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二十八臣都有誰 揭秘蜀漢二十八臣有哪28人
蜀漢二十八臣都有誰 揭秘蜀漢二十八臣有哪28人
說道蜀漢二十八臣都有誰,這個話題也還是挺有意思的,其實小編聽說是聽說過的,但是具體是那二十八位就不太知道了,但是這些都不是問題,因為小編下面就給大家?guī)磉@個問題的揭秘情況,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這個蜀漢二十八臣都有誰吧,看看這個蜀漢二十八臣到底是那28個人,對這個感興趣的網(wǎng)友一定不要錯過了,歡迎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秘分析看看吧!
蜀漢二十八臣分文臣和五臣各有十二位:
文臣十二位:
龐統(tǒng)、簡雍、呂凱、傅肜、費祎、董和、陳震、鄧芝、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
武臣十二位:
趙云、孫乾、張翼、馬超、王平、姜維、黃忠、廖化、向?qū)櫋⒏祪L、馬忠、張嶷、張南、馮習。
龐統(tǒng)(公元179 -- 214)
字士元,襄陽(湖北襄陽)人。才能出眾,與諸葛亮齊名,被譽為“鳳雛”。龐統(tǒng)青少年時并不出眾,但潁川名士司馬徽與龐統(tǒng)長談一次后,便“稱統(tǒng)當為南州士之冠冕”。劉備在荊州時,龐統(tǒng)為“耒(lei壘)陽令”,因“在縣不治”被“免官”。東吳的魯肅得知此事后告訴劉備:“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后劉備重新啟用龐統(tǒng),與諸葛亮同任軍師中郎將。后隨劉備入蜀,為攻占益州出謀劃策。進攻雒(luo落)城(四川廣漢)時,被流矢射死。劉備十分悲痛,“言則流涕”。追賜龐統(tǒng)為關(guān)內(nèi)侯,謚(shi適)靖侯。
龐統(tǒng)死后葬在落鳳坡,就是現(xiàn)在的德陽市羅江縣白馬關(guān)。現(xiàn)存龐統(tǒng)祠、龐統(tǒng)墓。
簡雍(出卒年不詳)
字憲和,涿郡(河北涿州)人。早年跟隨劉備,常擔負出使之任。在荊州時,“為從事中郎”。劉備攻成都時,簡雍到城里向劉璋陳述利害,勸降了劉璋。“先主拜雍為昭德將軍”。簡雍由于跟隨劉備多年,所以在劉備面前也很隨便,不拘禮節(jié)。“威儀不肅,自縱適”。簡雍性情詼諧,當時蜀地大旱,政府禁止造酒。有一天簡雍陪劉備外出,看到官吏捉拿了一位家中有釀酒工具,但并沒有釀酒的百姓,“欲令與作酒者同罰”。簡雍看到此情,便指著路邊的一對男女對劉備說:“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縛?”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對曰:“彼有其具,與欲釀?wù)咄!毕戎鞔笮Γ阆铝罘帕诉@位百姓。
據(jù)說簡雍曾以昭德將軍的身份駐守過牛鞞(bing丙)縣(現(xiàn)在的四川簡陽市)。簡陽市曾建有簡雍墓,但在修成渝公路時墓被夷為平地,墓前石人石獸被砸成碎石鋪了路基。現(xiàn)簡陽市有一條路叫“簡雍巷”。
呂凱(? -- 約公元225)
字季平,永昌不韋(云南保山)人。劉備入川后呂凱在永昌郡為地方官員。劉備死后,雍闿(kai凱)等殺了永昌太守正昂叛蜀降吳,東吳“遙署闿為永昌太守”,但呂凱與其他忠于蜀漢的永昌地方官員“閉境拒闿”,雍闿多次派人勸說,呂凱等人不為所動,忠于職守,保境安民。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叛亂時,對呂凱等人十分賞識,上表朝廷,封呂凱為云南郡太守,賜爵陽遷亭侯。呂凱后被叛軍所殺。
