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接”的成語大全(9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接木移花、趾踵相接、應接如響等含“接”的成語96個,其中“接”開頭的16個,“接”結尾的23個,“接”在中間的57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接”開頭的成語
【第1句】:接木移花[jiē mù yí huā]
【解釋】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示例】惡書自是好身手,接木移花掩先丑。 ——清·葉蘭《竊名器》詩
【第2句】:接耳交頭[jiē ěr jiāo tóu]
【解釋】接耳:嘴湊近耳朵;交頭:頭靠著頭。形容靠得很近,低聲交談。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2回:“便是那些服侍的,無不一個個接耳交頭,頌揚贊賞。”
【示例】他們在接耳交頭談論什么。
【第3句】:接不上茬[jiē bù shàng chá]
【解釋】接不上別人的話頭說話,指不能繼續下去。
【示例】他的一連串問話讓我接不上茬。
【第4句】:接紹香煙[jiē shào xiāng yān]
【解釋】香煙:祭祖時所燃的煙香。舊時比喻生養子孫,使家族繁衍不斷。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掐得這些少家私,卻不曾生得個兒子,傳授與他,接紹香煙。”
【第5句】:接踵而至[jiē zhǒng ér zhì]
【解釋】指人們前腳跟著后腳,接連不斷地來。形容來者很多,絡繹不絕。
【出處】《戰國策·齊策三》:“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眾乎!”
【示例】臺灣之割,青島之割,威海之割,接踵而至。 ——章炳麟《箴新黨論》
【第6句】:接貴攀高[jiē guì pān gāo]
【解釋】攀:攀附;高:指居高位的人;貴:權貴。攀附接近高貴的人。
【出處】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四折:“成就了東床婿,伏低做小,宴會了西王母,接貴攀高。”
【第7句】:接三換九[jiē sān huàn jiǔ]
【解釋】舊時風俗,新嫁娘到夫家后,三朝要接回娘家一次,九朝要互送禮物,探望一次。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十六回:“你長大出嫁的時節,我與你打簪環,做鋪蓋,買梳子匣子,我當自家閨女一般接三換九。”
【第8句】:接連不斷[jiē lián bù duàn]
【解釋】一個接著一個而不間斷。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三回:“陳設兵衛,自王宮起,直至光家之門,街衢皆滿,接連不斷。”
【示例】只見人煙輳集,作買作賣,接連不斷。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一回
【第9句】:接風洗塵[jiē fēng xǐ chén]
【解釋】指設宴款待遠來的客人,以示慰問和歡迎。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6卷:“雖也送他兩把俸金,幾件人事,恰好侄兒也替他接風洗塵,只好直退。”
【示例】第二天,周恩來把鄧穎超接到自己的住處,親手做了幾個菜,為鄧穎超接風洗塵。 ——馬輅《國共和談演義》第二十七回
【第10句】:接三連四[jiē sān lián sì]
【解釋】接連不斷。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九回:“我又沒逃了,這么連三接四的叫人來找。”
【示例】英兵聞警登城,接三連四的開放大炮,招寶山上的英兵,又發炮相應。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五十四回
【第11句】:接二連三[jiē èr lián sān]
【解釋】一個接著一個,接連不斷。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于是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
【示例】滿屋子的手都拱起來,膝關節和腿關節接二連三地屈折,仿佛就要蹲了下去似的。 ——魯迅《彷徨·高老夫子》
