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蠖”的成語(14個)
本文整理了蠖屈蝸潛、尺蠖求伸等含“蠖”的成語14個,其中“蠖”開頭的成語5個,“蠖”在中間的成語9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蠖”開頭的成語【第1句】:蠖屈蝸潛[huò qū wō qián]
【解釋】蠖:尺蠖;蝸:蝸牛。形容房屋極為低矮和窄小。
【出處】清·陸硎《低低屋》:“不如且入低低屋,團蒲枕瓦方床竹,蠖屈蝸潛聊自足。”
【第2句】:蠖屈螭盤[huò qū chī pán]
【解釋】蠖:尺蠖;螭:傳說中無角龍;盤:通“蟠”,回繞。像蠖彎曲,像螭回繞。形容屈曲回繞的樣子。
【出處】唐·李紳《靈蛇見少林寺》:“瑣文結綬靈蛇降,蠖屈螭盤顧視閑。”
【第3句】:蠖屈鼠伏[huò qū shǔ fú]
【解釋】蠖:尺蠖;伏:俯伏。形容卑躬屈膝向人討好的樣子。
【出處】宋·孔平仲《續(xù)世說·奸佞》:“注至,蠖屈鼠伏,佞詞泉涌。”
【第4句】:蠖屈求伸[huò qū qiú shēn]
【解釋】蠖:昆蟲名,行時屈伸其體。比喻人不遇時,則屈身求隱,待來日再展宏圖。
【出處】《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示例】蓋聞蠖屈求伸,非終于屈,龍潛或躍,匪固于潛。 ——明·劉基《誠意伯文集》第八卷
【第5句】:蠖屈不伸[huò qū bù shēn]
【解釋】像尺蠖一樣彎曲而不能伸展。比喻人不得志。
【出處】清·戴名世《<齊天霞稿>序》:“即諸同學之士亦多食貧作苦,蠖屈不伸。”
【示例】人在蠖屈不伸的時候不能氣餒。
“蠖”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尺蠖求伸[chǐ huò qiú shēn]
【解釋】尺蠖:蟲名,體長約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彎曲來求得伸展。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
【出處】《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示例】尺蠖欲求伸,卑污須自屈。 ——明·王士楨《鳴鳳記》第五出
【第2句】:淵蜎蠖伏[yuān juān huò fú]
【解釋】刻鏤之形。借指華麗的宮殿。
【出處】明·歸有光《明君恭己而成功論》:“淵蜎蠖伏之中,深宮宥密之地,俯仰之間,而撫四海之外,豈其疲智慮于一人之耳目哉?”
【第3句】:龍蟄蠖屈[lóng zhé huò qū]
【解釋】比喻隱居不仕。
【出處】語出《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示例】今歲傳臚小兒,即少時妄對隱士絕無才者也。公當盛漢之隆,而,不一建立于時,得無為兒曹所誚乎?一笑。 ——明·張居正《答司空陸五臺書》
【第4句】:尺蠖之屈[chǐ huò zhī qū]
【解釋】尺蠖:蟲名,體長約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彎曲來求得伸展。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
【出處】《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示例】這在李白看來,也仿佛是'尺蠖之屈’……是必不可少的歷程。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一次大失敗》
【第5句】:龍伸蠖屈[lóng shēn huò qū]
【解釋】形容筆勢飛動,書法高超。
【出處】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三臺妙跡,龍伸蠖屈之書;五色華箋,河北膠東之紙。”
【第6句】:蝟縮蠖屈[wèi suō huò qū]
【解釋】蝟:同“猬”,刺猬;蠖:尺蠖。像刺猬一樣把身子縮起來,像尺蠖一樣把身體彎起來。比喻畏懼到極點。
【出處】明·紀中錫《中山狼傳》:“乃跼蹐四足,引繩而束縛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蝟縮蠖屈,蛇盤龜息,以聽命先生。”
【第7句】:淵涓蠖濩[yuān juān huò hù]
【解釋】刻鏤之形。借指華麗的宮殿。
【出處】《隆慶元年浙江程策》之一:“人主能時懷警懼,而淵涓蠖濩之中,此心卓然清明,則宴安之欲不生,而慮周于天下,釁孽之萌無所作矣。”
【第8句】:屈蠖求伸[qū huò qiú shēn]
【解釋】蠖:尺蠖,蟲名,體長約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彎曲來求得伸展。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
【出處】《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第9句】:龍驤蠖屈[lóng xiāng huò qū]
【解釋】比喻隨時屈伸、上下。
【出處】《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蓋圣人握金鏡,闡風烈,龍驤蠖屈,從道污隆。”李善注:“班固《漢書·韓彭》述曰:'云起龍驤,化為侯王。’《周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