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煙”的成語大全(113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煙蓑雨笠、七孔生煙、竹煙波月等含“煙”的成語113個,其中“煙”開頭的35個,“煙”結尾的24個,“煙”在中間的54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煙”開頭的成語
【第1句】:煙蓑雨笠[yān suō yǔ lì]
【解釋】①指蓑衣斗笠兩種雨具。②借指隱者的服裝或隱者優游自適的生活。
【出處】宋·蘇軾《書晁說之〈考牧圖〉后》詩:“煙蓑雨笠長林下,老去而今空見畫。”
【示例】掃空紫陌紅塵夢,收得煙蓑雨笠身。 ——宋·陸游《溪上小雨》詩
【第2句】:煙火之警[yān huǒ zhī jǐng]
【解釋】煙火:烽火。邊界發一戰事,用點燃烽火的辦法報警。
【出處】《漢書·匈奴傳下》:“初,北邊自宣帝以來,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
【第3句】:煙霞沉痼[yān xiá chén gù]
【解釋】煙霞:指山水;痼: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積久成習,不易改變的嗜好、習慣。指愛好山水成癖。
【出處】《舊唐書·田游巖傳》:“臣所謂泉石膏肓,煙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遙。”
【示例】煙霞沉痼不須醫,此去真同汗漫期。 ——宋·范成大《初入大峨》
【第4句】:煙消云散[yān xiāo yún sàn]
【解釋】象煙云消散一樣。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凈凈。
【出處】《朱子全書·治道二·禎異》:“使一日之間,云消霧散,堯天舜日,廓然清明。”
【示例】他的興致被突然傳來的壞消息吹得煙消云散。
【第5句】:煙聚波屬[yān jù bō shǔ]
【解釋】如煙之相聚,波之相接。比喻接連而來,聚集甚多。
【出處】隋·盧思道《北齊興亡論》:“朝士無賴者,亦競相諂媚,或送婢妾,或進子女,筐筐苞苴,煙聚波屬。”
【第6句】:煙霧騰天[yān wù téng tiān]
【解釋】像濃煙霧氣向上升騰翻滾一樣。形容鬧騰得十分兇。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七回:“平生絕無嗜好,惟有敬信鬼神,是他獨一無二的事,家里頭供的甚么齊天大圣、觀音菩薩,亂七八糟的,鬧了個煙霧騰天。”
【示例】一個捶背,一個揉胸,又有一個拿飯湯,又有一個倒開水,鬧得七手八腳,煙霧騰天。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六回
【第7句】:煙霏霧集[yān fēi wù jí]
【解釋】形容眾多。
【出處】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序:“嘉祥累仍,福應尤盛……煙霏霧集,不可勝紀。”
【示例】每當命酒延賓,張燈召客,煙霏霧集,紙醉金迷。 ——清·吳錫麒《袁簡齋前輩八十壽序》
【第8句】:煙消霧散[yān xiāo wù sàn]
【解釋】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凈凈。同“煙消云散”。
【出處】巴金《海的夢》后篇一:“我很疲倦,但是我覺得暢快。在流了這么多的眼淚以后,這許多日子來的陰郁的思想都煙消霧散了。”
【第9句】:煙火鄰居[yān huǒ lín jū]
【解釋】煙火都能相接的鄰居。指緊鄰。
【示例】湖南湖北是煙火鄰居,更要加強經濟合作。
【第10句】:煙視媚行[yān shì mèi xíng]
【解釋】煙視:微視;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樣子。
【出處】《呂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取婦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
【第11句】:煙不出火不進[yān bù chū huǒ bù jìn]
【解釋】形容人慢性子,不愛說話。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七九:“孫七太太是個四十來歲,永遠煙不出火不進的,不惹人注意的婦人。”
【示例】他這個人煙不出火不進的。
【第12句】:煙塵斗亂[yān chén nnndǒu luàn]
【解釋】形容煙霧和灰塵彌漫。
【示例】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 ——魯迅《藤野先生》
【第13句】:煙霏露結[yān fēi lù jié]
【解釋】煙霧迷蒙集結的樣子。
【出處】《晉書·王羲之傳》:“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燦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
【第14句】:煙花賤質[yān huā jiàn zhì]
【解釋】舊指妓女。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若不嫌我煙花賤質,情愿舉案齊眉,白頭奉侍。”
【示例】妾雖煙花賤質,零落殘姿,雖不敢自薦枕席,若得親傍江相公豐膚,道得個蒹葭倚玉,則賤妾死且不朽。 ——清·吳中佩蘅子《吳江雪》十二回
