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韓非子·難言》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韓非子·難言》原文鑒賞
臣非非難言也①,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②,洋洋“纚纚”然③,則見以為華而不實④;敦厚恭祗⑤,鯁固慎完⑥,則見以為拙而不倫⑦;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用;總微說約⑧,徑省而不飾,則見以為劌而不辯⑨;激急親近,探知人情,則見以為譖而不讓;閎大廣博,妙遠不測⑩,則見以為夸而無用(11);家計小談(12),以具數言,則見以陋;言而近世(13),辭不悖逆,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言而遠俗,詭躁人間(14),則見以為誕;捷敏辯給(15),繁于文采,則見以史(16);殊釋文學(17),以質性言(18),則見以為鄙;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為誦(19)。——此臣非之所以難言而重患也(20)。
【注釋】 ①難言;言事說理之難。 ②順:猶“服”。比:親近?;?,流暢。 ③纚纚(lili音麗麗):連續不斷的樣子。 ④見:被。 ⑤祗(zhi音支):敬。 ⑥鯁:直。完,周到。 ⑦倫:類。 ⑧總:簡要概括。說,釋。 ⑨劌(gui音貴):刺傷。 ⑩妙:通“眇”,渺遠。 (11)夸:浮夸。 (12)家計小談;即《說難》所謂“米鹽博辯”。指家常小事。 (13)世:世俗。 (14)躁:燥,此指言多而不實。一說詐也,亦可通。 (15)給:急捷。 (16)史:文多質少。 (17)殊釋:猶言棄絕。 (18)質性:質樸無文。 (19)誦:誦說舊事。死背古書。(20)重:重視。
【今譯】 臣下我對于游說人主并不感到有什么困難,其所以為難的是這幾種情況:話說得恭順親切,言語流利講究,洋洋灑灑,聽的人便以為這話徒好聽而不實在;話說得誠懇切實,恭謹肅敬,鯁直不移,認真周到,聽的人以為這話拙納而不成系統;如果詳說細論,旁征博引,運用比喻以解說,聽的人則以為空虛而無多大用處;如果把要言精義概括,約略講述,言詞直捷簡約而不修飾,聽的人則以為艱澀而不清楚明白;倘若言論激急,涉及人主左右親近,則認為說人壞話而不遜讓;如果議論恢宏博大,深遠不則,則聽者又以為這是夸夸其談而無實用;倘若僅就家常瑣事發表意見,聽者則以為鄙陋、淺薄;言辭切近世俗,遜順而不拂逆人意,則聽者以為貪生怕死,奉承君主;見解異于世俗,詭異繁辭,聽者則以為虛妄不經;言辭敏捷而善于辯說,文采繁富,聽者以為文彩多而不質樸;假若摒棄文獻典籍,質樸而言,則聽者以為鄙俗;每每稱引《詩經》、《尚書》等古典文獻,稱道取法古代,聽者則以為只是死背古書。以上幾個方面就是臣下韓非其所以難于向君主進言而深感憂患的原因。
【集評】 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整整十二柱,內卻有長短參差不同。”
又:“此以為初見秦之辭,憤懣孤抗,故其文連類曠肆,感憤特奇。”
明·陳深:‘秀穎出塵,揮堂之士罔不家傳戶誦之也,有以夫。”
明·楊道賓:“此段文字精練薄織之極,卻字字有撼,大識見,大氣象,漢唐以力量莫及。”(以上兩條見明·陸可教《韓子云言評苑》)
明·孫礦《韓非子批點》:“章法工,辭十二‘則見以為’字。”
民國·張之純《評注諸子菁華錄》:“凡難言之故十有二,按此篇大旨略同《說難》,而格調不同。”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起于疊用‘難言’字。”
