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盜”的成語大全(68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盜鐘掩耳、監守自盜、揖盜開門等含“盜”的成語68個,其中“盜”開頭的12個,“盜”結尾的25個,“盜”在中間的31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盜”開頭的成語
【第1句】:盜鐘掩耳[dào zhōng yǎn ěr]
【解釋】盜:盜竊;鐘:古代一種樂器。偷鐘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示例】復又盜鐘掩耳,嫁禍于人。 ——《舊唐書·哀帝紀論》
【第2句】:盜食致飽[dào shí zhì bǎo]
【解釋】比喻以不正當手段獲益。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第3句】:盜嫂受金[dào sǎo shòu jīn]
【解釋】以之為因小眚而遭讒被疑的典實。
【出處】《史記·陳丞相世家》載,絳侯、灌嬰等咸讒陳平曰: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于是漢王疑之。
【示例】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第4句】:盜名欺世[dào míng qī shì]
【解釋】盜:竊取;名:名譽;欺:欺騙。竊取名譽,欺騙世人。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不茍》:“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于暗世者也,險莫大焉。”
【示例】偽書卻日見風行,我看那些考據學家都是盜名欺世的。 ——郁達夫《采石磯》
【第5句】:盜怨主人[dào yuàn zhǔ rén]
【解釋】比喻奸惡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同“盜憎主人”。
【出處】漢·劉向《說苑·敬慎》:“盜怨主人,民害其貴,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蓋也。”
【第6句】:盜玉竊鉤[dào yù qiè gōu]
【解釋】玉:貴物。鉤:賤物。比喻一切大小竊取之事。
【出處】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吏條陳》:“盛宣懷不過郵傳部大臣耳,倘使處于總協理大臣地位,則盜玉竊鉤,何事尚不可為。”
【第7句】:盜亦有道[dào yì yǒu dào]
【解釋】道:道理。盜賊也有他們的那一套道理。
【出處】《莊子·胠篋》:“盜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示例】嘗舉以告姚安公,謂盜亦有道也。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九
【第8句】:盜鈴掩耳[dào líng yǎn ěr]
【解釋】比喻自己欺騙自己。同“盜鐘掩耳”。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示例】你看他盜鈴掩耳欺天下,賣國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 ——清·傷時子《蒼鷹擊·戕藩》
【第9句】:盜名暗世[dào míng àn shì]
【解釋】盜:竊取;名:名譽、名稱;暗:黑暗。在黑暗時代竊取好的名譽。指奸佞之人在亂世乘機騙取聲譽。
【出處】《荀子·不茍》:“是奸人將以盜名暗世者也。”
【第10句】:盜跖之物[dào zhí zhī wù]
【解釋】跖:人名,傳說是先秦時起義軍領袖,封建社會稱之為盜跖,代指壞人;物:物品。指盜賊搶劫來的東西。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這銀子是我們江南這幾個人的,并非盜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第11句】:盜賊公行[dào zéi gōng xíng]
【解釋】指社會治安差,盜賊公開行竊,無所顧忌。
【出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盜賊公行,而夭厲不戒。”
【示例】潼關將軍才且武,五千士卒健于虎;朝廷養汝為阿誰,盜賊公行如不睹。 ——明·方孝孺《潼關》
【第12句】:盜憎主人[dào zēng zhǔ rén]
【解釋】主人:物主。盜賊憎恨被他所盜竊的物主。比喻邪惡的人憎恨正直的人。
【出處】《左傳·成公十五年》:“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難。”
【示例】逆胡挑釁,興此大獄,盜憎主人,固亦其所。 ——清·章炳麟《獄中答新聞報》
“盜”結尾的成語
【第1句】:監守自盜[jiān shǒu zì dào]
【解釋】監守:監管;盜:偷竊。竊取公務上自己看管的財物。
【出處】《漢書·刑法志》:“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顏師古注:“即今律所謂主守自盜者也。”
【示例】總之少了谷石,卻無案卷可憑,這就是監守自盜的匱空。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九十四回
【第2句】:漫藏誨盜[màn cáng huì dào]
【解釋】指因保管疏忽而招致盜竊。
【出處】《易·系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第3句】:藏賊引盜[cáng zéi yǐn dào]
【解釋】藏:隱藏;引:勾引。包庇小偷,勾引強盜。形容與壞人狼狽為奸。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3回:“其中夜靜人稀,趁便藏賊引盜,什么事情做不出來。”
【第4句】:主守自盜[zhǔ shǒu zì dào]
【解釋】竊取公務上自己看管的財物。
【出處】《漢書·刑法志》:“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顏師古注:“即今律所謂主守自盜者也。”
【第5句】:鼠偷狗盜[shǔ tōu gǒu dào]
【解釋】像鼠狗那樣奔竄偷盜。同“鼠竊狗盜”。
【出處】清·無名氏《陸沉痛》楔子一出:“遍地腥膻,直弄得江翻海擾,鼠偷狗盜,大劫何日了?”
