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隱”的成語大全(90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隱占身體、言中事隱、韜光隱跡等含“隱”的成語90個,其中“隱”開頭的25個,“隱”結尾的23個,“隱”在中間的42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隱”開頭的成語
【第1句】:隱占身體[yǐn zhàn shēn tǐ]
【解釋】隱藏、掩護自己真面目的意思。
【第2句】:隱約其詞[yǐn yuē qí cí]
【解釋】指語意隱晦不明或說話躲躲閃閃。亦作“隱約其辭”。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1回:“刁邁彭隱約其詞,似乎嫌張太太一個錢不肯放松,這事總不會了?!?/p>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一方面隱約其詞地表示,追擊李世賢是郭松林的責任?!?/p>
【第3句】:隱惡揚美[yǐn è yáng měi]
【解釋】隱:隱匿;揚:宣揚。不談人的壞處,只宣揚人的優點和長處。
【出處】《禮記·中庸》:“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薄秶Z·越語下》:“所不掩子之惡,揚子之美者,使其身無終沒于越國。”
【第4句】:隱姓埋名[yǐn xìng mái míng]
【解釋】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不讓別人知道。
【出處】元·張壽卿《紅梨花》第四折:“著他隱姓埋名,假說做王同知的女兒?!?/p>
【示例】如若答應下來,你只好隱姓埋名,從此再別想出頭了。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九回
【第5句】:隱鱗戢翼[yǐn lín jí yì]
【解釋】龍隱匿鱗甲,鳳收斂翅膀。比喻賢者隱居待時。
【出處】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在昔晦明,隱鱗戢翼?!?/p>
【第6句】:隱鱗藏彩[yǐn lín cáng cǎi]
【解釋】比喻潛藏起來,等待時機。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逸民傳·陳留老父》:“夫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網羅高懸,去將安所?!?/p>
【示例】寧隱鱗藏彩,若淵中之龍乎? ——三國·魏·嵇康《卜疑》
【第7句】:隱天蔽日[yǐn tiān bì rì]
【解釋】把天遮住,把太陽也擋住了。形容覆蓋的面積廣大。
【出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p>
【第8句】:隱然敵國[yǐn rán dí guó]
【解釋】敵國:相當于一國。指對國家起舉足輕重作用的人。同“隱若敵國”。
【出處】宋·陽枋《謝交割啟》:“隱然敵國,咸稱細柳之真;賢若長城,豈類棘門之戲。”
【第9句】:隱隱綽綽[yǐn yìn chuò chuò]
【解釋】隱隱約約。
【出處】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88回:“那云氣如飛而至,隱隱綽綽。”
【示例】我看到遠處有人隱隱綽綽在行動。
【第10句】:隱晦曲折[yǐn huì qū zhé]
【解釋】隱晦:不明顯。指寫文章或說話時用隱隱約約、轉彎抹角的方式來表達某種思想。
【出處】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我們可以大聲疾呼,而不要隱晦曲折,使人民大眾不易看懂?!?/p>
【示例】他的文章很隱晦曲折。
【第11句】:隱約其辭[yǐn yuē qí cí]
【解釋】隱約:不明顯,不清楚。形容說話躲躲閃閃,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出處】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倪文正公與弟獻汝二書》:“使白太夫人,謂欲禮佛行也者,迎抵會城卒歲,無功為親者諱,故隱約其辭不盡也?!?/p>
【示例】而一到覺得有些危急之際,也還是故意隱約其辭。 ——魯迅《三閑集·我和<語絲>的始終》
【第12句】:隱名埋姓[yǐn míng mái xìng]
【解釋】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以求不使人知。同“隱姓埋名”。
【出處】元·李愛山《壽陽曲·厭紛》曲:“離京邑,出鳳城,山林中隱名埋姓。”
【示例】在商州以西的叢山中選一個險要的地方駐定以后,李自成隱名埋姓,不使外人知道他的行蹤。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
【第13句】:隱君子[yǐn jūn zǐ]
【解釋】隱居逃避塵世的人,借指吸毒成癮或吸煙成癮的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隱君子也?!?/p>
【第14句】:隱介藏形[yǐn jiè cáng xíng]
【解釋】介:鱗甲。隱藏形體,使人看不見。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p>
【第15句】:隱隱約約[yǐn yǐn yuē yuē]
