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三國兩晉南北朝兵法·將苑》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三國兩晉南北朝兵法·將苑》原文鑒賞
[原文](節(jié)選)
兵 權(quán)
夫兵之權(quán)者也,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zhí)兵之權(quán),操兵之要勢,以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權(quán),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將 材
夫?qū)⒉挠芯拧5乐缘拢R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茍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zhuǎn)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場,長于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后殿,此之謂騎將。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于小戰(zhàn),勇于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將 器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饑寒,此萬夫之將。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于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于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nèi),視如室家,此天下之將。
將 志
兵者兇器,將者危任,是以器剛則缺,任重則危。故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一意而已。
戒 備
夫國之大務,莫先于戒備。若夫失之毫厘,則差若千里,復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 故有患難,君臣旰食而謀之,擇賢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于幕,魚游于鼎,亡不俟夕矣!傳曰:“不備不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蠢尚有毒,而況國乎?”無備,雖眾不可恃也。故曰:有備無患。故三軍之行,不可無備也。
習 煉
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 習而用之,一可當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戰(zhàn),是謂棄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則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然后習之,或陳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卻之,別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然后教練而敵可勝矣。
機 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順也; 以智克智,機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勢,三曰情。事機作而不能應,非智也;勢機動而不能制,非賢也;情機發(fā)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將者,必因機而立勝。
整 師
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于用。所謂整師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逼,前后應接,左右應旄,而不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矣。
厲 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
戰(zhàn) 道
夫林戰(zhàn)之道,晝廣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設伏,或攻于前,或發(fā)于后。叢戰(zhàn)之道,利用劍盾,將欲圖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場,五里一應,偃戢旌旗,特嚴金鼓,令賊無措手足。谷戰(zhàn)之道,巧于設伏,利以勇斗,輕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強弩而沖之,持短兵而繼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戰(zhàn)之道,利在舟楫,練習士卒以乘之,多張旗幟以惑之,嚴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設堅柵以衛(wèi)之,順其流而擊之。夜戰(zhàn)之道,利在機密,或潛師以沖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亂其耳目,馳而攻之,可以勝矣。
人 和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zhàn)矣。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謗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于匹夫,況眾人乎。
將 情
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燃,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
[鑒賞]
《將苑》,原稱為《新書》,明李夢陽題作《心書》,清張澍改稱《將苑》。中國古代論將用兵的著作。全書50篇,約5000字。南宋《遂初堂書目》始有記載,明王士騏編《諸葛亮集》將其收入。現(xiàn)有明、清刊本。原著是否為諸葛亮所撰,尚有爭議。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瑯瑘郡陽都(今山東沂南)人,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卒于蜀漢后主劉禪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先后輔佐劉備、劉禪28年,創(chuàng)建了蜀漢政權(quán),勵精圖治,賞罰嚴明,對西南地區(qū)的政治統(tǒng)一、經(jīng)濟發(fā)展和民族團結(jié)做出重要貢獻。他親自參加和指揮了赤壁之戰(zhàn)和六次北伐曹魏等戰(zhàn)役,以長于謀略和用兵謹慎著稱。他的軍事著述對我國軍事思想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將苑》是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專論為將之道的第一部書,是一本古代的“將才學”。它比較全面地系統(tǒng)地闡述了將領所應該具有的品格、修養(yǎng)、能力和素質(zhì),以及應該防止的弊端和應該杜絕的惡習,堪稱古代為將之道的集大成,凝結(jié)了諸葛亮領導藝術和識別、選撥、使用將領的奧訣,受到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祟,被認為是統(tǒng)軍帶兵的將領必讀之書。