據(jù)說呂凱是呂不韋的后人。呂不韋獲罪后,其后人被充軍至云南,該地設(shè)置不韋縣(現(xiàn)寶山縣境內(nèi))。呂凱死后便葬于保山縣金雞村。《保山縣志》記載“墓在金雞村北(已毀),土人歲時拜之”。但有文章中說墓的殘跡還有,“1992年年底,將軍墓旁的石馬已粉碎了一匹,另一匹也被從中間沿豎面剖成兩半,四足陷于泥土之中,高不足一米”。金雞村中也還有呂公巷、季平街。不知是否準確。
傅肜(rong容)(? -- 公元222)
義陽(河南桐柏)人。傅僉的父親。章武元年(221年)為中軍護衛(wèi)。后隨劉備征東吳,“肜為別督”。蜀軍兵敗猇(xiao肖)亭后,傅肜率軍斷后,“兵人死盡。吳將語肜令降,肜罵曰:‘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遂戰(zhàn)死”。
費祎(yi醫(yī))(? -- 公元253)
字文偉。江夏鄳(meng盟)(今河南羅山)人。青年時“游學入蜀”,正遇劉備建立蜀漢政權(quán),便留在蜀中為官。后主劉禪即位后,費祎任黃門侍郎。深得諸葛亮的信任。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寫道:“費祎…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費祎能言善辯,曾為昭信校尉出使東吳,對答如流,不辱使命,深受孫權(quán)稱贊。建興八年(230年),轉(zhuǎn)為中護軍,后又為司馬。諸葛亮去世后,為后軍師,后“代蔣琬為尚書令。琬自漢中還涪,祎遷大將軍,錄尚書事”。賜爵成鄉(xiāng)侯。領(lǐng)益州刺史。后主持蜀漢軍政。延熙十六年(253年)歲首大會上,被曹魏刺客郭修所殺。謚敬侯。費祎為官清廉,家無余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長女配太子璿(xuan璇)為妃”。
費祎死后葬于漢壽城(廣元市昭化)西門外。據(jù)說現(xiàn)在墓地僅存土半堆,高約3米,墓碑二塊,一題“漢尚書令費公敬侯墓”,一題“蜀漢大將軍錄尚書事成鄉(xiāng)敬候費祎之墓”。
董和(? -- ?)
字幼宰,荊州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董允的父親。原在劉璋處為官,執(zhí)法嚴厲,政績顯著,“所在皆移風變善,畏而不犯”,“與蠻夷從事,務(wù)推誠心,南土愛而信之”。劉備入蜀后,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并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為人簡樸,廉潔奉公,居官食祿“二十余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得到諸葛亮的高度評價,“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國,則亮可少過矣”。
董和的家鄉(xiāng)現(xiàn)為湖北宜昌市枝江董市鎮(zhèn)。1992年董市鎮(zhèn)為董和塑像,現(xiàn)立于老正街碼頭。在董市鎮(zhèn)水府廟大殿的南山墻上,還存有“后漢掌軍中郎將董幼宰故里”的題記。
陳震(? -- 公元235)
字孝起,南陽(河南南陽)人。在荊州時為從事,“隨先主入蜀。蜀既定,為蜀郡北部都尉,因易郡名,為汶山太守,轉(zhuǎn)在犍(qian潛)為。建興三年(225年),入拜尚書,遷尚書令”。為維護蜀吳聯(lián)盟,出使東吳,不辱使命,與孫權(quán)“升壇歃(sha廈)盟,交分天下”。后賜爵城陽亭侯。陳震有知人之明,察覺到李嚴心術(shù)不正,曾向諸葛亮諫言,但諸葛亮沒有重視,后果然被陳震言中。
鄧芝(? -- 公元251)
字伯苗,義陽新野(河南新野)人。其先人鄧禹曾為漢朝司徒。原為益州巴西太守龐羲部屬。“先主定益州,芝為郫邸閣督。先主出至郫,與語大奇之,擢為郫令,遷廣漢太守”。劉備死后,奉諸葛亮之命去東吳,重新盟好。封為中監(jiān)軍、楊武將軍。諸葛亮死后,為“前軍師、前將軍,領(lǐng)兗州刺史”,后封為車騎將軍,后假節(jié)。賜爵陽武亭侯。為官二十余年,賞罰公正,愛恤士卒,居家儉樸,不置私產(chǎn),“妻子不免饑寒,死之日家無余財”。