【第15句】:煙霧塵天[yān wù chén tiān]
【解釋】形容秩序或場面烏煙瘴氣,亂七八糟。
【示例】這兒被他們搞得煙霧塵天。
【第16句】:煙波萬頃[yān bō wàn qǐng]
【解釋】形容廣闊的水面霧氣彌漫,碧波蕩漾的景色。
【出處】宋·辛棄疾《蝶戀花》詞:“淚眼送君傾似雨。不折垂楊,只倩愁隨去。有底風光留不住,煙波萬頃春江櫓。”
【示例】三個走到水亭上,推窗一看,只見煙波萬頃,山光滴翠。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八回
【第17句】:煙菲露結[yān fēi lù jié]
【解釋】菲:飄揚。煙霧飄飛露水凝集的樣子。比喻書法
【出處】《晉書·王羲之傳論》:“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菲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
【第18句】:煙炎張天[yān yán zhāng tiān]
【解釋】煙火遮滿天空。炎:同焰。
【第19句】:煙霞成癖[yān xiá chéng pǐ]
【解釋】有游山玩水的癖好。
【示例】他已經煙霞成癖,準備成為一個旅行家。
【第20句】:煙斷火絕[yān duàn huǒ jué]
【解釋】指人煙滅絕。
【出處】《文選·江淹〈恨賦〉》:“若乃騎疊跡,車屯軌,黃塵匝地,歌吹四起,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里。”李善注:“煙斷火絕,喻人之死也。”
【第21句】:煙波釣徒[yān bō diào tú]
【解釋】煙波:水波渺茫,看遠處有如煙霧籠罩;釣:釣魚。舊指隱逸于漁的人。
【出處】《新唐書·張志和傳》:“以親既喪,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
【示例】笠檐蓑袂平生事,臣本煙波一釣徒。”(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四 ——查初白先生末句云
【第22句】:煙霞痼疾[yān xiá gù jì]
【解釋】煙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積久成習,不易改變的嗜好、習慣。指愛好山水成癖。
【出處】《新唐書·田游巖傳》:“臣所謂泉石膏肓,煙霞痼疾者。”
【第23句】:煙消火滅[yān xiāo huǒ miè]
【解釋】煙云消散,火光熄滅。比喻事物消滅干凈。
【出處】晉·傅玄《四言詩》:“忽然長逝,煙消火滅。”
【示例】若是這位武弁老爺,當時認個不是,賠個笑臉,這件事兒也就煙消火滅的了。 ——清·張春帆《宦海》第十七回
【第24句】:煙幕彈[yān mù nnndàn]
【解釋】能發出帶色濃煙的裝置。比喻迷惑人的手段。
【出處】毛澤東《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日本外交家的漂亮詞句,都不過是掩蓋其戰爭準備的煙幕彈。”
【示例】請收起你的煙幕彈,我們不會被迷惑的
【第25句】:煙嵐云岫[yān lán yún xiù]
【解釋】嵐:霧氣;岫:峰巒。形容山巒之間云霧之氣彌漫繚繞。
【出處】宋·陸游《萬卷樓記》:“煙嵐云岫,洲渚林薄,更相映發,朝莫萬態。”
【第26句】:煙云供養[yān yún gòng yǎng]
【解釋】煙云:煙霧和云氣。道家認為不吃食物,依靠吞食云霧可致長壽。
【出處】明·陳繼儒《妮古錄》卷三:“黃大癡九十而貌如童顏,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無疾而逝,蓋畫中煙云供養也。”
【第27句】:煙云過眼[yān yún guò yǎn]
【解釋】象煙云在眼前一晃而過。比喻事物很快就成為過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視。
【出處】宋·蘇軾《寶繪堂記》:“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云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
【示例】余于器玩不甚留意,后為人取去,煙云過眼矣。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第28句】:煙熏火燎[yān xūn huǒ liǎo]
【解釋】煙和火熏烤,比喻酷熱或干燥。
【示例】我感到嗓子煙熏火燎的難受。
【第29句】:煙波浩淼[yān bō hào miǎo]
【解釋】煙波:霧靄蒼茫的水面;浩淼:水面遼闊。形容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廣闊無邊。
【出處】唐·劉禹錫《送鴻舉游江西》:“煙波浩淼魚鳥情,東去三千三百里。”
【示例】煙波浩淼,孤舟一葉。海天空闊,月光如水。 ——霍達《追日者》
【第30句】:煙花風月[yān huā fēng yuè]
【解釋】指男女情愛之事。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傳歌》:“煙花妙部,風月名班,生長舊院之中。”
【示例】咳!弘光啊!都是些煙花風月了你也。 ——吳梅《風洞山·游湖》
【第31句】:煙飛星散[yān fēi xīng sàn]
【解釋】形容離散。
【出處】《初刻拍案驚奇》卷八:“有一等做舉人、秀才的,呼朋引類,把持官府,起滅詞訟,每有將良善人家拆得煙飛星散的,難道不是大盜?”