【第12句】:接袂成帷[jiē mèi chéng wéi]
【解釋】袂:衣袖;帷:帷幕。衣襟可以連接成帷幕。形容城市繁華,人口眾多。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人戾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示例】唐·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東門之下,接袂成帷,觴宛丘之上,炫服成市,信豫章之郊一都會也。”
【第13句】:接應不暇[jiē yìng bù xiá]
【解釋】暇:空閑。指美景繁多,來不及觀賞。后多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應付不過來。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85回:“普席又要吃酒,未免令人接應不暇了。”
【第14句】:接續香煙[jiē xù xiāng yān]
【解釋】香煙:祭祖時所燃的煙香。舊時比喻生養子孫,使家族繁衍不斷。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掐得這些少家私,卻不曾生得個兒子,傳授與他,接紹香煙。”
【示例】官人既然做了官,總以接續香煙為重,從此要早畢婚姻,成家立業要緊。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二十七回
【第15句】:接踵而來[jiē zhǒng ér lái]
【解釋】指人們前腳跟著后腳,接連不斷地來。形容來者很多,絡繹不絕。
【出處】《宋史·李顯忠傳》:“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示例】整個的“新飯碗”一時雖未找到,零碎的小事卻接踵而來。 ——鄒韜奮《經歷·新飯碗問題》
【第16句】:接踵比肩[jiē zhǒng bǐ jiān]
【解釋】踵:腳后跟。腳跟相接,肩膀相碰。形容人很多,相繼不斷。
【出處】唐·韋嗣立《論職官多濫疏》:“而今務進不避僥幸者,接踵比肩,布于文武之列。”
【示例】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00回:“最恨小人女子,每接踵比肩而起,攪亂天家父子意。”
“接”結尾的成語
【第1句】:趾踵相接[zhǐ zhǒng xiāng jiē]
【解釋】形容人數之多。亦作“趾踵相錯”。
【出處】梁啟超《變法通議·論師范》:“此外握風氣之權者,為書院山長,為蒙館學究,車載斗量,趾踵相接。”
【第2句】:肩摩踵接[jiān mó zhǒng jiē]
【解釋】肩碰肩,腳連腳。形容人很多,很擁擠。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宋史·李顯忠傳》:“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示例】平常是異常清靜的街面,到這時候兩邊的街檐便成為肩摩踵接的市場了。 ——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
【第3句】:踵趾相接[zhǒng zhǐ xiāng jiē]
【解釋】謂腳跡相連。形容人數眾多,接連不斷。
【出處】楊天石《黃遵憲》:“黃遵憲盛贊他們'前仆后起,踵趾相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示例】緬想當年景象:那種踵趾相接的商旅隊,商旅隊中各種語言的交響。 ——韓北屏《非洲夜會·橘林茶香》
【第4句】:風馬不接[fēng mǎ bù jiē]
【解釋】猶言風馬牛不相及。
【出處】《宋書·隱逸傳·王弘之》:“凡祖離送別,必在有情,下官與殷風馬不接,無緣扈從。”
【第5句】:肩摩轂接[jiān mó gū jiē]
【解釋】肩相摩,轂相接。本形容行人車輛擁擠,后亦借指人才輩出,絡繹不絕。
【出處】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上》:“梁自武帝好學,諸子彬彬繼之,故博洽之士彌眾……肩摩轂接,競爽一時,殆古今所罕也。”
【第6句】:踵武相接[zhǒng wǔ xiāng jiē]
【解釋】謂腳跡相連。形容人數眾多,接連不斷。同“踵趾相接”。
【出處】宋·陳亮《跋焦伯強帖》:“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發絲粟之才,皆得以牽連成就,況且伯強之卓然能自見者乎!”
