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琴《可番布》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作者: 趙秀琴
【作家簡介】普列姆昌德(1880—1936)是現代印度現實主義文學的巨匠。他原名滕伯德·拉伊,出生在印度北方邦貝拿勒斯附近拉莫希村的一個郵局小職員家中。幼年家境不好,生活貧困,他從小隨父親到處奔波,熟悉了解農村和農民。不幸的是母親在他8歲時死去,以后父親續弦,他受到繼母的虐待。不久,父親去世,他成了家里的頂梁柱。為謀生,他當過家庭教師、小學教員和督學,經過自學取得了文科學士的學位。1921年,他辭去督學職位,投身于自己傾心熱愛的文學事業。
普列姆昌德一生辛勤筆耕,先是用烏爾都語,繼而用印地語寫作。他先后辦過《天鵝》和《覺醒》兩個大型文學雜志,還創辦了“智慧之神”出版社,為一大批青年作家提供了展露才華的園地。普列姆昌德的創作以小說為主,共寫有15部中、長篇小說(包括未完成的兩部),約300篇短篇小說。他的小說多以印度下層人民,尤其是農民為描寫對象,以同情的態度反映出農民生活的苦難艱辛、農民與地主之間的矛盾。他的作品猶如一面明鏡,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紀初期印度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普列姆昌德生命最后幾年中,創作達到了頂峰,寫出了短篇精品《可番布》和長篇代表作《戈丹》?!陡甑ぁ方沂玖擞《绒r村尖銳的階級矛盾,塑造了典型農民的形象何利,被譽為印度農村的一部史詩。
1936年4月,全印進步作家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普列姆昌德主持了會議并參加起草了大會宣言。他為印度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由于長期艱苦的生活和過度的勞累,普列姆昌德積勞成疾,于1936年10月8日與世長辭。
綜觀普列姆昌德一生的創作軌跡,不難發現,他的初期作品籠罩在改良主義的光環里,《仁愛道院》(1921)是其代表,表現出作者空想社會主義式的理想;《舞臺》(1927)是普列姆昌德長篇小說長度之最,反映生活面較寬,表現出“生活是一個運動場”,“每個人是運動員”的思想,可說比《仁愛道院》的空洞理想有了進步;《戈丹》(1936)是普列姆昌德最優秀的長篇小說,其批判現實主義的鋒芒直指印度城鄉形形色色的剝削者。普列姆昌德以自己創作的實踐表明他是印度印地語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者。
《可番布》,袁丁譯,載《印度短篇小說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出版。
【內容提要】在一個寒冷的冬夜里,年輕婦女菩提耶因分娩痛苦正在呻吟掙扎,不時發出凄慘的叫聲。他的丈夫瑪陀夫和公公瞿輸在屋外束手無策,沒錢請醫生。當公公勸她丈夫進屋看看她時,丈夫不但不進屋,還抱怨她“要死為什么不快些死”。
皮匠出身的瞿輸和瑪陀夫父子倆是一對懶漢,干一天活歇三天,家里只要還有一口糧食,他們就不找活干。只要錢沒花光,他們就整天悠哉游哉地到處游逛。他們的生活需要非常低,家里只有三兩個瓦盆瓦罐,只有身上穿的一身衣服。村里的人誰也不愿找他倆干活,所以他們經常三天兩頭斷了頓。沒有吃的了,他們就到別人地里扒土豆吃。
