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黨爭
唐代憲宗至宣宗年間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庶族集團和以李德裕為首的士族集團之間朋黨之爭,是唐初以來科舉出身和門蔭出身兩派官僚長期激烈斗爭的必然結果。元和三年(808)制科考試時,牛僧孺、李宗閔、皇浦湜在對策中指陳時弊,無所避忌,被主考官錄取。當朝宰相李德裕之父李吉甫以為不利于己,遂貶逐考官,應試直言者久不調用。從此,拉開牛李黨爭之序幕。牛黨成員以科舉得官,故主張朝廷顯官須由科舉選拔。李黨首領李德裕出身趙郡巨族,以門蔭入仕,少時即不喜科試,恥與諸生同鄉賦,認為朝廷顯官須是公卿子弟,而寒士縱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級,不能熟悉朝廷禮儀。牛黨對藩鎮勢力姑息遷就,于朝廷對藩鎮用兵取阻撓和消極態度。李黨則主張抑制之,在李德裕主持下,堅決平定了昭義鎮的叛亂。文宗時,牛李兩黨激烈角逐,互有進退,牛黨執政,盡排李黨;李黨上臺則反其道而行之;兩黨共同執政則互相攻忤不已,必置對方于死地而后快。文宗曾慨嘆:“去河北賊(指河北三鎮)非難,去此朋黨實難。”宣宗即位后,牛黨成員白敏中任宰相,不次拔擢本黨人物,牛僧孺被召還朝,將李黨官僚貶逐殆盡,大中四年(850)李德裕死于崖州貶所,近四十年的兩黨斗爭宣告結束。《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四《李德裕傳》、卷一百七十二《牛僧孺傳》、卷一百七十六《李宗閔傳》記述了牛李黨爭之起因和始末。各家通史及隋唐斷代史著作對此都有闡述。史學界于牛李黨爭向有不同意見,岑仲勉在《隋唐史》一書中認為牛李之李指李宗閔,“牛李”之初意為當時人指斥牛僧孺、李宗閔結黨營私所用,而李德裕無黨。烏廷玉在《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李德裕》(《唐史研究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一文中亦認為李德裕并無朋黨之見,其所以排斥牛僧孺和李宗閔,主要是由于個人之間的利害沖突而進行的打擊報復。并且認為李德裕對當時極為突出的邊防、藩鎮、崇佛、宦官等問題上的態度和作為,是“永貞革新”的繼續和發展,其改革的程度和效果,遠遠超過“二王八司馬”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