【第7句】:短兵相接[duǎn bīng xiāng jiē]
【解釋】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斗。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歌·國殤》:“車錯轂兮短兵接。”
【示例】但恐怕也有時會逼到非短兵相接不可的,這時候,沒有法子,就短兵相接。 ——魯迅《兩地書·二》
【第8句】:目不暇接[mù bù xiá jiē]
【解釋】指東西多,眼睛都看不過來。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示例】一切藝術的道理也是這樣,單一必然導致枯燥。而豐富多采、目不暇接則是絕大多數人所歡迎的。 ——秦牧《菊花與金魚》
【第9句】:肩摩袂接[jiān mó mèi jiē]
【解釋】人肩相摩,衣袖相接。形容人多擁擠。
【出處】明·宋濂《贈傳神陳德顏序》:“余自近歲以來,為求文者肩摩袂接而至,一切謝絕已久。”
【第10句】:舳艫相接[zhú lú xiāng jiē]
【解釋】舳:船尾;艫:船頭。形容船與船相接,數量多。
【出處】《隋書·食貨志》:“帝御龍舟,文武官五品以上給樓船,九品以上給黃篾舫,舳艫相接,二百余里。”
【第11句】:踵足相接[zhǒng zú xiāng jiē]
【解釋】謂腳跡相連。形容人數眾多,接連不斷。同“踵趾相接”。
【出處】明·張居正《答列卿毛介川書》:“今之士大夫,冠纓相摩,踵足相接,一時號為交游者,蓋不少矣。”
【第12句】:兵刃相接[bīng rèn xiāng jiē]
【解釋】刀槍武器互相接觸。指白刃戰。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傳》:“臣所止,懼兵刃相接。”
【第13句】:巧不可接[qiǎo bù kě jiē]
【解釋】指巧妙得別人無法趕上。
【示例】這件工藝品做得巧不可接。
【第14句】:青黃不接[qīng huáng bù jiē]
【解釋】青:田時的青苗;黃:成熟的谷物。舊糧已經吃完,新糧尚未接上。也比喻人才或物力前后接不上。
【出處】《元典章·戶部·倉庫》:“即日正是青黃不接之際,各處物斛涌貴。”
【示例】總算安然改業,否則也許還有一段青黃不接的失業時期。 ——鄒韜奮《經歷·英文教員》
【第15句】:兵連禍接[bīng lián huò jiē]
【解釋】指戰事、災禍連續不斷。
【出處】孫中山《誥誡東江叛軍通令》:“數年以來,閩、粵、湘生民涂炭,曹吳二賊,實為禍首,近復啟釁浙奉,兵連禍接,本大元帥已明令諸將出師北伐。”
【第16句】:花移木接[huā yí mù jiē]
【解釋】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示例】遂使玉碎香消,誰能解語?花移木接,莫識稱名。 ——清·但明倫《聊齋志異·葛巾·評》
【第17句】:犬牙相接[quǎn yá xiāng jiē]
【解釋】形容地勢像犬牙一樣參差不齊。
【出處】《漢書·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
【示例】若因州縣改易,隸地入他境及犬牙相接者,聽依舊受。 ——《通典·食貨典》
【第18句】:踵跡相接[zhǒng jì xiāng jiē]
【解釋】謂腳跡相連。形容人數眾多,接連不斷。同“踵趾相接”。
【出處】清·昭梿《嘯亭雜錄·梁提督》:“自叢嵐疊嶂間以刀掘路,士卒各懷一鐵釘,踵跡相接,攀釘而上。”
【第19句】:不暇應接[bù xiá yìng jiē]
【解釋】暇:空閑。原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后多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應付不過來。
【出處】晉·王獻之《鏡湖貼》:“鏡湖澄澈,清流瀉注;山川之美,使人應接不暇。”
【示例】舊地重游,以前所慣識的各種景物爭把過去的事情告訴我,使我耳目不暇應接,心情不勝感慨。 ——《豐子愷游記·舊地重游》
【第20句】:晝日三接[zhòu rì sān jiē]
【解釋】一日之間三次接見。形容深受寵愛禮遇。
【出處】《易·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孔穎達疏:“晝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賜蕃多,又被親寵頻數,一晝之間,三度接見也。”
【示例】摘筆摛詞,當筵授簡,叨陪晝日三接。 ——明·汪道昆《高唐夢》
【第21句】:青黃未接[qīng huáng wèi jiē]
【解釋】舊糧已經吃完,新糧尚未接上。也比喻人才或物力前后接不上。同“青黃不接”。
【出處】宋·葉適《上寧宗皇帝札子》之二:“城市之民,青黃未接,食于常平者十家而九。”
【第22句】:未與人接[wei yu ren jie]
【解釋】和社會上的人沒什么交往。
【第23句】:后手不接[hòu shǒu bù jiē]
【解釋】指平時不注意留有余地,日后接應不上,無法繼續維持。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日復一日,須有盡時,日后后手不上了,悔之無及矣。”
【示例】我雖不管事,心里每常閑了,替他們一算,出的多,進的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后手不接。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
