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言·義之所在,是士君子之勇
義之所在,是士君子之勇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爭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恈恈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榮辱》)
【鑒賞】 這是說“勇”,其實還是在說“義”。
《說文》:“勇,氣也。從力甬聲。……古文勇從心?!倍巫ⅲ骸皻庵?,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乃至焉。故古文勇從心?!边@是說,雖然“勇”是一種“氣”,但真正的“勇”,還得在“心”上找動力。“匹夫之勇”和“士君子之勇”的區別正在此。匹夫以“氣”為主,氣之所至,勇即隨之。士君子“以志帥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
正因為士君子之勇有這樣的特色,所以荀子為這種“勇”加了個前提:“義之所在”。做到這種勇,主體必須有“集義”(《孟子·公孫丑上》)的功夫?!傲x”需要我“勇”,我便“勇”;“義”不需要我“勇”,我便不動。是之謂“義勇”。
真正做到這種義勇,是很不容易的。匹夫臨難,濁氣一升,“我跟你拼了”,這不難。但如果面對的是深入骨髓的某種觀念呢?你還有“勇氣”為了“義”而破除它么? 當年岳飛朱仙鎮大捷,正待直搗黃龍、恢復河山之時,接連收到了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此時的“義”,顯然應該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但岳飛破除不了忠君觀念,違心地撤了兵。這就不能說是“義”了。不“義”即是逆“天”,而“獲罪于天,無可禱也”(《論語·八佾》)。
張居正則剛好相反。張居正在歷史上的名聲實在不是太好。但就是這個名聲不好的人,可以打破“君為臣綱”的教條,將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上,也可以不管什么“君子小人”之防,與宦官結成統一戰線,從而憑借其強力手腕,力行改革,為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延續了數十年的國運。這便是“義勇”。這種“義勇”,至其大處,實在可以顛倒乾坤。
今天我們的國歌,正叫做《義勇軍進行曲》。任何一個中國人在唱這首歌的時候,都會感到心中升起的無限勇氣。但唱完之后,我們是不是可以追問一下,這種勇氣背后的“義”呢?只有“義”與“勇”合一,才能產生真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