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的故事
【生卒】:1049—1100
【介紹】:
字少游,一字太虛,號邗溝居士,學者稱淮海先生,揚州高郵(今江蘇郵縣)人。少時喪父,侍母家居,借書苦讀,研習文詞。個性豪雋,喜讀兵書。神宗元豐八年(1085)進士。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哲宗元祐初,蘇軾薦于朝,任太常博士,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哲宗親政,新黨上臺,被貶為杭州通判,后徙處、郴、橫、雷等州。徽宗即位后,秦觀始得以復職北還,但不幸中途逝世于藤州。
秦觀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齊名,號稱“蘇門四學士”。在四學士中他最受蘇軾愛重。詩、詞、文皆工,而以詞著稱。他的詞藝術成就很高,當時即負盛名。他是北宋以后幾百年被視為詞壇第一流的正宗婉約作家。秦詞多描寫男女戀情和哀嘆本人不幸身世,感傷色彩較為濃重。他極善于把男女的思戀懷想、悲歡離合之情,同個人的坎坷際遇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運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語言,通過柔婉的樂律、幽冷的場景、鮮明新穎的形象和素描的筆法,抒發(fā)感慨。他所歌唱的愛情,真摯純潔,絕少庸俗的色情描繪,所塑造的婦女形象,多是富有個性、受到損害的女子,而非般水性楊花之人。這在當時以男子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里,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與一般封建士大夫的狎妓之作,品格自是不同。他所詠嘆的哀愁,常富有身世之感,從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失意文人的不幸遭遇,也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秦觀的詩風略似其詞,清新可誦,王安石以為近似鮑、謝。但氣魄顯得較弱些。其文長于議論,其史論喜歡標新立異;策論雖多針對時事而發(fā),然見解泛泛,不免空談。
秦觀的賦今存《黃樓賦》、《吊镈鐘文》、《浮山堰賦》、《郭子儀單騎見虜賦》、《寄老庵》、《湯泉》等。他的賦也寫得精致而氣魄不足。曾被蘇軾譽為有屈宋之才的《黃樓賦》,具有簡練的特點,主題思想鮮明突出。《吊镈鐘文》也是精美的抒情賦。賦中就镈鐘長期被埋沒,出土后又被無知的縣佐毀棄一事抒發(fā)感慨,指出“新故相代,未始云畢,紛然殊途,必有一出”。對問題的看法比別人高出一籌,使人讀后增強上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