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母親自殺之后,為什么他不回來找劉備?
徐庶的母親自殺之后,為什么他不回來找劉備?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對曹操的奸詐和劉備的“仁”有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關于徐庶的那一部分故事情節,曹操將徐庶的母親握在手里,以此來威脅徐庶讓他為自己做事,然而徐庶的母親最終卻自殺,但是為什么這個時候的徐庶沒有回來找劉備,而是還繼續留在曹操身邊?曹操既然已經沒有了徐庶的“軟肋”,徐庶為何不回來找劉備?
徐母既然已經自盡,徐庶跟曹操已經有了“殺母之仇”而且了無牽掛,為什么不像關羽那樣“逃歸劉備”而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身在曹營心在漢”呢?難道他是準備找機會刺殺曹操替母報仇嗎?翻開史料一看才知道我們都被《三國演義》騙了——徐庶進曹營不但不是一言不發,而且他說的話比誰都多,因為他的工作就是言官二把手,就是靠說話換飯吃的,而他離開劉備投奔曹操,也沒有在母親死后刺殺曹操或逃歸劉備。
《三國演義》中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當然是百分之百的虛構,這一點從他后來的官職中就能看得出來,他不但不是一言不發,而且就是靠發言來吃飯的——他的工作就是負責提意見。徐庶在曹營先后當過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右中郎將秩比二千石隨侍君王左右,那是可以參與機要的,而御史中丞就更了不起了:那是僅次于御史大夫的言官首領。而更重要的是,在漢末三國時期,御史大夫又叫大司空,陳琳替袁紹起草檄文罵曹操,稱呼就是“司空曹操”。
無論是曹操還是曹丕,都不會任命一個“一言不發”的人來當言官二把手。事實上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要說這個漢是漢獻帝倒說得過去,因為徐庶投奔曹操的時候,漢獻帝還是大漢天子,曹操還是大漢丞相,徐庶在他那里頂多算是“身在漢營心在漢”。而徐庶對大漢王朝的“忠貞”那也是遠遠比不上荀彧荀攸的,這叔侄二人都因為反對曹操稱公稱王被迫害致死,而徐庶則是在曹丕篡漢之后還當他的御史中丞。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聽說徐庶只是個御史中丞,還替他打抱不平:“曹魏人才何其多也,咋就不重用徐庶和石廣元呢?”這說明在三國時期,謀士們都是打工仔,跳槽換老板都是正常現象,根本就沒有“一言不發”的事情,因為每個三國梟雄都很知人善任,誰也不肯養一個廢物。
徐庶在《三國志》里沒有個人傳記,但是從《諸葛亮》傳里,卻可以發現端倪: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也就是說,徐庶曾經跟諸葛亮一起給劉備打工,曹操也沒有費勁巴力地使什么計策,甚至可能不太關注徐庶這個人,抓到徐庶的母親,只是個意外收獲。
那么徐庶為什么一聽母親被俘就風風火火地離開劉備投奔曹操呢?我們必須看到,劉備當時幾乎已經是“山窮水盡”了,要是沒有孫權插了一杠子,曹操滅劉備那就是早晚的事情。如果沒有這個意外,劉備集團“破產”,那就是個時間問題。而作為“擇主而事”的漢末謀士,跳個槽換個主公,那也是無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