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司”的成語(25個(gè))
本文整理了司空見慣、沒頭官司、牝雞司晨等含“司”的成語25個(gè),其中“司”開頭的成語10個(gè),“司”結(jié)尾的成語3個(gè),“司”在中間的成語12個(gè),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司”開頭的成語【第1句】:司空見慣[sī kōng jiàn guàn]
【解釋】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出處】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示例】“帝國主義”這種字樣,在現(xiàn)今已是司空見慣了,但在當(dāng)年卻幾乎是一種諱名。 ——郭沫若《革命春秋·創(chuàng)造十年續(xù)篇》
【第2句】:司馬青衫[sī mǎ qīng shān]
【解釋】司馬:古代官名,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貶官為江州司馬。司馬的衣衫為淚水所濕。形容極度悲傷。
【出處】白居易《琵琶行》詩:“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示例】我豈學(xué)做重婚王允愚?豈濕著司馬青衫淚? ——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二十九出
【第3句】:司空不視涂[sī kōng bù shì tú]
【解釋】司空:古代管理道路的官;涂:路;不視涂:不看道路。司空不察看道路。指放棄本職工作,玩忽職守。
【出處】《國語·周語中》:“侯不在疆,司空不視涂,澤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積,場功未畢,道無列樹,墾田若蓺,膳宰不致餼,司里澤不授館。”
【第4句】:司馬昭之心[sī mǎ zhāo zhī xīn]
【解釋】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高貴鄉(xiāng)公傳》:“高貴鄉(xiāng)公卒”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示例】豈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者耶? ——清·梁啟超《新民論·論民族競爭之大勢》
【第5句】:司農(nóng)仰屋[sī nóng yǎng wū]
【解釋】主管錢糧的官員一籌莫展,無計(jì)可施。形容國庫空虛,財(cái)政拮據(jù)。
【出處】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30回:“朝廷因連年國費(fèi)浩煩,且因賠款又重,又要辦理新政,正在司農(nóng)仰屋的時(shí)候,勢不免裁者經(jīng)費(fèi)。”
【示例】據(jù)國計(jì)民生上立論,府庫日虛,司農(nóng)仰屋,若再興大工,尤恐支絀! ——蔡東藩《元史演義》第五十四回
【第6句】:司空眼慣[sī kōng yǎn guàn]
【解釋】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出處】宋·李廷忠《卜算子·蕭計(jì)議席上》:“雅興雜魚龍,妙算回鸞鳳。莫道司空眼慣,還入清宵夢。”
【第7句】:司馬牛之嘆[sī mǎ niú zhī tàn]
【解釋】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
【出處】《論語·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dú)亡。’”
【示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咱們也算同病相憐,你也是個(gè)明白人,何必作'司馬牛之嘆’?”
【第8句】:司馬稱好[sī mǎ chēng hǎo]
【解釋】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出處】五代·李瀚《蒙求》詩:“司馬稱好。”徐子光集注:“(后漢司馬徽)口不談人之短。與人語,莫問好惡,皆言好。有鄉(xiāng)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zé)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聞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
【第9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
【解釋】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處】《三國志·魏書·高貴鄉(xiāng)公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10句】:司馬牛之憂[sī mǎ niú zhī yōu]
【解釋】司馬牛:名耕,孔子的學(xué)生。司馬牛因?yàn)闆]有兄弟而憂愁。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擔(dān)憂。
【出處】《論語·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dú)亡。’”
【示例】夫仲尼亮司馬牛之憂,祁奚明叔向之過,在昔之美義也。 ——《三國志·魏志·高柔傳》
“司”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沒頭官司[méi tóu guān sī]
【解釋】官司:訴訟。沒有頭緒或沒有盡頭的官司。
【出處】明·無名氏《大戰(zhàn)邳彤》第三折:“今年造物不可言,爭頭鼓腦要當(dāng)先,銚期若還殺了我,我和他沒頭沒腦官司打幾年。”