【總案】 起首二句肯否兩端(主、客觀)而言,語取頓挫,意致張馳,引起一段鋪排大文。十二難條分縷析,細密縝至,基本每兩條從正反二面見意,詞氣對立排挺,不僅見出作者識見精明,而且詞取堅實,不乏文采。通盤短句,如眾水激流,末以一長句,如橫堤長壩統統攔截。郭沫若說:“韓非是絕頂聰明的人,他的頭腦異常犀利,有時犀利得令人可怕。我們讀他的《說難》、《難言》那些文章吧,那對于人情事故的心理分析是怎樣的精密!就是那不十分為人所注意的《亡征》篇,把一個國家可以滅亡的征侯,一直列舉了四十七項。他那樣的不厭煩、不屈撓、不急燥的條分縷析,分而又分,‘可亡也,’‘可亡也’,象海里的波浪一樣,一波接一波,一浪疊一浪,不息氣地卷地而來,轟隆一聲打上崖岸,成為粉粹,又回卷而逝。……他所分析的各項,正確與否是另外一回事,而他那樣分析手腕,出現在二千多年前,總不能不說是一個驚異。”(《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二卷,352頁)此段連續不疊的“則見以為”,誠如不息的海浪,顯示韓子文精銳堅毅的氣勢。
故度量雖正①,未必聽也;義理雖全②,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則小者以為毀訾誹謗③,大者患禍災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謀而吳戮之④。仲尼善說而匡圍之⑤,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⑥,故此三大夫,豈不賢哉!而三君不明也。
【注釋】 ①度量:原則。 ②全:完備純粹。 ③小者:輕的。毀訾(zi音紫),詆毀。 ④子胥:楚人,姓伍名員。做吳國大夫,曾打敗楚、越。因太宰伯噽(pi音痞)讒誣,吳王夫差賜劍逼他自殺。 ⑤仲尼:孔子字,游說列國。經宋國匡地(今河南長垣縣西南)曾被匡人圍攻。 ⑥管夷吾:即管仲,齊桓公相。初事公子糾未曾參予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桓公)爭奪君位的斗爭。魯國殺公子糾,囚車押送管仲送齊國。
【今譯】 所以原則雖然正確,未必聽取;道理雖然完備,未必采用。大王假若以為這話不可信,那么就有輕的因此遭到毀誣誹謗,重的禍患災害立即降臨。伍子胥替吳謀劃而吳王殺掉了他。孔子善于辭令而匡人圍困他也沒有辦法,管仲確實是個賢人而魯國將他囚禁。這三個大夫,難道不賢明嗎?而魯、宋、吳三國君主則是不明智的。
【集評】 明·陸可教《韓非子玄言評苑》:“每段變換各有章法,不可羈制,似漫無矩度者,然齊而不齊,不齊之齊,古人短度原如此。”
明·史繼偕:“即圣賢之事,見遇之為難。”(見明·焦竑《韓諸子品匯釋評》)
民國·張之純《評注諸子菁華錄》:“匡非君,魯囚夷吾乃兵敗于齊而聽命,非出本意,此等引書不可效法。”
【總案】 “未必聽”、“未必用”,承上“難言”句,筆力遒勁,“一筆包掃,有秋風摧敗葉之慨。”(張之純語)以三賢為據,與上十二論相印證,而用筆有變。末句“君不明”為下文作勢,牽帶出暗君難喻又一段鋪排酣暢文字。
上古有湯①,至圣也,伊尹②,至智也。夫至智說至圣,然且七十說而不受③,身執鼎俎為庖宰④,昵近習親⑤,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說至圣,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說湯是也,以智說愚,必不聽;文王說紂是也⑥。”
【注釋】 ①有:詞頭,無義。湯,商湯。 ②伊尹:商湯的相。 ③說(shui音稅):進說。七十,指多次。 ④鼎:炊器。俎,切肉板。庖宰:廚師。 ⑤習親:熟習親近。 ⑥文王:周文王姬昌。紂,商紂王。