據(jù)說鄧芝高壽,98歲去世。由此推斷鄧芝出生于公元153年。《華陽國志》上記載延熙十一年(248年),涪陵國人反叛,芝率軍征討,在路上“芝見猿抱子在樹上,引弩射之,中猿母,其子為拔箭,以木葉塞創(chuàng)。芝乃嘆息,投弩水中,自知當死”。如記載無誤,這一年鄧芝已經(jīng)95歲,以95歲高齡的人還能引弩射箭,簡直是不可思議。
蔣琬(? -- 公元246)
字公琰(yan言),零陵湘鄉(xiāng)(湖南湘鄉(xiāng))人。“隨先主入蜀”為廣都長。劉備到廣都視察,“見琬眾事不理,時又沉醉,先主大怒,將加罪戮”。諸葛亮對劉備講:“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劉備沒有加罪蔣琬。后任蔣琬“為什邡令”,再為尚書郎。劉備死后,蔣琬任撫軍將軍,諸葛亮數(shù)次北伐,“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保障了前方的供應(yīng)。諸葛亮十分器重蔣琬,曾“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諸葛亮死后,蔣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jié)、領(lǐng)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賜爵安陽亭侯,主持蜀漢軍政。后又封為大司馬。死后,謚號恭。
死后葬于涪城(綿陽)西山,墓前有一通高2米的石碑,上書“漢大司馬蔣恭侯墓”。墓側(cè)有蔣恭侯祠、蔣琬銅像及安陽亭,墓道兩側(cè)有石翁仲和石馬、石麒麟各二,毀于1967年。現(xiàn)已全面維修,將神道石人、石馬復原,增植林木,修筑圍墻和大門,供人們參觀游覽。
董允(? -- 公元245)
字休昭,荊州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董和的兒子。董允在“后主襲位”時,“遷黃門侍郎”。諸葛亮北征時,董允“遷為侍中,領(lǐng)虎賁中郎將,統(tǒng)宿衛(wèi)親兵”。后封為輔國將軍。再“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祎副貳”。董允為人正直,剛正不阿,敢于直言。多次推辭了他應(yīng)得到的爵位、封土和高官,屢次勸阻劉禪增選嬪妃,并敢于指責后主的心腹宦官黃皓。由于董允的堅持,一直到董允去世,黃皓“位不過黃門丞”。時人并稱諸葛亮、蔣琬、費祎和董允為“四英”。
裴松之在點評《三國志》時曾說:“…傳皆以子系父,不別載姓,…惟董允獨否,未詳其意,當以允名位優(yōu)重,事跡逾父故邪?”。
秦宓(mi密)(? -- 公元226)
字子敕,廣漢綿竹(四川德陽)人。“少有才學”,為蜀中著名學者。劉備入蜀后,秦宓“為從事祭酒”。劉備伐吳前,秦宓向劉備說明此行無天時地利,將必敗無疑,劉備聽后大怒,欲殺秦宓,諸葛亮求情,才使秦宓保住了性命,但被關(guān)進大牢。劉備病逝,秦宓被放了出來。“建興二年(224年),丞相亮領(lǐng)益州牧,選宓迎為別駕,尋拜左中郎將、長水校尉”。東吳張溫使蜀,與秦宓辯駁詰(jie杰)難,秦宓對答如流,使張溫無言可答。后官至大司農(nóng)。
歷史文獻上對秦宓與張溫相辯記載得很詳細。二人相辯以“天”為題,對答十分精彩,《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上都有記載。此對話內(nèi)容被選進了現(xiàn)在的中學自讀文章。
