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真的無大將嗎?蜀漢后期有哪些大將?
蜀中真的無大將嗎?蜀漢后期有哪些大將?
蜀漢五虎將,后世聞名,很多人也都知道他們,為蜀漢立下大功,無可替代。只不過,再厲害的人也終究會老去,五虎將也一樣,而他們老去死亡之后的蜀漢,就有了這樣一種說法“蜀中無大將”,很多人都認為,除了他們,蜀漢就再也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人物了。那么,事實果真是如此嗎,蜀漢后期當真沒有什么大將了嗎?
1.南方屏障——馬忠
馬忠(?-249),本名狐篤,字德信,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東漢末期為巴西(不是南美那個巴西喲)郡吏,察孝廉,為漢昌長。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很2的劉大耳在夷陵之戰中被“縱火狂魔”陸遜燒得屁滾尿流,狼狽不已地逃回了永安白帝城,當時劉備身邊只有一些殘兵敗將,人心惶惶士氣低落,劉備也因為戰敗心情激憤而染病不起,陸遜等人一直駐扎在猇亭,隨時準備逆流而上進攻永安,蜀漢形勢異常危急。
這個時候巴西太守閻芝緊急征集五千人,為劉備補充兵員,派馬忠帶兵前往。劉備與之交談,甚為器重,對尚書令劉巴稱贊馬忠道:“我雖然失去了黃權,但是得到了狐篤,這是因為世上不缺乏賢才啊!(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三國志蜀書馬忠傳)不得不說劉備雖然其軍事能力就是一坨翔,但是識人之能完爆諸葛亮,他眼中的這個不遜于黃權的賢才馬忠在此后的歲月中殫精竭慮,為蜀漢鎮守南疆,并未令劉備失望。
得到了劉備的稱贊和賞識之后,馬忠可謂是平步青云,官運亨通。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辟馬忠為門下督。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拜馬忠為牂牁太守,率偏軍平定當地叛亂。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馬忠治理牂牁政績顯著,諸葛亮又辟為參丞相軍事,作為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的副手,處理后方軍政事務。接著又兼任益州治中從事。
雖然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率軍于建興三年深入南土,七擒七縱蠻王孟獲,使得南蠻誠心歸降,再無反叛。但那畢竟是小說家之言,歷史上諸葛亮南征只是平定了朱褒和高定兩人的叛亂。在諸葛亮撤軍之后,南中等地的南蠻依然持續反叛作亂,多次殺死前往平定的蜀漢將領和蜀漢任命的當地官吏。而在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至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十八年的時間里,馬忠長期鎮守南疆,多次指揮部隊討伐當地的少數民族叛亂,維護了蜀漢在南中等地的統治穩定。(督將軍張嶷等討汶山郡叛羌;建興十一年,南夷豪帥劉胄反,擾亂諸郡。招庲降都督張翼還,以忠代翼。忠遂斬胄,平南土,加忠監軍奮威將軍,封博陽亭侯。——三國志蜀書馬忠傳)。
除此之外馬忠為人寬和,樂于助人有度量,愛開玩笑善于自嘲,憤怒從不外露。然而處理事情卻十分果斷,恩威并重,因此南蠻都敬畏他、喜愛他,他在南民心中擁有極高的威望。馬忠去世以后,南蠻民眾都自發地前往他停尸的庭院內流淚祭拜,還替他建立了廟宇進行祭祀悼念。
2.漢中門神——王平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東北)人,籍貫益州。因為年少時被外祖父何氏收養,所以隨母姓,又名何平。蜀漢除了王平之外,張嶷、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以及趙云的兒子趙廣也都被封為過牙門將。王平也不負此名,非常善于打以寡敵眾的防守戰。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春天,魏國大將軍曹爽(曹爽雖然是個庸才不假,但也沒有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般不堪)聽聞蜀漢大將軍蔣琬病重,于是統領步兵、騎兵十多萬人經駱谷,直指漢川。當時漢中的守軍不足三萬,將領們大為驚駭。有人建議放棄陽平關,放曹魏大軍進入漢中,然后全軍堅守漢、樂兩城,等待駐扎在涪縣的蔣琬大軍馳援。
王平卻道:“不能這樣,漢中距離涪縣距離過遠,將近千里之遙。敵軍如果攻占陽平關,漢中守軍必有滅頂之災。現在應該先派遣護軍劉敏,杜參軍占領天險興勢山,我自己率軍在后面抵擋;如果敵人分兵向黃金進軍,我就親自率領一千人前去抗擊。不需要多久,駐扎在涪縣的大軍就會趕來支援,這才是上策。”
當時只有護軍劉敏和王平意見相同,兩人迅速行動。駐扎在涪縣的各路軍馬以及接替蔣琬擔任大將軍的費祎率軍從成都趕來,加上連日暴雨,山路塌方泥濘難行,魏軍最終退走,雖然此次作戰有天氣相助以及曹魏指揮官曹爽個人能力不足的原因,但正是因為王平力排眾議,指揮安排得當才能防守漢中成功。一個合格的指揮官最難能可貴的品質就是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戰局面前尋找出合適的戰機,把握住稍縱即逝的取勝機會;即使遭遇部下的反對,也能夠堅持己見,不為外力所左右。當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王平在北,都有顯赫的名聲和功業,并稱“平安三將”。
