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翻譯與解讀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01。無有入于無間02,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03。不言之教,無為之益04,天下希及之05。
今 譯
天下最柔弱的水,能夠穿透天下最堅硬的金石。無形的力量能貫穿無縫隙之物。因此,我便知道至柔的功用。不言說的教育,無為而功自成的益處,世人是很少能明白此等道理的。
評 議
本章是講“至柔”能戰(zhàn)勝“至堅”的哲學(xué)。這即是本章的主旨所在。高亨先生說老子:“在人生方面,他提出貴柔的主張。在政治方面,他提出無為的主張。”(《老子注譯》)照此說來,似乎本章具有雙重主題,其實則不然。本章只有一個主旨。
怎樣正確地解讀本章呢?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兩句,與下面“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兩句,是一脈相承的。在這四句中間,老子用“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兩句,即把前后的意思連貫起來。從文字結(jié)構(gòu)而言,是非常嚴(yán)謹(jǐn)?shù)摹@献诱J(rèn)為,世人很少能明白“至柔”能戰(zhàn)勝“至堅”的道理,所以,他最后說:“天下希及之 !”這是他對世人不知此理發(fā)出的感慨。只有這樣解讀本章,才符合老子的本意。
老子以柔弱勝剛強(qiáng)的哲學(xué)思想,我們運用得正確,的確能發(fā)揮巨大的作用,取得斗爭的勝利。這在歷史上,并不乏這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但是,在當(dāng)今二十一世紀(jì)科技高度發(fā)達(dá)的時代,強(qiáng)梁者爭霸世界,無所不用其極。如果沒有堅強(qiáng)的實力作后盾,而想以柔弱勝剛強(qiáng),是很難實現(xiàn)的。
老子說“強(qiáng)梁者不得其死”,是對“強(qiáng)梁者”的警告;要他們不要為非作歹、作惡多端而稱霸世界,否則,多行不義,必自斃,將以可恥的下場告終。
注釋
01 至柔:最柔弱,指水而言。 馳騁:奔跑往來。 至堅:最堅強(qiáng),指金石等而言。兩句:河上公曰:“至柔者水也,至堅者金石也,水能貫堅入剛,無所不通。”
02 無有:無形,指無形狀之水。 間:空隙。句謂:“至柔”無形之水,可以穿透沒有空隙的金石。
03 無為:老子曰:“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老子“無為”之道貴柔,故此“無為”是指“至柔”而言。 有益:有益處。林希逸曰:“有益,有功用。”吳澄曰:“柔能勝剛,無能入有,皆非所為而自然,故曰‘無為之有益’。”
04 無為之益:吳澄曰:“無為之益,謂至柔無有之馳騁能入也。”兩句:林希逸曰:“不言而教自行,無為而功自成。”
05 希:同“稀”,故傅奕本作“稀”。 之:此。句謂:天下人很少能知道此理。按吳澄曰:“天下之以有言為教,有為為益,遠(yuǎn)不能及此,故曰‘希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