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滅亡的時候,孟獲為什么不來救援
蜀國滅亡的時候,孟獲為什么不來救援
孟獲,很多人都知道,他與諸葛亮之間“七擒孟獲”的故事,孟獲當初反叛蜀國,被諸葛亮有抓有放來回多次,最終終于臣服,突出諸葛亮的同時,也讓孟獲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出了一把風頭。不過,既然已經歸降蜀國,但是為什么在最終蜀國即將要滅亡,遭遇危機的時候,孟獲沒有帶兵前來救援呢?
時蜀漢危亡之際,大將軍姜維領軍退守劍閣阻擋鐘會大軍,魏國大將鄧艾見雙方相持不下,于是兵行險招,由景谷道偷渡陰平,進兵至綿竹,于綿竹擊殺諸葛瞻父子后,兵臨成都城下,蜀后主劉禪見狀無奈開城投降,至此蜀國宣告滅亡。
然而有個疑問,時南中地區早在劉備時期就歸附了蜀國,一直以來作為蜀國的大后方,為蜀漢提供軍資器械,時蜀國所管轄距離成都最近的南中四郡也有不少兵力,為何在鄧艾兵臨成都時,竟無一人前來救援呢?南方部族對蜀漢政權到底是怎樣一種情感呢?
南方人心,從未收服!
時劉備在時,南中地區還是相對穩定的,然自從劉備夷陵兵敗后,南方人心就開始浮動了,畢竟經此一役,蜀漢實力大減。公元223年,劉備病逝于白帝城后,蜀漢第一次南中叛亂便由此拉開了序幕。據《三國志》記載: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寧,朱褒反叛于牂柯。”
時益州豪強世族雍闿在孫吳的支持下率先領軍叛亂,后高定,朱褒等人也擁兵反叛,隨后更是帶動了南方各地的少數民族紛紛起兵,其中最具代表的少數民族首領便是我們熟知的孟獲了。
而這次叛亂直到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南征,才得以平息,持續了近三年之久,對蜀漢政權的穩定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按演義的說法是:“七擒七縱,南人歸心”,然俘獲一方人心真的這么容易嗎?自然不是。
從以下方面我們便可看出:
1.設立庲降都督,這是蜀漢政府在南中地區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這是劉備入蜀后在諸葛亮的建議下所設立的,為的就是穩定南中的局勢。
2.時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后,為了防止南中再生叛亂,遷移了南中地區比較彪悍的一萬多戶人家到成都平原,并選拔他們作為精銳部隊,這便是后來北伐時有名的“無當飛軍”。若南人真的誠心歸服,諸葛亮又何需如此呢?
3.這也是最直接的一個證明,公元233年,南夷豪帥劉胄發動叛亂,此時諸葛亮尚在人世,南中地區依然有叛亂發生,可見當時蜀漢對南方地區的掌控是不夠的,南人對蜀漢政權也并不是誠服的。
實力才是硬道理,如何才能讓別人臣服?那只有兩個字,便是實力。一個失了勢的國家,還有誰肯去為之效力呢?三國之中,蜀漢一直以來便處于弱勢,時南中歸蜀漢所轄,乃地域所造。蜀漢尚未衰亡時,南中尚且動蕩不安,屢次叛亂;何以在蜀漢滅亡之際,還奢望南方異族來援助呢?沒有趁火打劫已經是很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