王平生長在軍隊里,整日里與大老粗們為伍,自己的文化水平也不高,提筆不會寫字,認識的字不超過十個。然而口授書信,卻都很有條理。他讓人給他讀《史記》、《漢書》中的“紀”“傳”,聽完后,完全懂得其中的大意,并且常常談論而不弄錯其中的意思。可見王平是一名十分有上進心,懂得完善自己的不足,頗有儒將風度的將軍。然而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就是如此看似完美的王平卻有著其性格上的弱點。他性情狹隘多疑,為人輕狂,因為這點他受到損害,于延熙十二年去世。(然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以此為損焉——三國志蜀書王平傳)。
3.無當飛將——張嶷
張嶷(nì)(?-254年)字伯岐,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巴郡南充國(今四川南充)人。蜀漢后期的猛將,無當飛軍的第二任指揮官。
初為縣功曹。劉備定蜀時山賊趁機搶掠縣里,張嶷背著縣長夫人,將其救出,張嶷因此得名。(先主定蜀之際,山寇攻縣,縣長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攜負夫人,夫人得免。——三國志蜀書張嶷傳),張嶷當時不過是弱冠之年(20歲左右),而能在亂軍之中獨自一人救出縣長夫人,自己卻并沒有負傷的記載,足見其智慧和武勇,足可與周泰在山賊手中救出幼年孫權一戰媲美。
后諸葛亮預備北伐時,張嶷平定了在廣漢作亂的賊寇。其后被任命為牙門將(勇武的猛將一般才擔任此職務),隸屬于馬忠,向北聲討汶山郡反叛的羌人,向南平定四郡的蠻夷,因功封為越巂太守。越巂郡自從諸葛亮討伐了高定以后,這一地區的南蠻又多次反叛,殺死了多任太守,此后的太守都不敢去郡里赴任,這個郡空有其名。
直到張嶷被任命為太守,他帶領手下前往郡中赴任,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來勸導誘使南蠻部眾歸降。期間他生擒了不接受指揮的捉馬部族的首領魏狼、斬殺了反叛的蘇祁國的君主冬逢、斬殺了害死太守龔祿的斯都縣頭領李求承等人,蠻夷皆服,頗來降附。張嶷在郡十五年,平定當地叛亂,將破敗的城郭重新建設,又打通了越巂郡到成都的道路,甚得民心。后被征召回成都,越巂民感到悲傷,甘愿隨張嶷至成都的越巂頭目達百余人。官至蕩寇將軍,封關內侯。
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因為長年在潮濕的南方工作,張嶷身患風濕病,只能拄著拐杖才能從病榻上起來。但是但他聽聞姜維將率大軍北伐的消息之后,還是強撐病體自乞率軍同行。臨行之前他似乎已經預料到了自己的結局,在他給后主劉禪的奏章中寫道:“臣當值圣明,受恩過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隕歿,辜負榮遇。天不違愿。得豫戎事。若涼州定克,臣為藩表守將;若有未捷,殺身以報。”后主慨然為之流涕(《益部耆舊傳》)。張嶷沒有食言,帶病與魏將徐質交戰,最終寡不敵眾,戰死沙場,但是他殺死的敵人也是己方死亡人數的兩倍。
簡單的幾句類似遺言一般的臨別之語,至今讀起來都令人動容。張嶷效忠蜀漢多年,立下赫赫戰功,以六十高齡(劉備定蜀時已年滿二十,推算一下的話戰死時年紀已過六十)帶兵出征為的只是報答劉備父子的知遇之情。當時眾人認為張嶷剛剛從南中返回成都,風濕病導致他渾身傷病,不能獨立行走和騎馬,不適合一同出征,但是張嶷知道自己的時日無多,這有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跟隨大軍東征西討。
張嶷死后,越巂郡民為之流涕,并為其立廟,四時祭祀。足見其在南蠻民眾心目中的地位。
4.北伐先鋒——張翼
張翼(196?-264),字伯恭,犍為武陽人,漢初三杰張良之后,高祖父張浩曾擔任司空,祖父張綱官至廣陵太守,都有美名,《益部耆舊傳》和《續漢書》分別有兩人的傳記。張翼作為三國蜀漢后期將領,出生于名門世家的他文武雙全,為北伐立下赫赫功勛,官至左車騎將軍,兼任冀州刺史。蜀漢滅亡后,張翼跟隨姜維向鐘會投降,在鐘會之亂時,被亂兵所殺。
張翼在劉備定蜀之后出任劉備的書佐(秘書之類的職務),此后又歷任江陽縣長、涪陵縣令、梓潼郡太守、廣漢郡和蜀郡太守。可以說生涯前半期的張翼是以一名文官的身份出仕的。他擔任過郡守的地方都是益州中的大郡,足見其在內政方面也有過人之處。
張翼從文官轉變為武將,首次執掌兵權是在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這個時期蜀漢五虎將已經全部去世,蜀軍因為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戰中慘敗而回,實力受損,所以諸葛亮在這一年提拔了一大批文職官員專任領軍將領,張翼就是其中之一。(建興九年,為庲降都督,綏南中郎將。——三國志蜀書張翼傳)。