“接”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應接如響[yìng jiē rú xiǎng]
【解釋】響:回聲。形容應答不假思索,極為敏捷。
【出處】唐·張說《昭容文集序》:“昭容兩朝專美,一日萬幾,顧問不遺,應接如響。”
【第2句】:片接寸附[piàn jiē cùn fù]
【解釋】比喻生拼硬湊。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且才分不同,思緒各異,或制首以通尾,或片接以寸附,然通制者蓋寡,接附者甚眾。”
【示例】其天資學力,有大過人者,非膚受皮傅,片接寸附者所可幾及。 ——清·孫星衍《告茂山人詩錄序》
【第3句】:夜以接日[yè yǐ jiē rì]
【解釋】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加緊工作或學習。
【出處】《莊子·至樂》:“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孟子·離婁下》:“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示例】夫越君,賢主,苦身勞力,夜以接日,內飾其政,外事諸侯,必將有報我之心。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
【第4句】:交頭接耳[jiāo tóu jiē ěr]
【解釋】交頭:頭靠著頭;接耳:嘴湊近耳朵。形容兩個人湊近低聲交談。
【出處】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嘩。”
【示例】看見門上那些人在那里交頭接耳,好像要使賈政知道的似的,又不好明回,只管咕咕唧唧的說話。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三回
【第5句】:移根接葉[yí gēn jiē yè]
【解釋】喻指牽引媒介。
【出處】明·吳炳《情郵記·選艷》:“小人做官媒呵,移根接葉,種就了多少并頭蓮。”
【第6句】:慎于接物[shèn yú jiē wù]
【解釋】慎:謹慎;物:別人,眾人。在待人接物時小心謹慎。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曩者辱賜節,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第7句】:冒名接腳[mào míng jiě jiǎo]
【解釋】假冒別人的名,接替他。
【出處】《舊唐書·韋陟傳》:“后為吏部侍郎,常病選人冒名接腳,闕員既少,取士良難。”
【第8句】:上氣不接下氣[shàng qì bù jiē xià qì]
【解釋】形容因為勞累或焦急而氣喘得很厲害。
【出處】李嫻娟《血染的愛》:“她上氣不接下氣地往山村跑去。”
【示例】他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第9句】:再接再礪[zài jiē zài lì]
【解釋】接:交戰;礪:磨快,引申為奮勉。指繼續努力奮斗,堅持不懈,一次比一次更英勇頑強
【出處】唐·韓愈《斗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第10句】:一接如舊[yī jiē rú jiù]
【解釋】猶言一見如故。初次見面就象老朋友一樣合得來。
【出處】宋·范仲淹《天章閣待制王公墓志銘》:“余走塵土時,公一接如舊,以道義淡交者有年矣。”
【第11句】:袂接肩摩[mèi jiē jiān mó]
【解釋】袂:袖子。衣袖相連,肩膀相觸。形容人非常多。
【出處】明·宋濂《國朝名臣序頌》:“其他智士謀臣,袂接肩摩,殆未可一二數。”
【第12句】:君子之交接如水[jūn zǐ zhī jiāo jiē rú shuǐ]
【解釋】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攏、利用。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表記》:“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
【第13句】:添枝接葉[tiān zhī jiē yè]
【解釋】比喻接連不斷地附加。
【出處】宋·朱熹《答黃子耕》:“今人生出重重障礙,添枝接葉,無有了期。”
【示例】說話愛添枝接葉的人,是不誠實的人。
【第14句】:連朝接夕[lián zhāo jiē xī]
【解釋】從早晨連到晚上。形容不分白天黑夜地邊疆工傷。
【出處】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勞心靈,役聲氣,連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
【示例】經過兩天連朝接夕的交戰,我軍雖然頂住了日軍的攻勢,卻未能克復孟子嶺高地,處境仍然被動。 ——《張自忠傳》第三章
【第15句】:連三接四[lián sān jiē sì]
【解釋】猶言接連不斷。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九回:“我又沒逃了,這么連三接四的叫人來找。”
