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陶淵明·感事不遇賦并序》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陶淵明·感事不遇賦并序》原文鑒賞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賦》1 ,司馬子長又為之2。余嘗以三馀之日3,講習之暇4,讀其文,慨然惆悵。夫履信思順5,生人之善行6;抱樸守靜7,君子之篤素8。自真風告逝9,大偽斯興10,閭閻懈廉退之節11,市朝驅易進之心12。懷正志道之士,或潛玉于當年13;潔已清操之人,或沒世以徒勤14。故夷、皓有“安歸”之嘆15,三閭發“已矣”之哀16。悲夫!寓形百年17,且瞬息已盡;立行之難18,而一城莫賞19。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20,屢伸而不能已者也21。夫導達意氣22,其惟文乎23?撫卷躊躇24,遂感而賦之25。
咨大塊之受氣26,何斯人之獨靈27!稟神智以藏照28,秉三五而垂名29。或擊壤以自歡30,或大濟于蒼生31;靡潛躍之非分32,常傲然以稱情33。世流浪而遂徂34,物群分以相形35。密網裁而魚駭36,宏羅制而鳥驚37;彼達人之善覺38,乃逃祿而歸耕。山嶷嶷而懷影39。川汪汪而藏聲40;望軒唐而詠嘆41,甘貧賤以辭榮。淳源汩以長分42美惡作以異途:原百行之攸貴43,莫為善之可娛44。奉上天成命45,師圣人之遺書,發忠孝于君親,生信義于鄉閭。推誠心而獲顯46,不矯然而祈譽47。嗟乎48!雷同毀異49,物惡其上50,妙算者謂迷51,直道者云妄52。坦至公而無猜53,卒蒙恥以受謗54。雖懷瓊而握蘭55,徒芳潔而誰亮56?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57。獨祗修以自勤58,豈三省之或廢59;庶進德以及時60。時既至而不惠61。無爰生之晤言62,念張季之終蔽63;愍馮叟于郎署64,賴魏守以納計65。雖僅然于必知66,亦苦心而曠歲67。審夫市之無虎68,眩三夫之獻說69。悼賈傅之秀朗70,紆遠轡于促界71;悲董相之淵致72,屢乘危而幸濟73。感哲人之無偶74,淚淋浪以灑袂75。承前王之清誨76,曰天道之無親77;澄得一以作鑒78,恒輔善而佑仁79。夷投老以長饑80,回早夭而又貧81;傷請車以備槨82,悲茹薇而殞身83。雖好學與行義84,何死生之苦辛!疑報德之若茲85,懼斯言之虛陳86。何曠世之無才87,罕無路之不澀88;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89。廣結發以從政90,不愧賞于萬邑91,屈雄志于戚豎92,竟尺土之莫及93!留誠信于身后94,動眾人之悲泣95。商盡規以拯弊96,言始順而患入97。奚良辰之易傾98,胡害勝其乃急99!蒼旻遐緬100,人事無已;有感有昧101,疇測其理102?寧固窮以濟意103,不委曲而累已。既軒冕之非榮104,豈缊袍之為恥105?誠謬會以取拙106,且欣然而歸止。擁孤襟以畢歲107,謝良價于朝市108。
【注釋】 1董仲舒: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西漢廣川人,漢景帝時為博士、漢武帝時常召策問·著有《春秋繁露》等書。所作《感事不遇賦》收在《古文苑》中。2司馬子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為我國西漢時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漢武帝時曾任太史令,著有我國節一部記傳通史《史記》,所作《悲士不遇賦》收《藝文類聚》中。3三馀之日:指閑暇的時間。