【第6句】:雞鳴狗盜[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鉆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示例】報仇的這樁事,是樁光明磊落,見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須這等雞鳴狗盜,遮遮掩掩。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
【第7句】:監臨自盜[jiān lín zì dào]
【解釋】竊取公務上自己看管的財物。同“監主自盜”。
【出處】曾慥《類說》卷二引《名臣傳·杜衍》:“衍在中書,權幸欲去之,以舜欽監進奏院市故紙監臨自盜除名,以撼動衍,衍亦以此求退。”
【示例】監公使庫皇寘坐獄,嗣昌奏請之,遂以監臨自盜責安化軍節度副使,安置郢州。 ——《宋史·薛嗣昌傳》
【第8句】:綠林強盜[lù lín qiáng dào]
【解釋】指山林的強盜。
【出處】魯迅《書信集·致趙家璧》:“試看綠林強盜,怎樣不惜錢財以買盒子炮,就可知道。”
【第9句】:借寇赍盜[jiè kòu jī dào]
【解釋】赍:資助。把武器借給了賊兵,把糧食送給了盜匪。比喻幫助自己的敵人增強力量。
【出處】《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盜糧,借賊兵也。”
【示例】其中近年所買夷炮,約居三分之一,盡以借寇赍盜,深堪憤恨。 ——清·林則徐《答奕將軍防御粵省六條》
【第10句】:穿窬之盜[chuān yú zhī dào]
【解釋】穿:指穿壁;窬:通“逾”,從墻上爬過去。從墻上爬過去。指鉆洞和爬墻的盜賊。
【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示例】傷殘猶剽掠之徒,貪鄙勝穿窬之盜。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三回
【第11句】:開門延盜[kāi mén yán dào]
【解釋】開門請強盜進來。比喻引進壞人,招來禍患。同“開門揖盜”。
【出處】清·魏源《籌海篇·議守上》:“所謂誘賊入內河者,謂兵炮地雷,水陸埋伏,如設阱以待虎,設罾以待魚,必能制其死命,而后縱其入險,非開門延盜之謂也。”
【第12句】:鼠竄狗盜[shǔ cuàn gǒu dào]
【解釋】像鼠狗那樣奔竄偷盜。
【出處】《隋書·高祖紀下》:“歷陽、廣陵,窺覦相繼,或謀圖城邑,或動剝吏人,晝伏夜游,鼠竄狗盜。”
【第13句】:狐鳴狗盜[hú míng gǒu dào]
【解釋】指作惡偷盜之徒。舊時統治者對造反者的貶稱。
【出處】《舊唐書·鄭畋傳》:“畋謬領藩垣,榮兼將相,每枕戈而待旦,常泣血以忘餐,誓與義士忠臣,共剪狐鳴狗盜。”
【第14句】:誨淫誨盜[huì yín huì dào]
【解釋】原意是財物不仔細保管,招致別人來偷盜;女子打扮得十分妖艷,也是引誘別人來調戲。現指引誘人做奸淫盜竊的事。
【出處】《周易·系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示例】“誨淫”“誨盜”只是代表統治者的利益的說話。 ——朱自清《論雅俗共賞》
【第15句】:監主自盜[jiān zhǔ zì dào]
【解釋】竊取公務上自己看管的財物。同“監守自盜”。
【出處】《舊唐書·楊炎傳》:“杞怒,謫晉衡州司馬,更召他吏繩之,曰:'監主自盜,罪絞。’”
【示例】我們要堅決打擊監主自盜的現象。
【第16句】:迎門請盜[yíng mén qǐng dào]
【解釋】比喻至孝。
【出處】典出《后漢書·趙咨傳》:“咨少孤,有孝行……盜嘗夜往劫之,咨恐母驚懼,乃先至門迎盜,因請為設食。”
【示例】昔人迎門請盜,恒懷廢寢之憂,當挽輿梓,猶有危途之懼。 ——南朝·陳·徐陵《在北齊與梁太尉王僧辯書》
【第17句】:江洋大盜[jiāng yáng dà dào]
【解釋】在江河湖海搶劫行兇的強盜。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小婦人父及夫,俱為江洋大盜所殺。”
【示例】他一向本是江洋大盜,因他善于使船,專能搶上風,踅順水。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
【第18句】:誣良為盜[wū liáng wéi dào]
【解釋】誣:誣陷。良:好人。指捏造事實,陷害好人。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歸山》:“據爾所供,一無實跡,難道本衙門誣良為盜不成!”
