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母仙名作:仙門城二世祖墓“雙鳳朝案”,潮汕十大名地之一,民間故事陳友諒軍師何野云的傳說
仙門城三世祖趙碧川機緣際會結識虱母仙何野云后,交情深厚,虱母仙為仙門城趙氏建了城寨和建了趙氏宗祠。除此之外,趙家四代的祖墓,都與虱母仙有關聯,即一世祖五千公墓俗稱米甕公(傳為遷骸骨)、二世平田公祖墓雙鳳朝案(虱母仙主葬)、三世碧川公祖墓虎地(虱母仙主葬),四世祖四房西疇公墓(虱母仙獻地)。余觀何僊為趙氏所點四穴祖地,一世祖此穴丁貴壽佳,財次之,二世祖墓收逆水財最好,貴次之。虱母仙萬古師功,必為后世所銘記。
趙氏宗祠建成后,趙族人口逐年興旺,虱母仙為報知遇之情,便繼續著手為趙二世平田公物色生基(為生者先行筑造墳墓)。
跑了九十九天,相過九十九處地方,虱母仙沒有一處覺得滿意,每次看后都搖頭不語。某日,已是第一百天,虱母仙信步前往平田一帶。時值開春,萬物復蘇,天地間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遠望群山,起伏連綿,面對著這大好河山,虱母仙竟然癡了。也正在這時,突來一聲鳥鳴,這鳥聲悅耳動聽,虱母仙不由得心中一動,抬眼尋去,猛然心頭一震,歡喜欲狂,多日來的苦苦追尋,竟靠這一聲鳥鳴的牽動之功而獲得!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
虱母仙轉過頭,擦亮眼睛,仔細望去,欣喜地自語:“不錯,難得的生基。乍看,似是一般的丘陵,但細心一看,這每一個丘陵都各有造型。眼前的正前方凸起的部分,正似一只樟木做的香案,左右的各個起伏的丘陵,并在一起,宛如展翼雙飛的彩鳳…… ,好一個雙鳳朝案!虱母仙高興得脫口而出:“鳳朝案來,可得妻家財。”果然,幾年后,劉氏一女嫁往趙家,嫁狀便是糧山連綿六千多平方米的山林果地,自此,定下了仙門城趙氏基業。
據家譜記載,平田公及其子趙碧川創寨于仙城(古稱山門城),平田公的父親五千公隨遷,故尊五千公為始祖,平田公為二世祖。
仙城趙氏家譜記載
仙門城鄉二世祖諱平田趙公葬于踏嶺下左弓協閣(即內水庫畔),地名「雙鳳朝案」,先師何野云先生主葬。面前朝案,宛如雙鳳展翼翔來,案外峰巒疊嶂,似百鳥羅列,活靈活現。吉穴坐癸向丁兼子午,用壬子壬午,分金坐女宿一度。清道光卄三年五月初八祖墓石亭被毀碎,咸豐己未年十二月十三日亥時重修。(資料來源于【趙氏族譜】)。該墓園系先師何野云先生主葬,敬請諸位慎言!
【淺析】:
此地在仙城鎮金溪內水庫捷德橋邊,天馬山下脈,低平束咽,至穴場微起金頂,下金頂至穴場微起苞突開微窩結穴,白虎砂低抱過堂,青龍下砂收水得力,為富穴。前面正朝太陰金星,案外左右各有一峰如鳳沖天,故喝形“雙鳳朝案”。案外左右峰巒疊嶂,如百鳥朝鳳而來。并且案外有一大溪水逆流暗拱朝堂。此墓現測是丑山未向兼癸丁,與家譜所記載不符,估計是咸豐年間重修時有改動。
衛星圖
從衛星圖看,此墓案外有溪水逆流暗拱朝堂。書云“逆水一尺能致富,逆水一丈財無數”。并且青龍下砂收水得力,青龍砂外還有下砂回關,此謂:“下砂收盡源頭水,兒孫買盡世間田”。此地為財丁地,大發人丁和財富,貴次之。明朝至今,海內外后裔已近10萬,富貴無數。
此墓為仙城二世祖平田公墓,座北向南,前面太陰金星為案,案外左右各有一峰如鳳沖天,故何僊喝形“雙鳳朝案”。朝案與左右二峰的組合,據書記載為“輔弼文星”,為上格貴砂,圖言:輔弼文星者,文星中者,左右皆有小埠夾從,如左輔右弼也。
輔弼文星
此地結穴非常巧妙,龍真穴的,可惜近代建了橋和水庫(水庫滿水時水漫至墳埕),對周圍形局有所破壞,但是其原來的形勢還是基本還在。特別是周圍左右眾多小山峰,如百鳥羅列,好像都在排隊朝向對面的案山而來,有百鳥朝鳳之像,確實世間罕見。從中能看出虱母仙的高超技藝,民間風水愛好者也將此地列為潮汕十大名地之一。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本文不做任何商業用途!
