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袁紹傳》譯文賞析
袁紹傳
【題解】
袁紹出身中原著名的世家大族,其家族累代公侯,“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于天下”。憑借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袁紹在漢末戰亂的多事之秋,很快就做到了高官。但是袁紹又有他自身的致命弱點,正如傳文中所說的,“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從善,故至于敗。”袁紹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于曹操。建安七年,在平定冀州叛亂之亂后不久,氣病而死。
【原文】
袁紹字本初,汝南人,司徒湯之孫。父成,五官中郎將,壯健好交結,大將軍梁冀以下莫不善之。紹少為郎,除濮陽長,遭母憂去官。三年禮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服闋,徙居洛陽。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軿柴轂,填接街陌。內官皆惡之。中常侍趙忠言于省內曰:“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叔父太傅隗聞而呼紹,以忠言責之,紹終不改。后辟大將軍何進掾,為侍御史、虎賁中郎將。中平五年,初置西園八校尉,以紹為佐軍校尉。
靈帝崩,紹勸何進征董卓等眾軍,脅太后誅諸宦官,轉紹司隸校尉。語已見《何進傳》。及卓將兵至,騎都尉太山鮑信說紹曰:“董卓擁制強兵,將有異志,今不早圖,必為所制。及其新至疲勞,襲之可禽也。”紹畏卓,不敢發。頃之,卓議欲廢立,謂紹曰:“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董侯似可,今當立之。”紹曰:“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若公違禮任情,廢嫡立庶,恐眾議未安。”卓案劍叱紹曰:“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
【譯文】
袁紹,字本初,他是汝南汝陽(今河南汝陽)人,是司徒袁湯的孫子。袁紹的父親袁成,做過五官中郎將,身體強健,喜歡結交,從大將軍梁冀起沒有不和他要好的。袁紹在年輕的時候做過郎官,之后又被任命為濮陽長,遇母親去世而辭去官職。服完三年喪禮,袁紹回想感嘆自己從小失去父親,又為父親服喪禮。服喪期滿后,他搬到洛陽居住。袁紹有風度,容貌非常,對士人很仁愛,非常注重名聲。因為袁紹先人世代擔任三公,賓客歸附,加上袁紹降低身份傾心結交,所以士人全部搶著來投奔他。來的士人不論貴賤,在禮節上袁紹都與他們平等,來拜訪的賓客的各種車輛擠滿了大街小巷。皇帝身邊的侍臣對他很反感。中常侍趙忠在宮內說:“袁本初不斷做抬高自己身價的事,喜歡養不怕死的人,不知道這小子究竟想干什么!”袁紹的叔父太傅袁隗聽到以后將袁紹叫來,拿趙忠的話訓斥他,但袁紹始終不曾改過。后來袁紹被大將軍何進召為屬官,擔任侍御史、虎賁中郎將。中平五年,朝廷開始設置西園八校尉,任命袁紹為佐軍校尉。
靈帝去世后,袁紹勸說何進征召董卓等各路部隊,威脅迫使太后殺掉眾宦官。何進調袁紹擔任司隸校尉。其事已被記載于《何進傳》。等到董卓率領軍隊到京師,騎都尉太山人鮑信勸說袁紹說:“董卓控制強大的軍隊,將有叛變的意圖,現在不早點兒設法對付,一定會被董卓控制。趁著董卓現在剛到,士兵疲勞,襲擊董卓,可以捉住他。”袁紹害怕董卓,不敢發兵。不久,董卓商議想廢掉皇帝重新立帝,對袁紹說:“統治天下的君主,應當找賢明的人擔任。我每次想到靈帝,都令我憤恨。董侯好像還可以,現在應當立他為皇帝。”袁紹說:“當今皇上年紀正輕,沒有什么錯處傳揚于天下,假使您不顧禮法,隨心所欲,廢掉嫡嗣而立庶子為皇帝,恐怕大家覺得不大妥當。”董卓手按佩劍怒斥袁紹,說:“你這小子膽敢這么說話!天下的事情,難道不由我說了算?我想這么做,誰敢不服從!”
【原文】
紹詭對曰:“此國之大事,請出與太傅議之”。卓復言“劉氏種不足復遺。”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橫刀長揖徑出。懸節于上東門,而奔冀州。董卓購募[1]求紹。時,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為卓所信待,瓊等陰為紹說卓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紹不達大體,恐懼出奔,非有它志。今急購之,勢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紹喜于免罪,必無患矣。”卓以為然,乃遣授紹勃(渤)海太守,封邟鄉[2]侯。紹猶稱兼司隸。
初平元年,紹遂以勃(渤)海起兵,與從弟后將軍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3]、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等同時俱起,眾各數萬,以討卓為名。紹與王匡屯河內,伷屯潁川,馥屯鄴,余軍咸屯酸棗[4],約盟,遙推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董卓聞紹起山東[5],乃誅紹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師者,盡滅之。卓乃遣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瑰譬解[6]紹等諸軍。紹使王匡殺班、瑰、吳循等,袁術亦執殺陰循,惟韓融以名德免。
