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古詩芙蓉樓送辛漸譯文和賞析)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何當(dāng)共讀香蕓帙,最是詩情畫意時。”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酈波老師解讀)
我們講盛唐詩歌,講盛唐邊塞詩,一般說起來盛唐邊塞詩派最有名的,一般文學(xué)史上是以高適、岑參為代表,所以“邊塞詩派”也經(jīng)常被簡稱為“高岑詩派”。這就像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有時候被簡稱為“王孟詩派”,就是以王維和孟浩然為代表。但我個人認為“山水田園詩派”,以“王孟”為代表這沒有問題,王維和孟浩然是最典型,也是成就最高的兩面旗幟。但“邊塞詩派”,尤其是盛唐的邊塞詩派,如果只論邊塞詩派中的“歌行體”創(chuàng)作,那以高適、岑參為代表那沒問題,但要整體而言,成就最高的、最深得人心的,我個人認為應(yīng)該毫無疑問還是以王昌齡為翹楚。
他的那首“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固然是古人公認的千古七絕壓卷之作,也更是邊塞詩詩歌創(chuàng)作的壓卷之作。當(dāng)然不僅這一首了,他的《出塞》組詩、他的《從軍行》組詩,其實都可以看作是“邊塞詩派”的最高成就的結(jié)晶與體現(xiàn)。而且王昌齡被稱為“七絕圣手”、“詩家天子”,當(dāng)然也有稱“詩家夫子”之說,他所擅長的其實還不只是邊塞詩歌的創(chuàng)作。我們已經(jīng)講過他的《出塞》了,今天我們就來講一首他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詩云:“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B尻栍H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有關(guān)這首詩啊,至少有三個地方值得辨識、值得注意、值得仔細推敲。當(dāng)然首先第一個就是這個送別的場景、這個場地——著名的芙蓉樓。天下有兩個著名的芙蓉樓,一個在我的老家鎮(zhèn)江,一個在湖南洪江市的黔城,而黔城古稱“龍標”。我們知道王昌齡后來又被稱為“王龍標”,而且李白有一種著名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所謂“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所以湖南的芙蓉樓也說,王昌齡就是在這送的辛漸,就是在這兒寫下的“一片冰心在玉壺”。所以像清代嘉慶年間,當(dāng)時任黔陽縣令的曾鈺,他就在重修了芙蓉樓之后,專門寫了一篇《重修芙蓉樓碑記》。其中就寫到,“相傳少伯”,王昌齡字少伯,說“相傳少伯送辛漸賦詩其中,文采風(fēng)流,照耀今古”。后人有了這條憑證,更是言之鑿鑿。湖南當(dāng)?shù)鼐鸵詾椋醪g送辛漸的“芙蓉樓”就應(yīng)該是這個地方。但其實曾鈺寫的時候還特意加了兩個字“相傳”,可見曾鈺自己寫的時候也知道不是。這是中國人的習(xí)慣,喜歡拉名人來做品牌形象代言人,所以中國人其實很有廣告意識的,所以寫這一段要為芙蓉樓增色。
其實學(xué)術(shù)界公認,王昌齡送別辛漸的芙蓉樓,應(yīng)該是鎮(zhèn)江的芙蓉樓。因為《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它是一首組詩,它有兩首。它的第二首就說,“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這一首其實在意境和詩情上都應(yīng)該和第一首相互參看,那么他又明確說到丹陽城南、丹陽城北。我的祖籍其實就是鎮(zhèn)江丹陽,所以每讀到王昌齡的這首千古名作,心中都分外激動。所以這首詩很明確,應(yīng)該是作于鎮(zhèn)江,作于丹陽,作于王昌齡任江寧縣丞期間,而不是他后來左遷龍標的時候。