【示例】你卻與小娘子殺了人,拐了錢財(cái),盜了婦女,同往他鄉(xiāng),卻連累我地方鄰里打沒頭官司。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三
【第2句】:筆墨官司[bǐ mò guān sī]
【解釋】筆墨:指文字或文章。比喻用文字進(jìn)行的辯論、爭執(zhí)。
【出處】清·許葉芬《紅樓夢辨》:“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非僅為懵懂輩饒舌,打無謂筆墨官司也。”
【示例】雍正、乾隆都自負(fù)才辯,喜歡跟臣下打筆墨官司,御筆上諭動(dòng)輒數(shù)百言。 ——《玉座珠簾》上冊
【第3句】:頂頭上司[dǐng tóu shàng sī]
【解釋】本人或本單位的直接領(lǐng)導(dǎo)人或部門。
【出處】鄒韜奮《抗戰(zhàn)以來·“諸葛亮”和“阿斗”搏斗》:“對于我們的'頂頭上司’,也以極誠懇的態(tài)度,商量挽救這一個(gè)文化堡壘的辦法。”
【示例】他的頂頭上司真不會(huì)做人。
“司”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牝雞司晨[pìn jī sī chén]
【解釋】母雞報(bào)曉。舊時(shí)比喻婦女竊權(quán)亂政。
【出處】《尚書·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示例】聽讒信佞,殘殺忠良,驅(qū)逐正士,播棄黎老,昵比匪人,惟以婦言是用,此“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
【第2句】:方外司馬[fāng wài sī mǎ]
【解釋】方外:指世外,超脫了世俗禮教之外;司馬:古代官名。雖然當(dāng)了官,卻不拘于禮教法規(guī)。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俄而引奕為司馬,奕既上,猶推布衣交。在溫坐,岸幘嘯詠,無異常日。宣武每曰:'我方外司馬。’”
【第3句】:見慣司空[jiàn guàn sī kōng]
【解釋】指經(jīng)常看到,不足為奇。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妙部新奇,見慣司空自品題。”
【第4句】:掎挈司詐[jǐ qiè sī zhà]
【解釋】掎挈:指摘;司:同“伺”,偵候;詐:欺詐。抓住人家過錯(cuò),等待機(jī)會(huì)來陷害。
【出處】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議兵》:“掎挈司詐,權(quán)謀傾覆,未免盜兵也。”
【第5句】:王司敬民[wáng sī jìng mín]
【解釋】王:君主;司:主持。君王主持國家的職責(zé)在于尊重老百姓。
【出處】《尚書·高宗肜日》:“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豐于昵。”
【第6句】:文君司馬[wén jūn sī mǎ]
【解釋】后指相愛的情人或夫妻。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在宴席上以琴音挑動(dòng)臨邛富商卓王孫寡居的女兒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與之結(jié)為夫婦。卓王孫不認(rèn)這門親事,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開了個(gè)酒館,文君當(dāng)爐賣酒,相如穿著犢鼻褲與奴仆一道洗器皿,卓王孫感到恥
【示例】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清腔類·石竹花》:“常言道愛他反著他,怎學(xué)得文君司馬,俏冤家。”
【第7句】:各司其職[gè sī qí zhí]
【解釋】司:主管,經(jīng)營;職:職務(wù)。每個(gè)人盡自己的職責(zé),做好所承擔(dān)的工作。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四回:“今日便須派定路數(shù),各司其事。”
【第8句】:青衫司馬[qīng shān sī mǎ]
【解釋】喻指失意之官吏。
【出處】唐·白居易貶官江州司馬時(shí),所作《琵琶引》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
【示例】看逸韻,自名流,青衫司馬且江州。 ——宋·辛棄疾《鷓鴣天·鄭厚卿席上謝余伯山》詞
【第9句】:各司其事[gè sī qí shì]
【解釋】司:主管,經(jīng)營。各自管好各自的一攤事。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四回:“今日便須派定路數(shù),各司其事。”
【示例】大堂兩旁,堆著無數(shù)的墨卷箱,承值書吏,各司其事。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五回
【第10句】:光桿司令[guāng gǎn sī lìng]
【解釋】形容只剩下孤單一人,沒有任何人幫助。
【示例】她現(xiàn)在是光桿司令了。
【第11句】:牝雞司晨,惟家之索[pìn jī sī chén,wéi jiā zhī suǒ]
【解釋】牝:雌性的;索:盡。母雞在清晨打鳴,這個(gè)家庭就要破敗。比喻女性掌權(quán),顛倒陰陽,會(huì)導(dǎo)致家破國亡。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如陛下荒淫酒色,昵比匪人,惟以婦言是用,此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第12句】:牝雞司旦[pìn jī sī dàn]
【解釋】母雞報(bào)曉。舊時(shí)比喻婦女竊權(quán)亂政。同“牝雞司晨”。
【出處】《隋書·高勵(lì)傳》:“數(shù)年以來,荒悖滋基,牝雞司旦,昵近奸回。”
【示例】爭奈牝雞司旦,雄狐作奸,卻使太陽回照,虹霓蔽天。 ——明·屠隆《彩毫記·祖餞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