【注釋】
[1]購募:懸賞。
[2]邟(káng)鄉:在今河南臨汝東。
[3]伷(zhòu):古同“胄”。
[4]酸棗:在今河南延津北。
[5]山東:崤山以東。
[6]譬解:曉示勸解。
【譯文】
袁紹機智地回答說:“這是國家大事,請到外邊同太傅一塊商議。”董卓又說:“劉氏的后嗣不足以留著。”袁紹勃然大怒,說:“天下強橫的,難道就只有你董公嗎?”橫陳佩刀,一躬到地,徑自出門而去。他將符節懸掛在上東門上,逃奔冀州。董卓懸賞捉拿袁紹。當時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為董卓信任,伍瓊等人暗中為袁紹說情,勸解董卓說:“廢立皇帝的大事,不是一般人能夠參與的。袁紹不懂大局,因為害怕而出逃,并非有其他想法。現在急著懸賞拿他,勢必引起突然變故。袁氏四代普施恩惠,門生和從前的部屬遍布天下,一旦收羅豪杰,聚集兵眾,英雄之士跟著興起,恐怕山以東就不屬于您所有了。不如赦免袁紹,拜他做個郡守,袁紹見免去罪責一高興,必定不會發生禍患。”董卓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于是派人授予袁紹渤海太守的職位,封他為邟鄉侯。在名義上袁紹還兼著司隸校尉。
初平元年(190),袁紹終于在渤海起兵,他與堂弟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等人同時起兵,部眾各有幾萬人,打著討伐董卓的旗號。袁紹與王匡駐守河內,孔伷駐守潁川,韓馥駐守鄴縣,其他軍隊都駐守在酸棗,并相約結盟,名義上推袁紹為盟主。袁紹自稱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董卓得知袁紹在山東起兵,就把袁紹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師的袁氏宗族全部給殺了。董卓接著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瑰來曉諭勸解袁紹等各路軍隊。袁紹指派王匡殺掉了胡母班、王瑰、吳循等人,袁術也捕殺了陰循,只有韓融因為德高望重免于一死。
【原文】
是時,豪杰既多附招,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韓馥見人情歸紹。忌其得眾,恐將圖己,常遣從事守紹門,不聽發兵。橋瑁乃詐作三公移書,傳驛州郡,說董卓罪惡,天子危逼,企望義兵,以釋國難。馥于是方聽紹舉兵。乃謀于眾曰:“助袁氏乎?助董氏乎?”治中劉惠勃然曰:“興兵為國,安問袁、董?”馥意猶深疑于紹,每貶節[7]軍糧,欲使離散。
明年,馥將麹義反畔(判),馥與戰失利。紹既恨馥,乃與義相結。紹客逢紀謂紹曰:“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今冀部強實,而韓馥庸才,可密要(邀)公孫瓚將兵南下,馥聞必駭懼。并遣辯士為陳禍福,馥迫于倉卒,必可因據其位。”紹然之,益親紀,即以書與瓚。瓚遂引兵而至,外托討董卓,而陰謀[8]襲馥。
紹乃使外甥陳留高干及潁川荀諶等說馥曰:“公孫瓚乘勝來南,而諸郡應之。袁車騎引軍東向,其意未可量也。竊為將軍危之。”馥懼,曰:“然則為之奈何?”諶曰:“君自料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諶曰:“臨危吐決,智勇邁于人,又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諶曰:“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
【注釋】
[7]貶節:減少,克扣。
[8]陰謀:暗地里算計。
【譯文】
這時,四方豪杰大多歸附袁紹,而且因他一家遭難受感動,人人想著為他報仇,所以州郡蜂擁而起的部隊,沒有不打袁氏旗號的。韓馥見人心歸附袁紹,忌恨袁紹得到眾人擁護,害怕他用來對付自己,經常派從事在袁紹的門口把守,不讓他發兵。橋瑁于是假作三公通過驛站發送文書給州郡,訴說董卓的罪惡,天子受到威逼,處境危險,踮著腳跟盼望義兵來消除國家災難。韓馥于是才同意袁紹發兵。接著韓馥同大家商議,說:“是幫助袁氏呢?還是幫助董氏呢?”治中劉惠很生氣地說:“發兵是為了國家,哪里用得著管袁氏還是董氏?”但韓馥仍然對袁紹心懷疑慮,經常減扣軍糧,想使軍心離散。
第二年的時候,韓馥的部將麹義反叛,韓馥與麹義交戰,結果失敗。袁紹因為自己怨恨韓馥,就與麹義結交。袁紹的賓客逢紀對袁紹說:“做大事業,不占領一個州,沒法站住腳跟。現在冀州強大充實,但韓馥才能平庸,可暗中約公孫瓚率領軍隊南下,韓馥知道以后一定會害怕恐懼。同時派一名能言善辯的人向韓馥講述禍福。韓馥為突如其來的事情所迫,我們一定可以趁此機會占據他的位置。”袁紹認為有道理,更加親近逢紀,隨即寫信給公孫瓚。公孫瓚接著就率兵而來,表面上討伐董卓,實際計劃暗中偷襲韓馥。
袁紹這才派外甥陳留人高干以及潁川人荀諶等前去勸韓馥說:“公孫瓚趁著得勝南來,而且各郡都響應公孫瓚。袁將軍率領軍隊向東而來,其意圖難以預料。我們從心里感到您很危險。”韓馥害怕,說:“既然這樣,我該怎么辦呢?”荀諶說:“您自己估量一下,在寬厚仁愛,容納各種人,使天下人歸附方面,比起袁紹來怎么樣?”韓馥說:“我比不過他。”荀諶問道:“面臨危難出奇制勝,智謀勇氣遠遠超出常人,這方面您比起袁紹來又怎么樣?”韓馥說:“我比不過他。”荀諶又問:“世代普施恩惠,使天下各家得到好處,您比起袁紹來又怎么樣?”韓馥回答:“我比不過。”
【原文】