陳友諒軍師,化名何野云
何僊者,俗稱虱母仙,化名何野云(1325~1393)。公元1362年,何野云事助陳友諒,與朱元璋爭雄天下,后來戰敗。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朱元璋統一天下,改號明洪武元年。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何野云,來到了潮汕,便開始隱逸于荔枝巖,風門古徑,徑腳仙寮,鄒堂山麓“隱仙洞”(曾贊“山前好面堂,鄒堂好后壁”),桑浦山金雞把后門,大南山東麓華古巖(曾題寫“山勢突兀名華古,勝跡永留南山上”的詩句),鳳港村,仙門城等地。何仙行蹤飄忽莫測。到了后來,便經常居住在鳳港盧氏四世祖盧寬家中。并以擅長造祠堂廟宇、名勝亭閣、圍筑鄉里、造橋通津、掘井泉、修筑渠道以利航運著稱鄉里。何仙還以善占卦、擇風水稱譽鄉眾。何仙又被稱為地僊,其足跡廣布潮汕各地。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何仙逝世,享年68歲。盧氏主人,遵其囑咐,在鳳港鄉外鳳頸處,為他修筑了一處墓穴,并鐫其銘曰:何僊陵。
何野云(1325~1393),原是生于元末、活動于明初的一名道人。元末時下山作為軍師,輔助陳友諒的紅巾軍,和朱元璋率領的、劉伯溫當軍師的起義軍,逐鹿天下。后來,陳友諒敗亡,何野云浪跡天涯。因渾身虱子,蓬頭垢面,行為怪異,故民間稱其號為“虱母仙”。在潮汕一帶云游,寄情于山水。明洪武年間,何野云流落到了潮州府地界——主要是潮陽,揭陽以及海陽,為人營造陰宅,指導建筑風水,成為名噪一時的地師。何野云技術高超,據說他有時候哼著“人生在世不得意、牽動長江萬里愁……國山河在……”等詞句。
虱母仙何野云其遺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鉗記序》結尾處有詩曰:
何人曉得是神仙
野鶴孤飛年又年
云開露出牛眠地
留與人間種福緣
此詩是一首藏頭詩,每一行第一個字連起來,即“何野云留”,表明是何野云留的詩句,亦表明仙師在潮汕地區的作品,是留給潮汕地區的一筆文化遺產財富。第二句“野鶴孤飛年又年”,表明何野云自從陳友諒兵敗后,多年孤身一人的落寞心情。第三句的“牛眠地”,比喻風水寶地,何僊幫潮汕各村各寨做的各項工程建筑,都是其高超技藝的結晶。最后一句,表明何僊與潮汕人民的緣分,勸誡世人為善結善緣。
虱母仙在世時是一位道人
從一些傳說,比如“鑿仙泉救難”、“坑水變酒嫌無糟”等,可知虱母仙何野云當時是以道人的形象行走在潮汕大地的。
虱母仙何野云其遺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鉗記序》中言道:“誰識仙風道骨”,進一步證明虱母仙何野云是一位道人,這個事實也有上面多方文獻證明。鄒普勝是白蓮教徒,也是一位道人,所以虱母仙何野云有可能就是鄒普勝,這個結果只是可能而已。
虱母仙何野云其遺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鉗記序》中更有言道:“國不介慮,家無牽懷,脫志在塵埃之外”,說明自從陳友諒兵敗后,虱母仙寄情山水,閑云野鶴的心境。
“何野云”是陳友諒軍師的化名就完全符合邏輯。先簡單從這兩個名字的字面意思理解,“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從何而來”,或者說“不愿告訴世人自己是從何而來”的意思;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換姓后隱居山林”之意;“野云”就更好理解,意思是“從此不問政治,不卷入俗世紛爭,不貪俗世凡塵的榮華富貴,甘心寄情山水,過閑云野鶴的生活,樂得安逸超脫。”這樣理解則完全與史料記載及民間傳說相吻合。