秦宓死后葬于家鄉(xiāng)德陽城北五里堆秦宓村。現(xiàn)留有祠墓,墓前有八米高的大石碑,有銘文:“漢司農(nóng)秦宓字子敕墓”。碑額上刻有“通天地人”四字。南有秦宓祠,祠內(nèi)有秦宓坐像,有與東吳使者辯天故事繪畫和名人題詠,有詩碑數(shù)塊。祠西有秦宓故宅。
楊洪(? -- 公元2二十八)
字季休,犍(qian潛)為武陽(四川彭山)人。楊洪為人正直,不徇私情,在李嚴處為功曹時,對李嚴搬遷郡府建房舍事,竭力勸阻,李嚴不聽,楊洪就辭去功曹之職。在諸葛亮詢問張裔是否適合任留府長史時,楊洪雖與張裔關(guān)系很好,但也據(jù)實而言。在蜀漢與曹軍爭奪漢中時,諸葛亮詢問楊洪意見,楊洪直言:“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并建議諸葛亮“男子當戰(zhàn),女子當運”,全力增援。事后升蜀郡太守,建興元年(223年)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后封為忠節(jié)將軍,越騎校尉。楊洪雖然“少不好學問”,但其一生“忠清款亮,憂公如家,事繼母至孝”。
馬良(公元187 -- 公元222)
字季常,襄陽宜城(湖北宜城)人。在荊州時為劉備從事。劉備入蜀后,馬良留荊州,“為左將軍掾(yuan怨)”。后出使東吳,受到孫權(quán)的敬重。劉備建立蜀漢后,封馬良為侍中。劉備伐吳時,“遣良入武陵招納五溪”各族前來助戰(zhàn),后蜀軍兵敗猇亭時遇害。
馬良與馬謖為同胞兄弟,兄弟五人,馬良為兄長。五兄弟都有才名。“鄉(xiāng)里為之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
程畿(?-- 公元222)
字季然,巴西閬中(四川閬中)人。“劉璋時為漢昌長”,后為江陽太守。劉備入蜀后,“為從事祭酒”。后隨劉備伐東吳,猇亭兵敗時,追兵將至,有人勸其棄大船乘輕舟逃走,程畿說:“吾在軍,未曾為敵走,況從天子而見危哉!”不久追兵擁至,程畿執(zhí)戟苦斗阻敵,直至戰(zhàn)死。
趙云(? -- 公元229)
字子龍,常山真定(河北正定)人。原為公孫瓚部屬,后隨劉備。一生功績卓著,有勇有謀。公元208年,在當陽長阪力戰(zhàn)曹軍,救護甘夫人和劉禪脫險。被封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云留荊州”,后隨諸葛亮入川,封為翊軍將軍。219年,于漢水大破曹兵,被劉備譽為“子龍一身都是膽”。“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賜爵永昌亭侯,遷鎮(zhèn)東將軍”。箕谷失利,雖“云身自斷后,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但還是被貶為鎮(zhèn)軍將軍。趙云為人正直,劉備得蜀地后,“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云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yè),然后可役調(diào),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在劉備伐吳前,曾竭力勸阻,“云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quán)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死后追謚為順平侯。
趙云死后葬于大邑縣銀屏山麓。大邑縣有子龍祠、趙云墓、望羌臺等等遺跡,據(jù)說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在十年浩劫中廟及雕像、墓碑均招破壞。看到過相關(guān)文章,目前似乎遺跡保護的情況不是很樂觀。
(趙云的老家應(yīng)該是河北常山真定(河北正定),現(xiàn)在河北臨城又在爭自己是趙云故里。爭也好,不爭也好,都是大洋錢鬧的)。
孫乾(? — 公元214)
