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人間訓·塞翁失馬》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作品:《淮南子》
簡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在劉安主持下,由他和他的門客蘇飛、李尚、伍被等集體編撰而成的。原著錄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現僅存內二十一篇。全書的主旨是以老莊思想為主干,吸收、融合各家學說,從而形成一種綜合性的理論,是對先秦諸子學說的一次全面的總結。
劉安(前179—前122),沛郡豐(今江蘇豐縣)人,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襲父封為淮南王。
人間訓·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①,人皆吊之②。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③。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④。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釋
①胡:指少數民族。 ②吊:慰問。 ③髀:大腿骨。 ④十九:十分之九。
譯文
在靠近邊塞的居民中,有一個擅長術數的人。一次他家養的馬無緣無故地跑到胡人那里去了,人們都因為此事而來慰問他。他卻說:“這事難道就不能變成一件好事嗎?”幾個月之后,他的馬帶著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了。人們因而又去祝賀他,他卻說:“這事難道就不能變成一件壞事嗎?”果不其然,因為家里有著很多胡人的駿馬,他兒子非常喜歡騎著馬玩,有一次從馬上摔了下來,把大腿骨摔斷了。人們又去慰問他,他卻又說:“這事難道不能成為一件好事嗎?”一年后,胡人大舉進攻邊塞,當地青壯年都拿起武器參戰了,結果邊塞附近的居民戰死了十分之九。而這戶人家卻因為兒子腿跛的緣故沒有參戰,父子的性命都得到了保全。
人間訓·弦高犒秦軍
秦穆公使孟盟舉兵襲鄭①,過周以東②。鄭之賈人弦高、蹇他相與謀也③:“師行數千里,數絕諸侯之地④,其勢必襲鄭。凡襲國者,以為無備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進。”乃矯鄭伯之命⑤,以十二牛勞之。三率相與謀曰⑥:“凡襲人者,以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備必固,進必無功。”乃還師而反。晉先軫舉兵擊之,大敗之殽⑦。鄭伯乃以存國之功賞弦高。弦高辭之曰:“誕而得賞⑧,則鄭國之信廢矣。為國而無信,是俗敗也。賞一人而敗國俗,仁者弗為也;以不信得厚賞,義者弗為也。”遂以其屬徙東夷⑨,終身不反⑩。
注釋
①孟盟:又作孟明,秦將。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派孟明、西乞、白乙率軍襲擊鄭國。 ②以:而。 ③相與:一起。 ④絕:穿過。 ⑤矯:假托。 ⑥三率:三帥,即孟明、西乞、白乙。 ⑦先軫:晉將;殽:古代著名要塞,在今河南境內。 ⑧誕:欺騙。 ⑨東夷:古代對東方諸民族總稱。 ⑩反:同“返”,回來。
譯文
秦穆公派孟盟等人率軍偷襲鄭國,孟盟率領他的部隊通過東周的國境后向東進發。鄭國的商人弦高和蹇他看到了這種情況,就一起商量:“秦國的軍隊行軍數千里,穿過了那么多諸侯國的國境,看他們的樣子,肯定是要去襲擊我們鄭國了。凡是去偷襲別國的人,總是以為對方是毫無防備的。如今,假如我們有辦法讓秦軍知道鄭國是早有防備的,他們就不敢再去襲擊了。”于是,弦高就假借鄭伯的命令,拿出十二頭牛去犒勞秦軍。見到這種狀況,秦軍的三個將領商量說:“本來去偷襲別人,總是覺得別人是不知道自己的軍事行動的。現在看來,鄭國已經知道了我們的意圖,他們防備一定會很嚴密的,我們如果繼續去進攻的話,看來很難取得成功。”因此,秦軍便往回撤。途中遇到了晉國先軫軍隊的襲擊,大敗于殽山。鄭國國君鄭伯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后,認為弦高保全國家有功,就要獎賞他。而弦高推辭說:“我是欺詐了別人的,如果還能得到獎賞的話,那么鄭國的信義就會被我破壞了。而一個國家的治理如果不依照信義的原則的話,那么整個社會風氣習俗都會被敗壞的。獎賞了我一個人,而卻因此敗壞了整個國家的風氣習俗,一個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以欺詐的行為換取獎賞,講道義的人不做這種事情。”推辭了獎賞之后,弦高便帶著他的宗族遷移到了東夷地區,終身都沒有回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