【第32句】:煙霏雨散[yān fēi yǔ sàn]
【解釋】形容眾多。
【出處】《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絡繹縱橫,煙霏雨散。”李善注:“煙霏雨散,眾多也。”
【第33句】:煙霞蜩疾[yān xiá tiáo jí]
【解釋】煙霞:指山水;蜩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積久成習,不易改變的嗜好、習慣。指愛好山水成癖。
【出處】《舊唐書·田游巖傳》:“臣所謂泉石膏肓,煙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遙。”
【第34句】:煙波浩渺[yān bō hào miǎo]
【解釋】煙波:霧靄蒼茫的水面;浩渺:水面遼闊。形容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廣闊無邊。
【出處】唐·崔致遠《將歸海東巉山春望》:“目極煙波浩渺間,曉鳥飛處認鄉關。”
【示例】江面上煙波浩渺,一遍朦朧的景象。
【第35句】:煙銷灰滅[yān xiāo huī miè]
【解釋】比喻事物消失,不見蹤跡。
【出處】元·劉祁《〈歸潛志〉序》:“向日二十余年間所見富貴權勢之人,一時煊赫如火烈烈者,迨遭喪亂,皆煙銷灰滅無余。”
“煙”結尾的成語
【第1句】:七孔生煙[qī kǒng shēng yān]
【解釋】形容氣憤到極點。同“七竅生煙”。
【出處】清·張春帆《宦海》第八回:“袁太守竟教訓起他來,氣得七孔生煙,雙眉倒豎。”
【示例】她氣得七孔生煙,把報紙撕了粉碎
【第2句】:接續香煙[jiē xù xiāng yān]
【解釋】香煙:祭祖時所燃的煙香。舊時比喻生養子孫,使家族繁衍不斷。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掐得這些少家私,卻不曾生得個兒子,傳授與他,接紹香煙。”
【示例】官人既然做了官,總以接續香煙為重,從此要早畢婚姻,成家立業要緊。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二十七回
【第3句】:有氣無煙[yǒu qì wú yān]
【解釋】形容家中非常貧困,無米下鍋。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自從那李甲在此,混帳一年有余,莫說新客,連舊主顧都斷了。分明接了個鍾馗老,連小鬼也沒得上門,弄得老娘一家人家,有氣無煙,成什么模樣!”