三國時魏國董遇。精通《老子》、《左氏傳》,他曾對子弟們說:“讀書當用三馀。冬者歲之馀,夜者日之馀,陰雨者時之馀。” 4講習之暇:指教授學生以外的空余時間。5履信思順:履,踐。信,信義。思,考慮。順,忠孝。古以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為“六順”。6生人:生民,即民眾。善行:好的品行。7抱樸守靜:懷抱淳樸,堅守道德。8篤素:純厚的心志。9真風:淳樸的社會風尚。告逝:消逝。10大偽:極度的虛偽奸詐。斯:乃。11閭閻:里巷,閭為里門,閻為巷門。這里代指社會。廉退:廉潔退讓。節:節操。12市朝:指朝廷。驅:鼓勵,驅動。易進:繳幸獲取。13潛玉:藏玉,指隱居不仕。當年:壯年。14沒世:終身。徒勤:徒然勞苦。15夷:指伯夷,叔齊,二人是商朝孤竹君的兒子,周滅商后,因恥食周粟而隱于首陽山,曾作歌曰:“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皓:指商山四皓,秦末漢初隱于商山的四位老人,即夏黃公,綺里季、東園公、角里先生。曾作歌曰:“唐虞世遠,吾將安歸。” 16三閭:指屈原,屈原曾為三閭大夫,職掌王族屈、景、昭三姓之事。已矣之嘆:指《離騷》。《離騷》結尾有:“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17寓形:寄身。百年:指一生。18立行:建立功業。19一城:城邑之地。一城莫賞,指沒有得到封賞。20染翰:指蘸墨作文。21屢伸:反復舒發。已:止。22導達:渲泄。意氣:指思想感情。23其:大概。惟:只。24躊躇:猶豫。這里指反復思索沉吟。25賦:抒寫。26咨(zi姿):嘆。大塊;大地。受氣:古人認為萬物都受陰陽之氣而產生,所謂“氣生萬物”。27獨靈:獨有其靈智。28稟:承接。藏照:藏其光明。29秉:持,拿著。三五:三,指天、地、人。五,指仁、禮、智、信。垂名:留名。30擊壤:古代的一種游戲,壤者“以木為之,前廣后銳,長尺三寸,其形如履。先側一壤于地,遙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止。”見王應麟《困學紀聞》引《風土記》。這里指隱居自娛。31大濟于蒼生:對民眾有大補益。這里指出仕濟民。32靡:無。潛躍:潛,潛藏,隱居。躍,顯達,出仕。非分:不合乎情理。33稱情:任隨自己的感情。34徂:往,過去。35物:指人。形:對照,比較。36裁:制。37羅:捕鳥的網。38達人:通達而見識的人。善覺:善于觀察形勢。39嶷嶷:山勢高峻的樣子。影:指達人的身影。40汪汪:水面寬廣的樣子。聲:指達人之聲。41軒唐:軒,軒轅,黃帝的名。唐,唐堯,名放勛,號堯,曾封于唐,故稱唐堯。42淳:清。汩(gu股):水流動的樣子。43原:探究。百行:各種行為。攸貴:所貴。44可娛:可使自身感到歡娛。45上天:天道,天理。成令:永恒不變的道理。46顯:顯耀,尊顯。47矯然:虛偽造作。48嗟乎:嘆息聲。49雷同:指人云亦云。毀異:詆毀異己。50惡:忌恨。其上:勝過自己的人。51妙算者:機智而有預見的人。迷:胡涂。52直道者:講直理的人。妄:虛妄。53坦:無私。重公:最公平。不猜:不猜忌別人。54卒:終于。55懷瓊:瓊,美玉,喻貞潔。內懷貞潔。蘭:蘭草,喻芳香。56亮:理解。57炎帝:神農氏,姜姓,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帝魁:上古帝王名。58祗修:祗(zhi肢),敬。修,修行。59三省:《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多次反省。60庶:希望。61不惠:不順利。62爰生:爰盎,字絲,漢文帝時任中郎將,景帝時官至太常,甚得文、景二帝的信任。晤言:指爰盎在文帝面前推薦張釋之的事。