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時期為什么要管老大叫主公
揭秘三國時期為什么要管老大叫主公
喜歡的三國的網友們應該會發現一件事情,那就是話說在三國事情有很多的稱呼叫法,什么哥哥啊,什么義弟啊,都還是挺不錯的,大家也發現了,其實三國時期很多人會管老大叫主公,什么曹操是主公啊,什么劉備是主公啊,還有什么孫權啊,袁紹啊等等這些們老大,那么為什么這個時期的老大都要被叫做主公呢?下面我們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主公一詞一般都是臣子對君王的稱呼。仆役對主人人多稱呼。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臣也可以說是帝王的仆役。所以臣子稱呼君王為主公也沒有錯。而且主公這種稱呼并不是在三國時期才出現的。主公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主公和家臣其實是一體共生的。雙方是互相依存的。而家臣也不是家中普通的仆役。而是為家主里下過大功,并且忠心耿耿獲得家主認可的仆役才可以稱作家臣。家臣可以說是家里的半個主人。他們是最忠心于家主的人。春秋戰國時期,四大公子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嘗君手下食客眾多,各個都號稱食客三千。而且這所謂的食客其實就是家臣。而主公的稱謂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
后來在秦末漢初之時,主公一詞又開始盛行。就說漢高祖劉邦,在劉邦趁著陳勝吳廣起義后,占領沛縣開始的時候,基本上漢初的政治班子就已經開始構建。而樊噲,蕭何,曹參等一直追隨劉邦的人也在這個時候開始稱劉邦為主公。就拿蕭何舉例子。原本蕭何是當官的,不管社會地位還是職務都比劉邦要高。在劉邦沒有開始造反的時候,蕭何稱呼劉邦一直都是叫名字,甚至有時候還很不客氣。但是等劉邦開始造反,而蕭何又要追隨劉邦的時候,蕭何稱呼劉邦就一直用主公二字代替。在也沒有直呼劉邦的名字。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各地諸侯紛紛起兵爭奪天下。這個時候各諸侯與其臣子之間,又多以尊卑相稱,而臣子也多以主公稱呼所追隨之人。在陳壽所著斷代史《三國志》中不論《魏書》還是《蜀書》或者《吳書》,其中均可見到“主公”二字的記載。而三國時期的主公稱謂也是從漢代傳下來的。我們不管從影視作品還是小說中也都可以看到東漢末年起兵諸侯都被自己的臣子稱為主公。
最后有記載的直到唐朝,依舊保留著主公與家臣的稱謂?;旧袭敃r上到唐太宗李世民,下到各個侯爵世家,都有自己的家臣?!墩f唐演義全傳》中第五十一回記載,“臣受主公大恩,雖粉身碎骨,難以補報”。而唐代詩人杜牧在《張好好詩》中寫道“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由此可見,主公這個稱謂在唐朝還是存在的。直到唐后,再無主公一詞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