諶曰:“勃(渤)海雖郡,其實州也。今將軍資三不如之勢,久處其上,袁氏一時之杰,必不為將軍下也。且公孫[9]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夫冀州天下之重資,若兩軍并力,兵交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為同盟。當今之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必厚德將軍,公孫瓚不能復與之爭矣。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于太山也。愿勿有疑。”馥素性恇怯[10],因然其計。
馥長史耿武、別駕閔純、騎都尉沮授聞而諫曰:“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奈何欲以州與之?”馥曰:“吾衣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先是,馥從事趙浮、程渙將強弩萬人屯孟津,聞之,率兵馳還,請以拒紹,馥又不聽。乃避位,出居中常侍趙忠故舍,遣子送印綬以讓紹。
紹遂領冀州牧,承制以馥為奮威將軍,而無所將御。引沮授為別駕,因謂授曰:“今賊臣作亂,朝廷遷移,吾歷世受寵,志竭力命,興復漢室。然齊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句踐非范蠡無以存國。今欲與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將何以匡濟之乎?”授進曰……紹喜曰:“此吾心也。”即表授為奮武將軍,使監護諸將。
【注釋】
[9]公孫:公孫瓚。
[10]恇怯:軟弱膽小。
【譯文】
荀諶說:“渤海雖是一個郡,其實相當于州。現在將軍您處在三方面均不如袁紹的形勢,但長期居于袁紹之上,袁紹是當代的豪杰,必定不肯在您之下。而且公孫瓚帶領燕、代的士卒,其兵鋒不可抵擋。冀州是天下的重鎮,如果兩支軍隊合力進攻,會師城下,冀州的危亡立刻就會到來。袁紹是將軍的故舊,并且又是同盟。眼下的辦法,不如將整個冀州讓給袁紹,袁紹必然對您非常感恩戴德,公孫瓚就不可能再同您相爭了。這樣將軍有讓賢之名,自身地位比泰山還要穩固。希望您不要有疑慮。”韓馥素來性情怯懦,因而就同意荀諶的計策。韓馥的長史耿武、別駕閔純、騎都尉沮授得知后勸阻韓馥說:“冀州雖然狹小,能披甲上陣的有百萬人,糧食夠支撐十年。袁紹以一個外來人和正處窮困的軍隊,仰我鼻息,好比嬰兒在大人的股掌上面,不給他喂奶,立刻可以將其餓死。為什么要把冀州送給他呢?”韓馥說:“我過去是袁氏的屬吏,而且才能比不上袁紹。估量自己的德行而謙讓,這是古人所看重的。各位為什么覺得不好呢?”在這以前,韓馥的從事趙浮、程渙率領一萬能開硬弓的士卒駐守孟津,知道這個情況,帶領軍隊飛速趕回,請求抵御袁紹,韓馥又沒有聽從。接著韓馥讓出官位,搬出官邸到中常侍趙忠從前的家中居住,派兒子給袁紹送去印綬從而讓位。
袁紹于是領冀州牧,以天子名義任命韓馥為奮威將軍,但不讓他統率軍隊。袁紹選拔沮授為別駕,接著問沮授:“現在奸臣作亂,皇上四處漂泊。我家歷代蒙受皇上恩寵,立志要用自己的力量和生命來振興恢復劉漢天下。然而齊桓公沒有管仲不可能成就霸業,勾踐沒有范蠡不可能保存越國。現在我想與您同心合力,共同使國家安定,您用什么計策匡正幫助我呢?”沮授進言說……袁紹高興地說:“這正是我心里所想的。”隨即啟奏皇上任命沮授為奮武將軍,讓他督察眾將。
【原文】
魏郡審配、鉅鹿田豐,并以正直不得志于韓馥。紹乃以豐為別駕,配為治中,甚見器任。馥自懷猜懼,辭紹索去,往依張邈。后紹遣使詣邈,有所計議,因共耳語。馥時在坐,謂見圖謀,無何,如廁自殺。
其冬,公孫瓚大破黃巾,還屯槃河[11],威震河北,冀州諸城無不望風響應。紹乃自擊之。瓚兵三萬,列為方陣,分突騎萬匹,翼軍左右,其鋒甚銳。紹先令麹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瓚輕其兵少,縱騎騰之,義兵伏楯下,一時同發,瓚軍大敗,斬其所置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余級。麹義追至界橋,瓚斂兵還戰,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12],余眾皆走。
紹在后十數里,聞瓚已破,發鞍息馬,唯衛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瓚散兵二千余騎卒(猝)至,圍紹數重,射矢雨下。田豐扶紹,使卻入空垣[13]。紹脫兜鍪[14]抵地,曰:“大丈夫當前斗死,而反逃垣墻間邪?”促使諸弩競發,多傷瓚騎。眾不知是紹,頗稍引卻。會麹義來迎,騎乃散退。三年,瓚又遣兵至龍湊挑戰,紹復擊破之。瓚遂還幽州,不敢復出。
【注釋】
[11]槃河:今寫作“磐河”,在今北京密云境內。
[12]牙門:指主帥陣前的軍門。古時駐軍,主帥或主將帳前樹牙以為軍門,稱牙門。
[13]空垣:隱蔽的矮墻。
[14]兜鍪:古代戰士戴的頭盔。
【譯文】
魏郡人審配、鉅鹿人田豐,均因正直不被韓馥重用。袁紹就以田豐為別駕,審配為治中,對他們很是信任和器重。韓馥心里猜疑害怕,向袁紹告辭要求離去,投靠張邈。后來袁紹派使者到張邈那里商議事情,因而兩人交頭接耳低聲談話。韓馥當時在座,認為他們合謀對付自己,感到走投無路,到廁所自殺了。
這一年的冬天,公孫瓚大敗黃巾軍,還軍駐守在磐河,威震黃河以北,冀州各城全都聞風響應。袁紹便親自攻打公孫瓚。公孫瓚的三萬部隊排成方陣,另外分出一萬騎兵作為突擊部隊,護衛步兵兩側,兵勢十分強勁。袁紹先命令麹義率領八百精兵和一千能開硬弓的射手,作為前鋒。公孫瓚見麹義兵少很輕視,縱放騎兵直沖過來,麹義的士兵趴在盾牌下面,同時發動進攻,公孫瓚的軍隊大敗,殺了公孫瓚委任的冀州刺史嚴綱,斬獲敵人首級一千多。麹義追到界橋,公孫瓚收聚部隊回頭又戰,麹義再次打敗公孫瓚,接著追到公孫瓚的營壘,攻占了軍營的牙門,公孫瓚剩下的人馬全部逃走了。
