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榆”的成語(24個(gè))
本文整理了榆木腦殼、收之桑榆、豆重榆瞑等含“榆”的成語24個(gè),其中“榆”開頭的成語7個(gè),“榆”結(jié)尾的成語6個(gè),“榆”在中間的成語11個(gè),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榆”開頭的成語【第1句】:榆木腦殼[yú mù nǎo ké]
【解釋】比喻思想頑固。同“榆木腦袋”。
【出處】劉紹棠《柳傘》三:“'大叔,謝謝您老人家!’黃金印淌下了熱淚,'您敲開了我脖腔子上這顆榆木腦殼。’”
【第2句】:榆木腦袋[yú mù nǎo dài]
【解釋】比喻思想頑固。亦作“榆木腦殼”。
【出處】谷峪《新事新辦》:“你娘不是那榆木腦袋!娶親不坐轎,這年頭凈這么辦,俺也贊成。”
【示例】“大叔,謝謝您老人家!”黃金印淌上了熱淚,“您敲開了我脖腔子上這顆榆木腦殼。” ——?jiǎng)⒔B棠《柳傘》三
【第3句】:榆木圪垯[yú mù gē dá]
【解釋】堅(jiān)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第4句】:榆木疙瘩[yú mù gē da]
【解釋】堅(jiān)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出處】葛洛《衛(wèi)生組長(zhǎng)》:“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
【示例】羅心剛:“老夏?你認(rèn)識(shí)?”夏雨:“豈止認(rèn)識(shí)!是我爸爸,典型的榆木疙瘩腦袋!” ——《新華文摘》1981年第2期
【第5句】:榆枋之見[yú fāng zhī jiàn]
【解釋】榆枋,榆樹與枋樹。比喻狹小的天地。后用以比喻淺薄的見解。
【出處】《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蜩與學(xué)鳩笑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shí)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示例】及從櫟園先生游,始信人之才分相越,真非意量所及,愧予猶榆枋之見也。 ——清姜承列《<書影>序》
【第6句】:榆次之辱[yú cì zhī rǔ]
【解釋】用以指無故受辱之典。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
【示例】性既遲緩,與人無傷,雖出胯下之負(fù),榆次之辱,不知貶毀之于己,猶蚊虻之一過也。 ——《后漢書·孔融傳》
【第7句】:榆瞑豆重[yú míng dòu zhòng]
【解釋】用以指身懶神昏。
【出處】語出《文選·嵇康<養(yǎng)生論>》:“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李善注:“《博物志》云:'食豆三年,則身重,行止難。’又曰:'啖榆,則瞑不欲覺也。’”
【示例】木朽石頑,雕鐫莫就;榆瞑豆重,性分難移。 ——唐李商隱《為柳珪上京兆公謝辟啟》
“榆”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收之桑榆[shōu zhī sāng yú]
【解釋】指初雖有失,而終得補(bǔ)償。后指事猶未晚,尚可補(bǔ)救。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示例】這于我是很不好的,所以趕緊訂正寧此,庶幾'收之桑榆’云。 ——魯迅《<華蓋集>后記》
【第2句】:望杏瞻榆[wàng xìng zhān yú]
【解釋】望、瞻:看。看著杏花開,看著榆錢落。比喻按耕作,不誤農(nóng)時(shí)。
【出處】《隋書·音樂志下》:“瞻榆束耒,望杏開田。”
【第3句】:日薄桑榆[rì báo sāng yú]
【解釋】猶日薄西山。比喻老年的時(shí)光。
【出處】《隋書·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jīng)邦論道,自顧缺然。”
【第4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解釋】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出處】《后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示例】谷城之變,朕還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第5句】:景入桑榆[jǐng rù sāng yú]
【解釋】比喻垂老之年。
【出處】《淮南子·天文訓(xùn)》:“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三國·魏·曹植《贈(zèng)白馬王彪》詩:“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示例】孩兒只因老身景入桑榆,他又身多疾病,故此不能從征。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三十七回
【第6句】:暮景桑榆[mù jǐng sāng yú]
【解釋】夕陽斜照在桑樹和榆樹頂端,一派黃昏景象。比喻晚年的時(shí)光。桑榆,古人以為是日所入處。
【出處】三國·魏·曹植《贈(zèng)白馬王彪》詩:“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劉鑠〈擬古二首〉》:“愿垂薄暮景,照妾桑榆時(shí)。”
【示例】人都道暮景桑榆,合有些崢嶸氣象。可正是樂極生悲,今日個(gè)泰來否往。 ——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四折
“榆”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豆重榆瞑[dòu chóng yú míng]
【解釋】原指多吃大豆使人發(fā)胖,吃榆能使人久睡。后形容人本性難改。
【出處】三國·魏·稽康《養(yǎng)生論》:“豆令人重,榆令人瞑。”
【示例】你知道“豆重榆瞑”的道理嗎?
