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桃花澗修禊詩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宋濂:桃花澗修禊詩序
宋濂
浦江縣東行二十六里,有峰聳然而蔥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澗水出焉。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鄭君彥真將修禊事于澗濱,且窮泉石之勝。
前一夕宿諸賢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帥向北行,以壺觴隨。約二里所,始得澗流,遂沿澗而入。水蝕道幾盡,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魚貫。又三里所,夾岸皆桃花,山寒,花開遲,及是始繁。旁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見鮮葩點(diǎn)濕翠間,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詭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簫,日鳳簫臺。下有小泓,泓上石壇廣尋丈,可釣。聞大雪下時,四圍皆璚樹瑤林,益清絕,曰釣雪磯。西垂蒼壁,俯瞰臺磯間,女蘿與陵苕轇輻之,赤粉綠駭,曰翠霞屏。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臨小洼,泉冽甚,宜飲鶴,曰飲鶴川。自川導(dǎo)水,為蛇行勢,前出石壇下,鏘鏘作環(huán)珮鳴。客有善琴者,不樂泉聲之獨(dú)清,鼓琴與之爭,琴聲與泉聲相和,絕可聽。又五六步,水左右屈盤,始南逝,曰五折泉。又四十步,從山趾斗折入澗底,水匯為潭。潭左列石為坐,如半月。其上危巖墻峙,飛泉中瀉,遇石角激之,泉怒,躍起一二尺,細(xì)沫散潭中,點(diǎn)點(diǎn)成暈,真若飛雨之驟至。仰見青天鏡凈,始悟?yàn)槿伙w雨洞。洞旁皆山,峭石冠其巔,遼夐幽邃,宜仙人居,曰蕊珠巖。遙望見之,病登陟之勞,無往者。
還至石潭上,各敷鞇席,夾水而坐。呼童拾斷樵,取壺中酒溫之,實(shí)髹觴中。觴有舟,隨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斷者,有屬聯(lián)者,方次第取飲。其時輕飆東來,觴盤旋不進(jìn),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獻(xiàn)酬?duì)睢>迫校曜罡哒呙絮玻私再x詩二首,即有不成,罰酒三巨觥。眾欣然如約,或閉目潛思,或拄頰上視霄漢,或與連席者耳語不休,或運(yùn)筆如風(fēng)雨,且書且歌,或按紙伏崖石下,欲寫復(fù)止,或句有未當(dāng),搔首蹙額向人,或口吻作秋蟲吟,或群聚蘭坡,奪觚爭先,或持卷授鄰坐者觀,曲肱看云而臥,皆一一可畫。已而詩盡成,杯行無算。迨罷歸,日已在青松下。
又明日,鄭君以茲游良?xì)g,集所賦詩而屬濂以序。濂按《韓詩內(nèi)傳》,三月上已,桃花水下之時,鄭之舊俗,于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xù)魄,執(zhí)蘭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載,雖時異地殊,而桃花流水則今猶在也,其遠(yuǎn)裔能合賢士大夫以修禊事,豈或遺風(fēng)尚有未泯者哉?雖然,無以是為也。為吾黨者,當(dāng)追浴沂之風(fēng)徽,法舞雩之詠嘆,庶幾情與境適,樂與道俱矣,可不勖哉!濂既為序其游歷之勝,而復(fù)申以規(guī)箴如此。他若晉人蘭亭之集,多尚清虛,亦無取焉。
