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拔”的成語大全(121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拔萃出類、神采英拔、不拔之柱等含“拔”的成語121個,其中“拔”開頭的50個,“拔”結尾的15個,“拔”在中間的56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拔”開頭的成語
【第1句】:拔萃出類[bá cuì chū lèi]
【解釋】同“出類拔萃”。指高出眾人。
【出處】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示例】夫宇宙綿邈,黎獻紛雜,拔萃出類,智術而已。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
【第2句】:拔趙幟易漢幟[bá zhào zhì yì hàn zhì]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出處】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信(韓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進擊不能勝,欲回營,見營中盡是漢軍赤幟,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于是潰不成軍,終于
【示例】妻與生用拔趙幟易漢幟計,笑而行之。 ——清·薄松齡《聊齋志異·人妖》
【第3句】:拔類超群[bá lèi chāo qún]
【解釋】同“拔萃出類”。指高出眾人。
【出處】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示例】任待要片時間拔類超群,則除是三般兒結果收因。 ——元湯式《一枝花·勸妓女從良》套曲
【第4句】:拔葵啖棗[bá kuí dàn zǎo]
【解釋】拔人家的菜蔬,偷吃人家的棗子。比喻小偷小摸。
【出處】唐·獨孤及《唐丞相故江陵尹御史大夫呂諲謚議》:“闔境無拔葵啖棗之盜,而楚人到于今猶歌詠之。”
【第5句】:拔群出類[bá qún chū lèi]
【解釋】指高出眾人。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必有天才,拔群出類。”
【示例】任待要片時間拔群出類,則除是三般兒結果收因。 ——元·湯式《一枝花·勸妓女從良》
【第6句】:拔刀相濟[bá dāo xiāng jì]
【解釋】拔:抽出。拔出刀來助戰,多指見義勇為。
【出處】明·湯顯祖《紫釵記·劍合釵圓》:“想起黃衫豪客也,女伴仍袖手旁觀,英雄拔刀相濟。”
【第7句】:拔宅上升[bá zhái shàng shēng]
【解釋】拔:拔起;宅:住宅。古代傳說修道的人全家同升仙界。
【出處】《太平廣記》卷十四引《十二真君傳·許真君》:“真君以東晉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于洪州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
【示例】秋先,汝功行圓滿,吾已申奏上帝,有旨封汝為護花使者,專管人間百花。令汝拔宅上升。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四
【第8句】:拔諸水火,登于衽席[bá yū shuǐ huǒ,dēng yú rèn xí]
【解釋】拔:拉出來;諸:之于;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從水火里拉出來,放在床席上。比喻解救陷于困境中的百姓。
【出處】明·宋濂《閱江樓記》:“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第9句】:拔宅飛升[bá zhái fēi shēng]
【解釋】拔:拔起;宅:住宅。古代傳說修道的人全家同升仙界。參見“拔宅上升”。
【出處】語出《太平廣記》卷十四引《十二真君傳·許真君》:“真君以東晉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于洪州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
【示例】生曰:“得卿如此,吾何憂!顧念一人得道,拔宅飛升。余將遠逝,一切付之于卿。” ——清薄松齡《聊齋志異·白于玉》
【第10句】:拔山舉鼎[bá shān jǔ dǐng]
【解釋】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
【出處】《秦并六國平話》卷下:“籍是時年方二十四,力敵萬夫,有拔山舉鼎之威。”
