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成長
從小我媽就告訴我一句話,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第一次聽到這個話,是在鄰居家。我媽帶我做客,鄰居阿姨在毛線堆里摸了摸,摸出一個稀奇的果子。那時候常見的水果不外乎蘋果橘子,但是阿姨拿出來的那個果子,頂上紅艷艷,底部是嫩嫩的粉紅色,看起來像《超級瑪麗》中的變大蘑菇。
阿姨把果子遞給我,我的手已經伸出去,我媽馬上跟我說:“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我只好說:“謝謝阿姨,我不要,我自己家有。”
我媽很滿意,我卻一肚子委屈,為什么不能拿?我家根本沒有,我連見都沒見過。可惜大人永遠只會跟小孩講規則,卻很少講為什么有這個規則。
長大之后,遇到的紅果子就更多了。生病的時候發一下朋友圈,十幾個包裹裝著藥和零食就寄了過來。有時候做一場活動,結束了除了累得發抖的膀子,還有讀者們留下的禮物小山。
盡管我明白這些好意,但心里卻別扭地很難面對。“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這句話,延伸出來的還有別的規則,比如不能給別人添麻煩。
有時候拆別人寄來的禮物,心中在喊,千萬要便宜一點,千萬別太花心思。有次有個學生妹子,省吃儉用買了一條名牌圍巾拿過來,氣得我兩眼一黑,差點拎著她去退貨。
可我看那個妹子滿臉通紅,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
一直困惑我的規則突然有點松動了,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那就不要隨便拿好了。那就鄭重地接過來,認真地說謝謝,并且也送份禮物過去,等待對方同樣高興地接受好了。
在我們的教育里面,接受是比付出更加困難的事情。我們可以勇猛地對別人好,莫名其妙把禮物往對方身上胡塞一氣,但換過來,輪到自己來接受時,卻推三阻四。
一身光輝盔甲,覺得自己是小太陽,不停燃燒從不需要別的熱量。到最后就會像那枚被遞在半空,懸而未定的紅果子一樣,找不到可以給予的對象了。
我收下了那條圍巾。我告訴那個小姑娘,謝謝你,我很喜歡,但就這一次。因為啊,我這次要請你吃頓好的,要是你下次再送,我可能就沒時間來謝謝你了。
對了,長大后我見了世面,知道這個果子叫蓮霧。紅艷艷的,熟透的話會很甜。大家遇見的話,不妨試一試。如果覺得送你蓮霧的人你很喜歡,你就去買個釋迦,跟他一起分著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