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索林作品分析
【介紹】:
西班牙散文家、隨筆作家、小說家、戲劇家、文學評論家,“九八年一代”主要成員。生于西班牙阿利坎特省的莫諾瓦鎮。真名何塞·馬丁內斯·魯伊斯。父親是不爾西亞省耶克拉市一名律師,十分嚴厲。母親是萬貫家私的繼承人。阿索林自幼失去玩耍的興趣,整天在閣樓中偷偷翻閱舊報刊。不久,他被送到耶克拉市教會中學寄宿讀書,中學畢業后進入巴倫西亞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律,可他的興趣在文學方面。開初,他為《天主教教育報》寫稿,還為西班牙著名作家伊巴涅斯創辦的《民眾報》寫稿,這給他帶來了作家的聲譽。由此,在1896年轉至京城進《國家報》社工作。因他撰寫抨擊教士、舊婚姻以及社會統治階級的激烈文章而被該報社長辭退。此后,阿索林把文章的調子變得溫和,進《阿貝賽報》社工作后再變,開始保守起來。1904年,他開始正式使用最早發表的幾部小說中主人公的名字“阿索林”為筆名。1905年以記者身份在安達盧西亞地區采訪。1924年被選為西班牙皇家學院院士。還曾任過議員、教育部官員等。在政治上,阿索林經歷了擁護共和政體、反對教權的激進主義者而懷疑主義者而虔誠的天主教徒、教權維護者這樣一個變化過程。
文學創作上,阿索林的散文和隨筆尤為突出,隨筆作品主要有:《卡斯蒂亞的靈魂》(1900)、《市鎮》(1905)、《堂·吉訶德之路》(1905)、《卡斯蒂亞》等。這類創作,通過對西班牙古老文化的描述,探討西班牙文化的永恒的卡斯蒂亞精神,無休止地宣揚了西班牙的傳統,洋溢愛國主義情調。其文體別具一格,擯棄了19世紀的富麗堂皇的文風,成為西班牙現代抒情散文的典范,對西班牙20世紀散文革新起一定推動作用。
阿索林寫小說的時間并不太長,只是在1902至1904年、1928至1930年、1941至1944年這幾個階段。其中寫的自傳體三部曲《意愿》(1902)、《安東尼奧·阿索林》(1903)、《一個小小哲學家的自白》(1904)是作家的重要著作,主要描寫了主人公安東尼奧·阿索林從出生到他在馬德里工作的故事。突破了小說傳統的形式,只是由對話和主人公的冥想構成的種種畫面,頗似印象主義散文,宣傳人生的虛無,情調低沉。小說受其散文、隨筆的影響,缺乏故事情節,對人物外形體態描寫多,文字精粹,音韻和諧,語言優美,風格樸實,小說中的每一章皆可獨立成篇,似成系列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