【示例】一個人被鴉片束縛住了,任你是拔山舉鼎的英雄,銅澆鐵鑄的羅漢,只要煙癮一發,頓時骨軟精酥,連一些氣力都沒有。 ——《黑籍冤魂》第一回
【第11句】:拔本塞原[bá běn sè yuán]
【解釋】①比喻背棄根本。②鏟除事物發生的根源。多用于壞事。亦作“拔本塞源”。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示例】遂以此為拔本塞原之義,而萬物之情狀大著。 ——章炳麟《儒求真論》
【第12句】:拔不出腳[bá bù chū jiǎo]
【解釋】比喻陷入困境或雜事纏身而一時無法解脫。
【示例】她已經深陷其中拔不出腳了。
【第13句】:拔刀相向[bá dāo xiāng xiàng]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十回:“自然就不能不鬧到揚眉裂眥拔刀相向起來。”
【示例】但當他們一看到侵略者公然拔刀相向的時候,他們絲毫也不動搖地采取了偉大的中國人民在這樣場合所惟一可能而且必須采取的辦法。 ——《人民日報》19【第51句】:【第1句】:11
【第14句】:拔葵去織[bá kuí qù zhī]
【解釋】比喻做官的不與人民爭利。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故公儀子相魯,之其見家織帛,怒而出其妻;食子舍而茹葵,慍而拔其葵。”
【示例】非謂拔葵去織,且欲省息紛紜。 ——《梁書、徐勉傳》
【第15句】:拔十得五[bá shí dé wǔ]
【解釋】拔:選拔,推薦。想選拔十個,結果只選得五個。指選拔人才不容易。
【出處】《新唐書·張九齡傳》:“夫吏部尚書、侍郎,以賢而授者也,豈不能知人?如知之難,拔十得五,斯可矣。”
【示例】謂拔十得五而可得其半,故匿瑕含垢而求其長致。——宋陳師道《謝胡運使啟》
【第16句】:拔毛濟世[bá máo jì shì]
【解釋】指受輕微損失而能有利于世人。
【出處】語出《列子·楊朱》:“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
【示例】只“平生幾兩屐”細味之亦疏;而“拔毛濟世”事,尤牽強可笑。以予觀之,此乃俗子謎也,何足為詩哉! ——金·王若虛《滹南詩話》卷三
【第17句】:拔不出腿[bá bù chū tuǐ]
【解釋】比喻陷入困境或雜事纏身而一時無法解脫。
【示例】她已經在此事上拔不出腿了。
【第18句】:拔來報往[bá lái fù wǎng]
【解釋】報:通“赴”,迅速。很快地來,很快地去。形容頻繁地奔來奔去。
【出處】《禮記少儀》:“毋拔來,毋報往。”
【示例】少頃,以足床來,置地上,促客坐;又入,攜短足幾至,拔來報往,蹀躞甚勞。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纖》
【第19句】:拔地倚天[bá dì yǐ tiān]
【解釋】拔:突出,聳出。倚:倚傍,貼近。從地面突兀而起,貼近天際。比喻高大突出,氣勢雄偉。
【出處】唐·孫樵《與王霖秀才書》:“譬玉川子《月蝕詩》、楊司城《華山賦》、韓吏部《進學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
【示例】那懸崖之上,一株株蒼松翠柏拔地倚天,傲然屹立。
【第20句】:拔舌地獄[bá shé dì yù]
【解釋】佛教稱人生前毀謗佛法,死后墮入受拔舌刑罰的地獄。后用來泛指因口舌罪過而墮入的地獄。
【出處】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二:“若不悟去,老僧與爾入拔舌地獄。”
【示例】若釋氏之言不妄,此輩應墮拔舌地獄。 ——清·馮班《鈍吟雜錄·劉向》
【第21句】:拔萃出群[bá cuì chū qún]
【解釋】拔:超出。萃:原謂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指聚集在一處的人或物。超出一般,在眾人之上。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示例】曾不能拔萃出群,揚芳飛文,登天庭,序彝倫,掃六合之穢。 ——漢·蔡邕《釋誨》
【第22句】:拔本塞源[bá běn sè yuán]
【解釋】本:根本,根源。拔起樹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從根本上打主意。
【出處】《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示例】這也是個好辦法,而且簡單易行,不過還不是拔本塞源之計。 ——郭沫若《鄭成功》第五章
【第23句】:拔犀擢象[bá xī zhuó xiàng]
【解釋】擢:提升。比喻提拔才能出眾的人。
【出處】宋·王洋《與丞相論鄭武子狀》:“敕局數人,其間固有拔犀擢象見稱一時者,然而析理精微,旁通注意,鮮如克(鄭武子)。”
【示例】既然要人任人唯親,又怎能做到拔犀擢象呢?