據知情的鳳港鄉里人介紹,在1970年破四舊,立四新時虱母仙墓被開掉,里面存一副道袍和一支塵拂,據此可知,虱母仙在世時是一位道人,這是確鑿的。但并不能證明這只是一座衣冠墓,為什么呢?據遷墳有經驗的人介紹,在潮汕比較潮濕的環境中,骸骨埋到地下,如果在山地干燥的地方骨頭可以存在三百年左右。當然我們這里講的是潮汕民間的安葬方法,而不是像埃及木乃伊那種經過特殊加工且極度干燥的地方,骸骨可以存在千年以上。而在潮濕的地方,幾十年就化沒了,成為泥土。這個經驗是得到多方證明的,而且他曾經遷過一座30年左右的墳,里面的骸骨就已經化沒了。所以照這樣分析,虱母仙的墓是座落在潮濕的練江邊上,甚至有時候發洪水時水會漫過墳埕,因此虱母仙的骸骨不能保存太久。虱母仙逝于1393年,距1970已經577年了,近600年歷史其骸骨極大概率已經化為泥土。綜合上述,可以得出結論,虱母仙在世時必是一位道士。這與流傳于民間的很多傳說的形象相符。
虱母仙在世時曾經是陳友諒軍師
根據各種史料及民間傳說均明確地記載 “虱母仙”何野云是陳友諒軍師,得到潮陽縣志的記載,為唯一的官方文件,這點毋容置疑。虱母仙“何野云”確有其人,但并非真實姓名。另外從生活常識來說,我們會把自己的情況告知身邊比較親近熟知且信任的人。虱母仙為仙城趙氏建了城寨、建了趙氏宗祠、一世祖五千公墓俗稱米甕公(傳為遷骸骨)、二世平田公祖墓雙鳳朝案、三世碧川公祖墓虎地,四世祖四房西疇公墓,做這么多工程,其跟趙碧川必然非常熟悉,且交情深厚。所以趙家應該是知道虱母仙的身世的,從仙城流傳下來的說法,虱母仙曾經是陳友諒的軍師。虱母仙何鳳港盧氏,虱母仙為鳳港盧氏建了欹寨門、四世祖公墓飛鳳地,四世祖母墓石壁嶺雞母石,他們交情亦絕非泛泛,虱母仙在鳳港還有一養女。按照常理,在長期相處的情形下,虱母仙必會跟他們透漏他自己的身世:陳友諒軍師的身份。現在仙城和鳳港流傳下來的說法,就是虱母仙曾經是陳友諒軍師。這與廣泛流傳在潮汕民間的說法是一致的。潮陽縣志亦印證了這個說法。
虱母仙在世時曾經是陳友諒的軍師得到潮陽縣志的記載。據光緒十三年(1884)《潮陽縣志》卷十三雜錄篇中的原文記載:“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烏之術、至潮陽為人擇地,而多不扦穴,聽人自得之,矢口成讖,后吉兇皆如券,每遇其蹲坐處,則多吉地,故人往往陰識之以為驗。或曰:即何野云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然終不得而詳,居止無定,多在鳳港盧家,其鄉外有冢累然,傳為所葬處。”
何野云墓位于潮陽區貴嶼鎮鳳港鄉鳳頸下手砂,碑文為“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鳳港主人盧立,光緒十三年(1887)重修”。據重修仙陵碑記所載:何仙師享年六十八歲,逝于1393年,此穴位乃仙師生前已相中。光緒十三年重修其墓,至1996年又重修。墓旁有何僊紀念祠。(照常理,墓碑應該寫的是姓名,仙師墓碑沒有寫姓名何野云,而是寫虱母山先生,估計是因為“何野云”是化名、易名之故,不是虱母仙的真正姓名)
汕頭電視臺
汕頭電視臺
汕頭電視臺
供奉虱母仙的廟宇
一代梟雄陳友諒軍師,易名何野云,民間稱虱母仙,成為潮汕地區一方保護神,乃是潮汕一大獨特的民俗。虱母仙何野云因為功德卓著,深得潮汕百姓人心,升仙后潮汕各地都有廟以紀念仙師,四時香火旺盛。潮汕人為紀念何野云,建廟供奉。主要有:潮陽貴嶼何僊陵、仙湖福天宮、仙城安樂三仙宮、揭東風門古徑三仙廟、博羅普濟寺、普寧樹腳村云昌殿、潮南峽山龍尾廟、揭西黃山王公廟、潮州鰲頭龍尾廟、汕頭岐山古廟、金港龍尾廟、南畔寮龍尾廟、高埕古廟、佳和善社、東墩龍尾廟、徑腳三仙廟、兩英鶴豐紫云觀三仙廟、揭西仙坡鄉三山永峙廟、洪陽虱母仙廟以及澄海港口龍爺廟等。現潮汕祭何野云(龍尾圣王)的廟宇達60余座,義社(父母會)龍尾圣王神壇更是無法統計,僅汕頭龍湖區下蓬鎮各義社(父母會)會所供奉龍尾圣王就多達近百座。
思考1:朱元璋為什么沒徹底追殺陳友諒軍師?