【示例】桌上隨便的談笑,大家都覺得快樂,只是中間連三接四的仆人進來回有人送年禮。 ——冰心《別后》
【第16句】:摩肩接轂[mó jiān jiē gǔ]
【解釋】肩挨著肩,車輪挨著車輪。形容人多擁擠。
【出處】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游嵩山日記》:“伊闕摩肩接轂,為楚豫大道。”
【第17句】:繼踵接武[jì zhǒng jiē wǔ]
【解釋】踵:腳后跟;武:足跡。腳后跟接腳后跟,足跡挨足跡。形容人數眾多而擁擠不堪或接連不斷。
【出處】明·歸有光《送張子忠之任南昌序》:“士大夫登朝著與其居于鄉者,繼踵接武。”
【第18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shān yīn dào shàng,yìng jiē bù xiá]
【解釋】山陰道:在會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風景優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勝看。后用下句比喻來往的人多,應接不過來。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應發,使人應接不暇。”
【示例】這使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有“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的感受。 ——秦牧《摔壞小提琴的故事》
【第19句】:兵不接刃[bīng bù jiē rèn]
【解釋】作戰時兵器沒接觸。指戰事順利,未經交鋒或激戰而取得勝利。
【出處】《呂氏春秋·懷寵》:“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第20句】:連三接二[lián sān jiē èr]
【解釋】猶言接連不斷。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六回:“王夫人不免暗里落淚,悲女哭弟,又為寶玉耽憂.如此連三接二,都是不隨意的事,那里擱得住?”
【示例】最初沉醉在男性的柔情里,一年之后,孩子連三接二的來了,又一下子跌入所謂神圣的母愛里了。 ——王西彥《古屋》第二部七
【第21句】:連昬接晨[lián hūn jiē chén]
【解釋】昬,同“昏”。通宵達旦。整日整夜。
【第22句】:傳宗接代[chuán zōng jiē dài]
【解釋】宗:宗教,家族。代:后代。傳延宗教,接續后代。舊指生了獨生子可以使家世一代一代傳下去。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輩子,掙了這分大家私,死下來又沒有個傳宗接代的人,不知當初要留著這些錢何用。”
【示例】我想勸他討個“小”,將來生個兒子也可以傳宗接代。 ——巴金《秋》第三十七章
【第23句】:連昏接晨[lián hūn jiē chén]
【解釋】通宵達旦。整日整夜。
【出處】宋·梅堯臣《秋雨篇》:“秋雨一向不解休,連昏接晨終窮秋。”
【第24句】:移花接木[yí huā jiē mù]
【解釋】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示例】不過中國的有一些士大夫,總愛無中生有,移花接木的造出故事來,他們不但歌頌升平,還粉飾黑暗。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
【第25句】:應接不遑[yìng jiē bù huáng]
【解釋】遑:閑暇。原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后多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應付不過來。
【出處】晉·王獻之《鏡湖貼》:“鏡湖澄澈,清流瀉注;山川之美,使人應接不暇。”
【示例】鎮日里軍書旁午,應接不遑。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三十三回
【第26句】:洗塵接風[xǐ chén jiē fēng]
【解釋】指設宴款待遠來的客人,以示慰問和歡迎
【出處】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19回:“殷氏同歐陽氏將他扶入后院房中,勸解了一番,回到前邊,與文魁洗塵接風。”
【第27句】:應接無暇[yìng jiē wú xiá]
【解釋】暇:空閑。原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后多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應付不過來。
【出處】晉·王獻之《鏡湖貼》:“鏡湖澄澈,清流瀉注;山川之美,使人應接不暇。”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婉孌心期,綢繆宴語,應接無暇,取與非他。”
【第28句】:直接了當[zhí jiē liǎo dàng]
【解釋】了當:干脆,爽快。形容說話做事爽快、不繞彎子
【出處】聶紺弩《關于知識分子》:“因為反正無法挽救,倒不如各人知趣,早點'賣身投靠’的直接了當。”
【示例】王朔《過把癮就死》:“別拐彎抹角,直接了當……怎么就這么難呢?比要你命還難?”