【第24句】:拔樹尋根[bá shù xún gēn]
【解釋】比喻追究到底。
【出處】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一折:“俺那里有的是秦人晉人,你可也休將咱盤問,則管里絮叨叨拔樹尋根。”
【示例】雪娥恐怕西門慶來家拔樹尋根,歸罪于己,在上房打磨。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六回
【第25句】:拔了蘿卜地皮寬[bá le luó bo dì pí kuān]
【解釋】比喻為了行事方便而把礙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為了擴展地盤而排擠別人。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51回:“拔了蘿卜地皮寬,交他去了,省的他在這里跑兔子一般。”
【示例】我們還是盡快解決,拔了蘿卜地皮寬,免得他礙事。
【第26句】:拔新領異[bá xīn lǐng yì]
【解釋】拔:抽出;新:新意;領:具有;異:指獨特之處。指創立新意,提出獨特的見解。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
【第27句】:拔地參天[bá dì cān tiān]
【解釋】拔地:從地面上陡然聳立。參天:高聳到空中。形容高大和氣勢雄偉。同“拔地倚天”。
【出處】郭沫若《春天的信號》:“我們可以預言,它一定會拔地參天。”
【示例】原始森林里有很多拔地參天的大樹。
【第28句】:拔刀相助[bá dāo xiāng zhù]
【解釋】舊小說中多指打抱不平。
【出處】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師曰:'路見不平,所以按劍。’”
【示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折
【第29句】:拔叢出類[bá cóng chū lèi]
【解釋】猶言拔萃出類。指高出眾人。
【出處】《宋書·孝義傳·潘綜》:“二子微猷,彌久彌芳。拔叢出類,景行朝陽。”
【第30句】:拔鍋卷席[bá guō juǎn xí]
【解釋】①比喻帶走全部家當。②猶言卷鋪蓋。比喻被解雇。
【出處】孔厥《新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大官們拔鍋卷席的,都跑光了。”
【示例】請拔鍋卷席離開公司。
【第31句】:拔地搖山[bá dì yáo shān]
【解釋】翻動大地,搖撼山岳。形容聲勢極大。
【出處】《英烈傳》第四十九回:“烏龍鎮上駐不赤龍舟,攪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搖山。”
【第32句】:拔毛連茹[bá máo lián rú]
【解釋】比喻互相推薦,用一個人就連帶引進許多人。
【第33句】:拔山扛鼎[bá shān gāng dǐng]
【解釋】扛:雙手舉起。拔起大山,舉起重鼎。形容力氣很大。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示例】漢祖入關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力大過人。 ——宋·邵雍《皇極經世緒言》第二卷
【第34句】:拔苗助長[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示例】那種不顧學生能否接受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異于拔苗助長。
【第35句】:拔丁抽楔[bá dīng chōu xiē]
【解釋】拔出釘子,抽掉楔子。比喻解除困難。
【出處】元·無名氏《度柳翠》第四折:“大眾恐有不能了達,心生疑惑者,請垂下問,我與他拔丁抽楔。”
【第36句】:拔幟易幟[bá zhì yì zhì]
【解釋】幟:旗幟;易:換。比喻推翻別人,自己占有。
【出處】《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示例】如今這里已拔幟易幟,另換新主了。
【第37句】:拔山蓋世[bá shān gài shì]
【解釋】蓋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當代無比。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示例】則拔山蓋世之雄,幾乎其為若敖之鬼矣。 ——明·張岱《募造無主祠堂疏》
【第38句】:拔樹搜根[bá shù sōu gēn]
【解釋】比喻追究到底,徹底查問。
【出處】見“拔樹尋根”。
【示例】安爺恐有其中假,故此的,拔樹搜根要問明。 ——《再生緣》第四五回
【第39句】:拔群出萃[bá qún chū cuì]
【解釋】高出眾人。多指才能。
【出處】《晉書·夏侯湛傳》:“弱年而入公朝,蒙蔽而當顯舉,進不能拔群出萃,卻不能抗排當世。
【第40句】:拔十失五[bá shí shī wǔ]
【解釋】指選拔人才而失其半數。
【出處】《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數,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示例】唐·趙蕤《反經·是非》:“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代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第41句】:拔趙易漢[bá zhào yì hàn]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出處】見“拔趙幟易漢幟”。
【示例】所以他們的組織專爭取同伍的人,埋頭苦干,意欲將新軍中除滿人與官長外,全體運動成熟,一舉而拔趙易漢。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
【第42句】:拔旗易幟[bá qí yì zhì]
【解釋】旗:旗幟;易:換。拔掉別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示例】我已經無能為力了,趁早拔旗易幟,讓別人干吧。
