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聾”的成語(40個)
本文整理了聾者之歌、詐啞佯聾、耳聾眼花等含“聾”的成語40個,其中“聾”開頭的成語1個,“聾”結尾的成語16個,“聾”在中間的成語2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聾”開頭的成語【第1句】:聾者之歌[lóng zhě zhī gē]
【解釋】聾者學人唱歌,卻聽不到歌聲,無以自樂。形容模仿別人的行為,實際上並不了解其中真義。
【出處】《淮南子·原道》:“夫內不開于中,而強學問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異于聾者之歌也,效人為之而無以自樂也,聲出于口則越而散矣。”
“聾”結尾的成語【第1句】:詐啞佯聾[zhà yǎ yáng lóng]
【解釋】假裝啞巴聾子。指置身事外。
【出處】《群音類選·官腔類·雙忠記·睢陽陷守》:“身在伍倫中,怎做得詐啞佯聾,為官食祿,直須盡職輸忠。”
【第2句】:三日耳聾[sān rì ěr lóng]
【解釋】形容受到強烈的震動。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六:“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在蒙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
【第3句】:啟瞶振聾[qǐ guì zhèn lóng]
【解釋】比喻喚醒糊涂與麻木不仁者。
【第4句】:警憒覺聾[jǐng kuì jué lóng]
【解釋】發出很大的聲音,使昏聵的人覺醒,耳聾的人感知。比喻用語言文字等喚醒糊涂麻木的人。
【出處】陳去病《論戲劇之有益》:“賢士大夫主持風教,固宜默握其權,時與厘定,以為警憒覺聾之助,初非徒娛心適志已也。”
【第5句】:眼瞎耳聾[yǎn xiā ěr lóng]
【解釋】看不見也聽不到。比喻對周圍情況完全不了解
【出處】京劇《平原作戰》第八場:“日本鬼子眼瞎耳聾,就靠漢奸給他當拐棍。”
【第6句】:震耳欲聾[zhèn ěr yù lóng]
【解釋】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
【出處】沙汀《呼嚎》:“每座茶館里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
【示例】這個消息對我們來說是震耳欲聾。
【第7句】:啟聵振聾[qǐ kuì zhèn lóng]
【解釋】聵:耳聾。使耳聾的人都受到振動和醒悟。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強大。
【出處】清·鄧顯鶴《鄒君墓志銘》:“居德善俗,啟聵振聾,儒者之效,匪徒言說。”
【示例】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要做啟聵振聾的工作。
【第8句】:下塞上聾[xià sāi shàng lóng]
【解釋】塞:堵塞不通。聾:耳朵的聽覺失靈。下邊堵塞不通,上邊聽覺失靈。比喻真實情況不能上傳下達。
【出處】唐·韓愈《子產不毀鄉效頌》:“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其傾矣。”
【第9句】:不瞽不聾[bù gǔ bù lóng]
【解釋】意為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好阿公阿婆。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
【出處】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諺云: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公。”
【第10句】:借聽于聾[jiè tīng yú lóng]
【解釋】借;借助。借助于耳聾的人打探消息。比喻找錯了求教的對象。
【出處】唐·韓愈《答陳生書》:“足下求速化之術不于其人,乃以訪愈,是所謂借聽于聾,求道于盲。”
【第11句】:醒聵震聾[xǐng kuì zhèn lóng]
【解釋】猶言振聾發聵。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
【出處】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一躍而登此莊嚴美麗之舞臺中,一奮萃此醒聵震聾之盤渦里。”
【第12句】:舌敝耳聾[shé bì ěr lóng]
【解釋】講的人舌頭破了,聽的人耳朵聾了。形容議論多而雜,別人不予理睬。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舌敝耳聾,不見成功。”
【第13句】:鄭昭宋聾[zhèng zhāo sòng lóng]
【解釋】杜預注:“昭,明也。聾,暗也。”比喻情況不同。
【出處】《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亦使公子馮聘於晉,不假道於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殺之。”
