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家風故事有感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家風故事有感篇一
1994年的春節,是我人生中永不磨滅的一段歲月。是年,我從四川省綿陽市豐谷師范放寒假回家過年。這一年我成為村里人的驕傲,在那個考上中師中專就脫了農皮,端上“鐵飯碗”的年代,我自然成為全村人的驕傲,更是大嬸們教育兒孫的活教材:“你看人家安娃兒,無爹無媽,靠自己硬是考起中師,吃上了皇糧。”初一的早餐,條件好的家庭吃湯圓雞蛋,寓意團團圓圓又一年,我們家吃面條,寓意順順溜溜過一年。與往年不同的是,我破天荒第一次端上了心儀已久的“大缽子”。
大缽子,就是土大碗,相信六七十年代的農村人都還記憶猶新。我家的大缽子有小面盆大,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我家的大缽子只有在貴客來了的時候才能派上用場,平時總是在老舊的碗柜里面“關禁閉”。奶奶曾經說過,“安娃兒,等你哪天考起學了,過年就給你端大缽子”,于是,很多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我就會小心翼翼地把大缽子捧在手心,閉著眼睛感受那沉重的分量,千百次假想大缽子散發出的噴香。
“我一定要努力學習,考上中師中?!?,從奶奶為我鄭重承諾的第一天起,我就暗暗下定決心,在那個年代里,能吃飽穿暖就是我的理想。于是,半夜三更,別人早進入甜蜜夢鄉的時候,我在冥思苦想幾何題,借著柴草在灶堂里的光背英語單詞,晨曦初露的時候一邊采摘桑葉一邊背“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我就像被上了發條的時鐘,圍繞端大缽子這個夢想不停地轉動。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1993年的秋天,我收到綿陽師范的錄取通知書。當鄉親們奔走相告的時候,我卻悄悄捧著大缽子,“奶奶今天晚上會不會給我端大缽子呢?”結果,考學的驚喜并沒有帶給我什么變化,大缽子還是安安靜靜地躺在碗柜里。在開碗柜的時候,我故意弄大響聲,以提醒奶奶,“什么情況?難道奶奶忘記了嗎?”帶著一絲遺憾,我踏上了去綿陽的求學路。
“安娃兒,你要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過年回來,我給你端大缽子!”班車發動的瞬間,奶奶像是鼓起勇氣般終于憋出了這句話。不知為什么,那一刻我潸然淚下。
奶奶沒有失言,我也在“取得好成績”中如愿以償,一次次回家端上了大缽子。
這些年,我的人生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無論是成家立業、結婚生子,還是喬遷新居,每添一喜,第一件事都是精挑細選買碗。如今,碗越端越小,現在的飯碗還不及大缽子的三分之一,甚至有時候已經不再用碗了,盤子、叉子、杯子,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餐具。但,始終找不到端大缽子那樣的幸福感。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我知道,這么多年,無論歲月多么滄桑,無論遇到多大困難,我之所以能夠從容應對,挺了過來,正是得益于奶奶那句“取得好成績,過年回來,我給你端大缽子!”
如今,大缽子早打碎了,奶奶已入土為安,但大缽子里那段青蔥歲月卻留在心里,時不時夢回當年,總鞭策著我勿忘初心、砥礪奮進。
“走,回老家,給奶奶上墳去!”奶奶,今年春節我們又要回來看您老了。
家風故事有感篇二
【父親的“傳家寶”】
父親是農民,戴斗笠、穿草鞋,一生都沒從泥土中分離開。解放初入黨,當干部、跑田坎,從民兵隊長開始,到鄉文書、大隊主任,父親當了近三十年的村組干部。
父親從小嚇唬我們:不能糟蹋有字的紙,糟蹋有字的紙要變成瞎子!他還說: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宮殿,可能要被火燒掉。肚子里有文化,水淹不掉,火燒不掉,誰都拿不走。
在昏黃的煤油燈光下,父親多次嘮叨他組織人修建學校的情形。新中國成立初的學校,不是在祠堂里,就是在廟里。我們村以前的學校,就在張家祠堂。后來,當大隊主任的父親,組織人修建了那幾間低矮的瓦房。當時用了石塊多少挑、木材多少根、石灰多少斤、青瓦多少匹,泥工單價多少、木工單價多少、雜工單價又是多少,父親說得頭頭是道。從父親的話語里,我聽出的是對知識的膜拜,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對我們的期望。
讓人驚訝的是,只讀過初小的父親,居然有一套《康熙字典》。幾本薄薄的且已泛黃的線裝書,鎖在一個木制的小匣子里面。民國六年章福記書局印行的《康熙字典》,石印,豎排,全是繁體字,螞蟻一樣,密密麻麻?!耙欢又袑?,逢三問丑寅,四劃卯辰巳,五劃午中分,六劃未申問,七劃酉中分,八、九歸于戌,其余在亥尋?!痹谧值涞姆獾祝赣H用鋼筆寫著《尋字口訣》。每當注視這些小字,我的眼前就浮現出父親戴著老花鏡,全神貫注查字索義的情景。
