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為什么要和曹操結交 孫策與曹操結交有什么好處
孫策為什么要和曹操結交 孫策與曹操結交有什么好處
孫策,在一些小說里面,一直都是有“江東小霸王”的稱號的,“霸王”指的自然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西楚霸王項羽,而孫策有這樣的稱呼,可見他的勇猛也不是蓋的。但是,盡管孫策這般厲害,他曾經(jīng)也是有和曹操結交的。那孫策和曹操結交是怎樣的一個過程,他為什么要與曹操結交?孫策這樣做,到底是有什么目的,最后結果又是如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孫策憑借自幼經(jīng)歷兵事,再加上天生的軍事及政治敏感度,一方面在戰(zhàn)場上游刃有余,憑借能征善戰(zhàn)的軍隊之勇趁機發(fā)展;另一方面對當時的天下形勢把握準確,借助目光短淺的袁術之流趁勢壯大,經(jīng)六年的江南征伐,一舉平定江東。
平定江東后,孫策瞬間由一個替人家賣命的客將變成一方讓別人賣命的諸侯,一下子出現(xiàn)在天下人的視野之間。因此,孫策就需要具備夾縫之中求生存的智慧,否則會被吞并,被兼并,甚至是被消滅,那下場可想而知。
《三國演義》敘述道:一面結交曹操,一面使人致書與袁術取玉璽。江東地區(qū)雖大但貧,相對地處黃河流域的中原,江東未開發(fā),地廣人稀,且水路丘陵縱橫。所謂攻之不足,守則有余。再加上孫策先天不足,即不能像袁術靠祖宗,也不能如曹操仗出名,更不能似劉備倚劉姓。
總而言之,孫策平定江東后的實力還是非常弱小,根本無法與江北的袁術相提并論。何況在弱肉強食的社會里,根本沒有公平而言,只有憑借實力說話。為此,孫策一平定江東,為了保住自已南征北戰(zhàn)所得來的勝利果實,對內是采取反客為主的政策即一面派兵把好隘口,一面表奏朝廷;對外則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即一面結交曹操,一面信討玉璽。一面一面是并列關聯(lián)詞,表示前后兩者之類的關系是并列且有聯(lián)系的,且用在兩個相關的動作同時發(fā)生的時候,可以在同一時間段做兩件不同的事。
孫策這一同時進行的舉動看似簡單明了,實則意味深長。從孫策的舉動可看出其意義有三。
1.表忠心
東漢末年,漢室式微,皇權旁落,軍閥割據(jù)。但不管怎樣,漢室皇帝依舊是天下共主。此時此刻,漢獻帝劉協(xié)在許昌。從196年起,漢獻帝就先被曹操迎入洛陽,后被脅持遷都到許昌。漢獻帝雖然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但西東兩漢已有四百多年,漢獻帝才是合法的天子,人心向漢。更為重要是天子在哪里,哪里就代表天下正統(tǒng),從而保證政治正確性。因此,孫策平定江東后,就立刻奏申朝廷,表面上是向漢室表忠心,其實就是試探一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的態(tài)度,攀關系。
2.欲結盟
公元195年,孫策為擺脫袁術羈絆,以傳國玉璽為質,換來三千兵和五百馬。5年后,孫策靠這三千兵和五百馬起家,打下江東。一平定江東就向袁術討要玉璽,表面上無非孫策當初是以玉璽為質借到兵馬。而今孫策已兵強馬壯,不差這些兵馬,就要把三千兵和五百馬,甚至以更多的兵馬贖回玉璽。實際上,孫策是在找個借口與袁術斷交。不管是討要還是贖回,甚至是換回玉璽,對于不甘人后,有不臣之心的袁術而言,只有兩個字:不給。因此,孫策在向袁術討要玉璽的同時,還越過袁術,直接結交曹操。因此,奏申朝廷,只是走個形式而已,準備和曹操結盟,才是孫策目的所在。
3.防被吞
孫策不管是向朝廷表忠心,還是與曹操欲結盟,其最終目的就是預防自己拼死拼活得來的江東六郡這塊割據(jù)地盤被實力強的軍閥吞并掉。環(huán)繞孫策四周的諸侯是西面劉表、南面士燮,北面袁術和東臨大海。對孫策而言,三面有強敵,一面絕境,是兇險之地。而曹操不一樣,離著孫策很遠,中間還隔著劉備,袁術,劉表、張繡等諸侯,孫策與曹操各自地盤并不接壤,就不存在利益沖突而是利益相關。沒有利益沖突而有利益共同,自然就可以結盟在一起,以此獲得更多的利益。
孫策平定江東后,為鞏固江東,懂得在諸侯間進行博弈,以保江東一方平安,為今后東吳立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