【第4句】:三尸亂爆,七竅生煙[sān shī luàn bào,qī qiào shēng yān]
【解釋】三尸:道家認為人體內有作崇的神,叫“三尸”或“三尸神”;七竅: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和嘴。形容人氣憤到極點。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八回:“太師聞報,破了兩陣,只急得三尸神暴跳,七竅內生煙。”
【示例】這時一些官員,面面相覷,沒奈他何,制臺是氣的三尸亂爆,七竅生煙。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七回
【第5句】:一脈香煙[yī mài xiāng yān]
【解釋】指延續家世的后代。人死,后嗣須常上香祭掃,故云。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正因為姐姐你在黑風崗能仁寺救了他兒子性命,保了他安家一脈香煙,因此我公婆以德報德,也想續你何家一脈香煙。”
【第6句】:三尸暴跳,七竅生煙[sān shī bào tiào,qī qiào shēng yān]
【解釋】三尸:道家認為人體內有作崇的神,叫“三尸”或“三尸神”;七竅: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和嘴。形容人氣憤到極點。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八回:“太師聞報,破了兩陣,只急得三尸神暴跳,七竅內生煙。”
【示例】駱青相真氣得三尸暴跳,七竅生煙。老大氣喘了一回,方才同段承恩商議,要報這個仇的話。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一回
【第7句】:紙落云煙[zhǐ luò yún yān]
【解釋】形容落筆輕捷,揮灑自如。
【出處】晉·潘岳《楊荊州誄》:“翰動若飛,紙落如云。”
【示例】紙落云煙供醉后,詩成珠玉看朝還。 ——宋·蘇軾《次韻答滿思復》
【第8句】:千里無煙[qiān lǐ wú yān]
【解釋】指廣大地區糧盡炊斷。
【出處】《三國志·魏志·衛覬傳》:“當今千里無煙,遺民困苦。”
【示例】目斷平野,千里無煙。萬民剝落,不保朝昏。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四
【第9句】:扼襟控煙[è jīn kòng yān]
【解釋】襟:衣服胸前的部分。抓住胸部,控制咽喉。比喻控制要害的地方。
【出處】宋·周邦彥《汴都賦》:“扼襟控咽,屏藩表里,名城池為金湯,役諸侯為奴隸。”
【第10句】:蕩為寒煙[dàng wéi hán yān]
【解釋】蕩:破壞,毀壞;寒:冷。指房屋等建筑物被燒毀,只剩下已經變冷的輕煙。形容徹底被毀壞,不復存在。
【出處】清·邵長蘅《夜游孤山記》:“今皆亡有,既已蕩為寒煙矣。”
【第11句】:衰草寒煙[shuāi cǎo hán yān]
【解釋】衰草:衰敗的野草;寒煙:空曠荒涼的原野上的霧氣。比喻空曠偏僻,冷落荒涼。
【出處】宋·姜夔《凄涼犯》詞:“更衰草寒煙淡薄。似當時、將軍部曲,迤邐度沙漠。”
【示例】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八回
【第12句】:杳無人煙[yǎo wú rén yān]
【解釋】僻遠無人居住。形容荒涼,偏僻。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4回:“師兄差疑了,似這杳無人煙之處,又無個怪獸妖禽,怕他怎的。”
【示例】這兒杳無人煙,得提防動物來犯。
【第13句】:落紙云煙[luò zhǐ yún yān]
【解釋】筆墨落到紙上如同云煙一樣變幻多姿。形容書法或詩文高超玄妙,變化多姿。
【出處】晉·潘岳《楊荊州誄》:“草隸兼善,尺牘必珍。足不綴行,手不釋文。翰動若飛,紙落如云。”
【第14句】:扯纖拉煙[chě qiàn lā yān]
【解釋】猶扯篷拉纖。指用不正當的手段為人撮合或說情而從中取利的行為。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五回:“晁書、晁鳳也只道胡旦的外公,不過在京中扯纖拉煙,尋常門戶罷了。”
【第15句】:七竅生煙[qī qiào shēng yān]
【解釋】七竅:口?土窖邸⒘蕉⒘獎強住F叩煤孟穸靠詒嵌家俺齷鵠礎P穩萜叩郊恪?
