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合作的故事有哪些(團結互幫互助的勵志故事)
蘇軾與蘇轍以才學名楊古今,從小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一起科考,一起做官,同進退共榮辱,兄弟倆情宜篤深。尤其蘇軾,科考作文時,隨心所欲,信手拈來一些典故,史稱很有李太白風范。雖然歐陽修對他極為欣賞,但在某些人眼中這些卻是離經判道的悖逆之舉。蘇轍文風道是沉穩扎實,語氣非常謙恭,因為文章出眾,被皇帝看中“吾今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正當他們科舉后大展拳腳之時遇上了黨爭。
其實黨爭,蘇軾蘇撒哪個黨都不是,只是意見分歧,他們即不全盤否定變法,也不完全肯定變法,而是按照各自的觀點評判,有時兄弟倆還互支持對方,于是兩人同時被貶。
蘇轍被貶之后,不再妄議朝政,而是謹慎低調地做著新工作。蘇軾則不然,大有賭氣的姿態。加上他平時好賣弄才學,經常作一些尖刻薄文,用來挖苦其他官員。結果樹敵太多,兄弟二人雙雙被貶出京,天各一方,他們便以詩文傳遞排解心中憂愁,從而留下大量他們兄弟互助之情的“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世未了因”“自信老兄憐弱弟,豈關天下無良朋”“扶我則兄,誨我則師”的傳世名句。
后來,他們兄弟再度遭遇重挫之時,芳子軾被貶海南,蘇轍四次上書,要求陪同哥哥蘇軾外貶他鄉,雖未被準許,后來才終于被貶到廣東雷州與他多災多難的哥哥隔海相望,充分體現了兄弟之間的情深。
到海南,到廣東,兄弟二人在同時赴“流放地”的路上相遇,縱然際遇如此慘淡,卻能始終兄弟相伴,這也是他們最后一次見面。
蘇軾病逝前因見不到蘇轍而遺憾,蘇轍一手操辦哥哥喪事,并作情真意切墓志銘,承擔撫養蘇軾子孫的責任,將兩家上百口人居一處。蘇轍當時也處于晚年再度被貶的窘況中,收入銳減,養活自己一家已是極為不易,況且他也是年近七十的高齡老人,其生活的壓力可想而知。
兩家老小在他們兄弟親人情懷感染熏陶下,形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良好家風。對于他們兄弟情義,史有公論:撤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近古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