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淺深
知識的淺深
知識不足的人,無不自滿,無不驕傲;知識豐富的人,無不虛心,無不謙讓。高中畢業生,曾經學過本國文、外國語,曾經學過幾何、三角、微積分……自以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他們中間的少數,成績甚為優良,并且他們很信仰母校。以為別的高中及多數不甚著名的大學,萬萬不及它;因此,自尊自大,自驕自矜,一切都不在他們的心中目中。
知識淺深,可比米谷的虛實:穗未成熟的時候,無不豎立;等到有了米谷,穗即下垂。豎立是驕傲,下垂是謙讓。人與知識也是這樣:知識淺薄的時候,人無不昂頸;等到學問豐富了,反而低首下心。詩曰:
才力不高者,
時常賣本領。
根基堅固者,
焉肯弄驕逞。
歐洲古時有所謂“七賢”者。他們對于一切學問,無不研求,真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其中一位,名字叫做費李賽底司(Pherecydes),在臨終的時候,對他的摯友笪力斯(Thales)說道:“我已經托朋友,在我落葬之后,將我寫作的稿件統統交給你。其他諸賢,倘然見了滿意,請你把它們刊好了。倘然他們不滿意,請你把它們焚毀好了。我稿件中所說的,實在沒有什么特別見解——連我自己都不能十分確定。我并沒有發現真理,我不過打開了箱蓋,望里面一瞥而已。不,不,我不見真理;我沒有走近真理。”
由此可知,學問愈高者,愈能謙恭。有人問世界上自古至今最聰智的一位高僧道:“你所知道的是什么?”他答道:“我所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
浮淺者皆自以為是,皆自作聰明。
古語說得好:“初學三年,天下去得;再學三年,寸步難行。”這句話用以形容學拳術者,但用以形容求知識者,亦似適合。
原載一九四四年七月十三日《新中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