【示例】鄭昭宋聾,一以免患,一以召禍。況各國競騖于聰明,而我岸然自安其愚暗,將以求免,不亦難乎?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第14句】:不癡不聾[bù chī bù lóng]
【解釋】人不傻,耳朵也不聾。常與“不成姑公”連用,意為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阿婆阿公。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
【出處】漢·劉熙《釋名》卷二:“不瘖不聾,不成姑公。”
【示例】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作家翁。” ——《資治通鑒·唐紀代宗大歷二年》
【第15句】:發瞽振聾[fā gǔ zhèn lóng]
【解釋】發:開啟;瞽:盲人;振:振動;聾:耳聾。使盲人也能看見,使聾人也聽得見。比喻言論文章使人清醒感奮。
【出處】漢·枚乘《七發》:“當時之是,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佉起蹙,發瞽振聾而觀望之也。”
【第16句】:不啞不聾[bù yǎ bù lóng]
【解釋】本指公卿的度量,后常與“不成姑公”等連用,謂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好阿婆阿公。意指長輩要寬宏大量。同“不癡不聾”。
【出處】《古尊宿語錄·大慧普覺禪師》:“紹興二十八年:'敢問大眾,因甚不覺?豈不見道,不啞不聾,不做大家公。’”
“聾”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耳聾眼花[ěr lóng yǎn huā]
【解釋】年老體衰者聽力和視力都不好。也形容人對事物的知覺極為遲鈍。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回:“晁夫人又不頭疼腦熱,又不耳聾眼花。”
【第2句】:不喑不聾,不成姑公[bù yīn bù lóng,bù chéng gū gōng]
【解釋】姑公:婆婆,公公。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出處】《釋名·釋首飾》:“不喑不聾,不成姑公。”
【第3句】:裝聾作癡[zhuāng lóng zuò chī]
【解釋】假裝又聾又傻。指故意不理睬,只當不知道。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則這白侍郎正是我生死的冤家從頭認,都不差,可怎行裝聾作啞?”
【示例】你裝聾作癡也逃不過的
【第4句】:裝聾裝啞[zhuāng lóng zhuāng yǎ]
【解釋】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只當不知道。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則這白侍郎正是我生死的冤家從頭認,都不差,可怎行裝聾作啞?”
【示例】明明是官軍到處奸擄燒殺,苦害百姓,這班讀書人裝聾裝啞,卻硬是昧著良心,血口噴人。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九章
【第5句】:推聾妝啞[tuī lóng zhuāng yǎ]
【解釋】指裝作不聞不問,什么都不知道。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九回:“伯伯,你不要推聾妝啞!你在城中豈不知道他兩個是我兄弟?偏不是你的兄弟?”
【示例】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三回
【第6句】:不癡不聾,不做家翁[bù chī bù lóng,bù zuò jiā wēng]
【解釋】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第224卷:“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為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
【示例】不癡不聾,不做家翁,我們還是裝糊涂吧。
【第7句】:推聾裝啞[tuī lóng zhuāng yǎ]
【解釋】比喻裝作一無所知的樣子。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
【示例】你不要推聾裝啞了。
【第8句】:推聾作啞[tuī lóng zuò yǎ]
【解釋】指裝作不聞不問,什么都不知道。同“推聾妝啞”。
【出處】元·無名氏《鬧銅臺》第二折:“我如今裝醉如癡,推聾做啞,待時守分。”
【第9句】:裝聾作啞[zhuāng lóng zuò yǎ]
【解釋】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只當不知道。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可怎生裝聾作啞?”