王昌齡為什么在任江寧縣丞,江寧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他為什么在任江寧縣丞的時候,最后被貶謫龍標,也就是現(xiàn)在的湖南黔城呢?《新唐書》記載,是因為說他在江寧縣丞任上“不護細行”,也就是不拘小節(jié),所以才被貶謫、遠放龍標,去任龍標縣尉。可是王昌齡為什么又會到南京,到江寧來任江寧縣丞呢?一般史家,包括一般的有關(guān)這首詩的解讀,都寫他“不護細行,被貶謫江寧”,其實這個說法并不準確,因“不護細行”而被貶謫,那是最后從江寧縣丞貶到龍標尉上。但到江寧縣丞任上卻并非是被貶官,事實上這還是王昌齡做過的最大的官兒了。
這就要說到第二個問題,也就是這首名作的第一聯(lián)“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平明送客”的時候,“楚山”它為什么是孤獨的呢?“平明送客楚山孤”,就訓(xùn)詁而言,這里的楚山既可以指芙蓉樓所坐落的古鎮(zhèn)江城內(nèi)的月華山。事實上原來的鎮(zhèn)江城內(nèi)就有個三山,江邊又有個三山,城內(nèi)三山是指的日精山、月華山、壽邱山。而芙蓉樓據(jù)考,最早是東晉刺史王恭所建,就建在城內(nèi)三山的月華山上。當(dāng)然就鎮(zhèn)江而言,長江邊又有著名的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但就詩意而言,古來學(xué)者大多認為王昌齡所說的“楚山”應(yīng)該是泛指吳楚這一帶的、連綿的山脈。這一帶山脈被稱為寧鎮(zhèn)山脈,也就是從南京江寧到鎮(zhèn)江這一帶的沿江山脈。而南京古稱金陵,金陵最早得名于楚威王設(shè)金陵邑,就是楚國占領(lǐng)時期。而南京在稱金陵之前,最早建城是越城,是范蠡秉吳王之命,在這建越城。所以寧鎮(zhèn)山脈這一帶,南京鎮(zhèn)江一帶,被稱為吳頭楚尾,所以在歷史上經(jīng)常被泛稱為吳楚之地。所以王昌齡才會說,“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钡菍庢?zhèn)山脈連綿起伏,橫亙這一段吳楚之地,甚至隨大江相持中,又怎么能說“楚山孤”呢?這就和他來江寧任縣丞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了。事實上王昌齡不僅不是被貶官來到江寧縣丞,甚至于他的仕途而言,幾乎可以說是死而復(fù)生,才來到江寧縣丞任上。
我們說王昌齡該是“邊塞詩派”真正的領(lǐng)袖和翹楚,就像孟浩然才是實際上“山水田園詩派”的領(lǐng)袖和翹楚一樣。事實上,王昌齡和孟浩然的命運真的很像。兩個人不僅是兩大詩派中詩歌成就最高者,而且也可以算是盛唐兩大詩派中年齡最長者。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王昌齡則生于公元690年,兩個人只相差一歲。他們比同生于公元701年左右的王維和李白幾乎要大了一輪。王昌齡比高適要大12歲,比岑參要大25歲,說起來他絕對是高適、岑參的前輩詩人。
而且王昌齡和孟浩然的人生開始追求之路也非常相似。在講究氏族、名門望族、貴族的唐代,孟浩然與王昌齡都出身貧寒,他們都是平民出身,沒有什么望族背景。但他們早年求學(xué)、治學(xué)的時候,對人生都特別有清晰的規(guī)劃。在充分的求學(xué)、治學(xué)之后,20歲的孟浩然選擇隱居鹿門山,而不是急于求仕。王昌齡也是這樣,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隱居長安灞上,和孟浩然一樣修身養(yǎng)性,每日薄暮垂釣,平明去耕,而親身從事農(nóng)作生活。他一直到29歲,始漫游天下,先是自關(guān)中漫游中原,然后到燕趙大地,出幽燕塞上,又南下定州,最后再返長安。三十四五歲的時候,回長安應(yīng)舉卻不幸落第。之后他選擇了向西而行,出關(guān)中、入隴右,入甘肅、至蘭州,再至臨洮、古梯道,再至涼州、至甘州、至宿州,出玉門,最遠甚至到了碎葉,而他的邊塞詩作,也主要得益于這段遠行與積累。就是在這段遠行和積累之后,王昌齡詩名大盛。返回長安之后,他隱居藍田石門谷。應(yīng)該是在這段時間前后,他結(jié)交了王維,李白呀、崔國輔、常建、王之渙、高適等人。
