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斜陽》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作者: 王燕
【作家簡介】太宰治(1909—1948)是日本現(xiàn)當代文壇上享有廣泛聲譽的小說家。他原名津島修治,1909年6月19日出生于青森縣北津輕郡一個豪門望族家庭。1930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法文科。在此期間師從于著名作家井伏鱒二并積極參加了共產(chǎn)主義組織的地下秘密活動。1931年11月與銀座一咖啡店女招待一道投水殉情,結果他一人遇救而女方淹死。后來他根據(jù)此次自殺經(jīng)歷以自白的形式寫出了小說《丑角之花》。1932年夏天,由于情場失意,不但致使學業(yè)荒廢和疏于創(chuàng)作,還在絕望之中到警署自首而后脫離了左翼政治運動。次年,他當作遺書寫作了題為《回想》的小說,發(fā)表后受到了文壇的推崇。1935年,太宰治先因報考新聞記者落第而悲觀輕生,到鐮倉山中上吊棄世未遂,繼之又在治療闌尾炎的過程中服用麻醉藥中毒。同年發(fā)表的小說《逆行》被提名為首屆芥川文學獎的候補入選作,從而為作者奠定了新進作家的地位。1937年,在寫作了小說《虛構的彷徨》之后,他約上一名叫初代的女子一同服安眠藥自殺未果。1939年與女教師石原美知子結婚,生活較前相對安穩(wěn),創(chuàng)作方面也發(fā)生了向著輕松明快轉換的風格變化。即令在戰(zhàn)火之下,還是推出了《黃金風景》(1939)、《跑吧,梅羅斯》(1940)、《新哈姆萊特》(1941)、《正義和微笑》(1942)、《津輕》(1944)這樣一些與其前期虛無絕望之作迥然相異的名篇。1945年2月,他寫出了以鄉(xiāng)村醫(yī)生的筆記為形式描寫魯迅在日留學生活的力作《惜別》,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太宰治小說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成就是在戰(zhàn)爭結束后取得的,短篇《維榮之妻》(1947)、中篇《斜陽》(1947)、《喪失做人的資格》(1948)等幾部被視作其代表作的小說均系其戰(zhàn)后之作。由于上述作品緊扣時代脈搏,描寫了戰(zhàn)爭結束后的日本社會世相,契合著一部分日本人的情感心態(tài),發(fā)表以后,無不引起巨大反響。
1948年6月13日,在寫完了預定在《朝日新聞》雜志上連載的小說《再見》的第13章文字并給妻子留下遺書之后,太宰治拖著為過量飲酒和長期勞累而損害了健康的病弱身軀,和一個叫山崎富榮的女人一起在玉川河上游投水自盡,死在了其40歲生日到來的前幾天。
《斜陽》,張嘉林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內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原本已十分沒落的日本貴族階層地位更趨低下,舊貴族出身的和子一家境況也日益維艱,每況愈下。因生計無著,體弱多病的母親賣掉了東京的舊宅,將家室搬遷到遠離塵囂鬧市的伊豆山莊,雖然冷清了許多,生活上也不如故居那邊方便,但此地風景秀麗,日常開銷也遠較東京為低。在和子的心目中,母親這位“日本最后的一位貴婦人”代表著那永遠逝去的美好時代,無論是她老人家喝湯時執(zhí)勺柄的動作還是用手抓飯團子吃的姿勢,都顯得特別地輕巧自如和溫文爾雅。離了婚的和子懷著近似于崇拜的心情和母親在一起生活,日子是清苦了些,不過也算過得悠閑安適,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中怡然自得。一天,和子和母親邊吃飯邊閑聊,當話題轉向弟弟直治時,和子對他停戰(zhàn)以后仍然杳無訊息而表示不安,哪知母親卻講出了這樣的話:“您放心吧,直治不會有問題的。像他那樣的無賴,不會那么容易就死的。死的一定都是又老實、又漂亮、又和善的人。直治那種人你用棍子打也打不死。”可是,假如真的無賴壽長,漂亮的人命短,那么媽媽如此漂亮,難道說……一種不祥的預感襲上和子心頭,她又為母親著起慌來,尤其是幾天前發(fā)生的那件事更使她心里發(fā)毛:那是在四五天前的一個下午,幾個孩子在庭院籬笆下面發(fā)現(xiàn)了十來個蛇蛋,和子帶著孩子們架起火堆把它們燒了。而十年前父親臨去世前,母親先是在他的枕邊看到一條像繩子似的黑蛇,當天傍晚時分又見到院子里無論杜鵑花的梢頭還是棠棣、紫藤、櫻樹的枝干上到處都盤繞著大大小小的蛇。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一條挺中看的母蛇接連不斷地在庭院各處爬來爬去,和子認定它是在尋找丟失的蛇蛋,和子和母親都覺得它挺可憐的,還著實為它難過了半天。
