示例】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清·吳偉業《圓圓曲(鼎湖當日棄人間)》詞
【第41句】:權移馬鹿[quán yí mǎ lù]
【解釋】指恃權專橫跋扈,任意顛倒是非。
【出處】語出秦·趙高指鹿為馬事。
【示例】口變淄素,權移馬鹿,山鬼晝舞,愁魂夜哭,如得其情,片言折獄。 ——明·馮夢龍《智囊補·察智·得情》
【第42句】:時移世換[shí yí shì huàn]
【解釋】時移:時代變遷。隨著時代的變遷,世事也發生了變化。
【出處】明·瞿佑《剪燈新話·滕穆醉游聚景園記》:“湖山如故,風景不殊,但時移世換,令人有黍離之悲。”
【第43句】:時移世變[shí yí shì biàn]
【解釋】時代變遷,世事也不一樣。同“時易世變”。
【出處】唐·白居易《唐淮南節度使李公家廟碑銘序》:“朝當晏駕,時移世變,遂出掾高要,佐潯陽。”
【示例】時移世變,社會進步很快
【第44句】:星移斗換[xīng yí dǒu huàn]
【解釋】斗:北斗星。星斗變動位置。指季節或時間的變化。
【出處】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三折:“直睡的陵遷谷變,石爛松枯,斗轉星移。”
【示例】日往月來,星移斗換,不覺又十載有余。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三十
【第45句】:傳柄移藉[chuán bǐng yí jiè]
【解釋】指權勢轉移。
【出處】《韓非子·三守》:“惡自治之勞憚,使君輻湊之變,因傳柄移藉,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陳奇猷集釋引高亨曰:“藉,勢位也。”
【第46句】:換柳移花[huàn liǔ yí huā]
【解釋】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示例】試看瞞神嚇鬼,何難換柳移花,得價由吾賣。 ——清·蔣士銓《空谷香》第五出
【第47句】:游移不定[yóu yí bù dìng]
【解釋】游移:猶豫。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出處】漢·劉熙《釋名·釋車》:“游環在服馬背上,驂馬之外轡貫之。游移前卻,無定處也。”
【示例】各級黨組織直到每個支部的態度都要十分堅定,不能有任何游移不定、含糊不清的表現。 ——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
【第48句】:宮移羽換[gōng yí yǔ huàn]
【解釋】宮、羽: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五第一音級。指樂曲變調。也指事物的內容已經發生變化。
【出處】宋·周邦彥《意難忘·美人》詞:“知音見說無雙,解移宮換羽,未怕周郎。”
【示例】多情只記瀟湘瑟。縱而今、宮移羽換,此懷難竭。 ——元·邵亨貞《賀新郎》詞
【第49句】:潛移暗化[qián yí àn huà]
【解釋】潛:暗中,不見形跡。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第50句】:時移勢遷[shí yí shì qiān]
【解釋】時候不同,情況也發生了變化。
【出處】《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下》:“然則君臣無常位,陵谷有變遷,或棰塞長河,泥封函谷,時移世改,理有萬珠。”
【示例】說甚么宦室門楣,寒士尋常,望若云霄;時移勢遷,為地覆天翻,君去民逃。(元·施惠《幽閨記·招商諧偶》)
【第51句】:日中則移,月滿則虧[rì zhōng zé yí,yuè mǎn zé kuī]
【解釋】移:遷移。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滿圓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盛極必衰,或發展到一定限度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
【示例】臣聞峻高者聵,茂葉者摧,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
【第52句】:風移俗改[fēng yí sú gǎi]
【解釋】移:改變。轉移風氣,改變習俗。
【出處】晉·李氏《先賢行狀》:“遷濟陰太守,以德讓為政,風移俗改。”
【第53句】:日中必移,月滿必虧[rì zhōng bì yí,yuè mǎn bì kuī]
【解釋】移:遷移。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滿圓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盛極必衰,或發展到一定限度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日者列傳》:“日中必移,月滿必虧;先王之道,乍存乍亡。”
【第54句】:花移木接[huā yí mù jiē]
【解釋】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示例】遂使玉碎香消,誰能解語?花移木接,莫識稱名。 ——清·但明倫《聊齋志異·葛巾·評》
【第55句】:老龜煮不爛,移禍于枯桑[lǎo guī zhǔ bù làn,yí huò yú kū sāng]
【解釋】移禍:嫁禍。把禍患轉嫁給別人。比喻有罪過的人安然無事,嫁禍于無辜的人。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5卷:“險些兒送了秀童的性命。正是:老龜煮不爛,移禍于枯桑。”
【第56句】:覆海移山[fù hǎi yí shān]
【解釋】翻轉大海,移動大山。形容力量巨大。
【出處】《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阿修羅眾圣偏殊,覆海移山功力大,上住須彌福德強,平扶日月感神煞。”
【第57句】:改政移風[gǎi zhèng yí fēng]
【解釋】改變風氣習俗。
【出處】《東觀漢記·馬廖傳》:“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
【第58句】:換斗移星[huàn dǒu yí xīng]
【解釋】改變星斗的位置。比喻手段高超,神通廣大。
【出處】宋·克勤《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第十七卷:“佛祖命脈,列圣鉗錘,換斗移星,經天緯地。”
【示例】不怕你有喜新厭舊的心腸,我自有換斗移星,手段。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
【第59句】:南山可移,此案不動[nán shān kě yí,cǐ àn bù dòng]
【解釋】南山:終南山;動:動搖。終南山可以移動,但已定下的案子決不能更改。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終以為南山可移,此案不動。”
【第60句】:尤物移人[yóu wù yí rén]
【解釋】絕色的女子能移易人的情志。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示例】乃知尤物移人,雖大智大勇不能免。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第12卷
【第61句】:遷風移俗[qiān fēng yí sú]
【解釋】猶言移風易俗。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出處】《孔子家語·六本》:“擇君所以求仕,擇方所以修道;遷風移俗者嗜欲移性,可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