【第2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dōng yú yǐ shì,sāng yú fēi wǎn]
【解釋】東隅:指日出處,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早年的時(shí)光消逝,如果珍惜時(shí)光,發(fā)憤圖強(qiáng),晚年并不晚。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第3句】:桑榆之年[sāng yú zhī nián]
【解釋】形容人已到暮年。
【出處】《魏書·游明根傳》:“臣桑榆之年,鐘鳴漏盡,蒙陛下之澤,首領(lǐng)獲全,待盡私庭,下奉先帝、陛下大恩,臣之愿也。”
【第4句】:桑榆暮影[sāng yú mù yǐng]
【解釋】桑榆;夕陽余光所在的地方。夕陽斜照桑榆樹的黃昏景象,指傍晚。比喻垂老之年。
【出處】《書言故事·耆老類》:“年老云桑榆暮影。”
【第5句】:桑榆末景[sāng yú mò jǐng]
【解釋】夕陽的余輝照在桑榆樹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時(shí)光。同“桑榆暮景”。
【出處】清·顧炎武《與李霖瞻書》:“桑榆末景,或可回三舍之戈。”
【第6句】:桑榆之光,理無遠(yuǎn)照[sāng yú zhī guāng,lǐ wú yuǎn zhào]
【解釋】形容人已到暮年,能做的事不多了。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guī)箴》:“桑榆之光,理無遠(yuǎn)照,但愿朝陽之暉與時(shí)并明耳。”
【第7句】:屑榆為粥[xiè yú wéi zhōu]
【解釋】屑:研成碎末。把榆樹皮研成細(xì)末煮粥充饑。指艱苦生活。
【出處】《新唐書·陽城傳》:“歲饑,屏跡不過鄰里,屑榆為粥,講論不輟。”
【第8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mò dào sāng yú wǎn,wéi xiá shàng mǎn tiān]
【解釋】桑榆:指太陽到了桑榆星附近,比喻晚年。不要說歲數(shù)已大,將落的太陽還能放出滿天霞光。比喻老當(dāng)益壯,老有所為,積極進(jìn)取。
【出處】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細(xì)想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第9句】:桑榆暮景[sāng yú mù jǐng]
【解釋】夕陽的余輝照在桑榆樹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時(shí)光。
【出處】三國魏·曹植《贈(zèng)白馬王彪》詩:“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示例】教子攻書志未酬,桑榆暮景且淹留。 ——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一折
【第10句】:桑榆晚景[sāng yú wǎn jǐng]
【解釋】夕陽的余輝照在桑榆樹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時(shí)光。
【出處】《淮南子·天文訓(xùn)》:“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三國·魏·曹植《贈(zèng)白馬王彪》詩:“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示例】松柏節(jié)操,美其壽元之耐久;桑榆晚景,自謙老景之無多。 ——明·程登吉《幼學(xué)求源·外戚》
【第11句】:桑榆之景[sāng yú zhī jǐng]
【解釋】指晚年時(shí)光。
【出處】唐·劉禹錫《謝分司東都表》:“雖迫桑榆之景,猶傾葵藿之心。”
【示例】吾輩風(fēng)燭余年,正足自娛桑榆之景,豈堪以粉黛重自斧斫耶。 ——清·黃軒祖《游梁瑣記·三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