燒蛇蛋后約十幾天,又發(fā)生了一件不吉利的事情,和子不慎引起了火災,差點兒釀成一場大禍。事情過后,和子總覺得火災同燒蛇蛋之間有著某種神秘的關聯(lián),打這以后,母親那一向柔弱的身體更加呈現(xiàn)出病態(tài)。
第二年夏天,戰(zhàn)爭期間從大學被征召入伍的弟弟直治從南方的島嶼復員歸來了。和子向弟弟詢問對母親的看法,直治的看法是“變了,變了。瘦多了。不如早點死了好。媽媽這樣的人,在這種社會里是怎么也沒有辦法活下去的。太慘了,叫人不忍心看哪!”接著他又評價和子“變得下流了。看上去像是有兩三個男人似的。”當天晚上,直治就跑到村中那唯一的旅店酗起酒來。翌日清晨,他就到東京找他昔日的老師上原先生去了。和子在整理弟弟房間時,看到了直治手書的《夜開花日記》,里邊語無倫次地寫著直治麻藥中毒時的迷亂感受,簡直就是精神錯亂患者的囈語。和子不禁回憶起六年前弟弟曾因毒品上癮而負債累累,正是為了幫著弟弟還債而導致了自己的離婚。為了救助直治戒除毒癮,和子去向上原先生討教,上原建議讓直治改為喝酒以代替對毒品的需求。在送和子出去時,上原突然抱吻了她,而和子也并沒有抗拒的表示。雖然和子并不喜歡上原這個人,這種背著丈夫與人偷情的“秘密事”卻使和子感到心醉神迷。此后,每當與丈夫之間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和子便會有意無意地說出“我有情人呢”這樣的話來。
在秋天一個幽靜的黃昏里,美麗的母親,日本最后一位貴婦人,在其僅有的兩個骨肉的守護下與世長辭了。在此之前,和子又在院子里見到了那條尋覓蛇蛋的母蛇。
直治每天和上原先生一道鬼混,終日貪杯,耽于女色。孤寂難耐,和子一連給上原寫了三封情書要求舊情重敘,她在信中寫道:“請您接受一個送上門的中年女人”,“我喜歡壞蛋,特別喜歡明碼實價的壞蛋。我也想成為一個明碼實價的壞蛋呢。我覺得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活路了。”“我的愿望是當您的愛妾,當您孩子的母親。”一封封投出的信都成了入海泥牛,和子在需要愛情的沖動和叛逆心理的驅使下,鼓起勇氣找到了東京。盡管上原那浮腫的面相,糜爛充血的眼眶和駝著背的老猿猴式的身姿無一不讓和子惡心,但是當天晚上她還是投體入懷,和上原同居了。就在次日早晨,直治自殺了。在遺書中,他給姐姐留下了這樣的話語:“姐姐。我們究竟有罪嗎?生為貴族,這難道是我們的罪過嗎?僅僅由于出生在這個家庭,我們便不得不像猶大的親屬一樣永遠過著一種謝罪、惶恐而羞愧的生活。”
和子從上原那里懷上了身孕,她認為自己終于成了命運的主宰,終于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了孤獨。如愿以償,戀愛冒險獲得成功之后,和子離開了上原,她在寫給那人的最后一封信中說道:“我為自己能滿不在乎地無視舊道德而獲得一個好孩子感到滿足”,“私生子及其母親。但我們準備永遠和舊道德斗爭到底,決心像太陽那樣活下去。”對那個尚未出生的孩子,和子給他取名叫直治。
【作品鑒賞】《斜陽》是太宰治的中篇小說代表作,最初連載于1947年7月—10月號的《新潮》雜志。這篇作品面世以后,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巨大轟動,從此而出現(xiàn)的“斜陽族”這一名稱很快風行于世,成了人們的日常用語。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場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以日本帝國主義宣告無條件投降而最終結束了。戰(zhàn)后,日本國內的政治力量對此和社會格局均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和平民主思潮取代法西斯勢力成為社會上的主導性力量,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但是,慘痛的歷史悲劇和長期的生活噩夢也使得一部分人喪失了生活的信心和生存的勇氣,致使他們心靈空虛、自暴自棄,尋求官能刺激以麻醉精神,更有的因傷感頹廢而輕生棄世。這種悲觀虛無的心態(tài)在一般已從上層社會沉淪沒落,卻又懷戀過去歲月的舊貴族失意者身上表現(xiàn)得尤其強烈。于是,一種從已被時代淘汰卻又貪圖昔日安逸的落伍者思潮派生出來的頹廢主義文學應運而生并興盛一時。太宰治便是此一被稱作“無賴派”的幻滅型文學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員,他的代表作《斜陽》則可視為“無賴派”文學的標志。
