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書《刺客傳》后
書《刺客傳》后
書《刺客傳》后
【原文】
曹沫將[112]而亡[113]人之城,又劫天下盟主,管仲因勿背[114]以市信一時可也。予獨怪智伯國士[115]豫讓,豈顧不用其策耶?讓誠[116]國士也,曾不能逆策[117]三晉,救智伯之亡,一死區區,尚足校[118]哉?其亦不欺其意者也。聶政售[119]于嚴仲子,荊軻豢[120]于燕太子丹。此兩人者,污隱困約之時,自貴其身,不妄愿知,亦曰有待[121]焉。彼挾[122]道德以待世者,何如哉?
【注釋】
[112]將:作為將領。
[113]亡:丟失。
[114]背:背叛諾言。
[115]國士:以國士對待……。
[116]讓:豫讓。誠:確實。
[117]逆策:預先料到。
[118]校:議論。
[119]售:依附。
[120]豢:受養。
[121]待:等待。
[122]挾:挾持。
【譯文】
曹沫作為魯國的將軍卻丟失了魯國的土地,盟會時又劫持盟主齊桓公要回失地。管仲只是因為不愿在諸侯面前背信棄義,才返還魯國的土地,這還算可以的。我對豫讓就頗有責怪了,智伯以國士待豫讓,難道反而不用他的計策嗎?豫讓如果確實是一個國士,卻不能預料到韓、魏、趙三家的陰謀,不能挽救智伯的滅亡,僅僅以自己的死來報智伯,這還值得議論嗎?他只不過還是不欺其意罷了。聶政依附于嚴遂,荊軻受養于燕太子丹。這兩個人在位卑而窘迫時,自貴其身,不胡亂地愿意讓人知道自己,而是有所等待。他們堅守自己的道德品行以等待社會承認賞識,結果又能怎么樣呢?
【解析】
這是一篇簡潔而相當精當的讀史有感之文。《史記》中的《刺客列傳》記載了從春秋曹沫到戰國荊軻的故事。司馬遷認為他們重承諾,輕身行義,贊揚刺客們的行為。這也成為后世論刺客的一個基本觀點。但是王安石卻在文中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他們的行為,抒發自己的想法。認為這些行為雖有可取之處,但總體上并未達到人們贊揚的那么高。特別是對文中四人不同的情況所作的不同的揭示,給人很大的啟發,這充分顯現了王安石對事物精細的觀察和獨特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