袁紹在其后面十多里,聽說已經打敗了公孫瓚,就解掉馬鞍讓馬休息,保衛身邊的只有幾十名能開硬弓的射手和一百多名持戟的衛士。公孫瓚兩千多名被打散的騎兵突然來到,將袁紹包圍了起來,強弩十多張,射來的箭像下雨一樣。田豐扶著袁紹,讓他退入一座空墻之中。袁紹摘下頭盔扔到地上,說:“大丈夫應當上前戰死,怎么反而逃進墻里面呢?”催促箭手競相射箭,射傷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眾不知道是袁紹,不少人漸漸退走了。正好麹義前來迎接袁紹,公孫瓚的騎兵這才退走了。初平三年(192),公孫瓚又派遣士兵到龍湊挑戰,袁紹又一次將公孫瓚打敗。公孫瓚于是便退回了幽州,不敢再出來。
【原文】
四年初,天子遣太仆趙岐和解關東,使各罷兵。瓚因此以書譬紹曰:“趙太仆以周、邵之德,銜命來征,宣揚朝恩,示以和睦,曠若開云見日,何喜如之!昔賈復、寇恂爭相危害,遇世祖解紛,遂同輿并出。釁難既釋,時人美之。自惟邊鄙,得與將軍共同斯好,此誠將軍之眷,而瓚之愿也。”紹于是引軍南還。三月上已,大會賓徒于薄落津[15]。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干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殺郡守。坐中客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而啼泣,紹容貌自若,不改常度。賊有陶升者,自號“平漢將軍”,獨反諸賊,將部眾逾西城入,閉府門,具車重,載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捍(捍)衛,送到斥丘[16]。
紹還,因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六月,紹乃出軍,入朝歌鹿腸山蒼巖谷口,討干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其眾萬余級。紹遂尋(循)山北行,進擊諸賊左髭丈八等,皆斬之,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于氐根等,復斬數萬級,皆屠其屯壁。遂與黑山賊張燕及四營屠各、雁門烏桓戰于常山[17]。燕精兵數萬,騎數千匹,連戰十余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各退。麹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并其眾。
【注釋】
[15]薄落津:在今河北臨漳西。
[16]斥丘:在今河北成安縣。
[17]常山:河北曲陽西北的恒山,漢避帝諱為常山。
【譯文】
四年初,天子派太仆趙岐來調解關東部隊,讓他們各自罷兵。公孫瓚借此機會寫信曉諭袁紹說:“趙太仆具有周公、邵公的德望,奉使命速來,傳揚朝廷的恩典,要我們和睦相處,就好比撥開烏云見到太陽一樣明亮,有什么比這更令人高興的呢?從前賈復、寇恂爭著危害對方,遇到世祖調解糾紛,最終同車并出,裂痕和仇怨消除以后,當時的人都贊美他們。我考慮自己是邊遠鄙陋之人,能夠與將軍共結友好,這誠然使將軍感到羞辱但卻是我的心愿。”袁紹這才率軍隊向南返回。三月上已,袁紹在薄落津大會賓客部下。得知魏郡的士兵反叛,并同黑山賊寇干毒等幾萬人一道攻占鄴城,殺害了郡守,當時在座的家住鄴縣的賓客,一個個憂心忡忡,大驚失色,有的人站起來哭泣,而袁紹面不改色,好像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不失平常的風度。有個叫陶升的賊人,自稱“平漢將軍”,獨自反對其他賊人的做法,他率領部眾從西面翻過城墻入城,封閉了郡府,將輜重裝上車,用車子將袁紹一家和其他家住冀州城的官員的家人親自護送到斥丘。
袁紹回來后就此在斥丘駐扎,任命陶升為建義中郎將。六月,袁紹于是發兵進入朝歌鹿腸山蒼巖谷谷口,攻打干毒。圍攻五天,打敗了干毒,殺了干毒及其部眾一萬多人。接著袁紹沿著鹿腸山向北進攻左髭丈八等其他賊人,將他們悉數消滅。又攻打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于氐根等人,再次斬殺好幾萬人,將他們的營壘全部摧毀。接著與黑山賊寇張燕以及匈奴屠各部四營、雁門烏桓在常山交戰。張燕有幾萬精兵、幾千騎兵,雙方連續打了十多天,張燕的軍隊雖然死傷很多,但袁紹的軍隊也已疲憊不堪,于是各自退兵。麹義仗著自己有戰功,驕傲放縱,不遵法度,袁紹將他召來殺了,合并了他的部隊。
【原文】
興平二年,拜紹右將軍。其冬,車駕為李傕等所追于曹陽[18],沮授說紹曰:“將軍累葉臺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托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19]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紹將從其計。
潁川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英雄并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有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于義為得,于時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夫權不失幾,功不厭速,愿其圖之。”帝立既非紹意,竟不能從。