63張季:字釋之,西漢時人,以騎郎事文帝十年不得升遷,欲免歸,后經爰盎推薦得為謁者仆射。蔽:掩蓋,埋沒。64愍:同憫。馮叟:馮唐,西漢時人,文帝時為郎中署長,當文帝有一次問馮唐:“父老何自為郎?” 65魏守:魏尚,西漢時人,文帝時為云中太守,守邊有功,后因虛報戰功,被削爵治罪,馮唐認為賞太輕而罰太重,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議,令他持節赦魏尚,復為云中太守。納計:接受諫言。66僅然:相近,幾乎。知:知遇。67曠歲:空耗歲月。68審:確實。69眩:惑。三夫之獻說:“三夫,三人。《韓非子·內儲說上》:“(魏)龐恭與太子(將)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于市,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 70賈傅:賈誼,西漢洛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曾任長沙王太傅和梁懷王太傅。秀朗:聰明而有學問。71紆:曲。轡(pei配):馬籠頭,這里指馬。促界:狹窄界域。72董相:董仲舒曾先后任江都王相、膠西王相,故稱。淵致:學問淵博致用。73屢乘危而幸濟:董仲舒為官時曾多次獲罪,幸而得免,后來他乞病歸鄉治學。74哲人:聰明智慧的人。偶:雙 75袂(mei妹):衣袖。76前王:指素王,即古代圣哲。清誨:清楚的教誨。77天道之無親:《史記·伯夷列傳》:“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對任何人都無親疏之分。78澄:清,指天。《老子》:“天得一以清”。鑒:鏡,這里作審視講。79恒:經常。80夷:伯夷、叔齊。投老:到老。81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家貧,早亡。82請車以備槨:《論語·先進》:“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顏路是顏回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槨同槨,古之殮尸,用兩重木,里為棺,外為橔。83茹薇而殞身:《史記·伯夷列傳》載:伯夷、叔齊隱于首陽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茹:吃。薇:野菜。84好學:指顏回之好學。行義:指伯夷、叔齊之行義。85若茲:像這樣。指顏回與伯夷、叔齊的結局。86斯言:指前面“前王之清誨”的話。陳:設。87曠世:空絕一世。88罕:很少。澀:阻塞。89病:憂慮。奇名:美好的名聲。90廣結發政:廣,李廣,西漢名將。結發:束發。古代男子二十歲束發戴冠。政:政事,這里指李文從軍為官。《史記·李將軍列傳》:“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 91不愧賞于萬邑:李廣為武騎常侍時,文帝曾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92戚豎:戚,外戚。豎,對年輕小人的蔑稱。漢武帝無狩四年,李廣從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出擊匈奴,因失道誤期而自殺。93尺土之莫及:指李廣至死未得爵色,位不過九卿。94留誠信于身后:司馬遷贊李廣:“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 95動眾人之悲泣:李廣死后,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皆為垂涕。