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氣節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論氣節

論氣節

朱自清

氣節是我國固有的道德標準,現代還用著這個標準來衡量人們的行為,主要的是所謂讀書人或士人的立身處世之道。但這似乎只在中年一代如此,青年代倒像不大理會這種傳統的標準,他們在用著正在建立的新的標準,也可以叫做新的尺度。中年代一般的接受這傳統,青年代卻不理會它,這種脫節的現象是這種變的時代或動亂時代常有的。因此就引不起什么討論。直到近年,馮雪峰先生才將這標準這傳統作為問題提出,加以分析和批判;這是在他的《鄉風與市風》那本雜文集里。馮先生指出“士節”的兩種典型:一是忠臣,一是清高之士。他說后者往往因為脫離了現實,成為“為節而節”的虛無主義者,結果往往會變了節。他卻又說“士節”是對人生的一種堅定的態度,是個人意志獨立的表現。因此也可以成就接近人民的叛逆者或革命家,但是這種人物的造就或完成,只有在后來的時代,例如我們的時代。馮先生的分析,筆者大體同意;對這個問題筆者近來也常常加以思索,現在寫出自己的一些意見,也許可以補充馮先生所沒有說到的。氣和節似乎原是兩個各自獨立的意念。《左傳》上有“一鼓作氣”的話,是說戰斗的。后來所謂“士氣”就是這個氣,也就是“斗志”;這個“士”指的是武士。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氣”似乎就是這個氣的轉變與擴充。他說“至大至剛”,說“養勇”,都是帶有戰斗性的。“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義”就是“有理”或“公道”。后來所謂“義氣”,意思要狹隘些,可也算是“浩然之氣”的分支。現在我們常說的“正義感”,雖然特別強調現實,似乎也還可以算是跟“浩然之氣”聯系著的。至于文天祥所歌詠的“正氣”,更顯然跟“浩然之氣”一脈相承。不過在筆者看來兩者卻并不完全相同,文氏似乎在強調那消極的節。節的意念也在先秦時代就有了,《左傳》里有“圣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的話。古代注重禮樂,樂的精神是“和”,禮的精神是“節”。禮樂是貴族生活的手段,也可以說是目的。他們要定等級,明分際,要有穩固的社會秩序,所以要“節”,但是他們要統治,要上統下,所以也要“和”。禮以“節”為主,可也得跟“和”配合著;樂以“和”為主,可也得跟“節”配合著。節跟和是相反相成的。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可以說所謂“圣達節”等等的“節”,是從禮樂里引申出來成了行為的標準或做人的標準;而這個節其實也就是傳統的“中道”。按說“和”也是中道,不同的是“和”重在合,“節”重在分;重在分所以重在不犯不亂,這就帶上消極性了。向來論氣節的,大概總從東漢末年的黨禍起頭。那是所謂處士橫議的時代。在野的士人紛紛的批評和攻擊宦官們的貪污政治,中心似乎在太學。這些在野的士人雖然沒有嚴密的組織,卻已經在聯合起來,并且博得了人民的同情。宦官們害怕了,于是乎逮捕拘禁那些領導人。這就是所謂“黨錮”或“[[!GF8CF]]黨”,“[[!GF8CF]]”是“[[!GF8CF]]連”的意思。從這兩個名稱上可以見出這是一種群眾的力量。那時逃亡的黨人,家家愿意收容著,所謂“望門投止”,也可以見出人民的態度,這種黨人,大家尊為氣節之士。氣是敢作敢為,節是有所不為——有所不為也就是不合作。這敢作敢為是以集體的力量為基礎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氣”與世俗所謂“義氣”只注重領導者的個人不一樣。后來宋朝幾千大學生請愿罷免奸臣,以及明朝東林黨的攻擊宦官,都是集體行動,也都是氣節的表現。但是這種表現里似乎積極的“氣”更重于消極的“節”。在專制時代的種種社會條件之下,集體的行動是不容易表現的,于是士人的立身處世就偏向了“節”這個標準。在朝的要做忠臣。這種忠節或是表現在冒犯君主尊嚴的直諫上,有時因此犧牲性命;或是表現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國上。