【第43句】:拔趙幟立赤幟[bá zhào zhì lì chì zhì]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出處】見“拔趙幟易漢幟”。
【示例】惜偽古文罅漏太多,彌縫匪易,雖盛氣強詞,仍不能拔趙幟立赤幟也。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
【第44句】:拔茅連茹[bá máo lián rú]
【解釋】茅:白茅,一種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牽連的樣子。比喻互相推薦,用一個人就連帶引進許多人。
【出處】《周易·泰》:“拔茅茹以其匯。”
【示例】袁既病死,黎、段登臺,拔茅連茹,彈冠相慶,徐遂入任為院秘書長。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七十九回
【第45句】:拔樹撼山[bá shù hàn shān]
【解釋】拔:拉出來;撼:搖動。拔起大樹,搖動大山。形容力大無比。
【出處】明·無名氏《哪吒三變》第四折:“喚雨的注雨如傾,呼風的狂風亂吼,天摧地塌,拔樹撼山。”
【第46句】:拔刃張弩[bá rèn zhāng nǔ]
【解釋】刃:指有鐸刃的兵器;弩:用機械發箭的弓。拔出刀,張開弓。形容戰斗前的緊張氣氛。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下》:“勒兵至郎署,皆拔刃張弩。”
【第47句】:拔轄投井[bá xiá tóu jǐng]
【解釋】轄,車軸兩端的鍵。指殷勤留客飲酒。
【出處】《漢書·陳遵傳》:“遵耆酒,每天飲,賓客滿堂,輒關門,取客車轄投井中,雖有急,終不得去。”
【示例】拔轄投井,于是口涌鼻溢,濡首及亂。 ——晉·葛洪《抱樸子·灑誡》
【第48句】:拔幟樹幟[bá zhì shù zhì]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出處】見“拔趙幟易漢幟”。
【示例】拔幟樹幟燃列炬,中丞盼斷關山塵。 ——清·林壽圖《譚軍門以饑軍三營至鳳翔與犒一餐是夜報奪上關寄呈劉中丞》詩
【第49句】:拔山超海[bá shān chāo hǎi]
【解釋】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極大。
【出處】北周·庾信《擬連珠》:“經天緯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示例】天經地緯之帝,求制禮樂之才;撥亂反正之君,資拔山超海之力。 ——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
【第50句】:拔劍論功[bá jiàn lùn gōng]
【解釋】指爭論功勞激烈到幾乎動武。
【出處】語出《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示例】當時拔劍論功者,矢口何人說紀生。 ——金·元好問《讀紀信傳》詩
“拔”結尾的成語
【第1句】:神采英拔[shén cǎi yīng bá]
【解釋】指人的容貌、儀態英俊非凡。
【出處】《陳書·江總傳》:“爾操行殊異,神采英拔,后之知名,當出吾右。”
【示例】他神采英拔,英姿煥發。
【第2句】:確乎不拔[què hū bù bá]
【解釋】剛強堅決,不可動搖。
【出處】《周易·乾》:“確乎其不可拔。”
【示例】不以富貴妨其道,不以隱約易其心,確乎不拔,浩然自守。 ——唐·韓愈《顏子不貳過論》
【第3句】:弩張劍拔[nǔ zhāng jiàn bá]
【解釋】比喻雄健。亦作“劍拔弩張”。
【出處】明豐道生《真賞齋賦》:“昔者周穆巡狩,至乎壇山,吉日癸巳,親題材石間,弩張劍拔,虎跳龍盤。”
【示例】輕裾長袖難為伍,一卷吟哦蓬藿門。莫道而今詩思澹,弩張劍拔氣猶存。 ——沈礪《題近作后》詩
【第4句】:確固不拔[què gù bù bá]
【解釋】剛強堅決,不可動搖。同“確乎不拔”。
【出處】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六》:“因他們都有確固不拔的自信,所以決不會理會偶像保護者的嘲罵。”
【第5句】:根連株拔[gēn lián zhū bá]
【解釋】指連根拔除。
【出處】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嚴嵩》:“傳聞二處所抄不及十四五,蓋行賂于權要者十二三,頓寄于親戚者十三四,郿塢久營,兔窟多術,安能根連株拔,風翦霆滅。”
【第6句】:一毫不拔[yī háo bù bá]
【解釋】一根毫毛也不肯拔。原指楊朱的極端為我主義。后形容為人非常吝嗇自私。
【出處】《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第7句】:堅忍不拔[jiān rèn bù bá]
【解釋】堅:堅定;韌:柔韌。形容意志堅定,不可動搖。
【出處】宋·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示例】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難,我們要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
【第8句】:不能自拔[bù néng zì bá]
【解釋】拔:擺脫。不能主動地從痛苦、錯誤或罪惡中解脫出來。
【出處】《宋書·劉義恭傳》:“世祖前鋒至新亭,劭挾義恭出戰,恒錄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示例】其既入世也,又復受此感染焉。雖有賢智,亦不能自拔。 ——清·梁啟超《小說與群治之關系》
【第9句】:破格提拔[pò gé tí bá]
【解釋】不遵常規選拔提升。
【出處】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打破那些關于臺階的過時的觀念,創造一些適合新形勢新任務的臺階,這才能大膽破格提拔。”
【第10句】:堅韌不拔[jiān rèn bù bá]
【解釋】韌:有韌性;拔:動搖,改變。形容意志堅定,毫不動搖