96商:王商,字子威,西漢成帝時任左將軍,皇帝很信任他。后為丞相。遭大將軍外戚王鳳的忌恨,被陷害免相,發病吐血而死。盡:盡心盡力。規:謀劃,拯弊:拯救時弊。97患入:禍患接踵而至。98奚:何。良辰:指施展才能的好時機。傾:復。99胡:為什么。勝:超過自己的人。100蒼旻:蒼天。旻(ming民):天。遐緬:遙遠。101感:感悟。昧:疑惑。102疇:誰。103窮:困迫,沒有出路。濟:滿足。104軒:官車。冕:禮帽。105缊袍:舊棉衣。106謬:謬誤。會:際遇。拙:笨拙。107襟:襟懷,這里指素志。畢歲:終生。108謝:辭。良價:高價,這里指高官。
【今譯】 從前董仲舒作《士不遇賦》,司馬遷也作《悲士不遇賦》。我曾在“三余”的日子,講授詩書的閑暇時間,讀他們的賦作,不禁感慨惆悵。遵守信義,講究忠孝,是人們善良的品行,胸懷純樸,恪守道德,是君子純厚的素質。自從淳樸的風尚消逝后,虛偽的風氣便盛行起來,民間厭倦了廉潔謙讓的操行,朝廷上驅動著僥幸升官的心理。心懷正義,志在事業的人士,或者正當壯年便隱居起來,潔身自好,操行清高的人,或者白白勤苦終身。所以伯夷叔齊與商山四皓皆有“我將回到何處”的嘆謂,三閭大夫屈原也發出“算了吧”的哀鳴。悲哀啊!人生在世不過百年,瞬息之間便已度盡,建功立業多么困難,又得不到封侯賜邑的獎賞。這就是古人所以慷慨揮毫,一再申述而不能停止的原因。傳達思想,渲泄情緒,大概只有寫文章吧?我撫著他們的文章心緒難平,故有感而作《感士不遇賦》。
可嘆大地稟受陰陽之氣,為何只有人成為萬物之靈?承受神明智慧而內心聰穎,具有三才五常而成就了名聲。或隱居以自我歡娛,或出仕而拯救百姓,不論隱居出仕都任其自然,常高傲地任憑自己的性情。時代動蕩,光陰流逝,人們相比較有了高下之分。制成細密的漁網使魚兒害怕,織就恢宏的羅網使鳥兒心驚,那些通達的智者善于觀察形勢,便逃避做官而回家務農。山巒嶷嶷隱匿著我的身影,川流浩浩掩蓋了我的聲音。向往著黃帝、唐堯的時代而長久嘆息,甘心貧賤而辭去富貴尊榮。
清淳的泉水流出后便會分流,懂得了美與丑好壞就有了區分。推究各種行為中最可貴的,只有行善最能令人欣慰。遵奉上天永恒的道理,學習圣人留下的典籍。對君親奉獻自己的忠孝,在鄉里復興信義。推出誠心以獲得尊顯,不用虛偽欺騙希求榮譽。
唉!人們都人云亦云地詆毀異己,總是忌恨勝過自己的人。有遠見的人被說成糊涂,直言的人被說成狂妄。坦然公正不猜疑別人,結果會蒙受恥辱遭到毀謗。雖懷有瓊玉手握蘭草,也只是徒然芳潔有誰欣賞?悲傷啊!士人不被知遇,是沒有趕上炎帝、帝魁的時代。獨自謹慎地修養而勤奮不息,每日自省不能荒廢。希望增進品德以遇到好機會,時機已經來到卻又失去。沒有爰盎當面向皇帝奏對,張釋之的才能終生會被埋沒;可憐馮唐老了還只任郎中署長,靠替魏尚論功才采納他的計議。雖然想到他們必然會被知遇,但也愁苦地空耗了多少歲月。的確知道集市上不會有老虎,可就是被三個人的胡說所迷惑。可惜賈誼是那樣的博學而聰明,千里馬只能在狹窄的道路上躑躅。悲嘆董仲舒的學識淵博,多次在危難中得以解脫。感嘆哲人難有遇合,淚水流淌灑滿衣襟。
承蒙古代圣賢清楚的教誨,說:天道不講私情;上天用同一標準來審視下方,總是輔助善良保佑仁人。可是伯夷老了卻忍饑挨餓,顏回過早地死去并一生貧困。令人哀傷的是顏父請求孔子賣掉車乘以備棺槨,可悲的是伯夷、叔齊靠吃野菜為生結束了生命。雖然顏回好學而夷、齊行義,為什么他們的生死都這樣艱辛悲苦!這樣回報有德之人令人懷疑,只怕天道無親只是虛設空論。
哪里是空絕一世沒有人才,實在是進仕之路阻塞不通。古人那樣慷慨不平,憂慮的是不能建立美好的名聲。李廣自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封他萬戶侯也當之無愧,可雄偉的志向卻被小人摧折,竟然尺寸之封也沒得到,只有他待人誠信留在身后,感動得眾人為之悲泣。王商盡心規劃拯救時弊,意見剛被采納禍患便接踵而至。為什么多時光那么容易消逝,而讒言勝己者總是那么急迫!