【今譯】 上古商湯是最圣明的,伊尹是最聰明的。以聰明的人向最圣明的國君進說,然而陳說多次都沒有被接受,伊尹親自操持鍋瓢刀案做廚師,接近熟悉,關系親切以后,商湯才知道他的賢能而重用,所以說:“最聰明的人游說最圣明的君主,不一定立刻就被見用采納;伊尹游說商湯就是這樣。以聰明的人游說昏愚的國君,一定不會聽取;姬昌游說商紂就是這樣。”
【集評】 明·趙定宇:“文法變化,無跡可求。”
又:“以智、愚并說,轉及文王,絕無痕跡。”(見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
民國·張之純《評注諸子菁華》:“此皆割烹要湯之說,與上文以匡人為君者同一偽傳。”
【總案】 上段言春秋事,此言三代,稱引愈遠,而論理更密。“至智說至圣”的正比,襯得“以智說愚”的反比更分明,“必不聽”觸人心懷。
故文王說紂而紂囚之①;翼侯炙②;鬼侯臘③;比干剖心④;梅伯醢⑤;夷吾束縛⑥;而曹羈奔陳⑦;伯里子道乞⑧;傅說轉鬻 ⑨;孫子臏腳于魏⑩;吳起收泣于岸門(11),痛西河之為秦,卒枝解于楚(12);公孫座言國器,反為悖(13),公孫鞅奔秦(14);關龍逢斬(15);萇弘分胣(16);尹子陷于棘(17);司馬子期死而浮于江(18);田明辜射(19);宓子賤、西門豹不斗而死人手(20);董安于死而陳于市(21);宰予不免于田常(22);范睢抑脅于魏(23)。——此十數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亂暗惑之主而死。然則雖圣賢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則愚者難說也;故君子難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24),非賢圣莫能聽,愿大王熟察之也(25)。
【注釋】 ①姬昌因不滿商紂王倒行逆施:曾被囚于羑里。 ②翼侯:即鄂侯,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左傳·隱公五年》刑人伐翼,翼侯奔隨,六年納諸鄂,謂之鄂侯。”鄂侯因勸諫紂王被炙烤而死。見《史記·殷車紀》。 ③鬼侯:一稱九侯,“九”“鬼”聲近通用,九侯諫紂也被殺死做成干肉。臘(xi音息),干肉。 ④比干:紂王叔父,因諫阻被紂王剖心。 ⑤梅伯:紂臣,因屢諫被處剁成肉醬的極刑。醢(hai音海),肉醬。 ⑥束:捆綁。 ⑦前670年戎入侵曹國,大夫曹羈勸曹君守城待變。三諫不從,遂逃陳國。 ⑧伯里子:即百里奚,虞國大夫,后助秦穆公為霸。百里奚亡秦去齊曾沿路討飯。 ⑨傅說(yue音悅)做奴隸時曾幾次被轉買:后作商王武丁的相。鬻,賣。 ⑩孫子:即孫臏,曾作魏惠王臣,同學龐涓嫉賢進讒,削掉孫臏的膝蓋骨。 (11)魏武侯聽信讒言:召回任西河(魏國西防線,今山西河津縣)守的吳起,臨別眺望傷心。收:盧文紹疑作“扠”。擦拭。 (12)卒:最后,經于。枝,通“肢”。吳起離魏任楚悼王令尹變法,悼王死,暴亂中吳起被亂箭射死,又處以車裂肢解刑。 (13)公孫痤(cuo音措):魏惠王的相,病危時向惠王薦舉公孫鞅(即商鞅),惠王認為鞅不可用,痤神志昏亂,鞅不可用。國器。比喻國家杰出的人才。 (14)公孫鞅:衛人。又名衛鞅。由魏奔秦,推行變法,封于商,故又稱商鞅。 (15)關龍逢:夏桀造酒池,逢進諫被殺。(16)萇弘:周人信讒,殘殺大臣萇弘。胣(chi音侈),破腹挖腸。 (17)尹子:不詳。陷于棘,比喻獄。 (18)司馬:軍政官。子期,即楚公子詰,前479年,白公勝發動政變被殺。 (19)田明:事不詳。辜射,碎尸極刑。射,通“磔(zhe音哲)。 (20)宓(mi音密)子賤:名不齊,魯國人,孔丘弟子。曾在單父(山東單縣南)任官。西門豹,魏國人,任鄴(河北臨漳縣西)令,政績卓著。二人死事不詳。 (21)董安于:晉卿趙鞅家臣,聞內亂將起,告鞅先備,后被迫自殺,陳尸示眾。 (22)宰予:孔丘弟子,做齊國大夫。齊大夫田常(即田成子)殺齊簡公,宰予反對而被殺。(2 [email protected]范睢:戰國魏人,受人猜疑被打斷肋骨,佯死得脫,入秦為相。 (24)至言:極懇切有理的話。 (25)倒:逆。熟,深思。