【示例】只說劉大老爺到了常熟縣任上,不到一年就鬧了一起誣良為盜的案子。 ——清·張春帆《九尾龜》第八十四回
【第19句】:慢藏誨盜[màn cáng huì dào]
【解釋】慢藏:收藏不慎;誨:教導。收藏財物不慎,等于誘人偷竊。
【出處】《周易·系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示例】古圣人所教的“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就是說子女玉帛的處理方法,是應該堅壁清野的。 ——魯迅《墳·堅壁清野主義》
【第20句】:鼠竊狗盜[shǔ qiè gǒu dào]
【解釋】象老鼠少量竊取,象狗鉆油偷盜。指小偷小摸。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
【示例】數年來無鼠竊狗盜之擾者,皆我夜夜邏察故也。 ——清·青城子《志異續編·丐報恩》
【第21句】:開門揖盜[kāi mén yī dào]
【解釋】揖:拱手作禮。開門請強盜進來。比喻引進壞人,招來禍患。
【出處】《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況今奸宄競逐,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制,是猶開門而揖盜,未可以為仁也。”
【示例】失守城池,要按軍法;況又有稟帖到楊太守差我保守,我是你徒弟,開門揖盜,豈不是私通叛寇?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三回
【第22句】:謾藏誨盜[màn cáng huì dào]
【解釋】指收藏東西不謹慎而招致盜賊。謾,通“慢”。
【出處】《冷眼觀》第17回:“俗語說,財勿露白,要到子尷尬個時候,倒說伲是謾藏誨盜。”
【示例】事情過后,鎮上出了不少的議論:有人說老蒲確是'謾藏誨盜’,不要看他自己裝窮。 ——王統照《五十元》
【第23句】:打家劫盜[dǎ jiā jié dào]
【解釋】劫:搶奪。指到人家里搶劫財物。
【出處】元·無名氏《杏林莊》第二折:“但凡打家劫盜,殺人奪財,都是俺兩個當先。”
【第24句】:綠林大盜[lù lín dà dào]
【解釋】指聚集山林的強盜。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1回:“既作綠林大盜,便與那偷貓盜狗的不同。”
【示例】我們要狠狠打擊綠林大盜。
【第25句】:犬吠之盜[quǎn fèi zhī dào]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盡十二月,郡中毋聲,毋敢夜行,野無犬吠之盜。”
“盜”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揖盜開門[yī dào kāi mén]
【解釋】比喻接納壞人,自取其禍。
【出處】清·王韜《記李賊事》:“望風迎附,揖盜開門……卒至惡積禍盈,如屠犬豕。”
【示例】引狼入室,揖盜開門,吾黨何日醒! ——清·夏清貽《何日醒·東海濱三》
【第2句】:狗盜鼠竊[gǒu dào shǔ qiè]
【解釋】像鼠狗那樣的盜賊。比喻成不了氣候的反叛者。
【出處】漢·荀悅《漢紀·惠帝紀》:“今明主在于上,法令具于下,安得有反賊乎?此真狗盜鼠竊耳!”