當(dāng)然他和孟浩然最不一樣的地方,是他最終考中了進士。唐代有所謂“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之說,進士是非常難考的。而王昌齡37歲考中進士,也算是春風(fēng)得意了。考中進士之后,他補秘書省校書郎,就是應(yīng)該在校書郎任上,他結(jié)識了比他長一歲的孟浩然。這一段時間應(yīng)該是王昌齡人生最幸福的時候,初入仕途,家國天下的理想充滿了希望,又結(jié)識了很多人生知己。所以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也就是他和王之渙、高適三個人在旗亭喝酒唱詩的故事,也就發(fā)生在這段時候。可是接下來,他的命運、他的官運又開始和孟浩然高度一致起來。為了更上一層樓,王昌齡于44歲的時候,又參加了博學(xué)宏詞科的考試,并入選博學(xué)宏詞科。看上去既考中進士,又入選了博學(xué)宏詞科,應(yīng)該前途一片光明。卻不料吏部任職,只給了他一個小小的汜水縣尉,這是最低級的九品官。王昌齡并不嫌官職低,他的《出塞》詩中,本就有建功立業(yè)、層臺壘土的豪情。可是正因為有理想、有操守,他才迎來了仕途的厄運。在他47歲的時候,一代名相張九齡罷了相,王昌齡因同情張九齡罷相作詩文以喻之,結(jié)果觸怒了李林甫一黨,被遠貶嶺南,連小小的汜水縣尉也做不成。
王昌齡在遠貶嶺南的路上,曾專門赴襄陽拜訪孟浩然。后來在他49歲的時候,好不容易逢玄宗大赦返回長安,歸途曾遇李白,過襄陽時又去探訪孟浩然。孟浩然為王昌齡的命運感慨,也為他遇赦而返而感到興奮,遂與王昌齡開懷暢飲!但孟浩然當(dāng)時身染癰疽,也就是背上有大毒瘡。在今天治療起來不是什么特別困難的,但是在古時候,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病。身有癰疽之時,應(yīng)該忌食物,也就是不能吃江鮮、海鮮、不能吃發(fā)物。而孟浩然個人特別喜歡吃一種江鮮叫查頭鳊。查頭鳊是鳊魚的一種,產(chǎn)于漢江,口味極其鮮美。比如別說還有團頭鳊,又叫團頭魴。團頭鳊就是著名的武昌魚,所謂“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孟浩然最愛吃查頭鳊,所以他以查頭鳊盛情款待王昌齡,但是王昌齡并不知道孟浩然身負癰疽。孟浩然為了招待朋友、招待知己,雖是田園詩人,也一樣豪俠任氣、不管不顧。結(jié)果就是因為這頓飯,孟浩然“食鮮疾動”,事后疽發(fā)而逝。王昌齡痛失人生知己,事后為之傷感不已。
遇赦北返之后,王昌齡被重新改任,才任江寧縣丞。可是經(jīng)歷了貶謫嶺南與痛失人生知己之后,王昌齡此時又值知天命之年,而江寧縣丞也不過只是一個八品小吏。韓愈后來有一篇著名的《藍田縣丞廳壁記》,就是寫縣丞在他們官場上的尷尬處境。出于對官場黑暗的認識,對仕途無望的感知,王昌齡對遠赴江寧任縣丞一職,其實大概是不甚歡喜的。所以他從長安到南京,這一路走得非常慢,甚至在洛陽耽擱了大半年之久。在那里他也結(jié)識了很多詩友,結(jié)識了很多好朋友。而辛漸也是他的好朋友,此次離開吳楚之地,正是要返回洛陽。所以他才會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于是第三個問題就來了,“冰心玉壺”,于是第三個問題就來了,那么“冰心玉壺”是不是王昌齡的首創(chuàng)?他所說的“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在向洛陽親友傳遞怎樣的信息呢?事實上“冰心玉壺”,雖然現(xiàn)在人們一說起來就會想到王昌齡,想到他的《芙蓉樓送辛漸》,但它確非是王昌齡的獨創(chuàng)。“玉壺冰”其實是盛唐流行的用語,開元年間,宰相姚崇就寫了一篇小賦,題目就叫《冰壺誡》。