《斜陽》描寫的是舊貴族世家成員在戰(zhàn)后價值觀念更新、固有社會秩序解體和傳統(tǒng)道德標準崩潰的社會條件下,無論在精神世界還是現(xiàn)實生活方面都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只好借吸毒、酗酒、放縱情欲等背德之舉去填充心靈的空虛,在自輕自賤及至自我虐殺中走向滅亡,對于如同斜陽落日般衰敗沉淪的舊貴族的悲劇命運,流露出無盡的惋惜和無可奈何的哀傷。小說表現(xiàn)出來的失望、哀惋、眷戀情緒,虛無、頹廢、沒落格調以及放浪形骸、游戲人生的生活態(tài)度,不僅是太宰治多愁善感且又才華四溢的病態(tài)性格的外化,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戰(zhàn)后初期日本社會新舊嬗變過程中一批精神落伍者窘困失落的潦倒人生。
小說中主要的人物是和子一家三口和一個名義上是作家的無聊文人上原二郎。這些人都屬于社會上沉淪沒落的被遺棄者,在他們的生活中既有時代的矛盾和錯亂,又有個人的痛苦與迷惘,唯其看不到半點光明和希望。縱覽作者本人的思想發(fā)展和生活經(jīng)歷,不難看出在上述四人身上都能找到太宰治的影子,也就是說作品的主要登場人物均可視為作者的化身。母親與和子代表著太宰治前期的精神面貌,復員歸來的直治和文人上原則是他后期的生活寫照。直治恥于生為貴族,希冀投身于民眾之中而不被接納,苦于與眾不同,只好沉溺酒色,以毒品麻醉自己終至于厭世自殺的結局,則酷似太宰治晚年自我毀滅式的命運抉擇。
作為太宰治文學成就的最高標志,《斜陽》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也有諸多獨到的特點。首先,小說得心應手地采用女性第一人稱手法,細膩嫻熟地以敘事主人公和子的主觀意念活動為支點,緊緊圍繞中心題旨,依循意象層次嬗衍推移的程序安排作品的結構,使小說意蘊逐步深入,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小說中的四個主要角色,每人都構成了相對獨立的情節(jié)單元,母親部分主要介紹其舊貴族家世和族內人際關系;和子部分介紹作者的性愛觀念及感情糾葛;上原部分和以直治為中心的那部分文字,除了介紹作者戰(zhàn)爭前后所發(fā)生的思想變化之外,還向讀者昭示了他在社會變革面前舉足失措,只好采取消極人生態(tài)度,在狎妓酗酒中廢事棄業(yè),終至于自絕人世的悲劇性后果。四部分情節(jié)交叉互滲,既有情與理的沖突,又有信仰和愛情的選擇,再加上精神迷惘的心路熬煎和潦倒生涯的痛苦經(jīng)歷,層層遞進地反復關照著作品的主題。同時,由于各情節(jié)單元的意旨都趨向于共同的思想終端,所以,并未因條塊分割造成的情節(jié)斷檔而破壞小說內容的完整和統(tǒng)一。其次,《斜陽》中構成故事的基干情節(jié)被匠心獨運地組構成嚴整的閉合形式和逆轉關系。這種結構可以概括歸納為:和子一家原先尊貴富有,后來由于無法適應世道的變化,結果這個舊世家敗落了。這個因果性逆轉關系由三重事件構成,其中第一事件(原先尊貴富有)和第三事件(敗落)是靜態(tài)的,第二事件(世道變化)則是動態(tài)的,同時第一事件和第三事件互為反面,呈現(xiàn)出首尾對稱的聯(lián)接特征。另外,《斜陽》以日記、書信、語錄甚或打油詩入文,兼具信札體、格言體、政論體諸般特點,極大地拓寬了小說體裁的形式范圍。小說中先后收錄了題為《夜開花日記》的直治手記和出自和子之手的三封情書,另外還有直治自盡前留下的遺書與和子寫給上原的絕交信函。就篇幅而言,這些日記和信函足足占有整部作品四分之一以上文字,作者還在敘事狀物之間不時切插進諸如宗教典籍、哲人語錄、古典詩詞、名人掌故等等,有時連藥品名稱都不厭其煩地列示出來,在其物理屬性之上又賦以可與人們的感情勾通的象征性意蘊和社會性功能。小說中曾兩度引述過下面一首詩文:
去年,不曾有過什么事情。
前年,不曾有過什么事情。
大前年,也不曾有過什么事情。
直觀字面,只會覺其反復雜沓、乏味平淡,任何問題都沒講清楚或者說什么事情都沒講,然而,這段看似毫無意義的廢話,一旦被作者置之于對人們“既不愿講也不愿聽的有關戰(zhàn)爭的事情”的回憶那一特定的語境之中,便立刻化腐朽為神奇,獲得了非凡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