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佛國記(節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法顯:佛國記(節選)
法顯
得此梵本巳,即載商人大船,上可有二百余人。后系一小船,海行艱險,以備大船毀壞。得好信風,東下二日,便值大風,船漏水入。商人欲趣小船,小船上人恐人來多,即斫絙斷。商人大怖,命在須臾,恐船水漏,即取粗財貨擲著水中。法顯亦以君墀及澡罐并余物棄擲海中,但恐商中擲去經像,唯一心念觀世音及歸命漢地眾僧:“我遠行求法,愿威神歸流,得到所止。”如是,大風晝夜,十三日,到一島邊。潮退之后,見船漏處,即補塞之。
于是復前。海中多有抄賊,遇輒無全。大海瀰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若陰雨時,為逐風去,亦無準。當夜闇時,但見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黿鼉水性怪異之屬。商人荒遽,不知那向。海深無底,又無下石住處。至天晴已,乃知東西,還復望正而進。若值伏石,則無活路。如是九十日許,乃到一國,名耶婆提。
晉安帝隆安三年(后秦弘始元年,399),法顯自長安入西域求經,六年至天竺(今印度),停六年,還三年,經三十余國,歷時十五載,于義熙八年(412)抵達青州長廣郡牢山(今青島市嶗山),次年至建康。義熙十二年,作《佛國記》,記敘此次西域之行。
本段文字記敘的是法顯東歸途中,由獅子國(今斯里蘭卡)至耶婆提國(印度尼西亞古國)的一段海行經歷。
蔚藍色的大海是可愛的,也是可怕的。人們害怕它的兇暴和狂怒。即使是在交通空前發達的現代,也不知有多少生靈葬身海底魚腹。作者乘船東下,二日便值大風,又偏遭船漏水入。其危難可以想見。當作者敘說其經歷晝夜大風,終于到達一島邊時,其慶幸死里逃生之情,又宛然可見。
大海是廣大的,正所謂“瀰漫無邊,不識東西”。當指南針還沒有普遍用于航海的時代,多數航海者“唯望日月星宿而進”。法顯乘坐的商船,遭遇龐大的魚群,由于商人慌亂,以至迷失所向,逐浪漂流。“幸而“至天晴己,乃知東西,還復望正而進”。
九十天的海行,該經歷了多少艱險危難,作者僅取上二事加以記敘,以少總多,以重該輕,這是不待言喻的。值得體味的是,這段記敘海行艱險的文字,語調是那樣的平靜,其中沒有絲毫夸飾,也未作任何鋪排,更沒有情緒的躁動,平直道來,仿佛在向人講述一件極為平常的事情。也許是因為作者此行遭遇的艱險過多,遇險而不覺其險。這是作者忘身求法精神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換句話說,惟志有所存而早置生死于度外的人,才有可能臨危而無尋常的恐懼,死里逃生、危而得濟而無尋常的激動,劫后回首而無尋常的后怕,歷敘艱險而出以異乎尋常的平實筆調。蘇轍有云:“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文。”本段文字乃至整個《佛國記》的上述語言風格,似乎只有從這方里去理解。
那么,對法顯乘危履險而不惜此形的忘身求法精神,我們當作何感想,或者說應當從中受到什么樣的思想啟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