【出處】方毅《讀<攻關>》:“需要的是刻苦學習,刻苦鉆研,始終不懈,堅韌不拔。”
【示例】丁玲《杜晚香·根深葉茂》:“是開天辟地、堅苦卓絕、堅韌不拔,從斗爭中取得勝利、從斗爭中享受樂趣的北大荒人。”
【第11句】:牢不可拔[láo bù kě bá]
【解釋】牢:牢固。異常堅固,不能攻破。形容人的意志堅定或態度固執、不能動搖。
【出處】宋·鄭褒《原祭》:“根深蒂固,牢不可拔。”
【第12句】:萬世不拔[wàn shì bù bá]
【解釋】拔:動搖。永遠不動搖。
【出處】宋·胡銓《上高宗封事》:“劉豫臣事丑虜,南面稱王,自以為子孫帝王萬世不拔之業。”
【示例】使他待時而動,輔佐興王,成就這萬世不拔之基,得見淳古太平之象。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
【第13句】:風流警拔[fēng liú jǐng bá]
【解釋】警:敏悟;拔:突出。風雅且文思很敏捷。
【出處】《北齊書·裴讓之傳》:“為太原公開府記室,與楊愔友善,相遇則清淡竟日,愔每曰:'此人風流警拔,裴文季為不亡矣。’”
【第14句】:一毛不拔[yī máo bù bá]
【解釋】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楊朱的極端為我主義。后形容為人非常吝嗇自私。
【出處】《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示例】沈姑娘,你也太拿老了!叫我們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象你這一毛不拔,我們喝西北風。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
【第15句】:不攻自拔[bù gōng zì bá]
【解釋】拔:攻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論點虛謬,經不起反駁。
【出處】《梁書·武帝紀》:“糧食既足,士眾稍多,圍守兩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臥取之耳。”
“拔”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不拔之柱[bù bá zhī zhù]
【解釋】不拔:牢固不可拔除,即不可動搖。拔不動的柱子。比喻有堅固的根基。
【出處】《淮南子·精神訓》:“圣人倚不拔之柱。”
【第2句】:蕩海拔山[dàng hǎi bá shān]
【解釋】搖動大海,拔起高山。形容力氣非常大。
【出處】晉·陸機《吊魏武帝文》:“力蕩海而拔山。”
【第3句】:不拔之志[bù bá zhī zhì]
【解釋】比喻意志堅決,不可動搖。
【出處】《南史·沈約傳》:“執不拔之志,高臥東南。”
【第4句】:出乎其類,拔乎其萃[chū hū qí lèi,bá hū qí cuì]
【解釋】出:超過;類:同類;拔:超出;萃:草叢生的樣子,引申為同類聚集。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示例】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不可勝記。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
【第5句】:雁過拔毛[yàn guò bá máo]
【解釋】大雁飛過時也能拔下毛來。原形容武藝高超。后比喻人愛占便宜,見有好處就要乘機撈一把。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1回:“話雖如此,他既沒那'雁過拔毛’的本事,就該悄悄兒走。”
【示例】那武裝部長是位'雁過拔毛’的主兒,誰想從他底下去當兵。 ——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墳塋》
【第6句】:蜚瓦拔木[fēi wǎ bá mù]
【解釋】形容風力迅猛。
【出處】宋·袁文《甕牖閑評》第三卷:“余鄉常有颶風,但初來聲勢頗惡,與三州不異,人家即曰:'報起矣!’有頃則亦蜚瓦拔木,無所不至。”
【第7句】:箭拔弩張[jiàn bá nǔ zhāng]
【解釋】箭:弓箭;弩:古代一種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出處】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馮永祥看他們箭拔弩張,形勢不妙,趕緊站起來,走到他們當中。”
【示例】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大部分的時候是含精養銳的,必要時才一用力,正不必面紅耳赤,箭拔弩張的。”
【第8句】:獎拔公心[jiǎng bá gōng xīn]
【解釋】獎:勸勉,夸獎;拔:選拔,提升。獎勵和提拔出于公心。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文學》:“李封州甘為文至精,獎拔公心,亦類數公。”
【第9句】:穎拔絕倫[yǐng bá jué lún]
【解釋】聰敏過人,找不出第二個人。
【出處】明·郭勛《英烈傳》第26回:“卻說守將乃元總管胡深,字仲淵,處州龍泉人。穎拔絕倫,倜儻好施。”
【示例】她是我們班穎拔絕倫的小詩人。
【第10句】:路見不平,拔刀相救[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jiù]
【解釋】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出處】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續集·金竹寺》:“路見不平,拔刀相救。佛菩薩賞其義俠,故遠導幻影以生之。”
【第11句】:努筋拔力[nǔ jīn bá lì]
【解釋】努:用力伸出;拔:超過。凸出青筋,使盡力氣。形容竭盡全力。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九回:“混話的!買了人家孩子來,數九的天不與棉衣裳穿,我看拉不上,努筋拔力的替他做了衣裳,不自家討愧,還說長道短的哩!”