從另外一個史實來推測,為什么朱元璋不會追殺失蹤了的陳友諒軍師。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死后,鄒普勝等將領率眾退入武昌據守,眾將擁友諒兒子陳理為帝,不久,明兵破武昌,陳理降,鄒普勝不知所蹤,元末第一猛將張定邊遁入佛門(在福建泉州晉江靈源山上隱居,采藥救人,當地有很多他的傳說。后來活到99歲,明朝已經換了三個皇帝。作為曾經跟張定邊共事過的陳友諒軍師,到潮汕而為地僊,他們兩人算是各有所歸了),后朱元璋封陳理為歸德侯,禮送陳理出境入朝鮮,后終老于朝鮮。朱元璋對陳友諒的老父老母也予以善待,陳友諒的哥哥陳友才得到父母侄兒安全的消息后,也率部投降。
思考2:手上沾過血的陳友諒軍師有可能是仙嗎?
《楞嚴經》中有言:“無一眾生而不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這兩句經文的方便說法。在佛家看來,眾生皆有佛性,即便是過去作惡多端的“壞人”,若能改換心性,棄惡從善,也可成就菩提佛果。
譬如《法華經》當中,佛陀就為“出佛身血”的提婆達多授記,未來當得做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這樣成了勸導惡人停止作惡,一心向善的經典之語。
《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思考3:"傍名人"現象
近年來各種"傍名人"現象見諸于報道,網絡搜索很多這方面的信息。名人故里爭奪之風愈演愈烈,從神話傳說、三皇五帝,到先秦諸子、三國群英,甚至佳麗、反派。風起云涌的“故里爭奪戰”,女媧、炎帝、牛郎織女等傳說人物,老子、西施、曹操等眾多歷史名人都未能幸免。因為虱母仙何野云在潮汕家喻戶曉,但是其真實身世又沒有官方說明。利益驅使,虱母仙無可幸免地,被"傍名人"了。有的人牽強附會,說虱母仙故里是他們某某地方的,他們會杜撰一些理由及文獻佐證他們的觀點(真實性存疑),但其實是破綻百出,經不起推敲;有的人把虱母仙在潮汕為民謀福的故事,杜撰安插到他們的祖先身上;有的人否認虱母仙何野云曾為陳友諒軍師,理由是他們的祖先何野云其實是個大官(這樣只能說明他們的祖先何野云,跟潮汕虱母仙何野云是不同的兩個人,同名同姓古來有之);有的人說他們的祖先壽命跟潮陽鳳港何僊陵記載的壽命不同(同樣只能說明潮汕虱母仙何野云跟他們的祖先是不同的兩個人);甚至還有人聲明虱母仙的墓在他們的家鄉(但實際上他們所謂的家鄉沒有像潮陽何僊陵一樣的古代墓碑和碑記為證)。他們想傍名人親戚。如此種種,實在可笑,是希望通過“傍名人”吸引人去投資發展旅游業?他們的"傍名人"并不會被潮汕人民所認同。所謂謠言止于智者。
“虱母仙”何野云是陳友諒軍師,得到潮陽縣志的記載,為唯一的官方文件,這點毋容置疑。并且何僊陵重修碑記也是如此記載。虱母仙“何野云”確有其人,但并非真實姓名,只是化名。古往今來,有無數高人奇人沒被歷史文獻所記載,所以曾經的陳友諒軍師“何野云”的真實姓名,根本就沒必要再去考證,現在根本不可能去考證距今600多年前的細節(一些文獻只能參考),肯定沒有確定的答案,就讓其作為一個美麗的謎,一個神奇的傳說在人們心中千古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