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日奎《游釣臺記》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鄭日奎
【原文】:
釣臺在浙東,漢嚴先生隱處也(1)。先生風節,輝映千古,予夙慕之。因憶富春桐江諸山水,得藉先生以傳,心奇甚,思得一游為快。顧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為游,則亦游矣。
舟發自常山,由衢抵嚴(2),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觀。第目之所及(3),未暇問名,頷之而已,惟誡舟子以過七里灘必予告。越日,舟行萬山中,忽睹云際雙峰,嶄然秀峙,覺有異,忽呼舟子曰:“若非釣臺耶!”曰:“然矣!”舟稍近,迫視之,所謂兩臺,實兩峰也。臺稱之者,后人為之也。臺東西跱,相距可數百步,石鐵色,陡起江干,數百仞不肯止。巉巖傲睨,如高士并立,風致岸然,崖際草木,亦作巖冷狀。樹多松,羅植,偃仰離奇各有態;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龍百余,水流波動,勢欲飛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當日垂綸(4),應在是地,固無登峰求魚之理也。故曰:“峰也,而臺稱之者,后人為之也。”
山既奇秀,境復幽茜(5),欲艤舟一登(6),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強,因致禮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間,清風徐來,無名之香,四山颶至;則鼻游之。舟子謂灘水甚佳,試之良然,蓋是即陸羽所品十九泉也(7);則舌游之。頃之,帆行峰轉,瞻望不及矣。返坐舟中,細擇其峰巒起止,徑路出沒之態。惝恍間,如舍舟登陸,如披草尋磴,如振衣最高處,下瞰群山趨列,或秀靜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臺諸將相(8),非不杰然卓立,覺視先生,悉在下風;蓋神游之矣。思稍倦,隱幾臥,而空濛滴瀝之狀,竟與魂魄往來;于是乎并以夢游,覺而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勞以酒。細詢之曰“若嘗登釣臺乎?山中之景何若?其上更有異否?四際云物(9),何如奇也?”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謂:“鄭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聞乎!昔宗少文臥游五岳(10),孫興公遙賦天臺(11),皆未嘗身歷其地,余今所得,較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為游,則亦游矣!”客曰:“微子言(12),不及此;雖然,少文之畫,興公之文,盍處一焉以謝山靈(13)?”余竊愧未之逮也,遂為之記。
【作者簡介】:
鄭日奎,字次公,號靜菴,貴谿(今江西貴谿)人。生卒年不詳。清世祖順治十六年進士,官工部員外郎,后升至禮部主客司郎中。有《靜菴集》十卷,《詩集》五卷,《格言錄》。
【鑒賞】:
這是一篇別有特色的山水游記,它的特色就在于“以為游,則亦游矣”。
作者寫的是游釣臺記,但是自己并未登上釣臺,只是在江中小舟之上遙望東臺和西臺兩座山峰而已,所能具體描寫的也就只能是遠觀之下的山石樹木的情狀,雖然如此,這段描寫也是異常生動逼真,七里灘一帶的奇山秀水就在作者的筆下一覽無遺。但是最能體現這篇文章特色的卻是在下面一段對釣臺的描寫中。作者采用了十分新奇的角度,既然足不能游,就另辟蹊徑,從目、鼻、舌、神、夢、耳幾方面來游釣臺,真可謂異想天開,使人頓覺耳目一新。而就在這暢快淋漓的游覽中,作者又巧妙地把情思寓于其中,使得寫景和抒情緊密地結合起來,構成了豐富而奇特的意境。在一種悠然的情調中流露出對于嚴陵隱居釣臺的稱贊向往之情。
文章到此又忽生波瀾,作者憑空造出一個“客”來,借對答之際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再次提出“以為游,則亦游矣”,從中可以窺見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種曠達灑脫的生活態度,不執著于形相,不深究于事理,萬事隨心所欲,順其自然。
這樣,這篇文章在構思上可謂匠心獨運,別出新裁,而在風格上也是別具一格。整篇文章語言活潑跳蕩,舒卷自如,洋溢著一種怡然自得,陶情山水的情調,給人以輕松之感,與那些借山水以舒郁悶的作品比較起來則另有一種瀟灑超脫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