蒼天多么遙遠,人事沒有停息;有的人事可以感悟,有的人事卻迷惑無知,誰能探測它的道理?寧可固守窮困以滿足自己的心意,也不愿委曲求全而勞累自己,既然認為高官厚祿并不榮耀,怎么會覺得穿舊衣破襖令人恥辱?假如不識時的出仕會有一個笨拙的結果,就不如欣然終止而回歸鄉里。懷抱自己的素志度過一生,朝廷給以高官厚祿也謝絕不從。
【集評】 明·張自烈輯《箋注陶淵明集》卷五:今人唯不甘貧賤,亂賊、貪吏四出莫禁,天下多難,民生日促,實由于此。
淵明樂天知命。然初志不遂,感慨流連,灑淚盈袂。士不遇時,其有傷類如此。
此賦未為佳,獨其中“師圣人之遺書”、“不委曲而累已”,此二語足以津筏我人。至于“夷投老以長饑,回早夭而又貧”,語氣悲咽。每讀至此,不覺泫然欲涕,文之感人如此。
清·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五:起結皆盡性至命之言,能明出處之分,而潔去就之義,中間雜引古人,無非此意。陶公真有學有守者哉。
清·孫人龍纂輯《陶公詩評注初學讀本》卷二:公一生貞志不休,安道苦節,其本領見于此數語。雖感士不遇,而歸于固窮篤志。讀其文,真可使馳竟情遣,鄙吝意祛,所謂有助于風教,豈不信哉!
清·方宗誠《陶詩真詮》:“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奉上天之成令,師圣人之遺書;發忠孝于君親,生信義于鄉閭。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句句皆圣賢之學。
清·劉熙載《藝概》卷三《賦概》:董廣川《士不遇賦》云:“雖矯情而獲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歸一善。”此即正誼明道之為。司馬子長《悲士不遇賦》云“沒世無聞,古人唯恥。”此即述往事、思來者之情。陶淵明《感士不遇賦》云:“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求而累已。”此即屢空晏如之意。可見古人言必由志也。
詩,持也。此義通之于賦。如陶淵明之《感士不遇》,持已也。李習之之《幽懷》,持世也。
【總案】 《感士不遇賦》是陶淵明晚年的作品,具體寫作時間其說不一,一般認為作于宋永初三年,當時作者五十八歲。也有人認為作于晉義熙十二年,時作者五十二歲。賦前有序文精要地敘述了本賦創作的原因。士這一階層,在封建社會里有它特定的浮沉規律。在黑暗社會中有才華的正直之士沒有被合理的使用,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此陶淵明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有很深刻的認識和感受。作者在賦中回顧了往古“軒唐”盛世的景象,隨時光流逝,人心不古,社會上虛偽之風盛行,道德敗壞,正直善良的人遭受誣蔑,廉潔謙讓的節操沒有了,代之以投機鉆營,使人人自危,有識之士只好隱居山林,躬耕隴畝。作者以古喻今,引用古代許多仁人志士遭受迫害被埋沒的事例,來發泄自己心中的怨恨。可貴的是,作者由對社會政治的不滿,進一步發展到對“天道”的懷疑,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提出了質詢:“疑報德之若茲,懼斯言之虛陳。”他認清了政治的黑暗與世道的虛偽,深知“大濟于蒼生”的志愿不能實現,而又無力改變這種現實,不愿同流合污,那只好潔身遠禍,走“逃祿而歸耕”的隱居之路,表現出一種寧死寧貧也不與黑暗勢力妥協的高尚氣節。這篇賦描寫了正直之士在黑暗政治中陷于進退兩難處境的極大不幸,和由此而產生的內心矛盾,感情激憤,語氣強烈,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