紹有三子:譚字顯思、熙字顯雍、尚字顯甫。譚長而惠,尚少而美。紹后妻劉有寵,而偏愛尚,數稱于紹,紹亦奇其姿容,欲使傳嗣。乃以譚繼兄后,出為青州刺史。沮授諫曰:“世稱萬人逐兔,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20]故也。且年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敗之誡,下思逐兔分定之義。若其不改,禍始此矣。”紹曰:“吾欲令諸子各據一州,以視其能。”于是以中子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為并州刺史。
【注釋】
[18]曹陽:約在今河南三門峽一帶。
[19]稸(xù):古同“蓄”,積蓄。
[20]分定:命運,命數。
【譯文】
興平二年,天子授袁紹為右將軍。這年冬天,天子在曹陽被李傕等人追逼,沮授勸說袁紹:“將軍世代擔任朝廷宰相,歷代以忠義輔助國家。現在天子四處流離,宗廟被破壞,但觀察各州郡,雖然外表打著義兵的招牌,內心實際打對方的主意,就沒有憂慮關注國家、為百姓著想的意思。而且冀州城大體平定,軍隊強大,士人歸附,去西邊迎接皇上,將鄴縣作為皇宮,挾制天子而號令諸侯,畜養兵馬來討伐不向王庭朝拜的人,有誰能夠抵御呢?”袁紹準備聽從沮授的計策。潁川人郭圖、淳于瓊說:“漢朝王室衰敗,為時很久了。現在想振興王室,不也太難了嗎?再說,英雄同時興起,各自占領州郡,聯合聚集徒眾,動輒有上萬人,這正像秦朝失去帝位,先得到的人成為天子。現在接來天子,動不動就要上書奏聞皇上,服從則權力太小,不服從則違抗皇命,這不是一種好辦法。”沮授說:“現在接來天子,在道義上是合理的,在時機上是合宜的。如果不早決定,必定有其他人先去迎接。權變不可失去時機,成功不可嫌其快速,希望您能予以考慮。”登基稱帝本來不合袁紹的意愿,所以袁紹竟然沒有采納。
袁紹有三個兒子:衰譚字顯思,袁熙字顯雍,袁尚字顯甫。袁譚年長而且聰慧,袁尚年少但漂亮。袁紹的后妻劉氏很受寵,而且偏愛袁尚,多次在袁紹面前稱贊他,袁紹也驚異其容貌,想讓他繼位。于是袁紹將袁譚過繼為哥哥的后代,派出去當青州刺史。沮授勸阻說:“歷來人們說一萬個人追逐兔子,有一個人得到了兔子,其他想得到的人全部作罷,這是因為名分已經確定了的緣故。再說,年齡相仿就看誰有才德,德行相仿就看卜筮結果,這是古代的制度。希望您大則要考慮前代人之所以成敗的告誡,小則要考慮追逐兔子而名分確定的道理。如果您不加以改變,那么災難將會從這里開始了。”袁紹說:“我想讓孩子們各自治理一個州,以便看出他們的才能。”于是就讓中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為并州刺史。
【原文】
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都許,乃下詔書于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紹上書曰:……于是以紹為太尉,封鄴侯。時曹操自為大將軍,紹恥為之下,偽表辭不受。操大懼,乃讓位于紹。二年,使將作大匠孔融持節拜紹大將軍,錫弓矢節鉞,虎賁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然后受之。
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于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操以許下埤濕[21],洛陽殘破,宜徙都甄城[22],以就全實。操拒之。田豐說紹曰:“徙都之計,既不克從,宜早圖許,奉迎天子,動托詔令,響號海內,此算之上者。不爾,終為人所禽,雖悔無益也。”紹不從。四年春,擊公孫瓚,遂定幽土,事在《瓚傳》。
紹既并四州之地,眾數十萬,而驕心轉盛,貢御稀簡[23]。主簿耿包密白紹曰:“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以從民心。”紹以包白事示軍府僚屬,議者以包妖妄宜誅。紹知眾情不同,不得已乃殺包以弭其跡。于是簡精兵十萬,騎萬匹,欲出攻許,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及南陽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帥。
【注釋】
[21]埤濕:低洼濕潮。
[22]甄城:今山東鄄城。
[23]貢御稀簡:向天子上供的次數和數量日漸稀少。
【譯文】
建安元年,曹操迎接天子在許縣定都,接著下詔書給袁紹,責備他土地廣軍隊多而且一味拉幫結派,沒聽說出兵援救天子但卻擅自攻打其他人。袁紹上書說……于是朝廷就任命袁紹為太尉,封為鄴侯。當時曹操自己擔任大將軍,袁紹恥于在曹操之下,故意給皇帝上書辭讓不接受。曹操非常害怕,就將大將軍職位讓給袁紹。建安二年,皇帝派將作大匠孔融持天子符節授予袁紹大將軍職位,賜給他弓箭、符節、斧鉞和一百虎賁兵,要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個州,袁紹這才接受了任命。
袁紹每次接到詔書,總擔心對自己不利,于是想要天子搬遷靠近自己,派人對曹操說許縣低洼潮濕,洛陽又殘缺被毀,應當將都城遷到甄城,以便靠近完整豐足的地區。曹操不答應。田豐對袁紹說:“遷都的計策,既然不被采納,最好早點兒謀取許縣,接來天子,動輒假托天子詔令,向全國發號施令,這是最好的辦法。不這樣做,最后只能受制于他人,那時即使后悔也不起作用了。”袁紹沒有采納。建安四年春天,袁紹攻打公孫瓚,從而平定了幽州地區。其事記載在《公孫瓚傳》。
袁紹既然吞并四個州的地盤,擁有幾十萬軍隊,因此驕傲之心變得旺盛起來,給皇帝的進貢稀少簡單。主簿耿包秘密上書給袁紹說:“漢的赤德衰敗將盡,袁氏是虞舜黃德的后代,應當順應天意和民眾的心愿。”袁紹將耿包的上書拿給幕僚部下看,大家的意見認為耿包虛妄應當殺頭。袁紹知道眾人心里不同意自己稱帝,迫不得已就殺了耿包來掩蓋心跡。于是袁紹挑選出十萬精兵、一萬騎兵,準備攻打許縣,以審配、逢紀統管軍事,以田豐、荀諶和南陽人許攸作為主要謀士,以顏良、文丑作為將帥。
【原文】