字公佑,北海(山東諸城)人。劉備起兵后,一直追隨劉備為從事。孫乾很有才干,“雍容風議,見禮於世”。曾出使袁紹、劉表等處“皆如意指”。劉備建立蜀漢政權(quán)后,“乾自從事中郎為秉忠將軍,見禮次麋竺,與簡雍同等”。但時間不長便去世了。
張翼(? -- 公元264)
字伯恭,犍為武陽(四川彭山)人。蜀漢后期的重要將領(lǐng)。劉備入川后為書佐。后為“江陽長,徙涪陵令,遷梓潼太守,累遷至廣漢、蜀郡太守。建興九年(231年),為庲(lai來)降都督、綏南中郎將”。諸葛亮在建安12年(234年)再次北伐時,“以翼為前軍都督,領(lǐng)扶風太守”。諸葛亮死后,“拜前領(lǐng)軍”,賜爵關(guān)內(nèi)侯。曾為先鋒隨姜維數(shù)次伐魏,“延熙元年(238年),入為尚書,稍遷督建威、假節(jié)、進封都亭侯、征西大將軍”。張翼敢于直言,與姜維出征時常有爭執(zhí)。“景耀二年(259年),遷左車騎將軍,領(lǐng)冀州刺史”。后蜀漢滅,隨姜維在劍閣降魏后,與魏將鐘會至成都,參與了鐘會叛魏一事,后未遂被亂軍所殺。
馬超(公元176 -- 222)
字孟起,扶風茂陵(陜西興平)人。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的后代。父馬騰為漢朝鎮(zhèn)西將軍。馬超的祖母為羌族人,所以深受西涼民族擁戴。馬超曾被東漢朝廷封為偏將軍,賜爵都亭侯。后“自稱征西將軍,領(lǐng)并州牧,督?jīng)鲋蒈娛隆薄qR超有韓信、英布之勇。211年馬超與“關(guān)中諸將…等十部皆反”,潼關(guān)一役,幾乎襲殺曹操,但后被曹操平定。212年“夏,五月,癸未”,曹操“誅衛(wèi)尉馬騰,夷三族”。據(jù)說馬氏家族被殺了三百多口。劉備入川后,馬超投蜀,受重用,封為平西將軍,繼續(xù)襲爵都亭侯。后封為左將軍,假節(jié)。“章武元年(221年),遷驃騎將軍,領(lǐng)涼州牧”,賜爵斄(li離)鄉(xiāng)侯,死后謚威侯。“超女配安平王理”。
馬超死后葬于陜西勉縣。墓、祠與定軍山下武侯祠毗鄰,至今保存較好。
據(jù)說馬氏家族一位叫馬抗的成員,在曹操“誅衛(wèi)尉馬騰,夷三族”時逃到現(xiàn)在的亞美尼亞共和國,當時的國王賜馬抗姓馬米科尼揚,其后人在亞美尼亞定居繁衍。亞美尼亞的一位民族英雄瓦爾丹·馬米科尼揚就是馬抗的后人。
王平(? -- 公元248)
字子均,巴西宕渠(四川渠縣)人。王平自幼在外祖父何氏將長大,因而叫何平,后復姓王,叫王平。《三國志》魏延傳上還寫為何平,“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王平原為曹操部屬,“從曹公征漢中,因降先主”。在蜀漢曾擔任牙門將、裨將軍。街亭之役,為馬謖先鋒。力諫馬謖不要舍水上山。后蜀軍水源遭斷大敗,王平領(lǐng)本部人馬斷后。事后受諸葛亮嘉獎。“加拜參軍,統(tǒng)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孔明死后,“魏延作亂,一戰(zhàn)而敗,平之功也”。后封為“后典軍、安漢將軍”,協(xié)助車騎將軍吳壹守漢中,后“又領(lǐng)漢中太守”。賜爵安漢侯。“延熙元年(243),大將軍蔣琬住沔陽,平更為前護軍,署琬府事。六年(248年),琬還住涪,拜平前監(jiān)軍、鎮(zhèn)北大將軍,統(tǒng)漢中”。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使人讀《史》、《漢》諸紀傳,聽之,備知其大義,往往論說不失其指”。
王平墓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qū)永安鄉(xiāng)臨江村鳳凰山,1959年修公路時被毀。據(jù)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恢復。
姜維(公元201 -- 公元264)