【示例】《周書·蕭詧傳》:“加以狗盜鼠竊,蜂蠆狐貍。群圉隸而為寇,聚臧獲而成師。”
【第3句】:蔣干盜書[jiǎng gàn dào shū]
【解釋】蔣干:《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干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示例】蔣干盜書的故事不能忘。
【第4句】:無兄盜嫂[wú xiōng dào sǎo]
【解釋】指無中生有的毀謗。
【出處】語本《漢書·直不疑傳》:“人或毀不疑曰:'不疑狀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盜嫂何!’不疑聞,曰:'我乃無兄。’然終不自明。”
【示例】昔直不疑無兄,世人謂之盜嫂……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上者也。 ——三國·魏·曹操《劐整齊風俗令》
【第5句】:大盜竊國[dà dào qiè guó]
【解釋】大盜:指竊國篡位者。指壞人竊取政權,顛覆國家。
【出處】清·嚴復《辟韓篇》:“秦以來之為君,正所謂大盜竊國者耳。國誰竊,轉相竊之于民而已。”
【示例】大盜竊國,予智自雄,馮借政治上之樞機,戕賊風俗之大本。 ——李大釗《民彝與政治》
【第6句】:借寇兵,赍盜糧[jiè kòu bīng,jī dào liáng]
【解釋】赍:資助。把武器借給了賊兵,把糧食送給了盜匪。比喻幫助自己的敵人增強力量。
【出處】《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盜糧,借賊兵也。”
【示例】則智氣兩者亦無從發達完滿,就使有智,亦不過借寇兵,赍盜糧,就是有氣,亦不過是一團客氣。 ——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二回
【第7句】:赍盜糧,借賊兵[jī dào liáng,jiè zéi bīng]
【解釋】赍:以物送人;兵:兵器,武器。送給盜賊糧食,借給盜賊武器。比喻幫助敵人或壞人。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盜糧,借賊兵。”
【第8句】:男盜女娼[nán dào nǚ chāng]
【解釋】男做盜賊,女為娼妓。形容男女都做壞事或思想極其腐朽卑劣。
【出處】明·謝讜《四喜記·天佑陰功》:“男盜女娼,滅門絕戶,日后之報。”
【示例】口上仁義禮智,心里男盜女娼。 ——魯迅《墳·論“他媽的!”》
【第9句】:誨盜誨淫[huì dào huì yín]
【解釋】原意是財物不仔細保管,招致別人來偷盜;女子打扮得十分妖艷,也是引誘別人來調戲。現指引誘人做奸淫盜竊的事。
【出處】《周易·系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示例】我們要堅決杜絕那些誨盜誨淫的作品出版。
【第10句】:塞耳盜鐘[sāi ěr dào zhōng]
【解釋】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蓋掩蓋不了的事情。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示例】《魏書·爾朱榮傳》:“惟欲指影以行權,假形而弄招,此則掩眼捕雀,塞耳盜鐘。”
【第11句】:阿世盜名[ē shì dào míng]
【解釋】阿世:曲意博取世人的歡心。用博取世人的歡心的方法來竊取名譽。
【出處】清·梁啟超《新民說》:“才智之士,既得此以為阿世盜名之一秘鑰,于是名節閑檢,蕩然無所顧復。
【第12句】:掩耳盜鈴[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示例】硬把漢奸合法化了,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的把戲。 ——聞一多《謹防漢奸合法化》
【第13句】:鼠盜狗竊[shǔ dào gǒu qiè]
【解釋】像鼠狗那樣奔竄偷盜。同“鼠竊狗盜”。
【出處】《北齊書·薛琡傳》:“杲鼠盜狗竊,非有遠志,宜先討顥。”
【第14句】:疑鄰盜斧[yí lín dào fǔ]
【解釋】疑:懷疑;斧:斧頭。懷疑鄰居偷他的斧頭。指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出處】戰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第15句】:惑世盜名[huò shì dào míng]
【解釋】猶欺世盜名。欺騙世人,竊取名譽。
【出處】漢·徐幹《中論·考偽》:“于是惑世盜名之徒,因夫民之離圣教日久也,生邪端,造異術。”
【示例】我們要認清這些惑世盜名之徒。
【第16句】:借賊兵,赍盜糧[jiè zéi bīng,jī dào liáng]
【解釋】赍:資助。把武器借給了賊兵,把糧食送給了盜匪。比喻幫助自己的敵人增強力量。
【出處】《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盜糧,借賊兵也。”
【第17句】:欺世盜名[qī shì dào míng]
【解釋】欺騙世人,竊取名譽。
【出處】《荀子·不茍》:“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于暗世者也,險莫大焉。”
【示例】不知平日所講何學,居然欺世盜名。 ——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
【第18句】:束裝盜金[shù zhuāng dào jīn]
【解釋】指無端見疑。
【出處】《漢書·直不疑傳》:“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其同?嶗山鶉ァR訊嶗刪酰鲆獠灰桑灰尚揮兄蚪鴣ァ:蟾婀檎咧煉榻穡黿鵠紗蟛眩源順莆ふ摺!?