沮授進說曰:“近討公孫,師出歷年,百姓疲敝,倉庫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人。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后進屯黎陽[24],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修器械,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
郭圖、審配曰:“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今以明公之神武,連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操,其勢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后難圖也。”授曰:“蓋救敵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義者無敵,驕者先滅。曹操奉迎天子,建宮許都。今舉師南向,于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師,竊為公懼之。”
圖等曰:“武王伐紂,不為不義;況兵加曹操,而云無名!且公師徒精勇,將士思奮,而不及時早定大業,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吳之所以滅也。監軍之計,在于持牢[25],而非見時知幾之變也。”
紹納圖言。圖等因是譖沮授曰:“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與主同者昌,主與臣同者亡,此《黃石》之所忌也。且御眾于外,不宜知內。”紹乃分授所統為三都督,使授及郭圖、淳于瓊各典一軍,未及行。
【注釋】
[24]黎陽:今河南浚縣。
[25]持牢:把穩,求穩。
【譯文】
沮授上前說道:“近來攻打公孫瓚,出兵長達一年,百姓疲憊窮困,倉庫沒有積余,賦稅勞役正多,這是國家使人深為擔憂的事情。最好先派使者向天子進獻俘虜和戰利品,致力于農耕,使人馬得到休息。若是不能通達天子,就上奏說曹操阻隔我通達天子的路徑,而后進兵駐守黎陽,逐步經營黃河南面,多造船只,整修器械,分派精良騎兵,抄掠對方的邊境地區,使其不得安寧,而我得到安逸。這樣就可安坐而定天下。”
郭圖、審配說:“兵書上的方法,比敵人多十倍就將其包圍,比敵人多五倍就進攻敵人,力量相當就可以交戰。眼下憑借明公的神明威武,會合河朔地區強大的軍隊,用來討伐曹操,其勢易如反掌。現在不及時攻取,將來就難對付了。”沮授說:“消除禍亂,誅除強暴,這是符合道義的軍隊;仗恃人多,憑借強大,這稱為驕傲的軍隊。仁義的軍隊沒有敵手,驕傲的軍隊最先滅亡。曹操擁戴迎接天子,在許都建造皇宮。現在發動全部兵力南攻曹操,就違背了義。而且克敵制勝在于謀略,不在于力量的強弱。曹操法令已經施行,士兵精強干練,不是公孫瓚那種等著被包圍的人。現在丟棄萬分安全的謀略,發動沒有正當理由的軍隊,我私下里為您感到恐懼。”
郭圖等人說:“周武王討伐商紂,不算不義;況且派兵攻打曹操,還怕找不出理由!再者說,主公的部隊精強勇猛,將領士兵都想著奮力,如果不抓住時機早早決定大業,就成了人們所說的‘上天賜給而不去獲得,反而受到上天的譴責。’這是越國所以稱霸,吳國所以滅亡的原因。監軍的辦法,在于求穩,而不是根據形勢把握時機的權宜之計。”
袁紹采納郭圖的意見。郭圖等人借此機會說沮授的壞話:“沮授監管內外,威權震動三軍,如果他逐漸強盛,用什么辦法控制他呢?臣下與君主權力一樣,那么國家就會滅亡,這是《黃石》書中所忌諱的。再者說,統率外面軍隊的人,不宜參與內政。”袁紹于是將沮授統管的職權分為三個都督,讓沮授和郭圖、淳于瓊每人主管一軍,但未能來得及做。
【原文】
五年,左將軍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據沛以背曹操。操懼,乃自將征備。田豐說紹曰:“與公爭天下者,曹操也。操今東擊劉備,兵連未可卒解,今舉軍而襲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幾動,斯其時也。”紹辭以子疾,未得行。豐舉杖擊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難遇之幾(機),而以嬰兒病失其會,惜哉!”紹聞而怒之,從此遂疏焉。
曹操畏紹過河,乃急擊備,遂破之。備奔紹,紹于是進軍攻許。田豐以既失前幾(機),不宜便行,諫紹曰:“曹操既破劉備,則許下非復空虛。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今不如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后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26],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于奔命,人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27]之策而決成敗于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豐強諫忤紹,紹以為沮眾,遂械系之。乃先宣檄曰……
【注釋】
[26]迭出:頻出,頻繁出擊。
[27]廟勝:“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省稱。廟,宗廟,朝堂。
【譯文】