【解釋】指看起來或聽起來模糊,不很清楚,感覺不很明顯。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只見山坡旁隱隱約約,倒象攛出一箭,直向大蟲面上射去?!?/p>
【示例】我對老家有隱隱約約的記憶。
【第16句】:隱跡埋名[yǐn jì mái míng]
【解釋】隱藏行蹤、埋沒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出處】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或有山間林下,懷才抱德,隱跡埋名?!?/p>
【第17句】:隱志相及[yǐn zhì xiāng jí]
【解釋】隱:憂傷;及:至,到。憂痛之心相通。形容互相同情。
【出處】《呂氏春秋·精通》:“隱志相及,痛疾相救,憂思相感。”
【第18句】:隱跡潛蹤[yǐn jì qián zōng]
【解釋】隱:隱藏;潛:隱藏埋伏。把自己的行蹤隱藏起來。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二回:“那妖正與八戒嚷鬧,急聽得風響,急回頭,見是行者落下云來,卻又收了寶杖,一頭淬下水,隱跡潛蹤,渺然不見?!?/p>
【示例】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九回:“如此則易于破獲,以免隱跡潛蹤之患?!?/p>
【第19句】:隱居求志[yǐn jū qiú zhì]
【解釋】隱居不仕,以實現自己的志愿。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p>
【示例】是他隱居求志。是要明主媒當世。 ——宋·劉克莊《哨遍》
【第20句】:隱若敵國[yǐn ruò dí guó]
【解釋】隱:威嚴莊重的樣子;若:象;敵:匹敵,同等;敵國:相當于一國。指對國家起舉足輕重作用的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吳楚反時,條侯為太尉,乘傳車將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煜买}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云。”
【示例】天地之內,指麾無前,熊威虎力,隱若敵國。 ——唐·呂溫《凌煙閣勛臣頌》
【第21句】:隱跡藏名[yǐn jì cáng míng]
【解釋】隱藏蹤跡,隱瞞住真姓實名。
【示例】他厭煩官場的爾虞我詐,一心向往隱跡藏名的生活。
【第22句】:隱惡揚善[yǐn è yáng shàn]
【解釋】隱:隱匿;揚:宣揚。不談人的壞處,光宣揚人的好處。
【出處】《禮記·中庸》:“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p>
【示例】他和你是同僚官,雖有些過失,你可隱惡而揚善。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三回
【第23句】:隱鱗戢羽[yǐn lín jí yǔ]
【解釋】比喻賢者隱居待時。同“隱鱗戢翼”。
【出處】清·錢謙益《<徐子能集>序》:“古之文人才士,當其隱鱗戢羽,名聞未彰,必有文章鉅公,以片言只字定其聲價?!?/p>
【第24句】:隱忍不發[yǐn rěn bù fā]
【解釋】隱忍:勉強忍耐,把事情藏在心里。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說。
【出處】宋·秦觀《淮海集·石慶論》:“特以太后之故,隱忍而不發?!?/p>
【示例】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9回:“太子心中好不懷恨,只礙著貴妃得寵,右相當朝,他還身處儲位,未攬大權,故隱忍不發?!?/p>
【第25句】:隱忍不言[yǐn rěn bù yán]
【解釋】隱忍:勉強忍耐,把事情藏在心里。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說。
【出處】宋·秦觀《淮海集·石慶論》:“特以太后之故,隱忍而不發。”
【示例】且有先集之事相求,即受侮嫚,亦為親屈,欲終隱忍不言。(清·歸莊《與季滄葦侍御書》)
“隱”結尾的成語
【第1句】:言中事隱[yán zhōng shì yǐn]
【解釋】指言語雖然委曲卻中正不偏,論事雖然放縱卻隱藏著精深的道理。
【出處】語出《易·系辭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p>
【示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故夫《易》惟談天,入神致用;《系》稱旨遠辭文,言中事隱。”
【第2句】:擿伏發隱[tī fú fā yǐn]
【解釋】擿:揭露。伏:隱藏。發:揭發。隱:隱蔽。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亦作“擿奸發伏”、“擿伏發奸”。
【出處】《漢書·趙廣漢傳》:“其發奸擿伏如神,皆此類也?!薄度龂尽の褐尽}慈傳》:“或治身清白,或擿奸發伏,咸為良二千石?!?/p>
【示例】蒞任之手,擿伏發隱,不畏豪橫,不上半年,治得縣中奸宄斂跡,盜賊潛蹤,人民悅服。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九
【第3句】:探奧索隱[tàn ào suǒ yǐn]
【解釋】猶探賾索隱。探究深奧的道理,搜索隱秘的事情。
【出處】《云笈七簽》卷一:“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見其終,探奧索隱,孰窺其宗?”