字伯約,天水冀縣(甘肅甘谷)人。原為曹魏中郎將,后歸順蜀漢。姜維“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深得諸葛亮的賞識,在蜀漢擔任倉曹掾,封為奉義將軍,賜爵當陽亭侯。不久,升任中監(jiān)軍、征西大將軍。諸葛亮死后,姜維被封為右監(jiān)軍、輔漢將軍,賜爵平襄侯。擔負起伐魏的重任。蔣琬為大司馬時,“以維為司馬,…遷鎮(zhèn)西大將軍,領(lǐng)涼州刺史”,后為衛(wèi)將軍;假節(jié)。延熙十九年(256年),拜為大將軍。姜維為保蜀漢,數(shù)次北伐,但由于各種原因,未見成效。景耀六年(263年),姜維在甘肅沓中屯田,在得知魏將鐘會“治兵關(guān)中”后,上書劉禪,“宜并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guān)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但是宦官黃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后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后魏軍攻蜀,勢如破竹,直抵劍閣。魏將鄧艾趁姜維被魏將鐘會牽制在劍閣,出奇兵,越過7百余里無人煙的險域,出其不意地逼近成都。劉禪在主降派勸導下向鄧艾請降。姜維等也奉劉禪之命降魏。后姜維策動魏將鐘會叛魏,事敗后被殺。姜維一生“樂學不倦,清素節(jié)約”,雖“據(jù)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但是“飲食節(jié)制,不奢不約”,“宅舍弊薄,資財無馀,側(cè)室無妾媵(ying硬)之褻,**無聲樂之娛”,“自一時之儀表也”。
姜維死后,不知葬于何處。在姜維的故里,今甘肅省甘谷縣六峰鄉(xiāng)姜家莊有姜維衣冠冢和紀念館。
黃忠(?-- 公元220)
字漢升,南陽(河南南陽)人。原為劉表部屬,為中郎將,假行裨將軍。后歸順劉備,隨劉備入川,被封為討虜將軍。黃忠作戰(zhàn)身先士卒,勇冠三軍。在定軍山斬殺曹軍名將夏侯淵,大敗曹軍。被封為征西將軍。在建立蜀漢政權(quán)后,被封為后將軍。賜爵關(guān)內(nèi)侯。死后追謚剛侯。
據(jù)說黃忠去世時,時年75歲。由此推斷黃忠應(yīng)為145年生人。黃忠死后,據(jù)說葬于成都,即現(xiàn)在四川成都西郊營門口鄉(xiāng)黃忠村。此地原名“雞矢樹”,清道光五年(1825年)發(fā)現(xiàn)黃忠墓地后,當?shù)剜l(xiāng)紳父老捐資修復黃忠墓,墓旁建黃忠祠。原來的“雞矢樹”地名逐漸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新地名“黃忠墓”。1949年后正式改名為“黃忠村”。1965年,為了修整公路,黃忠墓被損,“文革”中祠、墓蕩然無存。現(xiàn)在原址已經(jīng)建起黃忠小區(qū)(居民小區(qū))。黃忠故里位于南陽縣新店鄉(xiāng)北三公里夏餉鋪村。現(xiàn)存“季漢后將軍剛侯黃忠故里”碑一座,系清宣統(tǒng)二年所立。
廖化(? -- 公元264)
字元儉,襄陽(湖北襄陽)人。初為關(guān)羽主簿,關(guān)羽兵敗被吳國俘虜,后詐死,帶著母親潛回到蜀國。因忠孝得到劉備的賞識。“以化為宜都太守”。劉備死后,廖化任丞相參軍,“后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jié),領(lǐng)并州刺史”。賜爵中鄉(xiāng)侯。以果敢剛烈著稱。蜀國滅亡后,被徙往洛陽,于半道病逝。據(jù)清朝顧震濤所著的《吳門表隱》中記載,廖化死后葬于蘇州金山。因為蘇州金山在康熙年間“山裂見石碣,有‘漢前將軍廖化墓’七字”。不知此記載是否真實。如果真實的話,為什么廖化在河南去世,會到江南安葬呢?
