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見《山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張正見:山賦
張正見
何神山之峻美,諒苞結之所成!東垂曰泰,南服稱衡,西戎所擅,北狄標名。于是堯值洪流,滔天襄陵,禹敷水土,奠高槎木。眾川既導,群岳自修,潛通四瀆,鎮壓九州。森羅辰象,吐吸云霧,深不可測,遠不可步。于廓靈山,長為作固!爾其為狀也,則武當太和,武功太白,昆侖五門,扶寧三石,峰高一萬,峭峙三百。登而眺之,則千里無極;俯而臨之,則萬仞難測。映白鶴而同高,混青天而共色。
我國是個山脈眾多的國家,在廣袤無垠的疆域里,有不計其數的雄偉的崇山峻嶺。張正見的《山賦》,歌頌了聳立在神州大地上的山脈,也歌頌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凌云的氣概和奮斗的精神。
“何神山之峻美,諒苞結之所成!”氣勢磅礴的開頭,洋溢著作者對華夏名山的無限熱愛。《詩經·大雅·常武》曰:“如山之苞,如水之流。”“苞”有攢聚的意思,在作者的筆下,一座座攢聚而成的挺拔的“神山”,是多么的峻偉,又是多么的美麗啊!“東垂曰泰,南服稱衡,西戎所擅,北狄標名。”屹立在祖國東南西北的“四岳”,不就是“神山峻美”之明證嗎?作者追溯到遠古時代:“于是堯值洪流,滔天襄陵,禹敷水土,奠高槎木。”一提到名山大川,人們就不能忘記那些為治理這些山川作出輝煌貢獻、為造福子孫后代而忘我勞動的可敬可佩的祖先。堯之時,洪水泛濫,給人民造成巨大的威脅。《書·堯典》云:“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于是,大禹這個象征著勇敢智慧、吃苦耐勞的民族英雄出現了!他以“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史記·夏本紀》)的頑強奮斗精神,改造山川,終于取得了勝利。不是嗎?神州大地的氣象煥然一新:“眾川既導,群岳自修,潛通四瀆,鎮壓九州。”被疏導的江河歡快地奔騰著,匯成幾條巨流涌向大海,而群山是那樣自豪地巍然屹立,體現出“鎮壓九州”的非凡氣勢。群山之峻偉在賦中得到極意的渲染:“森羅辰象,吐吸云霧,深不可測,遠不可步。”那森羅萬象的辰星密布在它的身邊,那輕柔潔白的云霧繚繞著它的軀體,它的高深簡直無法估側,它的漫遠足以使人畏而卻步,它無比巍峨而綿亙不絕,植根于中華大地,直插向茫茫云空,作者禁不住發出“于(通吁)廓靈山,長為作固”的感嘆。
在作者筆下,群山又是姿態各異的,以“武當太和,武功太白”等為例,向人們展現了“為狀”不同的名山的風采。武當又名太和,位于湖北,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太白南連武功,于陜西諸山中最為秀出,冬夏積雪,銀光耀眼,民諺云:“武功太白,離天三百。”正是多姿多采、險峻奇特、風格迥異的無數名山,構成了神州山脈的整體,這是何等的雄偉壯觀啊!“登而眺之,則千里無極;俯而臨之,則萬仞難測。”作者把自己置于高山之巔,抒發登臨時的觀感,以“千里無極”和“萬仞難測”,寫出了群峰直上九霄的氣概。“映白鶴而同高,混青天而共色。”則寫群峰凌空,欲與善飛的“白鶴”比高;高聳入云,青山與青天融為一體,這是何等高遠的畫面意境!
《山賦》的作者放眼九州,縱覽古今,從宏觀的角度,勾畫景物,使作品充滿了極為豪邁的氣勢。他著力刻劃群山之高峻,不僅顧及整體,作總的全方位的描寫,而且抓住典型,通過個別反映一般,使峻美的山岳深深地印在讀者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