【第4句】:直言無隱[zhí yán wú yǐn]
【解釋】直率地說話,無所隱諱。同“直言無諱”。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臣不忍坐視君國之危亡,故敢直言無隱?!鼻濉だ畎俅ā毒G野仙蹤》第三回:“年兄宜直言無隱,某亦有肺腑相通。”
【示例】旋用御史徐啟文奏,今中外臣工于時事闕失,直言無隱。 ——柯劭忞《清史稿·后妃傳·文宗孝貞顯皇后》
【第5句】:見賢不隱[jiàn xián bù yǐn]
【解釋】賢:賢能之人;隱:埋沒。看見賢能的人,不予埋沒。
【出處】漢·桓譚《鹽鐵論·刺權》:“見賢不隱,食祿不專,此公叔之所以為文,魏成子所以為賢也?!?/p>
【示例】不實免王丹之官,得人加翟璜之賞,自然見賢不隱,食祿不專。 ——《舊唐書·薛登傳》
【第6句】:山棲谷隱[shān qī gǔ yǐn]
【解釋】在山中棲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隱居生活。
【出處】《魏書·肅宗紀》:“其懷道丘園,昧跡板筑,山棲谷飲,舒卷從時者,宜廣戔帛,緝和鼎飪。”
【示例】我還真想過著山棲谷隱的生活
【第7句】:難言之隱[nán yán zhī yǐn]
【解釋】隱:隱情,藏在內心深處的事。隱藏在內心深處不便說出口的原因或事情。
【出處】清·錢謙益《錢牧齋尺牘·跋留庵》:“錢氏少為黨魁,晚托禪悅,生平頗多壹郁難言之隱。”
【示例】總覺得無論何等人家,他那家庭之中,總有許多難言之隱的。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七回
【第8句】:探賾索隱[tàn zé suǒ yǐn]
【解釋】探:尋求,探測;賾:幽深玄妙;索:搜求;隱:隱秘。探究深奧的道理,搜索隱秘的事情。
【出處】《周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p>
【示例】惟群治之進,禮俗之源,探賾索隱,鮮有專家。 ——劉師培《論中土文字有益于世》
【第9句】:父為子隱[fù wéi zǐ yǐn]
【解釋】父親為兒子隱藏劣跡。
【出處】《論語·子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p>
【示例】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父為子隱,上下家和順。 ——元·無名氏《九世同堂》
【第10句】:探幽索隱[tàn yōu suǒ yǐn]
【解釋】探探究深奧的道理,搜索隱秘的事情。同“探賾索隱”。
【出處】漢·袁康《越絕書·外傳紀策考》:“夫仁者樂,知者好誠,秉禮者探幽索隱。”
【示例】學習上也要有探幽索隱的精神。
【第11句】:掛冠歸隱[guà guān guī yǐn]
【解釋】冠:帽子,官帽。把官帽取下掛起來。比喻辭官歸隱。
【出處】魯迅《理水》:“有的咬了一口松皮餅,極口嘆賞它的清香,說自己明天就要掛冠歸隱,去享這樣的清福?!?/p>
【第12句】:發奸摘隱[fā jiān zhāi yǐn]
【解釋】發:揭發。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9卷:“再說陸公在任,公文不要,愛民如子,況又發奸摘隱,剔清利弊?!?/p>
【第13句】:發摘奸隱[fā zhāi jiān yǐn]
【解釋】發:揭發。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出處】《北史·循吏傳·梁彥光》:“彥光下車,發摘奸隱,有若神明?!?/p>
【第14句】:林棲谷隱[lín qī gǔ yǐn]
【解釋】指在山林隱居。亦指隱居的人。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邇來林棲谷隱,櫛比鱗差。”
【第15句】:子為父隱[zǐ wéi fù yǐn]
【解釋】兒子為父親隱瞞劣跡。
【出處】《論語·子路》:“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漢·桓寬《鹽鐵論·周秦》:“聞子為父隱,父為子隱,未聞父子之相坐也。”
【示例】以前,中國人講究'子為父隱,父為子隱’,于是隱來隱去,就把真理正義全隱得沒有影兒了。 ——老舍《老舍自傳》第六章第三節
【第16句】:巖棲谷隱[yán qī gǔ yǐn]
【解釋】指隱居山谷之中。亦作“巖棲谷飲”。
【出處】宋葉適《總干黃公行狀》:“士不遇,巖棲谷隱,姓名淪滅,其常也。”