【第29句】:駢肩接跡[pián jiān jiē jì]
【解釋】形容人多擁擠。同“駢肩累跡”。
【出處】形容人多擁擠。同“駢肩累跡”。
【第30句】:駕肩接武[jià jiān jiē wǔ]
【解釋】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
【出處】《舊唐書·伊思貞李杰等傳論》:“有唐之興,綿歷年所,骨鯁清廉之士,懷忠抱義之臣,臺省之間,駕肩接武。”
【第31句】:踵接肩摩[zhǒng jiē jiān mó]
【解釋】摩肩接踵。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不堪。
【出處】清·金捧閶《守一齋筆記·蘆花會》:“忽金鼓喧闐,儀衛甚盛,觀者踵接肩摩。”
【第32句】:連甍接棟[lián méng jiē dòng]
【解釋】指房屋連片。
【出處】清·王韜《洋涇浜海市說》:“今新街及馬路側,連甍接棟者皆是也。”
【示例】城中煙火萬家,連甍接棟。 ——清·余賓碩《金陵覽古·昭明讀書臺》
【第33句】:敬上接下[jìng shàng jiē xià]
【解釋】尊敬在己之上者,愛護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謙恭有禮。同“敬上愛下”。
【出處】《隸釋·漢金鄉長侯成碑》:“安貧樂道,忽于時榮。敬上接下,溫故知新。”
【第34句】:再接再捷[zài jiē zài jié]
【解釋】接:接戰。交鋒一次戰勝一次。比喻屢戰屢勝。
【出處】唐·白居易《漢將李建論》:“觀其始以步卒,深人虜廷,而能以寡擊眾,以勞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盡力撣,摧鋒敗績,不能死戰,卒就生降。”
【第35句】:再接再歷[zài jiē zài lì]
【解釋】用以指繼續努力,堅持不懈。同“再接再礪”。
【第36句】:短兵接戰[duǎn bīng jiē zhàn]
【解釋】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斗。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示例】在短兵接戰的時刻,勇者勝。
【第37句】:推誠接物[tuī chéng jiē wù]
【解釋】拿出真心對待別人。
【出處】《晉書·劉元海載記》:“太康末,拜北部都尉,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杰無不至者。”
【第38句】:比肩接踵[bǐ jiān jiē zhǒng]
【解釋】猶比肩繼踵。形容人很多或接連不斷。
【出處】清·戴名世《<道墟圖詩>序》:“其間名臣巨儒、魁奇俊偉豪杰不群之士,比肩接踵而出。”又《<小學論選>序》:“天下之謬悠庸爛者,比肩接踵,不可勝數。”
【第39句】:待人接物[dài rén jiē wù]
【解釋】物:人物,人們。指跟別人往來接觸。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士為務。”明·陶宗儀《輟耕錄》卷五:“右二事可見前輩諸老謙恭退抑,汲引后進,待人接物者如此。”
【示例】他對事能從各方面看,能有充分的諒解精神,因此他的待人接物都有很合理的態度。 ——鄒韜奮《患難余生記·流亡》
【第40句】:攀高接貴[pān gāo jiē guì]
【解釋】攀附接近高中的人。
【出處】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一折:“不是我攀高接貴,由他每說短論長。”
【示例】但他坐他的朝,我趕我的車,何必拉著皇帝叫姊夫,攀高接貴呢。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十回
【第41句】:攜手接武[xié shǒ jiē wǔ]
【解釋】武:腳步。手拉著手,腳步跟著腳步。比喻跟別人亦步亦趨地學。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回仙》:“為人若反是,雖攜手接武,終不成道。”
【第42句】:架肩接踵[jià jiān jiē zhǒng]
【解釋】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擁擠。
【出處】宋·無名氏《燈下閑談·升斗得仙》:“李相公玨鎮揚日,夜夢長衢而行,見一金字牌屹于路左,觀者架肩接踵而至,遂詣看焉。”
【第43句】:再接再厲[zài jiē zài lì]
【解釋】接:接戰;厲:磨快,引伸為奮勉,努力。指公雞相斗,每次交鋒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繼續努力,再加一把勁。
【出處】唐·韓愈《斗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厲乃。”
【示例】取得好成績也不能自滿,要再接再厲,不斷進取。
【第44句】:連輿接席[lián yú jiē xí]