菩提耶是一年前嫁給瑪陀夫的。自從她進門后,瑪陀夫的家里大有改觀,有了家的樣子。她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給人家推磨、割草,掙些面粉來養活這父子倆。她來了以后,這父子倆更加懶惰,更加擺譜,不但坐享其成,而且毫無感激之意。到了菩提耶臨產的日子,他們沒做任何準備,手上沒有一個盧比,不能去請醫生,只是麻木不仁地聽天由命。菩提耶在屋內痛苦掙扎,父子二人在屋外爭吃土豆。此時,屋內女人的性命,不及他們的肚皮重要。瞿輸邊吃邊回憶起他一生唯一的一次飽飯——他結婚時女方家里籌辦的喜宴,瑪陀夫與父親同享回憶的快意。二人吃過土豆,喝了水,蜷著身子睡了。而瑪陀夫的妻子菩提耶仍在痛苦地呻吟。
第二天一早,菩提耶因難產死去了?,斖臃蚋缸佣舜沸仡D足地嚎哭,想起還要準備可番布(裹尸布)和木柴燒掉這女人,便哭哭啼啼跑到本村地主家乞求施舍,可憐巴巴地央求老爺開恩。老爺終于厭煩地丟給他們兩個盧比,把他們打發走了。瞿輸和瑪陀夫借老爺給錢為由,又向村里的商人、老板敲竹杠,湊夠了五盧比,還弄到了不少谷子和木柴。中午時分,瞿輸、瑪陀夫拿著錢到市場上去買布,其他人砍竹子做尸床,以便把菩提耶抬走火葬。
瞿輸、瑪陀夫二人來到市場上準備買布,東走西轉,就是舍不得買。逛到了黃昏,二人不約而同進了一家酒店,用買可番布的錢要了酒、小吃和煎魚,坐在走廊里悠閑自得地喝起來。二人邊喝邊討論,認為買可番布實在不值得,最后還不是燒掉,于是他們放心大膽地大吃大喝起來,像山中的獅子在享用它的獵物一樣。他們既不害怕人家的質問,也并不擔憂會聲名狼藉,這一切與他們的饑腸轆轆相比,簡直不算什么。他們在醉人的氣氛中一口一口地喝著酒,引得眾人羨慕的目光都轉向他們。等他們肚皮填飽了,便把剩下的煎餅送給在旁站了好久的乞丐,平生第一次領略了施舍的驕傲、愉快和興奮。
此時,他們想到為他們帶來這一頓豐盛餐飯的女人,祝愿這個一生沒虐待過任何人、也沒有欺侮過任何人、臨死還滿足了他們最大欲望的女人升天。之后,瑪陀夫悲哀起來,可憐自己的女人生時受盡痛苦,死時還要受盡折磨。他雙手蒙眼放聲痛哭瞿輸勸慰他,于是二人盡情歌唱,跳啊,翻啊,滾啊,出盡洋相后,醉倒在地上。
【作品鑒賞】在普列姆昌德的短篇小說中,《可番布》堪稱上品佳作。它選取印度農村兩個皮匠的生活場景和一個女人的死亡事件,以極其簡潔深刻的筆鋒,勾畫出印度農民窮苦的生活和普通婦女悲慘的命運。
菩提耶是這部小說未出場的女主人公。作者對她的正面描寫極其簡單:因分娩痛苦在屋內“呻吟掙扎”,“凄慘的叫聲”不時傳出,到了第二天早上,她就變成了“冰冷僵硬”的尸體。圍繞著她身后的裹尸布,展開了她丈夫瑪陀夫和公公瞿輸的所作所為,展示了她令人心碎的命運。
她的丈夫瑪陀夫是皮匠階層出身,公公瞿輸以懶惰出名?,斖臃蚯喑鲇谒{,更勝一籌,“干半個鐘頭的活,要抽一個鐘頭的旱煙”。他活在世上毫無目的和欲望,只要能勉強生活,他就不肯勞動;他無羞恥之心,全然不顧道德的約束,到別人地里偷扒土豆烤著吃是他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年前,菩提耶做了他的妻子。菩提耶的勤勞改變了瑪陀夫和瞿輸光棍漢的生活,她推磨、割草、掙面粉填飽父子倆的肚皮,使家有了家的樣子。然而瑪陀夫并不懂珍惜、回報,只是一味地把妻子當牛做馬,“越發懶惰”,“架子也擺起來了”。當妻子懷了孕,臨產了,他也沒準備一個盧比,似乎不是他的妻子要為他生兒育女,倒像是不相干人的事。直至妻子難產將死時,他仍是只關心自己??蓱z菩提耶一個人無援無助,在生死關頭,無人問津。
她死后,按照印度人的習俗,最起碼要有一塊裹尸布包起來燒掉,而她竟連這一基本的標準也難達到?,斖臃颉Ⅵ妮敓o力為她籌辦葬品,只好以她需要裹尸布為由,低三下四向人求乞。更有甚者,這筆討來的裹尸布錢又被父子倆拿到市場上填肚子去了。公公和丈夫大吃大喝,開懷暢飲,而她竟連最后的一塊裹尸布也被剝奪了。好可憐的女人,好悲慘的命運!
