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弗
【介紹】:
奧地利現代作家。一八八三年七月三日出生于一個猶太商人家庭,父親專橫暴虐,引起卡夫卡終生厭恨。中學畢業后進布拉格大學,學了兩周化學,后從父命改學法律,但興趣在文學方面。在此期間開始寫小說。一九〇六年大學畢業,獲法學博士稱號,從事法律工作。終身職務是“工人工傷事故保險公司”職員。一九二四年六月三日逝世。卡夫卡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小說方面。他的代表作有三部長篇小說《美國》(1912-1914)、《審判》(1914-1918)、《城堡》(1922),短篇小說名作首推《變形記》(1912),其次是《判決》(1912)、《在流放地》(1914)、《鄉村醫生》(1917)、《致科學院的報告》(1917)、《絕食藝人》(1922)及《地洞》(1923-1924)等。卡夫卡的創作的總主題,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人的孤獨感、陌生感、恐懼感、苦悶感和無出路感,作為他的作品的思想基調,表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對資本主義制度失望,又感到前途迷茫的一代中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心理情緒。《美國》是號稱“孤獨三部曲”(三個長篇)的首卷。描寫一個叫卡爾·羅斯曼的文科中學生,因為被女仆誘惑有了私生子,被父母推出家門,身無分文,流浪異國的坎坷遭遇。《審判》寫銀行高級職員約瑟夫·K一天早晨,突然被出現在他的寓所里的兩個法院差役無端逮捕,后來,未經合乎法律程序的審訊,就象一條狗一樣,被隨便處死了。《城堡》是最有卡夫卡特色的一部小說。敘述一個叫K的外地人,自稱是應聘的土地測量員,眼望自己要去的城堡,沒有任何的關隘哨卡,卻始終未能到達的故事,充分表達了卡夫卡關于“目的屬有,卻無路可循,我們稱為路的,不過是彷徨而已”的思想,即“現代人的困惑”。短篇小說《變形記》采取人變為蟲的荒誕手法,深刻地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格利高爾·薩姆沙從變形到死去的悲劇,是小資產階級和下層勞動人民毫無保障的生活處境的寫照。《變形記》和一般的描寫“變形”的作品(如尤內斯庫的《犀牛》)不同。它強調表現人遭到“變形”(即異化)后的心靈痛苦。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批判力量。卡夫卡生活和進行創作活動的時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這也正是西方早期現代主義流派興起的時期。卡夫卡的創作反映了這一特定歷史時代的重要特點——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和社會上的普遍異化。但這一思想內容,卡夫卡是借用荒誕的超現實的藝術形式和扭曲的文學形象來表現的,強調突破表象,直接裸露人和事物的本質,以取得強烈和驚異的效果。他采用的藝術方法和手法,與傳統文學有很大的不同,對后來的許多現代主義流派和作家有深遠的影響。卡夫卡作品帶有濃厚的寓言色彩。這造成了對他的許多作品解釋的分歧。卡夫卡是西方現代文學中最有爭議的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