【示例】故巖棲谷飲、絕粒噏精者,守形之士也。 ——明張居正《得道長生頌》
【第17句】:怵惕惻隱[chù tì cè yǐn]
【解釋】怵惕:驚恐害怕。形容人既擔驚受怕,又同情憐憫。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第18句】:義不容隱[yì bù róng yǐn]
【解釋】隱:隱瞞。就道理上講不應隱瞞,理應直言。
【出處】南朝·梁·蕭衍《立選簿表》:“臣總司內外,憂責是任,朝政得失,義不容隱?!?/p>
【示例】臣素慨于中,義不容隱。舉忠勛最著者二臣,為皇上陳之,伏惟圣主垂聽焉。 ——明·孫高亮《于少保萃忠傳》第四十回
【第19句】:花遮柳隱[huā zhē liǔ yǐn]
【解釋】形容不讓人看見,悄悄地走。也比喻運行或說話躲躲閃閃,不實在。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竊符記·如姬竊符》:“花遮柳掩防人至,覓常山寶符?!?/p>
【示例】五兒聽罷,便心下要分些贈芳官,遂用紙另包了一半,趁黃昏人稀之時,自己花遮柳隱的來找芳官。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一回
【第20句】:有犯無隱[yǒu fàn wú yǐn]
【解釋】指對上敢于無所隱諱地直言正諫,雖有冒犯也在所不顧。
【出處】唐·嚴郢《駁議呂湮》:“公有犯無隱,引經正辭,上是其言,刑為之省?!?/p>
【示例】宋·范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某又聞:事君有犯無隱,有諫無訕,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p>
【第21句】:鉤深索隱[gōu shēn suǒ yǐn]
【解釋】鉤:鉤??;索:探索。色取深處的,探索隱秘的。指鉆研深奧的學問,探索隱秘的事情。
【出處】《周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p>
【示例】明眼人取而閱之,鉤深索隱,煞費苦心,尚未能洞燭靡遺。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自序
【第22句】:難伸之隱[nán shēn zhī yǐn]
【解釋】隱:隱衷,隱情。隱藏在內心深處難以說出口的隱衷。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3回:“姑娘也就難免有難伸之隱。”
【第23句】:睠顧回隱[juàn gù huí yǐn]
【解釋】睠:留戀。既眷戀世俗生活又想逃隱。
【出處】宋·曾鞏《撫州顏魯公祠堂記》:“乃欲睠顧回隱以市于世,其可乎?”
“隱”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韜光隱跡[tāo guāng yǐn jì]
【解釋】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韜光晦跡”。
【出處】唐·無名氏《靈應傳》:“妾之先宗,羞共戴天,慮其后患,乃率其族,韜光滅跡,易姓變名,避仇于新平真寧縣安村?!?/p>
【示例】懷美玉,便韜光隱跡,二十余年。 ——金·馬鈺《滿庭芳·和公師叔詞》
【第2句】:鉤隱抉微[gōu yǐn jué wēi]
【解釋】鉤:探求;隱:深奧;抉:擇取;微:精微。治學上能發掘幽深深奧之處,發揮精微。
【出處】宋·郭紹彭《宋王先生壙銘》:“《從書》門分類聚,鉤隱抉微,考證經史百氏,下至騷人墨客佚事,細大不捐?!?/p>
【第3句】:終老隱居[zhōng lǎo yǐn jū]
【解釋】終老:直到老死。直到老死,都過著隱居生活。
【出處】《宋史·劉爚傳》:“爚從熹武夷山講道讀書,怡然自適。筑云莊山房,為終老隱居之計?!?/p>
【第4句】:如有隱憂[rú yǒu yǐn yōu]
【解釋】憂:愁苦,憂愁。象心中有說不出的憂愁一樣。
【出處】《詩經·邶風·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p>
【示例】席上人人興高采烈,只有昆布蘭國公主雙眉緊蹙,如有隱憂。 ——梁羽生《冰河洗劍錄》第四十九回
【第5句】:韜跡隱智[tāo jì yǐn zhì]
【解釋】指藏匿蹤跡,不露才智。
【出處】北齊·劉晝《新論·韜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韜跡隱智,以密其外?!?/p>