向?qū)?? -- 公元240)
襄陽宜城(湖北宜城)人。“為牙門將”。夷陵之戰(zhàn),蜀軍慘敗,但是由于向?qū)欀诬娪蟹剑犥婈牶蜖I房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劉備和諸葛亮都十分贊賞向?qū)櫋Yn爵都亭侯,“后為中部督,典宿衛(wèi)兵”。諸葛亮北伐前,在《前出師表》中評價向?qū)櫋靶孕惺缇瑫詴耻娛拢囉糜谖羧眨鹊鄯Q之曰能”。后任中領(lǐng)軍。公元240年漢嘉地區(qū)發(fā)生叛亂,向?qū)櫱巴蕉ǎ恍矣龊ι硗觥S捎谙驅(qū)櫲粘V诬娪蟹剑畹密娦模云洳繉賷^力沖殺,奪回向?qū)櫟倪z體。
向?qū)櫵篮蟀苍嵩诔嵌肌?jù)說墓地就在成都北部的一個公園內(nèi)。但誰也說不清楚到底在哪個公園內(nèi)。
傅僉(? -- 公元263)
義陽(河南桐柏)人。傅肜之子。傅肜死后,封傅僉“為左中郎,后為關(guān)中都督”。蜀漢后期將領(lǐng)。公元263年魏軍攻蜀,傅僉與蔣舒守陽平關(guān)。傅僉以逸待勞出戰(zhàn)獲勝,蔣舒卻降魏獻城,傅僉進退無路,拼死戰(zhàn)到力竭而死。
關(guān)于傅僉如何戰(zhàn)死的說法有兩種,上面的說法估計是武侯祠景點管理部門依據(jù)《三國演義》中的描述編纂的;但史書《漢晉春秋》的記載正好以此相反。前者說魏兵到,傅僉出城迎敵,蔣舒獻城,傅僉在城下戰(zhàn)死。后者記載魏兵到,傅僉堅守城池,蔣舒想降魏,堅持出城。蔣舒率兵出城后在陰平投降了魏將胡烈,胡烈“乘虛襲城,僉格斗而死”。一出城戰(zhàn)死,一守城戰(zhàn)死。
馬忠(?-- 公元249)
字德信,巴西閬中(四川閬中)人。幼年在外祖父家長大,“姓狐,名篤,后乃復姓,改名忠”。“建安末舉孝廉,除漢昌長”。劉備兵敗猇亭,巴西太守派馬忠送去5000兵馬,劉備很賞識馬忠。后跟隨諸葛亮,為門下督。諸葛亮南征時,馬忠為牂牁(zang臟ke科)太守。后為丞相參軍。“南夷豪帥劉胄反”,馬忠前去平定了叛亂。封為監(jiān)軍、奮威將軍,賜爵博陽亭侯。后總攝南中軍政,封安南將軍,再賜爵彭鄉(xiāng)亭侯。其間,在大將軍費祎北上時,馬忠在成都“平尚書事”,處理政務(wù)。費祎班師,馬忠又回到南中。馬忠在南中執(zhí)行諸葛亮的“和撫”政策,深受各族擁戴。死后當?shù)孛褡濉傲魈楸M哀,為之立廟祀”。
與馬忠基本在同一時期還有一位馬忠,即擒獲關(guān)羽、關(guān)平,射傷黃忠,導致黃忠身亡的東吳將領(lǐng)馬忠。
張嶷(ni逆)(? -- 公元254)
字伯岐,巴郡南充國(四川南充)人。青年時為縣功曹,后為州從事。劉備入川后為牙門將,“屬馬忠,北討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蠻夷”。后張嶷為越巂(xi西)太守,對當?shù)赝林罢T以恩信”,使得“蠻夷皆服,頗來降附”。劉禪加封張嶷為憮戎將軍,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張嶷擔任太守十五年后回到成都,封為蕩寇將軍。后隨姜維去隴西,在與魏將陣前交鋒時,“臨陣隕身”。由于張嶷以“和撫”政策安定各族,深受越巂土著擁戴。張嶷死后,越巂郡各族“聞嶷死,無不悲泣,為嶷立廟”。張嶷很有見地,“初見費祎為大將軍,恣性泛愛”,便去信提醒。后費祎果然被魏降人郭修所害。
張嶷死后葬于漢中褒城驛。即現(xiàn)在的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qū)龍江鎮(zhèn)柏花村。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尚存墓冢及民國十年重立墓碑。今墓冢被平,墓碑搬運到漢中市博物館保存。1986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知現(xiàn)在是否恢復?
張南(? -- 公元222)
字文進,廣陵海陵(今江蘇如皋)人。自荊州隨劉備入蜀,后隨劉備征東吳,任前部督,猇亭兵敗,猇亭兵敗,張南戰(zhàn)死。
《三國演義》中也有一個張南。原為袁紹部屬,后降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被吳將周泰所殺。
馮習(公元182 – 222)
字休元,荊州南郡(湖北**)人。隨劉備入蜀,后隨劉備征東吳,“習為領(lǐng)軍,統(tǒng)諸軍”,猇亭兵敗,馮習戰(zhàn)死。
(張南和馮習雖位列二十八位勛臣之中,但是有關(guān)二人的記載很少,涉及二位的史料中,也就這幾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