《將苑》圍繞著為將之道這個主題,論述了以下50個問題:兵權(quán)、逐惡、知人性、將材、將器、將弊、將志、將善、將剛、將驕、將強、出師、擇材、智用、不陣、將誠、戒備、習練、軍蠹、腹心、謹候、機形、重刑、善將、審因、兵勢、勝敗、假權(quán)、哀死、三賓、后應、便利、應機、揣能、輕戰(zhàn)、地勢、情勢、擊勢、整師、勵士、自勉、戰(zhàn)道、人和、察情、將情、威令、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從不同角度對將帥提出德才要求。書中一事一議,言簡意賅,頗能發(fā)人深省。
《兵權(quán)》篇提出兵權(quán)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就是說,將是掌握兵權(quán)的,能夠發(fā)號施令,所以,將有了“執(zhí)兵之權(quán),操兵之要勢,以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四海,隨所遇而施之。”相反,“將失權(quán),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說明“將”和“兵權(quán)”是相隨偕行的。“兵權(quán)”為“將”提供馳騁的條件,“將”使“兵權(quán)”發(fā)揮應用的效用。可以看出“將”的作用舉足輕重。
《將材》篇列舉了“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茍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zhuǎn)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場,長于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后殿,此之謂騎將。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于小戰(zhàn),勇于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這些是諸葛亮從氣質(zhì)和氣度上劃分具備將材的九種類型。因為人各有異,素質(zhì)有別,“其用大小不同”,根據(jù)能力大小諸葛亮劃分了六個任將等次:十夫之將,百夫之將;千夫之將,萬夫之將,十萬人之將,天下之將。他說:“若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威武的樣子),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饑寒,此萬夫之將。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嫻)于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于天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nèi),視如室家,此天下之將。”
《將志》篇提出為將要“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一意而已。”《將善》篇則要求為將要做到“五善”“四欲”。五善:即“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即“戰(zhàn)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將剛》篇提出“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倦)”,即剛?cè)嵯酀龅揭匀踔茝姡匀嶂苿偂渭兊募內(nèi)峄蚣儎偠际遣恍械模凹內(nèi)峒內(nèi)酰鋭荼叵鳎儎偧儚姡鋭荼赝觯蝗岵粍偅系乐!!薄秾⑶椤菲鞔_指出:“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然(燃),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諸葛亮這一思想是承襲了《三略·上路》“軍井末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飲,將不言饑;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的思想,說明將帥必須以自身的模范作用取信于士卒,上下一心,才能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將弊》篇提出為將“八戒”:“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禮。”《將驕》篇中指出:“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賞不行則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則軍無功,無功則國虛,國虛則寇實矣”。《人和》篇指出:“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zhàn)矣。”“人和”吏士無猜,團結(jié)精誠,作戰(zhàn)才有戰(zhàn)斗力。因此,將帥必須:有難先當,有功后賞。士卒負傷,要安撫他;陣亡,要好好給他安葬;饑了,要給他吃的;冷了,要給他穿的;士卒中有智謀者,給予獎勵和提撥;勇敢者,以資鼓勵。
《兵勢》篇指出:兵勢有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所謂“天”,指的是“天勢”。“天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風氣調(diào)和”。所謂“地”,指的是“地勢”,“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門幽洞,羊腸典沃”。所謂“人”,指的是“人勢”,“人勢者,主圣將賢,三軍由(有)禮,士卒用命,糧甲堅備”。所以諸葛亮說:“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這是從宏觀上把握用兵機軸。
《戰(zhàn)道》篇指出五種“戰(zhàn)道”:一是“林戰(zhàn)之道,晝廣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設伏,或攻于前,或發(fā)于后”;二是“叢戰(zhàn)之道,利用劍盾,將欲圖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場,五里一應,偃戢旌旗,特嚴金鼓,令賊無措手足”;三是“谷戰(zhàn)之道,巧于設伏,利以勇斗,輕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強弩而沖之,持短兵而繼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四是“水戰(zhàn)之道,利在舟楫,練習士卒以乘之,多張旗幟以惑之,嚴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設堅柵以衛(wèi)之,順其流而擊之”;五是“夜戰(zhàn)之道,利在機密,或潛書以沖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亂其耳目,馳而攻之,可以勝矣”。
《將苑》其它各篇,對為將之道均有許多獨到見解,是諸葛亮畢生治軍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歷來受到軍事家的重視推崇,于今也是有借鑒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