建安五年,左將軍劉備將徐州刺史車胄殺了,占領了沛縣背叛曹操。曹操很害怕,就親自率兵征討劉備。田豐對袁紹說:“同您爭奪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現在去東邊攻打劉備,雙方交戰不可能很快結束,現在調動全部兵力襲擊曹操的后方,一去就可以平定。軍隊根據時機出動,現在正是時候。”袁紹推辭說兒子生病,田豐的計策沒得到施行。田豐以拐杖敲擊地面說:“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趕上這樣的時機,竟然因為小孩子生病喪失機會,可惜啊!”袁紹聽到以后很惱怒,從此就疏遠了田豐。
曹操害怕袁紹渡過黃河,就加緊攻打劉備,終于將劉備打敗。劉備投奔袁紹,袁紹這才進兵攻打許縣。田豐認為既然失去前面的時機,眼下不宜出兵,就勸阻袁紹說:“曹操已經將劉備打敗,許縣便不再空虛了。而且曹操擅長用兵,變化無常,人數雖然少,但是不能輕視。現在不如長期堅守。將軍憑借著山嶺黃河的堅固,擁有四個州的人馬,外面聯合英雄豪杰,內部實行農耕用以備戰。然后挑選精銳部隊,分為奇兵,趁敵人空虛輪番出戰,用來騷擾黃河南面。敵人援救右邊,我就攻打其左邊;敵人援救左邊,我就攻打其右邊,讓敵人疲于奔命,人們不能安于本業,我們還沒有疲勞但對方已經困乏,用不了三年,安坐就可戰勝敵人。現在不用廟堂上穩操勝券的計策而想通過一次戰爭去決定成敗,萬一不能如愿以償,后悔就來不及了。”袁紹不聽。田豐極力勸阻,得罪了袁紹,袁紹認為他敗壞軍心,就將田豐關了起來。于是先發布檄文,檄文說……
【原文】
乃先遣顏良攻曹操別將劉延于白馬[28],紹自引兵至黎陽。沮授臨行,會其宗族,散資財以與之,曰:“勢存則威無不加,勢亡則不保一身。哀哉!”其弟宗曰:“曹操士馬不敵,君何懼焉?”授曰:“以曹兗州[29]之明略,又挾天子以為資,我雖克伯珪[30],眾實疲敝,而主驕將忲[31],軍之破敗,在此舉矣。楊雄有言:‘六國蚩蚩,為嬴弱姬[32]。’今之謂乎!”曹操遂救劉延,擊顏良,斬之。紹乃度(渡)河,壁延津南。沮授臨船嘆曰:“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濟乎!”遂以疾退,紹不許而意恨之,復省其所部,并屬郭圖。
紹使劉備、文丑挑戰,曹操又擊破之,斬文丑。再戰而禽(擒)二將,紹軍中大震。操還屯官度,紹進保陽武。沮授又說紹曰:“北兵雖眾,而勁果不及南軍;南軍谷少,而資儲不如此。南幸于急戰,北利在緩師。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連營稍前,漸逼官度,遂合戰。操軍不利,復還堅壁。紹為高櫓[33],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而行。操乃發石車擊紹樓,皆破,軍中呼曰:“霹靂車”。紹為地道欲襲操,操輒于內為長塹以拒之。又遣奇兵襲紹運車,大破之,盡焚其谷食。
【注釋】
[28]白馬:今河南滑縣。
[29]曹兗州:即曹操,曹操曾出任兗州牧。
[30]伯珪:公孫瓚的字。
[31]忲(tài):豪奢,驕奢。
[32]六國蚩蚩,為嬴弱姬:六國不停地折騰,只是為秦國蠶食周天子的勢力罷了。蚩蚩:亂糟糟的意思。
[33]高櫓:古代攻城的大車,沒有頂蓋的望樓。
【譯文】
于是先派顏良攻打在白馬駐守的曹操別將劉延,袁紹親自率軍到達黎陽。沮授臨行時,將宗族聚到一起,把錢財分給他們。沮授說:“如果實力能夠保存,那么威勢無處不到;一旦實力被消滅,連自身也不能保全。可悲啊!”他的弟弟沮宗說:“曹操的人馬不能相匹敵,您為什么害怕呢?”沮授說:“憑曹兗州的聰明謀略,并且脅迫天子作為有利條件,我方雖然打敗了公孫瓚,可軍隊實在疲憊,而且主帥驕傲,將領奢侈,軍隊的毀敗就在這一次了。楊雄有句話說:‘六國的騷亂,替嬴秦削弱了姬周,說的就是現在嗎?”曹操于是援救劉延,攻打并殺死了顏良。接著袁紹渡過黃河,在延津的南面構筑了營壘。沮授上船時嘆息說:“主上志驕意滿,部下追求功利,悠悠黃河水,我還能渡過黃河嗎?”于是借口有病向袁紹要求辭去,袁紹不同意,而且心里對他很惱火,就減少他統率的部隊,劃給郭圖指揮。
袁紹派劉備、文丑挑戰,曹操又擊敗袁軍,殺了文丑。再次交戰,曹操活捉了袁紹的二位將領,袁紹軍中震動很大。曹操退回官渡駐守,袁紹進兵占領陽武。沮授又勸袁紹說:“北方軍隊雖然人數多,但剛勁果決比不上南方軍隊;南方軍隊糧食少,而且儲備上不如北方部隊。南方軍隊希望速戰速決,北方軍隊的有利之處在于慢慢推進。最好用緩慢持久的辦法,拖延時間。”袁紹沒有聽從。袁紹將營壘相連,逐步推進,慢慢迫近官渡,于是雙方會戰,結果曹軍失利,又退回營壘堅守。袁紹造起很高的望樓,又堆成土山,向曹操營中射箭,營中士兵都頂著盾牌行走。于是曹操用發石車發射石頭,將袁紹的望樓全部摧毀,軍中士兵稱為“霹靂車”。袁紹挖掘地道想偷襲曹操,曹操馬上在營內挖出很長的壕溝攔住袁紹,并且派奇兵偷襲袁軍的運糧車,將他的糧食悉數燒毀。
【原文】
相持百余日,河南人疲困,多畔(叛)應紹。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余人北迎糧運。沮授說紹可遣蔣奇別為支軍于表,以絕曹操之鈔(抄)。紹不從。許攸進曰:“曹操兵少而悉師拒我,許下余守勢必空弱。若分遣輕軍,星行掩襲,許拔則操成禽(擒)。如其未潰,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紹又不能用。會攸家犯法,審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而說使襲取淳于瓊等。瓊等時宿在烏巢,去紹軍四十里。操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攻破瓊等,悉斬之。
初,紹聞操擊瓊,謂長子譚曰:“就操破瓊,吾拔其營,彼固無所歸矣。”乃使高覽、張郃等攻操營,不下。二將聞瓊等敗,遂奔操。于是紹軍驚擾,大潰。紹與譚等幅巾乘馬,與八百騎度(渡)河,至黎陽北岸,入其將軍蔣義渠營。至帳下,把其手曰:“孤以首領相付矣。”義渠避帳而處之,使宣令焉。眾聞紹在,稍復集。余眾偽降,曹操盡坑之,前后所殺八萬人。
