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于謙枉死,可惜卻甚少有人知曉于謙死后的身后事
世人皆知于謙枉死,可惜卻甚少有人知曉于謙死后的身后事
公元1457年,隨著明英宗的一聲令下,大明護國功臣于謙于少保在他曾經拼死保衛的北京城前迎來了自己的人生結局——被斬立決。那一刻天下聞之,莫不悲傷,然事已至此,于謙再無復生的可能,若說以于謙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護國功勞,百罪都不用加其身,可惜的是明英宗復位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于謙處死,這是為何呢?明英宗到底有哪些苦衷呢?雖有苦衷,但于謙枉死卻是不爭的事實,英雄枉死,許多人在嘆息之余就沒了下文,對于于謙的身后事和身后名也不再關注,其實相比于于謙的生前,于謙亡故后的身后事和身后名也同樣值得被銘記,畢竟最后的蓋棺定論才是對一個人的最終評價,那么于謙的身后事和身后名,后人到底是如何操作和評價的呢?
明英宗朱祁鎮——大明帝國最強盛世的終結者,伴隨著朱祁鎮親征路上的冒進,明朝迎來被兵臨城下的危機,俗話說有危自然也有機,關鍵時刻于謙站了出來,他力主抗戰,反對南遷,最終在一些愛國正直大臣的支持下,朱祁鈺同意于謙的抗戰之策,并給予于謙無條件的信任。面對當時的危局,于謙深感京師防衛之空虛,他向朱祁鈺建議立即就近調兵來拱衛京師,在于謙的建議朱祁鈺的命令下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劃部署,有了這些兵力的支持再加上于謙等將領舍生忘死的抵抗和守衛,最終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
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后,被俘的明英宗變得毫無利用價值,為了給明朝內部增加矛盾,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部無條件釋放,明英宗的即將回歸一度讓明代宗朱祁鈺很尷尬,此時于謙站了出來,他說:“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最終明英宗被迎了回來,明代宗也穩固了自己的皇位。不過這也為于謙之后的身死埋下伏筆。
由于于謙在北京保衛戰中的貢獻再加上他正直的為人處世,在明代宗一朝,于謙深受信任,當然于謙也沒有辜負明代宗的信任,在君臣二人的同力協助下明朝漸漸恢復往日的生機,正當一切慢慢步入正軌向盛世轉變之時,奪門之變發生。當初被無條件迎回的明英宗在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密謀下成功復辟。
明英宗復辟的第一件事就發生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下旨斬殺于謙于少保。其實在下旨之前,明英宗內心也是充滿矛盾的,他明白于謙的護國功勞,知道沒有于謙當初的貢獻,就沒有自己之后的回歸,為此他曾特意說了一句: “于謙實有功。”然有功歸有功,自己復辟的名正言順才是大事,基于此于謙必須死,不然則師出無名,在此情況下有功的于謙被處死。
其實站在明英宗朱祁鎮的角度來看也確實如此,首先當年他回歸之時,關于明代宗是否要還位于他時,于謙說了句天位已定,寧復有他的拍板之言,讓他錯失繼承皇位的時機;其次南宮復辟,相當于一個新朝的建立,對于前朝舊臣尤其是于謙這樣的重臣,必須用他的死來以儆效尤;最后擁立明英宗的這些臣子大都與于謙有矛盾,為了安撫這些人,于謙也必須死,綜合考慮之下于謙雖然有護國之功,但對明英宗而言,倆人是站在對立面的,因此于謙不得不被做出犧牲。
于謙死后,家無余財,從他的屋里面只搜到了明代宗賞賜的蟒袍、劍器,一個鮮明對比的例子是石亨的同黨陳汝言在于謙死后接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便因干壞事被揭發,而后被抄家時發現他累積貪贓巨萬,這讓明英宗很難堪,愈發認識到于謙的清廉和他的能力。可俗話說君無戲言,更何況是錯誤之言,明英宗是踩著于謙的尸體而“光明”復辟,因此對明英宗而言即便知道自己錯了,他也不能回頭。
明英宗之后,明憲宗即位,不知是明英宗臨死前的授意亦或是其他方面的因素,明憲宗下令給于謙平反,恢復于謙的官職,另外特賜祭祀,在祭文里面,明憲宗對于于謙的貢獻給予了肯定,他說:“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明憲宗之后明孝宗采納了給事中孫需的意見給予了于謙最后的蓋棺定論,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號肅愍,特賜允許在墓邊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拜祭。明神宗年間,朝廷又下旨將于謙的謚號改為忠肅,至此于謙的一生徹底蓋棺定論,一生清白終留人間。
參考資料:《明史·第一百七十卷·列傳第五十八·于謙傳》
《明史·本紀第十一·景帝》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