姜維到達狄道,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王經部下死傷上萬人。曹魏在雍州地區的守備力量為之一空。但是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大勝,張翼卻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在冷靜的分析了敵我雙方國力和兵力的對比之后,深感實力相差懸殊的張翼規勸姜維應該見好就收,不宜再繼續向魏國腹地進軍,否則可能會全功盡棄。但是早已經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自認為天下無敵的姜維卻勃然大怒,大罵他這是在“為蛇畫足。”繼續率軍圍攻困守于狄道城的王經,城池卻久攻不下,最后陳泰率大軍前來救援,姜維不得不退兵。
自此之后姜維就對經常向他提出反對意見的張翼心存芥蒂,卻依然勉強他一道出征,張翼也不得已而隨從。這樣勉強維系的組合自然不會有什么好的戰果: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維再次出兵,蜀將胡濟失期不至,為鄧艾破于段谷,死傷慘重延熙二十年(257)年乘魏將諸葛誕叛亂,姜維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到了永安元年(258年)諸葛誕兵敗后始退兵。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再次出兵,與鄧艾戰于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連年征戰,不得沒有取得任何戰果,反而接連損兵折將,使得本已疲敝的國力更加得捉襟見肘。這期間曾經擔任文職官員多年,熟悉內政的張翼的內心該有多痛苦多矛盾可想而知。
景耀二年(公元259年),張翼被任命為左車騎將軍,兼任冀州刺史。景耀六年(公元263),魏國三路攻蜀,張翼與姜維都在劍閣,因鄧艾奇襲成都而失敗。姜維欲復國謀叛,與張翼共同前往涪縣投降鐘會。但張翼的投降很顯然是違心的,他的內心一直是不甘的,他跟姜維一樣,投降是假,伺機翻盤,準備力挽狂瀾,為蜀漢復國才是真。第二年正月,他跟隨鐘會到成都反叛,但這次猶如困獸之斗的反叛最終還是失敗了,張翼最后與姜維、鐘會死于亂軍之中。不過能夠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堅持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失敗了,也是死得其所的。
5.蜀中大將——廖化
廖化(?-264),本名淳,字元儉,襄陽中盧(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期蜀國后期將領,以勇敢果斷著稱。
一提起廖化,世人總會第一時間想起“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古語來,廖化似乎一瞬間就變成了能力平庸的代名詞。其實這種偏見對于歷史上真實的廖化來說是極其不公允的。
歷史上的廖化并沒有像《三國演義》中所寫的那樣參加過黃巾軍,他最初擔任的職務是駐守在荊州的前將軍關羽帳下的主簿,這是一種負責起草文書的文職工作。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之后,詐降東吳。后來思念劉備的舊日恩情,就詐死,當時的人們信以為真,他趁機帶著老母親日夜西奔。考慮到三國時期的人,年過四十就算老了,廖化的母親應該在四五十歲的樣子,而當時廖化的年紀應該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一個弱冠之年的年輕人,能夠在敵國境內先詐降,后詐死,而不露出破綻,順利逃出升天,足見其有勇有謀之外,更是膽略過人,重情重義。
他跟張翼一樣,在姜維的歷次北伐過程中,一直擔任先鋒之職,他對于姜維不計國力,窮兵黷武的行為也是持否定態度的。《漢晉春秋》記載: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于寇,用之無厭,何以能力?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姜維自己說過:“不主動停止用兵,最后一定是自取滅亡。”現在我們智謀上不比敵人強,軍事力量還比敵人弱,卻頻繁用兵,怎么能指望國家穩固呢?詩經里說:‘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趕上這個倒霉時候’簡直就是在說我們啊。這話就說得比張翼過分多了,不但翻出了姜維的“黑歷史”引經據典的大發牢騷,還譏諷姜維的智謀不如鄧艾,等于是當眾啪啪打姜維的臉了。
不過雖然話說得有些不中聽,但廖化的分析卻是透徹而正確的,這一點想必姜維也是心知肚明。但是姜維依然抱著這種“冒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再次揮軍北伐,果然再次大敗于鄧艾,敗軍還中沓中。
景耀六年,魏將鄧艾、鐘會伐蜀,廖化同張翼、董厥等人率軍前去抵抗。廖化前往沓中增援姜維,繼而與姜維一同退守劍閣。后來,諸葛瞻被鄧艾破于綿竹,廖化等人隨姜維繞道退向成都,但在半路上就得到了后主劉禪投降的敕令。
第二年的咸熙元年春,廖化、宗預、董厥等人被徙往洛陽,憂憤交加,且年已七旬的老將廖化于半道病逝。經歷了蜀漢由盛轉衰全過程的老將軍就此化作了永遠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