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這種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離于現實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隱逸之士了。這兩種節,忠節與高節,都是個人的消極的表現。忠節至多造就一些失敗的英雄,高節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漢,甚至于一些虛無主義者。原來氣是動的,可以變化。我們常說志氣,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氣是配合著的。節卻是靜的,不變的,所以要“守節”。要不“失節”。有時候節甚至于是死的,死的節跟活的現實脫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結果變了節,馮雪峰先生論到周作人,就是眼前的例子。從統治階級的立場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衛護著這個階級的,而清高之士消納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這個階級的。所以宋朝人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原先說的是女人,后來也用來說士人,這正是統治階級代言人的口氣,但是也表示著到了那時代士的個人地位的增高和責任的加重。“士”或稱為“讀書人”,是統治階級最下層的單位,并非“幫閑”。他們的利害跟君相是共同的,在朝固然如此,在野也未嘗不如此。固然在野的處士可以不受君臣名分的束縛,可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但是他們得吃飯,這飯恐怕還得靠農民耕給他們吃,而這些農民大概是屬于他們做官的祖宗的遺產的。“躬耕”往往是一句門面話,就是偶然有個把真正躬耕的如陶淵明,精神上或意識形態上也還是在負著天下興亡之責的士,陶的《述酒》等詩就是證據。可見處士雖然有時橫議,那只是自家人吵嘴鬧架,他們生活的基礎一般的主要的還是在農民的勞動上,跟君主與在朝的大夫并無兩樣,而一般的主要的意識形態,彼此也是一致的。然而士終于變質了,這可以說是到了民國時代才顯著。從清朝末年開設學校,教員和學生漸漸加多,他們漸漸各自形成一個集團;其中有不少的人參加革新運動或革命運動,而大多數也傾向著這兩種運動。這已是氣重于節了。等到民國成立,理論上人民是主人,事實上是軍閥爭權。這時代的教員和學生意識著自己的主人身份,游離了統治的軍閥;他們是在野,可是由于軍閥政治的腐敗,卻漸漸獲得了一種領導的地位。他們雖然還不能和民眾打成一片,但是已經在漸漸的接近民眾。五四運動劃出了一個新時代。自由主義建筑在自由職業和社會分工的基礎上。教員是自由職業者,不是官,也不是候補的官。學生也可以選擇多元的職業,不是只有做官一路。他們于是從統治階級獨立,不再是“士”或所謂“讀書人”,而變成了“知識分子”,集體的就是“知識階級”。殘余的“士”或“讀書人”自然也還有,不過只是些殘余罷了。這種變質是中國現代化的過程的一段,而中國的知識階級在這過程中也會盡了并且還在想盡他們的任務,跟這時代世界上別處的知識階級一樣,也分享著他們一般的運命。若用氣節的標準來衡量,這些知識分子或這個知識階級開頭是氣重于節,到了現在卻又似乎是節重于氣了。知識階級開頭憑著集團的力量勇猛直前,打倒種種傳統,那時候是敢作敢為一股氣。可是這個集團并不大,在中國尤其如此,力量到底有限,而與民眾打成一片又不容易,于是碰到集中的武力,甚至加上外來的壓力,就抵擋不住。而一方面廣大的民眾抬頭要飯吃,他們也沒法滿足這些饑餓的民眾。他們于是失去了領導的地位,逗留在這夾縫中間,漸漸感覺著不自由,鬧了個“四大金剛懸空八只腳”。他們于是只能保守著自己,這也算是節罷;也想緩緩的落下地去,可是氣不足,得等著瞧。可是這里的是偏于中年一代。青年一代的知識分子卻不如此,他們無視傳統的“氣節”。特別是那種消極的“節”。替代的是“正義感”,接著“正義感”的是“行動”,其實“正義感”是合并了“氣”和“節”,“行動”還是“氣”。這是他們的新的做人的尺度。等到這個尺度成為標準,知識階級大概是還要變質的罷·

