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的散文
秦牧(1919一 ),當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原名林覺夫,廣東澄海人。1919年生于香港,三歲隨父母去新加坡,1932年回國。青年時代在澄海、汕頭、香港等地求學。抗戰期間,曾任編輯、教師,參加過救亡運動和大后方民主運動。抗戰勝利后,在香港以職業寫作為生。全國解放前夕,進入江東解放區。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在廣東工作。秦牧從三十年代開始寫作,曾在報刊上發表大量抨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雜文,后輯入《秦牧雜文》集中。建國后,秦牧除寫小說、兒童文學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散文創作上,先后出版《星下集》、《貝殼集》、《花城》等散文集。
新中國成立后,秦牧以滿腔熱情致力于表現新時代、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并從犀利的雜文小品轉向抒情散文的寫作。從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是秦牧散文創作獨特風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如《社稷壇抒情》(1956年)、《土地》(1960年)、《古戰場春曉》(1961年)等。《社稷壇抒情》寫得奇特而動人。作者從社稷壇的五色土,想到五行觀念的形成和演變,再想到古代思想家的艱苦探索;由古代詩人怎樣探索自然之謎,憂憤人間之苦,想到勞動人民同大自然展開劇烈的搏斗,以及為了統一而發生過多少次流血的戰爭。這樣上溯歷史的源頭,穿過歷史的隧洞,又回到灑滿陽光的現實,進而豪邁地宣布:歷史上千秋萬代沒有做到的事情——祖國的統一,在我們這一代實現了。《古戰場春曉》是一篇振奮人心的游記性散文。1961年,作者來到反帝的古戰場三元里,觸景生情,把現實和歷史聯系起來,既抒發“憑吊懷古的豪情”,又描繪古城春曉的美景,鼓舞人們戰勝困難,闊步前進。
秦牧的散文,立意深刻,格調高昂,言近旨遠,閃耀著思想的火花——贊美偉大的祖國和人民,歌頌社會主義建設和新生活,鞭笞丑類,清掃舊社會留下的污穢;題材廣闊,知識豐富,旁征博引,涉古論今;表達方式多姿多彩,富有情趣,語言生動流暢,瀟灑自然,具有絢麗多姿、質樸、率真、情趣盎然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