【示例】自己的事為甚么要讓旁人擺布,自己還裝聾作啞! ——聞一多《組織民眾與保衛大西南》
【第10句】:妝聾做啞[zhuāng lóng zuò yǎ]
【解釋】假裝耳聾口啞,故意不理睬。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一個悄悄冥冥,一個絮絮答答。卻早禁住隋何,迸住陸賈,叉手躬身,妝聾做啞。”
【示例】你不想中國三十年兵燹,是那個開端?前前后后糟蹋幾許生靈,你還妝聾做啞么?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七回
【第11句】:發聾振聵[fā lóng zhèn kuì]
【解釋】聵:耳聾。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示例】出了匕首、投槍,也還有發聾振聵的木鐸,有悠然發人深思的靜夜鐘聲。 ——茅盾《聯系實際、學習魯迅》
【第12句】:耳聾眼瞎[ěr lóng yǎn xiā]
【解釋】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那個昏大官人就像耳聾眼瞎的一般。”
【示例】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29回:“這趙樸齋母親洪氏,年僅五十,耳聾眼瞎,柔懦無能。”
【第13句】:耳聾眼黑[ěr lóng yǎn hēi]
【解釋】人糊涂,昏聵。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那個昏大官人就象耳聾眼瞎的一般。”
【示例】《傳燈錄》,百丈被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 ——清·翟灝《通俗編·身體·耳聾眼黑》
【第14句】:振聾啟聵[zhèn lóng qǐ kuì]
【解釋】聵:耳聾。使耳聾的人都受到振動和醒悟。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強大。
【出處】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六章:“創辦一個《民心日報》,想在輿論方面,多做些振聾啟聵的工作。”
【第15句】:裝聾賣傻[zhuāng lóng mài shǎ]
【解釋】故意裝作聾子傻子。形容明明知道,假裝糊涂。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二二:“他應當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告訴他們抵抗敵人,但是他自己怎么還在這里裝聾賣傻的教書,而不到戰場上去呢?”
【示例】你欠了我的,你得還。我一直沒說過,你不能再裝聾賣傻。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
【第16句】:裝聾做啞[zhuāng lóng zuò yǎ]
【解釋】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只當不知道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十卷:“方氏已許出了口,不好悔得,只得裝聾做啞,聽他娶了一個妾。”
【示例】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7回:“你不想中國三十年兵資,是那個開端?前前后后糟蹋幾許生靈,你還裝聾做啞么?”
【第17句】:振聾發聵[zhèn lóng fā kuì]
【解釋】聵:天生耳聾,引伸為不明事理。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示例】除了匕首,投槍,也還有振聾發聵的木鐸,有悠然發人深思的靜夜鐘聲。 ——茅盾《聯系實際,學習魯迅》
【第18句】: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bù chī bù lóng,bù zuò ē jiā wēng]
【解釋】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出處】錢鐘書《圍城》:“人全貪小利;'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就算了罷。”
【第19句】:昭聾發聵[zhāo lóng fā kuì]
【解釋】使耳聾的人也能夠聽到。比喻用語言文字等給人以極大的啟發,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會清醒過來。
【出處】《天討·望帝〈四川討滿州檄〉》:“巴縣鄒烈士容首起大呼,昭聾發聵,正義浹乎寰宇,回響振乎棧峽。”
【第20句】:以聾辨聲[yǐ lóng biàn shēng]
【解釋】讓聾子分辨聲音。比喻缺乏必要條件,事情無法弄清楚。
【出處】《荀子·修身》:“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
【第21句】:不癡不聾,不成姑公[bù chī bù lóng,bù chéng gū gōng]
【解釋】姑公:婆婆和公公。不裝傻裝聾,就難當婆婆公公。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
【出處】漢·劉熙《釋名》卷二:“不瘖不聾,不成姑公。”
【第22句】:推聾做啞[tuī lóng zuò yǎ]
【解釋】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假做不知。
【出處】元·無名氏《鬧銅臺》第二折:“我如今裝醉如癡,推聾做啞,待時守分。”
【示例】見相識免不的推聾做啞,見姨夫使不的俐齒伶牙。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斗鵪鶉·勸人收心>》曲
【第23句】:震聾發聵[zhèn lóng fā kuì]
【解釋】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
【出處】王朔《千萬別把我當人》:“……聲震寰宇繞梁三日震聾發聵驚天動地悅耳動聽美妙無比令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