【解釋】行并車,止同席。形容親密友愛。
【出處】《梁書·昭明太子統傳》:“望苑招賢,華池愛客;托乘同舟,連輿接席。”
【第45句】:連疇接隴[lián chóu jiē lǒng]
【解釋】指田地連片。
【出處】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海日記八》:“鶯粟花連疇接隴于黛柳鏡波之間,景趣殊勝。”
【第46句】:禮賢接士[lǐ xián jiē shì]
【解釋】禮:表示敬意;接:接納。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去結交或接納。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三年為蜀帥,惠化大行,不事威儀,禮賢接士。”
【第47句】:行則連輿,止則接席[xíng zé lián yú,zhǐ zé jiē xí]
【解釋】行:行路;輿:蓬車或轎子;止:停止席:席位。外出時車或轎相連,休息時座位相接。形容關系密切,形影不離。
【出處】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昔日游行,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
【第48句】:汗流接踵[hàn liú jiē zhǒng]
【解釋】汗出得多,流到腳跟。常形容極端恐懼或慚愧。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柳氏子》:“柳在櫝中,歷歷聞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氣。”
【第49句】: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yǎng shǒu jiē fēi náo,fǔ shēn sǎn mǎ tí]
【解釋】接:迎面射;猱:猿類;馬蹄:一種箭靶的名稱。揚起手射中飛猿,俯下身射破箭靶。形容技藝高超
【出處】三國·魏·曹植《白馬篇》:“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猿猴,勇剽若豹螭。”
【示例】吳伯簫《記一輛紡車》:“那種感情,是凱旋的騎士對戰馬的感情,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的射手對良弓的感情。”
【第50句】:駕肩接跡[jià jiān jiē jì]
【解釋】形容人多。同“駕肩接武”。
【出處】《景德傳燈錄·道悟禪師》:“學徒依附,駕肩接跡;都人士女,向風而至。”
【第51句】:連墻接棟[lián qiáng jiē dòng]
【解釋】形容房屋連片。
【出處】明·陳子龍《霍光論》:“嬌妻勁奴,縱橫長安中,連墻接棟,比擬宸極,此豈復人臣也哉!”
【第52句】:水光接天[shuǐ guāng jiē tiān]
【解釋】水的光色與天的光色相連接。形容水域廣闊。
【出處】宋·蘇軾《前赤壁賦》:“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示例】《英烈傳》第47回:“但見湖中清風徐來,水光接天,萬籟無聲,一碧萬頃。”
【第53句】:比肩接跡[bǐ jiān jiē jì]
【解釋】肩膀相靠,足跡相接。形容人多或接連不斷。
【出處】明·瞿佑《剪燈新話·修文舍人傳》:“賢者槁項黃馘而死于下,不賢者比肩接跡而顯于世。”
【第54句】:摩肩接踵[mó jiān jiē zhǒng]
【解釋】肩碰著肩,腳碰著腳。形容人多擁擠。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宋史·李顯忠傳》:“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示例】節日的公園里,游人摩肩接踵,十分擁擠。
【第55句】:應接不暇[yìng jiē bù xiá]
【解釋】暇:空閑。原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后多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應付不過來。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應發,使人應接不暇。”
【示例】汽車向神農架山區奔馳,只見奇峰異嶺撲面而來,令人應接不暇。
【第56句】:鳴謙接下[míng qiān jiē xià]
【解釋】以謙虛的態度接待下賓。
【出處】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至公以奉上,鳴謙以接下。”
【第57句】:連三接五[lián sān jiē wǔ]
【解釋】猶言接連不斷。
【出處】清·顧祿《清嘉錄·放斷鷂》:“晚或系燈于線之腰,連三接五,曰鷂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