說起這套字典的來歷,頗有些曲折。“認不了字,你就兩眼一抹黑,牛吃南瓜——無法開口!”父親吃了識字少、文化淺的虧,很想搞一本字典,可是無處可尋。直到一九五八年,聽說縣城某人有一套《康熙字典》要賣。父親高興極了,天不亮就動身,走一兩百里的山路趕去。到達時,天已經擦黑,找到賣家,又因帶的錢不夠,差點沒買成。磨了半夜,最后對方答應“分期付款”。來回跑了幾趟,花了十多元錢,終于搞到手。要知道,當時的糧食幾分錢一斤。這一套書,差不多是一個人一年的口糧。
憑借這套字典,父親讀了很多書,明白了很多道理。每逢春節,他都要鋪開紅紙,或為自家或為鄉親,飽蘸筆墨書寫對聯。“一生勤為本,萬代誠作基”“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紅紙黑字,很是喜慶。
小時候,父親說得最多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可惜我當時年少無知,多數時候不喜歡聽他嘮叨。不喜歡課本,嗜課外書: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學,伏尼契的《牛虻》,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等等,致使中考時名落孫山。后來又復讀一年,才考上了中師。但因委培需要五千多元的學費,父親又東家借、西家湊,把我送進了中師的大門。一次,父親居然路過郵局,給我寄了十五元錢。要知道,當時正式錄取學生的生活補助是每月六十元,當年的糧價是一斤包谷八角錢。我淚眼婆娑,明白了家里無錢可寄、無糧可賣、無處“起方兒”,又怕我餓肚皮的艱難處境。
“勤儉為本自必豐亨,忠厚傳家乃能長久?!碧鞖馇绾玫臅r候,父親上山干農活、種莊稼。剛蒙蒙亮就起來,扛起鋤頭就上山了,風雨無阻,說什么“早晨山上空氣好,對身體有益”。我們家的幾畝承包地,被他寶貝一樣侍弄著。種的是包谷,能收一千多斤,但除去種子、肥料、農藥的費用,賺不了幾個錢。勸他甭種了,他說:“民以食為天,不種莊稼吃什么?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直至年越古稀,干不動農活,他才進了城,和我們一起居住。
耄耋之年,父親仍然惜書如命。他戴上老花鏡,從柜子里抱出木匣子,再從里面取出書,《康熙字典》《增廣賢文》《古文觀止》,甚至還有《勸世文》?!拔鹨詯盒《鵀橹鹨陨菩《粸椤薄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黃河尚有澄清日,豈能人無得運時”,搖頭晃腦、旁若無人地念,那樣虔誠、那樣專注,我聽得感慨萬千。
就是在患了重病、行動不便時,父親還在看書。枯槁的手指輕輕拈動書頁,嘴里念念有詞,已然忘卻了全身病痛,忘卻了一切榮辱。臨終前,父親說:“那是我的‘傳家寶’,你們一定要好好保管,一代一代傳下去……”
《康熙字典》《增廣賢文》,還有父親讀過的很多書,現在珍藏在書柜中,一個木匣子里。它凝聚著父親勤儉為本、惜書如命的生命精神,凝聚著父親耕讀傳家、德賢繼世的良好祝愿。每當翻開他們,我就會想起父親經常說的一句話:“高風亮節千家頌,忠孝家風萬古傳……”
家風故事有感篇三
【我的家風故事】把教育融于身體力行中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代表著成長之地,是人生的起點,也是心靈的歸宿,而家風,則是涵養一個人行為品德、精神風貌及內在素養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高度肯定了建設優良的家風的重要性。
我成長于黔西北一個農村家庭,父母十分重視我們兄弟姐妹的教育問題。直到我們幾個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父母仍未停止對我們的教育。現在回憶起來,才發現這諄諄教導的背后,是父母對我們能夠做一個崇德向善的有用之人的殷切希望。
向優秀學習,勇于拼搏。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的家鄉還是一個十分貧困的小鄉鎮,艱難貧苦的生活讓父母更加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父親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最好的出路”,不過,父親和母親都不會一直干巴巴強調這一點。那時候,堂哥們通過努力考上了“鐵飯碗”,買了車,蓋了新房,算是脫離了農門,相比還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我們,日子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母親看在眼里,就問我們,是不是很羨慕,也想像大哥他們一樣?我們幾個都點了點頭,母親就語重心長地說,那是別人努力拼搏來的,你們想要那樣的生活,只有向他們學習,努力讀書。