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厄”的成語(12個(gè))
本文整理了昏墊之厄、黃楊厄閏等含“厄”的成語12個(gè),其中“厄”結(jié)尾的成語11個(gè),“厄”在中間的成語1個(gè),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厄”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昏墊之厄[hūn diàn zhī è]
【解釋】昏墊:迷惘沉溺,指困于水災(zāi);厄:苦難。指受困于水災(zāi)。
【出處】《尚書·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后漢書·崔骃傳》:“人有昏墊之厄,主有疇咨之憂。”
【第2句】:兩賢相厄[liǎng xián xiāng è]
【解釋】指兩個(gè)有才能、德行的人互相為害。
【出處】《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季布母弟丁公,為楚將。丁公為項(xiàng)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還,漢王遂解去。”
【示例】撒我虎皮,讓君牛耳,誰道兩賢相厄哉。 ——宋·劉克莊《沁園春·吳叔永尚書和余舊作再答》詞
【第3句】:乘人之厄[chéng rén zhī è]
【解釋】乘:趁;厄:苦難。趁人家危難的時(shí)候加以要挾或陷害。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神女》:“子誠敝人也,不念疇昔之義,而欲乘人之厄,予過矣!”
【第4句】:虎口之厄[hǔ kǒu zhī è]
【解釋】厄:迫害,苦難。比喻極其危險(xiǎn)的境地。
【出處】晉·潘岳《馬汧督誄》:“久之,西安之救致,竟免虎口之厄。”
【第5句】:陳蔡之厄[chén cài zhī è]
【解釋】厄:災(zāi)難。原指孔子及其弟子從陳國到蔡國的途中被圍困,斷絕糧食的事。后比喻旅途中遇到食宿上的困難。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君子之厄于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
【示例】人出名旅行難免會(huì)遇到陳蔡之厄的。
【第6句】:縲紲之厄[léi xiè zhī è]
【解釋】縲紲:拘押犯人的繩索,引申為囚禁。指牢獄之災(zāi)厄。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2回:“我也自這般尋思。若不是賢兄如此周全,宋江定遭縲紲之厄。”
【第7句】:年災(zāi)月厄[nián zāi yuè è]
【解釋】舊時(shí)迷信說法,指在一定時(shí)刻將遭遇某種災(zāi)難。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回:“為是林沖年災(zāi)月厄,遭這場屈事。今去滄州,生死不保,誠恐誤了娘子青春。”
【示例】算我年災(zāi)月厄,撞在他手里。 ——清·酌元亭主人《照世杯·百和坊將無作有》
【第8句】:陽九之厄[yáng jiǔ zhī è]
【解釋】陽九:古代術(shù)數(shù)家的說法,四千六百一十七歲為元,初入元一百零六歲,外有災(zāi)歲九,稱為“陽九”。指災(zāi)難之年或厄運(yùn)。
【出處】《漢書·王莽傳》:“予受命遭陽九之厄,百六之會(huì),府帑空虛,百姓匱乏,宗廟未修,且袷祭于明堂太廟,夙夜永念,非敢寧息。”
【示例】陽九之厄,劫灰之運(yùn),天亡中國,無可如何。 ——清·梁啟超《論自由》
【第9句】:抵瑕陷厄[dǐ xiá xiàn è]
【解釋】抵:觸;瑕:瑕疵,缺點(diǎn);陷:攻破;厄:迫害。指攻擊別人的弱點(diǎn)或錯(cuò)誤。
【出處】唐·柳宗元《答問》:“蹇淺窄僻,跳浮嚄唶,抵瑕陷厄。”
【示例】他最善于抵瑕陷厄。
【第10句】:矜貧救厄[jīn pín jiù è]
【解釋】矜:憐憫。憐憫救濟(jì)遭受貧窮苦難的人。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四十:“與窮恤寡是一藥,矜貧救厄是一藥。”
【第11句】:在陳之厄[zài chén zhī è]
【解釋】指饑貧等困境。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示例】幸虧女大王將衣箱送還;若不送還,只怕還有甚么'在陳之厄’哩!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一回
“厄”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黃楊厄閏[huáng yáng è rùn]
【解釋】黃楊:樹木名;厄:困苦;閏:閏年。舊時(shí)傳說,黃楊木難長,遇到閏年,非但不長,反而會(huì)縮短。比喻境遇困難。
【出處】宋·蘇軾《監(jiān)洞霄宮俞康直郎中所居四詠》:“園中草木春無數(shù),只有黃楊厄閏年。”
【示例】愁如碧草逢春長,身似黃楊厄閏頻。”(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五 ——王澹音《病中述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