這不能不使人痛恨瑪陀夫、瞿輸,是他們,對自家的女人毫無責任心,只知索取,不知給予;是他們,懶惰成性,不思進取,只會茍生;是他們,在菩提耶生前讓她吃盡辛苦,在她死后又掠走了她應得到的裹尸布!在我們痛恨瑪陀夫父子的同時,又很自然地會聯想到造成這二人殘缺性格的社會環境。他們的懶惰固然令人不齒,但在印度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中,“日夜辛勤勞動的人們的狀況并不比他們好多少,那些懂得利用農民弱點而從中取利的人們反而要富裕得多”;瞿輸父子的懶惰固然不是好品質,但由于“他的庸碌無能,別人也就無從占他的便宜”。也就是說,他們的懶惰至少可以保護自己免遭剝削。他們父子倆加入了二流子的隊伍,卻沒有像二流子那樣為非作歹。依作者之見,瞿輸、瑪陀夫雖不可愛,卻也有可取之處。人吃人的社會環境迫使他們自我保護,雖然他們采用了不體面的懶惰方式,也是情不由己。生活的極度窮困,饑餓的頻頻威脅,使他們喪失了人最起碼的尊嚴;食不裹腹的日子容不得他們有良知和思考;生活基本需要的難以滿足導致了他們性格的缺陷和扭曲。因此,他們對菩提耶生前缺乏同情心,死后缺乏責任感,在裹尸布和裹腹食面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
瞿輸、瑪陀夫是千千萬萬印度窮苦農民中的兩個,他們可憐可悲的生活境遇與社會現實直接相關。他二人雖也有個人的性格弱點,不討人喜歡,但從根本上說,是窮困的生活首先剝奪了他們正常做人的基本權利,他們才變得如此不盡人情。菩提耶的苦難更為深重,她生前勤勞肯干,卻依然一貧如洗;死后連一塊裹尸布都沒的受用。她的命運說明,印度農村普通婦女所受的苦比男人更深一層。
在藝術上,《可番布》不愧是技藝嫻熟之作,形象血肉豐滿,結構嚴謹單純,語言簡潔洗煉,具有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說的一貫特色。
在5萬字的篇幅里,作者塑造了兩男一女三個主要人物形象,尤其是對女主人公菩提耶形象的創造極其藝術。正面對菩提耶的描寫不過百十來字,卻通過瞿輸、瑪陀夫從側面反映了這個婦女牽動人心的命運,取得了撼人心魄的藝術效果。一個農村普通婦女吃苦耐勞,毫無過錯,嫁給了懶漢,因為生孩子竟死去了!死得這么輕易,這么淡然,甚至周圍沒有一個人感到意外,感到不應該;而她的親人——兩個懶漢竟“吃”掉了她的裹尸布,使她的死變得更加慘然。在小說中,我們見不到菩提耶的容貌,卻能深深感受到她的苦難哀痛。作者對這一人物的淡化處理,不但沒有減弱她的感染力,反而加深了人們的同情。尤其是通過對瞿輸、瑪陀夫父子倆在酒店里狂喝濫飲、酒足飯飽撒酒瘋的描寫,更加襯托出菩提耶命運的悲慘、形象的可憐。
《可番布》情節單純,分三段寫了一個家庭不到一天的生活事件。第一段寫晚上菩提耶臨產掙扎,瞿輸、瑪陀夫父子倆在外吃土豆;第二段寫第二天菩提耶死,瞿輸父子倆向村里人借錢;第三段寫瞿輸父子倆用買可番布的錢在鎮上吃喝、出丑。情節的單純,結構的簡單,使小說內容緊湊謹嚴集中,一環扣一環,按時間順序合理發展。寫的雖是不到24小時的事件,卻可窺見這一家的人物性格特點和全部生活內容,取一點帶全面,用個別事件反映了生活全貌。
本篇小說語言十分洗煉,作者運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勾畫人物特征,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連接情節發展,表現了調動語言的高超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