在那之后,他們就盡可能給我們創造學習的條件,當我們認真學習時,再苦再累的活他們都獨自干了,不打擾我們學習,而當我們貪玩不想學習時,就會默默帶我們下地,在苦累的農活中磨煉我們的意志,然后更加堅定學習的決心。正是在這種身體力行的教育下,我們幾個都發憤圖強,先后考取了大學,隨后再考上了研究生。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八個字我至今記得相當清楚,這是父親教我寫作文時寫在我本子扉頁上的話。那時候的我由于太小,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隨著我慢慢長大,才明白父親是希望我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父親常說,人難免會有低谷的時候,而這時候,對你伸出手拉你一把的人,都是你的貴人,要懂得感恩,在別人需要的時候,能幫的你也要盡量幫一把。印象最深的是,自從我考上初中后,父母每年都會在家里養一只羊。那時候,以我的家庭條件,是完全上不起這所在全縣都很出名的私立學校的,但那年學校有一個政策,只要考試達到學校的要求,就有給予減免學費生活費的待遇。在父親看來,雖然這是學校的政策,但要感恩學校這個政策,才讓我有機會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那時候家庭條件不好,父親想要感謝學校也找不到其他的方式,而在我們家鄉,有端午殺羊過節的習慣,于是父親每年都會養一只羊,在端午這天邀請學校的老師們來聚一聚,這個習慣一直持續了很久。通過這樣的方式,父親把要懂得感恩的思想灌輸給了我們。
與人為善,敢于“吃虧”。父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吃虧是?!?。在父親看來,“會吃虧”是一種很好的修行,因為只有敢于“吃虧”,才能“享?!?。小時候的我們想不通吃虧和享福之間的關系,于是父親開著拖拉機(當時家庭重要收入的來源),在給別人拉完貨后,就會去石山上拉一車碎石,讓我們幾個帶上工具去填補道路的坑洼。我們不解,路是大家的,為什么要讓我們幾個來鋪呢?父親說,我們幾個來鋪路,看著是我們吃虧,別人享福了,但實際上,修橋補路不但方便了別人,也方便了我們自己,是一件“積德”的事。在生活中,父親也會教育我們,執著于小利是目光短淺的行為,與人有利益沖突時要學會“退一步”,與人交往要友好和善,胸有度量才能真正做得了事。參加工作成為一名“公仆”之后,我才更加明白父親對我們要敢于“吃虧”的教導,因為這代表著沒有“吃虧”的精神,就無法談奉獻精神,更無法談為人民服務了。
回想一下,我和兄弟姐妹們先后走上公職人員這條路,其實和家庭潛移默化的教育有很大關系,而我一直很感恩有這樣重視家風建設的父母。與此同時,我想,我也有義務將之傳承下去,積極扣好人生的第一?!翱圩印薄?/p>
家風故事有感篇四
【二人轉里的好家風】
我出生在東北的一個農村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沒有讀過很多書,他們寫不出微言大義的文章,也說不出深奧玄妙的道理,但卻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巧妙地傳承著家風。
我的家鄉是著名的二人轉之鄉吉林省梨樹縣,在這里,二人轉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生長在二人轉之鄉的我,從小隨著父母聽戲,聽著父母講戲,久而久之,在聽戲講戲的過程中,也從戲中學習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聽《鞭打蘆花》,學到了閔子騫孝親悌長的傳統美德?!澳冈谝蛔雍溉ト訂巍毖元q在耳,“閔損賢孝留繼母,一代美名萬古傳”牢記于心。孝悌之道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所謂,百善孝當先,鞭打蘆花也是二十四孝中的經典故事。聽著戲中的唱詞和長輩的講述,看著父母孝順長輩的言行,耳濡目染之下,我逐漸記住了鞭打蘆花的故事,開始懂得了故事之中的道理,知道了為人子女的義務。以戲中人物為榜樣,幫著母親燒火煮飯,跟著父親放羊喂牛,想著為父母做點力所能及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孝道的認識與認同也日漸加深,明白了孝順父母,不僅要從物質上進行關心,更要在精神上予以關懷。?;丶铱纯矗褪撬徒o父母最好的禮物。
聽《馬前潑水》,學到了朱買臣勤學苦讀的治學精神。我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他們雖讀書不多,但卻十分重視教育。打小父母便常常和我講:“你看看人家朱買臣,雖然家里窮,但仍然堅持努力讀書,冬天進山砍柴回來,讀書入迷到天冷而不覺,過家而忘入。結果人家到底出息了。所以,你也得好好學習,好好讀書,知道不?”因此,年少的我便意識到努力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告訴自己一定要像朱買臣一樣,把書讀好,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殷切期望,為了將來成為建設祖國的人才。戲中的朱買臣,就這樣成為了父母口中苦讀的典型,成為了我心中勤學的模范,成為了傳遞篤學精神的載體,成為了督促著我勤學奮進的力量。