原載1947年5月1日《知識與生活》第2期

〔鑒賞〕 中國人歷來重視氣節,對文人尤其如此。如文章開頭指出的,“氣節是我國固有的道德標準,現代還用著這個標準來衡量人們的行為,主要的是所謂讀書人或士人的立身處世之道”。講究“氣節”的傳統,在我國延續了兩千五百多年,其流風余韻至今仍然存在。毫無疑問,以天下為己任,謀求治國安邦,使自己成為濟世之才,始終是士人的理想和抱負。曾參明確地指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只是貪戀個人的榮華富貴,就不能算作是“士”了。孟子對“浩然之氣”的描述說明了這一點:“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孟子·公孫丑上》)“浩然之氣”是與“道”、“義”相配合的,一旦失去了“道義”,這股氣就沒有了。這里的“氣”,類似通常講的勇氣,是指表現于實際行動中的精神力量。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上》),這樣大無畏的品性,是從這里引申開來的。這種風習一直不絕如縷地流傳下來。東漢末年的士人領袖李膺,“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世說新語·德行》),其他如范蕃、范滂亦皆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漢書·黨錮列傳》)。北宋范仲淹的名句,“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撥動過多少天下士子的心弦。明代東林黨人那副膾炙人口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激起過多少天下士子的豪情。氣節的本義是指志氣和節操,后又有許多引申義,幾乎一切美好的品德和行為都可以此來概括或納入其中。譬如獨立人格,大義凜然,迎難而上,不隨波逐流,清廉勤政,犯顏直諫,憂道不憂貧,具有強烈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感,敢于臨危授命,舍生取義等。特別是在民族危亡、國難當頭之際,在敵人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堅持正義、不怕犧牲的品質。在歷史上,有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人,他們是講氣節的楷模。近現代的中國,更是涌現出無數的志士仁人。作者本人就被毛澤東視為講氣節的榜樣。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澤東說:“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又說:“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里的“骨氣”、“英雄氣概”,說的都是氣節。反之,像秦檜、汪精衛、周作人等,不能說他們沒有學問,但他們不講氣節,沒有人品,也就被人們所唾棄。從語詞發生學角度,作者結合歷史變動的實際狀況,考察了“氣節”的涵義及其變化:“氣和節似乎原是兩個各自獨立的意念”,氣是敢作敢為,節是有所不為,也就是不合作。“氣”每每偏重于積極的行動,而“節”往往帶有不犯上作亂的消極性。作者以為,“向來論氣節的,大概總從東漢末年的黨禍起頭”。同時指出,在我國歷史上,氣節之“士”有在朝為官的忠烈之士,也有逃避到山林之中的隱逸之士。這些分析,都是很有見地的。最早將“氣”與“節”兩字連用、組成一個新詞的是司馬遷。《史記·汲黯傳》中說汲黯為人,“好學,游俠,任氣節,內行修絜”。我國古代把士、農、工、商統稱為“四民”。“四民”中的“士”由于掌握著一定的知識,因努力程度、機遇、志趣、性格和價值取向的不同,“士”的命運會與每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思想各方面的變化相呼應,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有金榜題名、攀龍附鳳享盡榮華富貴的;有隱居山林、清幽逍遙的;有昨為座上客今作階下囚的;有歷經坎坷最終才顯達的;也有懷才不遇一生窮困潦倒不堪的。名稱上有俠士、文士、寒士、隱士、名士、高士之分,但整體而言,“士”的精神在于講氣節。有些士雖身無官位,職位卑微或已遭貶謫,卻仍然心憂廟堂和天下蒼生;有些士少壯時放蕩不羈,而暮年卻大義凜然;有些士生平無奇,甚至乏善可陳,在社會動蕩危亡時刻,能良心發現,挺身而出,或為民請命,力斗惡勢力,或保家衛國,灑血疆場。隨著時代的變化,大約自五四運動以后,傳統意義上的士漸漸演變而成為今天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有選擇職業的自由,在不同的崗位上從事工作,對他們行為的評判就增添了新的內容和標準。文章最后指出,中國的知識階層“力量到底有限,而與民眾打成一片又不容易,于是碰到集中的武力,甚至加上外來的壓力,就抵擋不住”。這是從當時的現實出發的。說到知識階層若想有所作為的話,認為必須走與民眾相結合的道路,不能固守傳統的“氣節”觀念,而代之以“正義感”。氣節的某些合理因素,仍有被繼承發揚的必要,不過應隨著時代進步而重新作出解釋。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氣節,大抵是民族氣節、革命氣節,即為了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堅持正義和真理,在敵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質。一些恪守傳統學術精神和富有人格魅力的知識分子,也依然會贏得人們的尊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福利天堂一区二区三| 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红杏|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熟女AA片| 一个人晚上睡不着看b站大全|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黄在线观看在线播放720p| 精品无码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深夜在线观看网站| 最近中文国语字幕在线播放|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国产一国产一级毛片视频在线 |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四虎www成人影院|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1000部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欧洲肉欲K8播放毛片| 女人182毛片a级毛片| 国产女人的高潮大叫毛片|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线码免费人妻|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狠狠色丁香久久综合五月|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老阿姨哔哩哔哩b站肉片茄子芒果| 欧美另类videosgratis妇| 好男人好资源在线影视官网| 国产主播福利一区二区| 亚洲乱人伦在线| 99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国产| 美女大胸又爽又黄网站|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在线免费视频你懂的| 国产a国产片色老头|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2022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