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作詩力壓崔顥
李白作詩力壓崔顥
李白和崔顥都是我國唐代有名的詩人。有一次,詩人崔顥來到黃鶴樓游覽。他登上高樓,舉目北望:在夕陽的返照下,對岸漢陽的龜山上,樹木郁郁蔥蔥,清晰可見;江中的鸚鵡洲頭,芳草茂盛,隨風搖曳。詩人漂泊在外,懷念家鄉,一股強烈的沖動促使他提起筆,在墻壁上揮寫了一首七律《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過了不久,大詩人李白也來到了武昌,他登樓遠眺,正想寫詩留念,忽見崔顥的題詩酣暢淋漓。李白一口氣讀了兩遍,感到自己要說的話已被崔顥說盡了,于是只在崔詩的旁邊題了兩句: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題詩在上頭。
李白寫完這兩句就匆匆下了樓。他心里老惦念著怎樣才能不輸崔顥。為此,他竟一連寫了好幾首七律,其中一首叫《鸚鵡洲》,上半首是古風體,下半首才是律體,詩云:
鸚鵡來過吳江水,
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
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
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
長洲孤月向誰明?
一首是李白東下金陵,游覽鳳凰臺后寫的《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以上兩首詩感情深沉,格調峻峭,氣勢充沛,跟崔顥的《黃鶴樓》詩相比,真可以說是旗鼓相當,甚至有所超越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是不是李白的才思不如崔顥呢?不是,那是因為同樣的景象、同樣的感覺、同樣的心情都被別人所寫了,就如同學書法,如果你總是描摹一個字帖,你永遠也不會超越它。
但后來李白來到鳳凰臺時,由于地點、時間、國家情勢的變化,這時的李白,視野更加開闊,氣象更加壯觀,內心深處所要表達的東西更加深刻,更多的是他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憂慮,這樣他就能超越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