聽《包公鍘侄》,學到了包大人公正廉明的無私品質。戲中包公陳州放糧,遇見有人狀告其侄貪贓枉法,以權謀私,包大人鐵面無私,秉公斷案,依照國法,鍘了包勉?!拔以跄苊暌晣ㄊ欠穷嵉?,我怎能知法犯法不按律當條”,一句句擲地有聲的唱詞,至今仍記在我心中,時刻警醒著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遵紀守法,秉公辦事,決不能違法亂紀,損公肥私。如今有幸成為了一名組工干部,我更要以身作則,忠于職守,奉公守法。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強化法治意識,善用法治方式,堅持依法依規做事,清正廉潔做人,將法治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像包公一樣的執法奉法者,成為依法治國的執法守法者。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出出戲劇演繹著一段段故事,一段段故事傳達著一個個道理。二人轉,不僅傳承著這片黑土地的傳統文化,也承載著我們一家人的美好回憶,傳承著一代又一代的優良家風。
家風故事有感篇五
【于小事中看家風】
在日常生活中,“家風”似乎很少被提起,但當“優良家風”寫進《民法典》后,關于“家風”的討論也愈發熱烈。我也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我們家的家風。
爺爺教會我規矩?!吧碜右保^要端正,手臂自然撐開”,“橫要平,豎要直,撇有鋒,捺有腳”,只比桌子高一頭的我站在桌子前晃晃悠悠地聽著爺爺嚴厲但耐心的教導。還未上小學的我哪懂得這些看似繁瑣的規矩,只覺得每天一個小時的書法練習讓我少了些自由玩耍的時間。長大后,才明白“字如其人”的說法并非信口開河。一筆一劃的臨摹和練習讓我從書法的規則中體會到了做人的規矩,也讓我身上漸漸有了細致、專注、沉著、耐心的品質?!俺燥堃鐾搿⒈M量夾自己面前的菜、不要東挑西揀、不要敲碗、不要吧唧嘴……”自打我學會自己吃飯開始,爺爺嘴邊吃飯的規矩就一直伴隨著我,讓我養成了良好的吃飯習慣。爺爺教會我的是待人接物最基本的規矩,讓我受用終身。
奶奶教會我淳樸。奶奶離開前兩個月的一天,我正要收拾行李返校,卻突然接到叔叔電話,說奶奶快不行了。我慌里慌張趕到醫院急診室,遠遠地看著病床上的奶奶費力地呼吸,卻不敢往前再邁一步。兩個月后的某天凌晨,我在睡夢中接到了奶奶去世的噩耗,瞬間清醒,立馬訂機票趕最早的航班回家。一路上,和奶奶相處的點點滴滴都浮上心頭。奶奶不善言辭,卻熱心助人,鄰居家有難處能幫盡幫;她不講究吃,一日三餐是粗茶淡飯;她不講究穿,扯一塊粗布就能自己縫一套,一穿便是好幾年;她不講究排場、不鋪張浪費、不與人爭執……她這一生過得平淡、無欲無求,踏踏實實過日子。奶奶教會我的淳樸讓我在喧囂的社會中找到了一絲心靈的慰藉。
父親教會我孝順。父親是一名教師。作為老師,他教會了我嚴謹、細致、謙虛、耐心等;但作為父親,他用他的實際行動教會了我孝順。父親小時候家里窮,飯都吃不飽,爺爺奶奶為了供他們三兄弟上學,省吃儉用,吃了難以想象的苦。父親十分感恩當年爺爺奶奶堅持供他讀書,一心想著回報父母。他平時工作忙,便利用周末的時間回老家陪伴父母,和他們聊聊自己的工作、聽他們說說最近的情況、陪他們一起干農活。沒有時間回去,便會通過電話保持聯系,讓父母明白孩子們心里惦念著他們。此外,在物質生活上,父親也力求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給父母最好的。父親所做的,不過是最普通的小事,但最難堅持?!靶㈨槨边@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在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中彰顯,也在我身上得到了傳承。
母親教會我勤勞。聽外婆說,母親從小成績優異且十分勤勞,放學時間不是在田間就是在地頭。雖然是個女生,但她可是家里干活的主力軍,做到了學習、農活兩不誤。閑暇時間,她還會給親戚朋友們織毛衣、圍巾等,這雙手是一刻也停不下來。后來,我們全家搬到縣城,建房子花光了家里全部積蓄,還負了一些債。母親為了償還債務,便白天上班,晚上兼職,風里來,雨里去為我們的家庭奔波。她還時常教導我:“幸福是等不來的,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我也將母親的教導銘記于心,時刻不忘用勤勞的雙手去創造價值、創造美好的生活。
家風,凝結了長輩們身上的優良品質和作風。從家里長輩身上學到的優秀品質將伴隨并影響我一生,我也定會將這些優良品質傳承,讓優良的家風始終推動我們小家向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