【示例】十幾歲上,他就努筋拔力,耕種他家剩下的那幾畝土地了。 ——孫犁《鄉里舊聞》二
【第12句】:達士拔俗[dá shì bá sú]
【解釋】達士:心胸豁達的人;拔俗:超脫凡俗,不庸俗。通達事理的人總是不同凡俗,超人一等。
【出處】《呂氏春秋·知分》:“達士者,達乎死生之分。”《后漢書·仲長統傳》:“至人能變,達士拔俗。”
【第13句】:濟貧拔苦[jì pín bá kǔ]
【解釋】指救援貧苦人家。
【出處】《敦煌變文集·維摩詰講經文》:“常行慈悲,濟貧拔苦,歸將有余數不足者,將安樂施厄者。”
【示例】舉善薦君子事,濟貧拔苦圣賢心。 ——明·無名氏《破風詩》第四折
【第14句】:不拔之策[bù bá zhī cè]
【解釋】不拔:牢固不可拔除,即不可動搖;策:計策。穩妥可靠的計策。
【出處】漢·揚雄《解嘲》:“天下已定,金革已平,都于洛陽;婁敬委輅脫輓,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舉中國徒之長安,適也。”
【第15句】:矮子里拔將軍[ǎi zǐ lǐ bá jiāng jūn]
【解釋】從現有的并不出色的人中選擇最佳者
【出處】清·石玉昆《小五義》第53回:“常言一句俗話說:'矮子里選將軍。’”
【示例】我們也只有矮子里拔將軍,挑選幾個稍微滿意的就行
【第16句】:扛鼎拔山[gāng dǐng bá shān]
【解釋】扛:雙手舉起。拔起大山,舉起重鼎。形容力氣很大。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示例】有扛鼎拔山之勇,經文緯武之才。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
【第17句】:挺拔不群[tǐng bá bù qún]
【解釋】《宋史·沈遼傳》:“幼挺拔不群,長而好學尚友,傲睨一世。”
【出處】《宋史·沈遼傳》:“幼挺拔不群,長而好學尚友,傲睨一世。”
【第18句】:枉口拔舌[wǎng kǒu bá shé]
【解釋】比喻肆意胡說。多指造謠生事。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25回:“是那個嚼舌根的?沒空生有,枉口拔舌,調唆你來欺負老娘!”
【示例】小孩兒家枉口拔舌,吃齋念佛的道友們,說是娼婦哩!你見誰是娼婦呀?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4回
【第19句】:遺世拔俗[yí shì bá sú]
【解釋】超脫世俗。同“遺世越俗”。
【出處】明·張居正《與司成馬孟河書》:“夫遺世拔俗者,逸民之所操;明道濟物者,大賢之宏量也。”
【第20句】:上樹拔梯[shàng shù bá tī]
【解釋】拔:抽掉。誘人上樹,抽掉梯子。比喻引誘人上前而斷絕他的退路。
【出處】宋·曉瑩《羅湖野錄》第一卷引宋·黃庭堅與興化海老手帖:“此事黃龍興化亦當作助道之緣,共出一臂,莫送人上樹拔卻梯也。”
【示例】你不要老干那種上樹拔梯的壞事。
【第21句】:樹同拔異[shù tóng bá yì]
【解釋】指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出處】宋·司馬光《稷下賦》:“下論孔墨,上述羲炎,樹同拔異,辨是分非。”
【第22句】:舉鼎拔山[jǔ dǐng bá shān]
【解釋】能將大鼎舉起,能將高山拔動。比喻力大氣壯。
【出處】明·張四維《雙烈記·虜驕》:“王基霸業今朝定,舉鼎拔山蓋世強。”
【示例】執銳披堅領大兵,排兵布陣任非輕,身懷舉鼎拔山力,獨占東吳數百城。 ——明·無名氏《衣錦還鄉》第一折
【第23句】:路見不平,拔劍相為[lù jiàn bù píng,bá jiàn xiāng wéi]
【解釋】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寧卓禪師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還有路見不平,拔劍相為底么。”
【第24句】:劍拔弩張[jiàn bá nǔ zhāng]
【解釋】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出處】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第六章:“大部分的時候是含精養銳的,必要時才一用力,正不必面紅耳赤,箭拔弩張的。”
【示例】馮永祥看他們劍拔弩張,形勢不妙,趕緊站起來,走到他們當中。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