【第6句】:時隱時見[shí yǐn shí xiàn]
【解釋】隱:隱沒。見:同“現”;出現。有時隱沒,有時出現。遠處事物忽明忽暗。
【出處】宋·邵伯溫《聞見后錄》卷二十五:“其間林木薈蔚,云煙掩映,高樓曲榭,時隱時見,使畫工極思不可圖?!?/p>
【第7句】:伏鸞隱鵠[fú luán yǐn hú]
【解釋】伏鸞、隱鵠分別是三國時期魏國鄧艾和陸云的別號。后泛指隱居的賢人。
【第8句】:韜光隱晦[tāo guāng yǐn huì]
【解釋】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韜光養晦”。
【出處】郭沫若《<虎符>附錄·寫作緣起》:“這也與其說是由于信陵君的悲觀、失望而至于消極,倒寧可說是由于魏王的猜忌、殘忍,而使他不得不韜光隱晦的?!?/p>
【第9句】:洞隱燭微[dòng yǐn zhú wēi]
【解釋】形容目光犀利,觀察事物深刻透徹。
【出處】清·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課書》:“[學師]謂[馬建忠]能洞隱燭微,提綱挈領,非徒鉆故紙者可比。”
【第10句】:外舉不隱仇,內舉不隱子[wài jǔ bù yǐn chóu,nèi jǔ bù yǐn zǐ]
【解釋】舉:推薦;隱:隱瞞;失:失掉;親:親屬。推薦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不遺棄,即使是自己的兒子也不遺漏。形容辦事公正。
【出處】《史記·晉世家》:“祁奚可謂不黨矣,外舉不隱仇,內舉不隱子?!?/p>
【第11句】:大隱朝市[dà yǐn cháo shì]
【解釋】朝市:朝廷和市集,泛指人口稠密的熱鬧之處。指大徹大悟的隱士,不必隱居大山,大鬧市也可隱居。
【出處】晉·王康琚《反招隱詩》:“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竄首陽,老聃伏柱史?!?/p>
【示例】大隱朝市,本無車馬之喧,不出戶庭,坐得云霄之致。 ——唐·楊炯《李舍人山亭詩序》
【第12句】:發隱擿伏[fā yǐn tī fú]
【解釋】揭露隱蔽的壞人壞事。
【出處】宋·秦觀《越州請立程給事祠堂狀》:“[程給事]發隱擿伏,敏捷如神?!?/p>
【第13句】:南山隱豹[nán shān yǐn bào]
【解釋】比喻隱居山林而不仕的賢者。
【出處】《列女傳·賢明·陶答子妻》:“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示例】我們要學南山隱豹的氣度。
【第14句】:匿跡隱形[nì jì yǐn xíng]
【解釋】隱:隱藏。隱藏形跡,不使人知。
【出處】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那廝口內頑涎望著我面上零,再不和他親折征,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p>
【示例】師徒們匿跡隱形,不知何日尋得取經人。 ——明·楊志和《四游記·西游記·觀音路降猴妖》
【第15句】:鴻隱鳳伏[hóng yǐn fèng fú]
【解釋】比喻賢才不遇。
【出處】清·蒲松齡《賀章丘縣周素心入泮序》:“盡當鴻隱鳳伏,斥鷃得而笑之,而不知一朝奮跡,閶闔可叫而開不難也?!?/p>
【第16句】:忽隱忽現[hū yǐn hū xiàn]
【解釋】燈光等的閃爍時而消失時而出現。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8回:“只見里面輕云冉冉,薄霧漫漫,遠峰忽隱忽現,疏林旋露旋藏。”
【示例】我看到了忽隱忽現的海市蜃樓。
【第17句】:含明隱跡[hán míng yǐn jì]
【解釋】猶韜光匿跡。藏匿光彩,掩蔽形跡。形容不自炫露。
【出處】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妙哉隗生!含明隱跡而莫之聞,可謂鏡窮達而洞吉兇者也?!?/p>
【第18句】:虛美隱惡[xū měi yǐn è]
【解釋】虛:空;隱:隱蔽。用憑空的贊美來掩蓋其過錯
【出處】《舊唐書·許敬宗傳》:“敬宗又納其寶貨,稱孝泰頻破賊,斬獲數萬,漢將驍健者,唯蘇定方與龐孝素耳,曹繼權、劉伯英皆出其下。虛美隱惡如此。”
【示例】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考史》:“愚謂子顯以齊宗室,仕于梁而作齊史,虛美隱惡,其能直筆乎?”
