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趣》張文武散文賞析
我的家鄉在贛西的一個小山溝里,雖沒有鄱陽湖的水面無垠、水草豐茂、魚蝦肥美,但幾十年前的家鄉河汊密布,也是魚蝦成群。倘若手腳勤快,擇時而動,漁獲也十分可觀,不但能打打牙祭改善改善生活,還能過把癮體驗體驗捉魚的樂趣。
每當春耕之后栽禾之前,一片片水田閃著眩目的銀光。其時,若氣溫升高,田野蛙聲一片,夜晚就是照魚的最好時機。夜間照魚準備工作要做足:松樹明子、調籃、背簍、小鐵叉針、鐵鉗一樣都不可少。晚飯過后,邀上小伙伴,整裝出發,迎著繁星皓月點燃調籃中架好的松樹明子,踏入微涼水中,心中無比愜意。一會兒用鐵鉗夾條大黃鱔,一會兒用叉針扎條小鯽魚、小泥鰍。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照到鯰魚、甲魚。不過,有時會冷不丁照見泥蛇,頭皮一緊,心怦怦直跳,這東西不好對付,用鐵鉗夾怕反咬一口,用鐵叉針扎要把它從叉針弄下費時費力,得不償失。大人們教過我們,最好的辦法是繞開它。大人們還交代過我們,有一種蛇叫眼鏡蛇,夜間喜歡追光追火。這自然增加了照魚的危險系數,弄得我們還不時地要把調籃轉到身后照一照,看看有沒有眼鏡蛇。幾個小時下來,背簍里的松樹明子漸漸少了,黃鱔、鯽魚、泥鰍卻漸漸多了。這時就開始吆喝小伙伴回家,來到小溪邊,洗漱洗漱,比一比誰的漁獲最多。不論誰多誰少,從沒有唱高調的、滿臉沮喪的,大家一路歡聲笑語各回家門。
仲夏時,一季晚稻正是耘禾季節。我們一聽到有禾要耘,便會心花怒放。因為耘禾必得先放田水,放水一定有魚。準備一個篾織漁簍,挖開田缺,放置漁簍,靜待一刻工夫,等田中水放得差不多了,擰起漁簍一看,簍中銀光跳躍,以鯽魚居多,大的也就兩指,小的只有拇指大,我們稱作“禾花魚”。有時收獲幾斤,多的時候收獲一大腳盆。禾耘完了,魚也帶回家,真是一舉兩得。最苦的還是大人們,我們一般是弄進家的魚就袖手不管了,父母忙了一天活,還要花一兩個小時處理它們。更多的時候魚兒吃不完,于是第二天鋪在谷篩上,上面曬著太陽,下面用火焙著,做成火焙魚,多的人家留到過年還在享用。真是收獲一季,樂享一年!
初秋時候,人們剛剛栽完二禾,中午還在思忖如何對付“秋老虎”,找個陰涼地,想歇息片刻,撂了飯碗剛想打個盹兒,忽聽外面有人大呼小叫:“發地火啦!發地火啦!”仿佛受了刺激,人們忘記了勞頓,拿上魚簍,紛紛向田野奔去。這時,田野到處有人,一眼望去,水田里翻白的魚兒隨處可見,就像杯中泡著炒米。走進燙腳的水田中,快速撿魚,一切辛苦都拋到九霄云外,盡享撿魚之樂。想想家家晚上又有小魚伴米酒,那個舒坦就別提了。這不就是“有福同享”的出處么?
如今,農田廣施化肥、農藥、除草劑,種的都是“衛生田”,別說魚蝦,就連生命力頑強的螞蟥也找不到一條。以往的照魚、裝禾花魚、撿地火魚已不復再有,只能把那些作為記憶珍藏起來,但回顧那時的捉魚往事,仍覺得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