【第25句】:抽拔幽陋[chōu bá yōu lòu]
【解釋】抽拔:提拔。指提拔出身微賤不為人知卻很有才能的人。
【出處】《后漢書·范滂傳》:“顯薦異節,抽拔幽陋。”
【第26句】:吹燈拔蠟[chuī dēng bá là]
【解釋】比喻垮臺;散伙。
【出處】楊朔《春子姑娘》:“鬼子也不長了,眼看就要吹燈拔蠟了。”
【示例】姑娘們和'奶油小生’吹燈拔蠟的那幾天……和小伙子也顯得親熱起來。 ——《人民文學》1984年第1期
【第27句】:出類拔萃[chū lèi bá cuì]
【解釋】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示例】而在那海一樣的人民當中,到處都有出類拔萃的勞動英雄,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當中開出的鮮艷花朵。 ——楊朔《迎春詞》
【第28句】:老天拔地[lǎo tiān bá dì]
【解釋】形容老年人動作不靈活。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九回:“既這么著,你老人家老天拔地的,跑什么呢,帶著他去瞧了叫他進來就是了。”
【示例】我哪里知道你這些事!我老天拔地的也操不了這心了。 ——二月河《乾隆皇帝》八
【第29句】:自拔來歸[zì bá lái guī]
【解釋】拔:擺脫,離開。自覺離開惡劣環境,歸向光明。指敵方人員投奔過來。
【出處】《新唐書·李勣傳》:“自拔以歸,從秦王伐東都,戰有功。”
【示例】自拔來歸的將日益增多,紅軍擴充,又是一條來路。 ——《毛澤東選集·井崗山的斗爭》
【第30句】:出群拔萃[chū qún bá cuì]
【解釋】拔,超出;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指卓越出眾,非同一般。
【出處】唐·韓愈《與崔群書》:“誠知足下出群拔萃,無謂仆何從而得之也。”
【示例】但當以理為主,理得而辭順,文章自然出群拔萃。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八》
【第31句】:尋根拔樹[xún gēn bá shù]
【解釋】猶斬草除根。比喻除去禍根,以免后患。
【出處】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恨只恨屠岸賈那匹夫,尋根拔樹,險送的俺一家兒滅門絕戶。”
【第32句】:痛心拔腦[tòng xīn bá nǎo]
【解釋】形容傷心到極點。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陸機與長沙顧母書,述從祖弟士橫死。乃言,痛心拔腦,有如孔懷。”
【第33句】:進賢拔能[jìn xián bá néng]
【解釋】猶言進賢任能。舉薦賢者,任用能人。
【出處】《魏書·任城王澄傳》:“進賢拔能,重官人之舉;標賞忠靖,旌養人之器。”
【第34句】:抽丁拔楔[chōu dīng bá xiē]
【解釋】比喻解決疑難。丁,“釘”的古字。
【出處】元·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折:“大眾恐有不能了達,心生疑惑者,請垂下問,我與他抽丁拔楔。”一本作“抽丁抽楔”。
【第35句】:反首拔舍[fǎn shǒu bá shè]
【解釋】反首:把頭發散亂向下垂著;拔舍:除掉雜草,就地住宿。頭發散亂著就地住宿。形容軍隊打敗仗后的狼狽狀況。
【出處】《左傳·僖公十五年》:“秦獲晉侯以歸。晉大夫反首拔舍從之。”
【第36句】:移山拔海[yí shān bá hǎi]
【解釋】移動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交際》:“勢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云。”
【示例】讓神話里的移山拔海的英雄在上空嘆息?! ——郭小川《閃耀吧,青春的火光》詩
【第37句】:絕塵拔俗[jué chén bá sú]
【解釋】絕塵:冠絕塵世;拔俗:不同凡俗。超出塵世,不同凡俗。
【出處】宋·楊萬里《朝請大夫將作少監趙公行狀》:“有絕塵拔俗之逸韻,其文尤長于論事。”
【第38句】:眼中拔釘[yǎn zhōng bá dīng]
【解釋】比喻除去心中最痛恨的人。
【出處】《新五代史·雜傳八·趙在禮》:“在禮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罷去,宋人喜而相謂曰:'眼中拔釘,豈不樂哉?’”