沮授為操軍所執,乃大呼曰:“授不降也,為所執耳。”操見授謂曰:“分野殊異[34],遂用圮絕[35],不圖今日乃相得也。”授對曰:“冀州失策,自取奔北。授知力俱困,宜其見禽(擒)。”操曰:“本初無謀,不相用計。今喪亂過紀,國家未定,方當與君圖之。”授曰:“叔父、母、弟懸命袁氏,若蒙公靈,速死為福。”操嘆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也。”遂赦而厚遇焉。授尋謀歸袁氏,乃誅之。
【注釋】
[34]分野殊異:猶言天各一方。
[35]圮絕:隔絕。
【譯文】
雙方相持了一百多天,黃河南面的人疲憊不堪,很多人背叛曹操響應袁紹。袁紹派淳于瓊等人率領一萬多士兵向北迎接運糧的部隊。沮授勸說袁紹派蔣奇另外率一支部隊作為外援,以切斷曹操的抄掠。袁紹沒有同意。許攸獻計說:“曹操兵少而且全部人馬用來抵擋我軍,許縣剩下的守衛力量必然空虛。如果另外派輕裝部隊,日夜兼行,突然襲擊,攻占許縣,曹操自然被捉。即使曹軍沒有潰散,也可使他們兩頭奔命,一定能打敗曹操。”袁紹又不能采納。正好許攸家有人犯法,被審配關押,許攸感到不得志,就投奔曹操,并且建議曹操偷襲淳于瓊等人。淳于瓊等人當時在烏巢夜宿,距袁紹的部隊有四十里。曹操親自率領五千步兵和騎兵,連夜去攻打淳于瓊等人,將他們全部消滅。
袁紹最初知道曹操攻打淳于瓊,對長子袁譚說:“就算曹操打敗淳于瓊,我攻占曹操的軍營,他必然沒地方可回了。”于是派高覽、張郃等人進攻曹操軍營,攻不下來。二將聽說淳于瓊等人戰敗,就投奔曹操。這時袁紹軍中驚恐慌亂,徹底潰敗。袁紹和袁譚等人頭戴幅巾,騎著馬,與八百名騎兵渡過黃河,到達北岸的黎陽,進入其將領蔣義渠的軍營。到蔣義渠帳中,袁紹拉著他的手說:“我把性命托付給你了。”蔣義渠讓出營帳給袁紹住,讓他發布命令。袁紹的部眾聽說袁紹活著,漸漸又聚到一起。剩下的部眾假裝投降,曹操將他們全部活埋,先后被殺的有八萬人。
沮授被曹操軍隊捉住,他大聲喊道:“我是不投降的,只是被捉住而已。”曹操看見沮授,對他說:“不在一個地方,所以相互隔絕,沒想到今日才得到您。”沮授回答說:“袁紹謀略失誤,自取其敗。我智識能力都有限,自然被捉住。”曹操說:“袁紹本就沒有謀略,不能采納您的計策。現在國家死喪禍亂超過十二年了,仍然不能平定,正準備同您一起想辦法。”沮授說:“我的叔父、母親、弟弟的性命懸在袁氏手中,如果蒙您的好意,讓我快點兒死,這是我的福氣。”曹操感嘆說:“我要是早點兒得到您,天下就不足以放在心上了。”于是將沮授赦免并厚待他。不久沮授企圖回到袁氏那里,曹操就殺了他。
【原文】
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從善[36],故至于敗。及軍還,或謂田豐曰:“君必見重。”豐曰:“公貌寬而內忌,不亮吾忠,而吾數以至言許之。若勝而喜,必能赦我,戰敗而怨,內忌將發。若軍出有利,當蒙全耳,今既敗矣,吾不望生。”紹還,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遂殺之。
官度(渡)之敗,審配二子為曹操所禽(擒),孟岱與配有隙,因蔣奇言于紹曰:“配在位專政,族大兵強,且二子在南,必懷反畔(叛)。”郭圖、辛評亦為然。紹遂以岱為監軍,代配守鄴。護軍逢紀與配不睦,紹以問之,紀對曰:“配天性烈直,每所言行,慕古人之節,不以二子在南為不義也,公勿疑之。”紹曰:“君不惡之邪?”紀曰:“先所爭者私情,今所陳者國事。”紹曰:“善”。乃不廢配,配、紀由是更協。
冀州城邑多畔(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后發病,七年夏,薨。未及定嗣,逢紀、審配宿以驕侈為譚所病,辛評、郭圖皆比干譚而與配、紀有隙。眾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為害,遂矯紹遺命,奉尚為嗣……
【注釋】
[36]從善:采納良言。
【譯文】
袁紹外表寬厚文雅,很有器量,憂愁喜悅不表現在臉上,但他本性驕傲,剛愎自大,不聽取正確的意見,所以造成了失敗。等到袁紹軍隊返回,有人對田豐說:“您這下一定會受到重用。”田豐說:“袁公表面寬厚但內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誠,而且我多次因為說真話冒犯他。如果他得勝,一高興,一定能赦免我;打了敗仗,心中怨恨,內心的猜忌就會發作。要是出師得勝,我將得到保全,現在既然打敗了,我不指望活命了。”袁紹回來后,說:“我沒有采納田豐的意見,果然被他恥笑。”于是殺了田豐。
官渡大戰失敗后,審配的兩個兒子被曹操活捉。孟岱與審配有矛盾,就通過蔣奇對袁紹說:“審配在任獨攬權力,宗族大,兵力強,而且兩個兒子在南方,他必定想反叛。”郭圖、辛評也這么認為。袁紹于是任命孟岱為監軍,代替審配把守鄴縣。護軍逢紀同審配不和,袁紹就這件事詢問逢紀,逢紀回答說:“審配天性剛烈率直,每次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都仰慕古人的節操,不會因為兩個兒子在南邊曹操那里而做不義的事情,您不要對他懷疑。”袁紹說:“您不是討厭他嗎?”逢紀說:“從前所爭的屬于個人私事,現在所說的是國家大事。”袁紹說:“你說得太對了。”于是沒有罷免審配。自此審配、逢紀的關系更和諧了。
冀州的許多城邑背叛袁紹,袁紹又忙著攻打平定這些城邑。袁紹自戰敗之后就開始發病,建安七年夏天,袁紹去世。袁紹沒來得及確定繼承人,逢紀、審配一向因為驕傲奢侈使袁譚反感,辛評、郭圖都同袁譚親近而與審配、逢紀有矛盾。大家都認為袁譚年長,想立袁譚。審配等人害怕袁譚即位以后辛評等人為害自己,就假托袁紹的遺命,擁戴袁尚作為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