所謂玉、壺、冰這三個字,其用意都非同小可。在中國文化里,“玉”有五德,或者說“玉有九美”,自古君子比德喻玉,儒家更是賦予了玉“仁義智勇潔”的品德。所以“君子佩玉”,以玉喻德,以玉節(jié)行,德玉相彰。而玉壺是玉石制成,在喻德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虛懷若谷,胸襟寬廣”。所以唐人以為,只有晶瑩剔透的冰塊才配貯存在澄澈無瑕的玉壺里,所以“玉壺冰”其實寄予了唐人至純至真的人格象征。
因為姚崇的推崇,后來科舉考試的時候,唐代甚至多次以“玉壺冰”或者“清如玉壺冰”作為科舉的試題,所以盛唐漸有“冰壺”之風(fēng)。所以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其實既是在贈友人,又是在贈給自己,贈給自己一種至純至真的人生。他是在說,任紅塵荒蕪、現(xiàn)實茍且,任人生仕宦起伏、命運跌宕,我那一顆至真至純的心,還是像你們以前知道的那樣從未改變。這就是“江南無所有,聊贈一片心”呀!
確實就王昌齡的一生來看,他一輩子沉于下僚,身無長物,所擁有的也不過就是一顆至真至純的心。而這正是他最大的人生財富,讓他可以既有邊塞的豪情,又有宮怨的深情;讓他既能寫出“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又能寫出“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樣深解人情的詞句來。
所以這樣至真至純、玉壺冰心的王昌齡,當(dāng)然為官場所不容,他最終以“不護細行”之罪被貶謫龍標。在長達八年的貶謫生活之后,一直到天寶十五年,那一年安祿山在“安史之亂”中稱帝,長安被攻破,楊貴妃死于馬嵬驛,玄宗逃往蜀中,太子李亨繼位,杜甫遠奔尋主,王維被俘長安,寫下《凝碧池》。就是在那戰(zhàn)火離亂、世事變遷的天寶十五年,王昌齡終于離開龍標。他先返回江寧,看望友人,再打算經(jīng)安徽返回長安。可是經(jīng)過亳州的時候,這位經(jīng)歷風(fēng)塵、經(jīng)歷無邊的坎坷、經(jīng)歷長久的貶謫生活卻依然至真至純、玉壺冰心的“詩家天子”、偉大的詩人,卻在安徽亳州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害,終年66歲。
至于閭丘曉害死王昌齡的原因,史家并無確證。大多認為閭丘曉其人“忌才偏橫”,而王昌齡又率真性情,閭丘曉應(yīng)是忌其才而害之。可是天道有還,王昌齡雖然仕途不濟,命運坎坷,可是他是“詩家天子”,他的詩深入人心,他也有鐵桿粉絲。他有一位鐵桿粉絲就叫做張鎬,《唐才子傳》記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xiāng)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后張鎬按軍河南,(閭丘)曉衍期,張鎬將戮之,閭丘曉辭以親老,乞恕,張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乎?’閭丘曉大漸沮。”而《新唐書》《王昌齡本傳》和《新唐書》的《張鎬傳》都記載了此事。是說張鎬后來按軍河南的時候,因閭丘曉犯罪延期,張鎬就要按律斬之。閭丘曉請求說家有老母可否免去死罪?張鎬此時悲憤地說,王昌齡的老母又有誰來養(yǎng)?閭丘曉無言以答,張鎬遂杖殺之。張鎬終于替王昌齡報了仇,可謂大快人心。
回頭看,王昌齡雖然一生坎坷,甚至最后冤屈而死,但他的詩、他的一片冰心卻永遠照耀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