【第39句】:抽筋拔骨[chōu jīn bá gǔ]
【解釋】比喻非常勉強。
【第40句】:虎口拔牙[hǔ kǒu bá yá]
【解釋】從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做十分危險的事情。
【出處】金·馬鈺《玩丹砂·贈閻先生》:“猛虎口中敲玉齒,驪龍頷下奪神珠。”
【示例】蒼龍頭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元·弘濟《一山國師語錄》卷一
【第41句】:撼山拔樹[hàn shān bá shù]
【解釋】搖動山岳,拔起樹木。形容威勢之大。
【出處】明·李唐賓《梧桐葉》第二折:“風呵,兀的不傒幸殺人也,方才撼山拔樹,飛沙走石般起,投至央及你,可倒定息了。”
【第42句】:不拔一毛[bù bá yì máo]
【解釋】比喻非常吝嗇。同“一毛不拔”。
【出處】宋·秦觀《浩氣傳》:“為己者至于不拔一毛,兼愛者至于摩頂放踵。”
【示例】墨子之學術貴儉,雖天下以我為不拔一毛不恤也。 ——明·李贄《孔明為后主寫申韓管子六韜》
【第43句】:倚天拔地[yǐ tiān bá dì]
【解釋】倚天而立,拔地而起。極言魁偉雄奇。
【出處】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七:“至杜陵,負其倚天拔地之材,更欲駕《風》、《騷》而上之,則有所不能。”
【第44句】:超群拔萃[chāo qún bá cuì]
【解釋】超群:超出眾人;拔:超出;拔萃:才具特出。出類拔萃,形容超越尋常,杰出。
【出處】明·宋濂《靈隱大師復公文集》序:“至于歧陽有鳳,則超群拔萃,其動物中之至文者歟?”
【示例】又于領袖團體之中,必有一二人有超群拔萃之威德。 ——梁啟超《中國史敘論》第七節
【第45句】:投石拔距[tóu shí bá jù]
【解釋】古代軍中的習武練功活動。同“投石超距”。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甘延壽傳》:“投石拔距,位于等次。”
【第46句】:虎口拔須[hǔ kǒu bá xū]
【解釋】從老虎嘴邊拔胡須。比喻冒極大的風險。
【示例】我不想冒虎口拔須的風險。
【第47句】:裂冠毀冕,拔本塞源[liè guān huǐ miǎn,bá běn sāi yuán]
【解釋】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本:樹根。原比喻諸侯背棄禮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領地。后用作臣下推翻國君,奪取王位的代稱。
【出處】《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源,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示例】桂陽負眾,輕問九鼎,裂冠毀冕,拔本塞源。 ——《南齊書·高帝記》
【第48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zhù]
【解釋】在路上遇見欺負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幫助受害的一方。舊時為人們所稱道的一種俠義行為。
【出處】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師曰:'路見不平,所以按劍。’”
【示例】這個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則是誤傷人命。 ——元·楊顯之《酷寒亭》楔子
【第49句】:絕群拔類[jué qún bá lèi]
【解釋】絕:越過,越出;類:同類。形容超群出眾。
【出處】明·方孝孺《畸亭記》:“杜子美、李太白,詩人之絕群拔類者也。”
【第50句】:力可拔山[lì kě bá shān]
【解釋】力氣大得可以拔起山來,形容勇力過人。
【出處】楚·項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第51句】:超群拔類[chāo qún bá lèi]
【解釋】超出眾人,在同輩中拔尖。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三十八回:“這骕郎文藝固是超群軼類,憐與素臣天生神力仿佛。”
【示例】我是把《詩經》上反復詠嘆的筆法神而化之的,你想,不是一個超群拔類的美中之后女主角活現在你眼前么! ——茅盾《無題》
【第52句】:路見不平,拔劍相助[lù jiàn bù píng,bá jiàn xiāng zhù]
【解釋】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出處】明·洪楩《楊溫攔路虎傳》:“今見將軍,乃是我恩人,卻在此被劫,自當效力相助!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示例】路見不平,拔劍相助,這是很正常的事。
【第53句】:抽釘拔楔[chōu dīng bá xiē]
【解釋】抽:拔出;楔:楔子。抽去釘子,拔出木楔。比喻徹底解決問題。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臺平田普岸禪師》:“濟心語曰:'欲觀前人,先觀所使。’便有抽釘拔楔之意。”
【第54句】:超世拔俗[chāo shì bá sú]
【解釋】超出當代,不同凡俗。形容人的思想、品德、言行等境界極高,當世罕見。
【出處】宋·黃庭堅《與王周彥書》:“蓋登太山而小天下,觀于海者難為水也。企而慕者,高而遠雖其不逮,猶足以超世拔俗矣。”
【示例】自從這亭子造了,游人都要到亭子上息足片時,說些超世拔俗的話。 ——清·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靈隱詩跡》
【第55句】:超塵拔俗[chāo chén bá sú]
【解釋】塵、俗:指塵世、人間;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后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注引謝承《后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示例】在明天的《新川南日刊》發表出來,讓全個盧州城開開眼界,知道新人物的行徑是怎樣的超塵拔俗能夠異想天開尊重女性的。 ——茅盾《虹》
【第56句】:出類拔群[chū lèi bá qún]
【解釋】出:超過;類:同類;拔:超出。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
【出處】《梁書·劉顯傳》:“竊痛友人沛國劉顯,韞櫝藝文,研精覃奧,聰明特達,出類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