【第19句】:潛德隱行[qián dé yǐn xíng]
【解釋】指不為人知的德行。
【出處】宋·歐陽修《右班殿直贈右羽林軍將軍唐君墓志銘》:“士之為善者,雖潛德隱行,必有時而發。”
【第20句】:禍起隱微[huò qǐ yǐn wēi]
【解釋】災難禍患產生于隱蔽細微的地方。
【出處】守·王曾《諫作玉清昭應宮》:“圣人貴于謀始,智者察于未形。禍起隱微,危生安逸?!?/p>
【第21句】:探賾索隱,鉤深致遠[gōu shēn zhì yuǎn]
【解釋】探:尋求,探測;賾:幽深玄妙;索:搜求;隱:隱秘;致:招致。探究深奧的道理,搜索隱秘、深遠的問題。
【出處】《周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p>
【第22句】:泥中隱刺[ní zhōng yǐn cì]
【解釋】比喻說話中帶著譏諷。
【出處】元·高茂卿《兒女團圓》第四折:“莫怪他泥中隱刺,他不曾道節外生枝。”
【示例】看玄德公面皮,將這廝搶下樓去。這廝敢泥中隱刺。 ——元·無名氏《劉玄德醉走黃鶴樓》第三折
【第23句】:潛蹤隱跡[qián zōng yǐn jì]
【解釋】指潛伏躲藏,隱蔽行蹤。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八回:“你們因何不耍不頑,一個個都潛蹤隱跡?”
【示例】前日誅仙陣上已見雌雄,只當潛蹤隱跡,自己修過,以懺往愆,方是掌教之主。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二回
【第24句】:害忠隱賢[hài zhōng yǐn xián]
【解釋】忠:足以保國之人;隱:埋沒;賢:德才兼備之人。殘害忠良,埋沒賢才。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又左右皆非其人,群黨相挾,害忠隱賢,此皆春蠢政病民者也?!?/p>
【第25句】:莫見乎隱,莫顯乎微[mò xiàn hū yǐn,mò xiǎn hū wēi]
【解釋】見:同“現”;顯:顯現。極隱秘、極細微之處沒有不顯現出來的。
【出處】《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p>
【示例】惠老是畫匠,如醫書上會畫那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的心肝葉兒。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三十九回
【第26句】:若隱若顯[ruò yǐn ruò xiǎn]
【解釋】若:好像;隱:隱藏;顯:顯現。好像隱藏不露,又好像顯現出來。形容隱隱約約,看不清楚的樣子。
【出處】宋·趙佶《宣和畫譜·山水三》:“作《風煙欲雨圖》,非陰非霽,如梅天霧曉,霏微暗靄之狀,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于微茫之間,若隱若顯,不能窮也?!?/p>
【第27句】:潛光隱德[qián guāng yǐn dé]
【解釋】指隱藏德才。
【出處】南朝·梁·慧皎《高僧傳·道淵》:“眾經數論,靡不通達,而潛光隱德,世莫之知?!?/p>
【第28句】:素隱行怪[sù yǐn xíng guài]
【解釋】隱:隱暗的事;行:從事;怪:怪事。求索隱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隱逸的地方,行為怪異,以求名聲。
【出處】《漢書·藝文志》:“孔子曰:'索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p>
【第29句】:龍隱弓墜[lóng yǐn gōng zhuì]
【解釋】舊時比喻皇帝死。
【出處】《史記·封禪書》:“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巧干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p>
【第30句】:埋名隱姓[mái míng yǐn xìng]
【解釋】隱:隱瞞。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不讓別人知道。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七回:“京城里鏢局上請過他幾次,他都不肯去,情愿埋名隱姓,做個農夫。”
【第31句】:潛山隱市[qián shān yǐn shì]
【解釋】指潛身于山林,隱跡于市井。
【出處】唐·杜牧《送薛處士序》:“處士之名,何哉?潛山隱市,皆處士也。”
【第32句】:山林隱逸[shān lín yǐn yì]
【解釋】隱居山林的士人。即隱士。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韻》:“聽他說話,像幾個山林隱逸?!?/p>
【示例】我們與山林隱逸不同,既然奉旨召我,君臣之禮是傲不得的。 ——《儒林外史》第三四回
【第33句】:索隱行怪[suǒ yǐn xíng guài]
【解釋】索:探索;隱:隱暗的事;行:從事;怪:怪事。求索隱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隱逸的地方,行為怪異,以求名聲。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孔子曰:'索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示例】舉凡舊日一應索隱行怪之習,荒謬妄誕之談。 ——太平天國·洪仁隊⒔芄檎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