【今譯】 所以姬昌向商紂進言而被商紂囚禁;翼侯被紂王活活燒死;鬼侯被紂王殺死制成干肉;比干被紂王剖腹挖心,梅伯被紂王剁為肉醬;管仲曾遭捆綁;曹羈逃奔陳國。百里奚沿途乞討;傅說幾次轉買做奴隸,孫臏在魏國被削掉膝蓋骨;吳起在岸門揮淚,悲痛西河將為秦所有,結果在楚國被肢解;公孫痤推薦杰出人才商鞅的忠告,反被當作昏逆之言;
公孫鞅投奔秦國;關龍逢被殺;萇宏被刳腸而死;尹子被關進監獄;司馬子期死后尸體被拋入江中;田明被處以分尸的酷刑;宓子賤和西門豹沒有與人爭斗而死于人手;董安于自殺而尸體被橫市示眾;宰予反對田常弒終為其所害;范睢在魏國脅骨被打斷。——以上這十幾個人都是世間仁厚忠正賢良有能力的人,不幸遭遇荒謬昏亂糊涂的君主以致枉遭殺害。這樣可見雖是圣賢也不能逃脫死亡避免凌辱,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為昏暗的君主難于勸諫,所以君子是難于說服他們。而且忠言逆耳刺心,不是賢圣就沒有人能聽進去,愿大王細加考察。
【集評】 明·孫礦《韓非子批點》:“排敘一一,一人長短句錯出,奇節鏗鏘,運類而不厭。”
明·尹鳳翔:“只伊尹一事任也,細玩與前后詳略不同。”
明·傅夏器:“此段用古人古事,錯綜布列,如煉金琢玉,貫串族成,如云蒸霞逢。……柳子厚《楊憑書》仿此。”(以上兩條見《韓非子品匯釋評》)
民國-張之純《評注諸子菁華錄》:“此即割烹要湯之說,與上文以匡人為君者同一偽傳。”
又:“徵引故實多有異聞,參錯其間,存而不論可也。”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拈‘難言’字以結。”
《難言》總評
明·趙定宇:“文意邃密,字字奇警。”(見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
明·歸有光《諸子匯函》:“此亦初見秦之辭,憤悶孤抗,故其文連類曠肆,感憤奇特。”
明·唐荊川:“每段變化各有章法不可羈制,似漫無矩度者,然用古人實事貫穿簇成一堆齊齊不齊,不齊之齊也。”(同上)。
日人·蒲坂園《定本韓非子纂聞》:“劉辰翁曰:“郁然茂古,此先秦之辭,而西漢便自別。”
【總案】 “韓非是文章的妙手”(郭沫若語)。此文末段一口氣布列一幅觸目驚心的歷史長卷,從夏商周說到春秋、戰國,“束縛”、“道乞”、“轉鬻”、“囚”,“陷”、“奔”,奮進的道路“難”而又“難”;“臏腳”、“肢解”、“辜射”、“折脅”、“不斗而死”,死而還要。浮江”,還要“陳市”,甚至“炙”、“臘”、“醢”、“斬”,各種形形色色的酷死,象密網等待著銳身以進的法家之七,真是“患”而又“患”。所有的難言重患,在他的筆下“不啻隔垣而潤五臟”(明·陳深語)。作者“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史記·本傳》),又有諫韓王不能用的疾恨,豈能胸中不橫一“難”字,而又豈能“不動心”,而發憤振慨而搖辭于筆端,這和諸子的越世高論,則另是“刻激寡恩”式的不同風格。
全文四段,一色鋪排,波掀浪涌,氣勢勁銳,悍厲沉憤,沒有不關痛癢的虛文浮詞,如此風掃面,雖然凜栗,使人精神卻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