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故事
【生卒】:712—770
【介紹】:
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杜審言之孫。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祖父杜審言是武后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先縣令。他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開元年間,他曾南游吳、越,北游齊、趙等地。天寶三年(744),與李白、高適等人相識,并結下深厚友誼。后至長安,寓居十年。天寶十四年(755),任為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時杜甫正在奉先探親。肅宗至德元年(756),杜甫移家鄜州,只身奔赴靈武見肅宗,不料中途為叛軍所俘,押回長安。次年,脫身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因上疏營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寓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依劍南節度使嚴武,被任為節度表參謀,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突然死去,杜甫失去憑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晚年,乘舟出三峽,經湖北飄泊到湖南,貧病交加,死于湘江中的船上。
杜甫的詩今存1000余首。他生活在唐帝國由盛而衰的急劇轉變的時代,他的詩歌廣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歷史過程和當時的社會面貌,故被稱為“詩史”。安史之亂前十年,杜甫困居長安,這使他逐漸接近人民,看到了人民的苦難,感受到了唐王朝的腐朽和危機,從而寫出了不少現實主義杰作。如《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詩,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專橫驕奢以及貧富對立的黑暗現實。尤其后一首詩,集中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夕的社會面貌,代表了杜甫這一時期思想和創作上的最高成就。安史之亂發生后,國家岌岌可危,人民災難深重,詩人也歷盡艱險,寫出很多驚心動魄的詩篇,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如《悲陳陶》、《哀江頭》、《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馬》和“三吏”、“三別”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其中“三吏”、“三別”六首詩尤為著名。晚年“漂泊西南”,所作詩歌,多達千余首,或寫景詠物,或懷古憶舊,但也不乏直接描寫重大社會主題的作品,其主要傾向,依然是抒發憂國憂民的感情,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等。杜甫的詩歌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有高度的藝術性,風格多樣,或雄渾奔放,或清新富麗,或平易質樸,然以沉郁頓挫為主。杜甫總結和發揚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并把它推向高峰,因而被尊為“詩圣”。對后世的影響巨大而又深遠。
杜甫的賦,今傳有6篇。其中以三大禮賦(《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南郊賦》)及《封西岳賦》最有名。但這幾篇賦模擬漢賦,缺乏獨創性。他的賦當以《雕賦》和《天狗賦》兩篇為上乘。《雕賦》類其詩《畫鷹》和李白的《大鵬賦》,寫雕實為寫己,故精神盡出。其體亦以散御俳,故俳而不靡,蒼勁有力。仇兆鰲評價《雕賦》說:“全篇俱屬比喻,有悲壯之音,無乞憐之態,三復遺文,亦當橫秋氣而厲風霜矣。”《天狗賦》也是借天狗以寄慨,中多騷體句,然亦運以散文之氣,夾以散文之句,故既有頓挫轉折,又能一氣貫注,在雕琢中自有蒼勁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