鄭君名鉉。彥真,字也。
在浙江浦江縣(今義烏縣西北一帶)城東,有一座蒼翠高聳的玄麓山,山的西面,源源流出一條蜿蜒的小河,兩岸桃樹成林,小河因此得名桃花澗。元惠宗至正丙申年(1356)春,鄭彥真邀集一些朋友到桃花澗修楔作詩,請宋濂為之作序,于是寫成了這篇《桃花澗修禊詩序》。
修禊是古代在水邊祈福除災(zāi)的一種活動,時間是在陰歷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后來逐漸變成以游賞春景為主的春游活動。如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節(jié),王羲之、謝安、孫綽等人在山陰蘭亭(今浙江紹興市集會,飲酒賦詩,影響很大,騷人墨客群起仿效,歷久不衰。這篇序記敘的就是這樣一次活動。
這篇文章除了開頭交代活動的時間、地理環(huán)境及結(jié)尾由活動所引發(fā)的感想而外,全是記游。這部分文字包括第二、三兩個自然段,分別描寫了桃花澗的泉石之勝和修禊之歡。
作者以時間先后為序,隨游蹤所至,攝下一個個色彩鮮明的鏡頭,組合成一幅寧靜而明麗的桃花澗勝境圖。作者先從桃花澗著筆,描敘了一片清幽而明麗的景象:山寒水碧,桃花漫爛欲燃,髯松蒼翠入天,嫩綠如洗的野草,與那點(diǎn)綴其間的鮮花相映成趣。這里的一切,都充滿了盎然的生意。然而,更有勝境者,桃花澗并不僅僅是一個山寒水碧紛爛縵的世界,曲徑通幽處,還有一方方別具特色的小天地,各各自成景觀。請看:怪石如人立的風(fēng)簫臺下,一泓澄碧,倒映著釣雪磯突出水邊的倩影;西邊直立著一片蒼蒼的崖壁,女蘿與紫葳糾纏一起,垂掛在崖壁間,恰似一幅翠綠的屏風(fēng),這便是翠霞屏。不遠(yuǎn)處,奇石林立,清冽的飲鶴川泉水,彎彎曲曲,遇石作響,清音悅耳。有人聆泉響而生情,勃發(fā)彈琴之興,一時間,琴音悠揚(yáng),泉聲叮咚,給山澗增添了勃勃的生機(jī)。飲鶴川水盤曲南流,形成五折泉后,又從山腳直流而下,匯成一潭。潭的左邊,危崖峭立,泉水穿崖而出,激起一二尺高的水沫,散落在潭中,水面上頓時泛起了層層的漣漪。臨立潭邊,猶如飛雨驟至,崖洞因名飛雨洞。洞的旁邊,群峰聳立,峭石崢嶸,山嵐氤氳其中,幽邃縹緲,遠(yuǎn)遠(yuǎn)地望去,真如天外仙境,難怪叫它蕊珠巖了。
桃花澗泉清、花繁、石怪、峰奇。徜徉在這樣的勝境,誰能不心暢神怡呢?所以,作者在一一描畫桃花澗一帶的泉石之勝后,又具體描寫了流觴載酒,賦詩暢飲的生動場面,雖然沒有細(xì)寫互相酬酢時的具體情景,但是歡快情緒都洋溢其中。在作者筆下,那些以詩唱和的人,有的閉目沉思,欲覓佳句;有的搔首皺眉,字斟句酌,也有的揮筆疾書,口里吟著新寫的詩句;有人與鄰坐者輕聲曼語;也有人翹首遙天,神思飛越;有人在吹著口哨,仿效秋蟲的吟唱;有人卻曲肱山坡,臥看青云,悠閑自得。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作者在描寫中,選取了桃花澗一帶各具特色的景點(diǎn),并把筆墨集中在每一個景點(diǎn)的色彩、形狀、方位、聲響上,進(jìn)行細(xì)致地刻劃,同時又以路程的遠(yuǎn)近、經(jīng)行的方向互相勾連,使這些景點(diǎn)既自成畫面,又渾然一體。如果說在描繪桃花澗的泉石之勝時,作者采用的是多層次、多方位的焦點(diǎn)透視;那么,在描寫修禊活動時的游客之樂,則運(yùn)用了多角度的散點(diǎn)透視。作者抓住了游者飲酒賦詩時的欣喜、沉思、焦急、悠閑等等不同的情態(tài),只寥寥幾筆,便形神兼?zhèn)洌瑲忭嵣鷦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