【示例】嫌或疑心,誠亦難分。動容竊斧,束裝盜金,又何足論也。 ——南朝·宋·顏延之《庭誥》
【第19句】:強盜掛念珠[qiáng dào guà niàn zhū]
【解釋】念珠:信佛的人念佛時用的數珠。形容假裝行善。
【第20句】:竊鉤盜國[qiè gōu dào guó]
【解釋】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成為諸侯。諷刺小盜被殺、大盜竊國的反常現象。
【出處】廖仲愷《有感》:“竊鉤盜國將誰咎?扃鐍緘滕只自欺。”
【第21句】:狗盜雞鳴[gǒu dào jī míng]
【解釋】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
【出處】金·元好問《示懷祖》詩:“狗盜雞鳴皆有用,鶴長鳧短果如何?”
【示例】報仇的這樁事,是樁光明磊落、見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須這等狗盜雞鳴、遮遮掩掩。 ——《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
【第22句】:霍世盜名[huò shì dào míng]
【解釋】迷惑世人,盜取名譽。
【出處】漢·徐幹《中論·考偽》:“唐虞之法微,三代之教息,大道陵遲,人倫之中不定,于是惑世盜名之徒,因夫民之離圣教日久也。”
【第23句】:掩耳盜鐘[yǎn ěr dào zhōng]
【解釋】捂住耳朵偷鐘。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出處】語出《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怳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示例】明·楊慎《希夷易圖》:“《后天圖》見于邵伯溫之序。朱子因其出希夷而諱之,殆掩耳盜鐘也。”
【第24句】:狗盜雞啼[gǒu dào jī tí]
【解釋】比喻具有微末技能。同“狗盜雞鳴”。
【出處】明·陸采《明珠記·江會》:“函關脫離,又何須狗盜雞啼?”
【第25句】:弭盜安民[mǐ dào ān mín]
【解釋】弭:平息;安:穩定。平息盜賊,穩定民生。
【出處】《元史·武宗紀一》:“弭盜安民,事為至重,宜即議行之。”
【示例】象這盜賊橫行,全不肯講究一個弭盜安民的良法。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
【第26句】:不飲盜泉[bù yǐn dào quán]
【解釋】比喻為人廉潔。
【出處】戰國·魯·尸佼《尸子》:“(孔子)過于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
【示例】正人君子是不飲盜泉的。
【第27句】:潢池盜弄[huáng shi dào nòng]
【解釋】舊時對人民起義的蔑稱。也指發動兵變。同“潢池弄兵”。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二》:“猬鋒螗斧,潢池盜弄何為哉!”
【示例】即此殘民以逞,竊恐官力愈強,民心愈渙,潢池盜弄,誰為厲階。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清吏條陳》
【第28句】:偷貓盜狗[tōu māo dào gǒu]
【解釋】指偷竊。也指不正當的男女關系。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1回:“既作綠林大盜,便與那偷貓盜狗的不同,也斷不肯悄悄兒的下來。”
【第29句】:要利盜名[yào lì dào míng]
【解釋】以不正當手段逐取名利。
【出處】金·王若虛《論語辨惑二》:“蓋其心術不謹,趨向一差,則要利盜名,文奸濟惡,皆學之力也。”
【第30句】:偷雞盜狗[tōu jī dào gǒu]
【解釋】指偷竊的行為。也指不正經的勾當。同“偷雞摸狗”。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六回:“小人如今在此,只做得些偷雞盜狗的勾當,幾時是了。”
【示例】不比先前在王婆家茶房里,只是偷雞盜狗之歡。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六回
【第31句】:引盜入闥[yǐn dào rù tà]
【解釋】闥:門。把小偷引到屋里。比喻把壞人引入內部。
【出處】清·陳士芑《甲辰二十八初度自述一百韻》:“邊鄰四面皆楚歌,引盜入闥誰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