【出處】七竅:口和兩眼、兩耳、兩鼻孔。氣憤得好像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來。形容氣憤到極點。
【示例】三尸神炸,七竅生煙,忙傳軍令,叫把京城十三門盡行關閉,挨戶查拿。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七十五回
【第16句】:荒無人煙[huāng wú rén yān]
【解釋】人煙:指住戶、居民,因有炊煙的地方就有人居住。形容地方偏僻荒涼,見不到人家。
【出處】穆欣《南線巡回·解放西昌之戰》:“部隊指戰員忍饑受寒,翻越高達四千二百米荒無人煙的大山。”
【示例】他們來到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只好自力更生了。
【第17句】:渺無人煙[miǎo wú rén yān]
【解釋】一片渺茫,沒有人家。
【出處】《花月痕》第四七回:“不上一月,將淮北千里,掃蕩個渺無人煙。”
【示例】長征中,紅軍斬關奪隘……跋涉了渺無人煙的草原。 ——劉伯承《回顧長征》
【第18句】:紫玉成煙[zǐ yù chéng yān]
【解釋】指少女逝世
【示例】我從書本上了解紫玉成煙的故事
【第19句】:接紹香煙[jiē shào xiāng yān]
【解釋】香煙:祭祖時所燃的煙香。舊時比喻生養子孫,使家族繁衍不斷。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掐得這些少家私,卻不曾生得個兒子,傳授與他,接紹香煙。”
【第20句】:瘴雨蠻煙[zhàng yǔ mán yān]
【解釋】指南方有瘴氣的煙雨。也泛指十分荒涼的地方。
【出處】宋·辛棄疾《滿江紅·送湯朝美自便歸》詞:“瘴雨蠻煙,十年夢,尊前休說。”
【示例】殞于瘴雨蠻煙之地。 ——清·王韜《宜索歸澳門議》
【第21句】:蔓草荒煙[màn cǎo huāng yān]
【解釋】蔓草:蔓生的野草;荒煙:空曠荒涼的原野上的霧氣。比喻空曠偏僻,冷落荒涼。
【出處】宋·歐陽修《祭石曼卿文》:“奈何荒煙野蔓,荊棘縱橫。”
【第22句】:一溜煙[yī liú yān]
【解釋】形容跑得很快。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五回:“那些親友聽見,就一溜煙如飛的出去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說罷了這一句,便一溜煙外面去了。”
【示例】那捉他的巡捕見問官和他認得,便一溜煙走了。 ——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八回
【第23句】:過眼云煙[guò yǎn yún yān]
【解釋】從眼前飄過的云煙。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視。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出處】宋·蘇軾《寶繪堂記》:“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云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
【示例】盡道是用不盡的金銀,享不完的福祿了,誰知過眼云煙,容易消歇。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第24句】:三尸神暴跳,七竅內生煙[sān shī shén bào tiào,qī qiào nèi shēng yān]
【解釋】三尸:道家認為人體內有作崇的神,叫“三尸”或“三尸神”;七竅: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和嘴。形容人氣憤到極點。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八回:“太師聞報,破了兩陣,只急得三尸神暴跳,七竅內生煙。”
“煙”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竹煙波月[zhú yān bō yuè]
【解釋】煙:煙霧。霧氣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紋。比喻月光下秀美的景色
【出處】唐·白居易《池上篇》序:“酒酣琴罷,又命樂童登中島亭,合奏《霓裳散序》,聲隨風飄,或凝或散,悠揚子竹煙波月之際者久之。”
【第2句】:人煙稠密[rén yān chóu mì]
【解釋】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出處】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二十七回:“景和一力薦拔為延州府太守,管轄二州七縣,地方廣闊,錢糧極多,人煙稠密,百姓富庶,是一個膏腴的都會。”
【示例】那個地方雖然很小,但是人煙稠密。
【第3句】:齊煙九點[qí yān jiǔ diǎn]
【解釋】齊:齊州,指中國。俯視九州,小如煙點。
【出處】唐·李賀《夢天》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示例】再瞧那渺渺茫茫的天邊,揚起一帶煙塵。那不是什么“齊煙九點”,同伴告訴我說那也許是煉鐵廠。 ——楊朔《泰山極頂》
【第4句】:灰煙瘴氣[huī yān zhàng qì]
【解釋】比喻污濁。
【出處】魯迅《華蓋集續編·廈門通信》:“近處買不到一種北京或上海的新的出版物,所以有時也覺得枯寂一些,但也看不見灰煙瘴氣的《現代評論》。”
【第5句】:人煙阜盛[rén yān fù shèng]
【解釋】阜:大,盛。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自上了轎,進入城中從紗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華,人煙之阜盛,自與別處不同。”
【示例】稻田盡頭的平原上出現了一座人煙阜盛、樓廈密集的大城市。 ——王朔《玩得就是心跳》二十
【第6句】:霧鎖煙迷[wù suǒ yān mí]
【解釋】指為云霧所掩蔽。
【出處】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蕩洪波不分一個天地,望前程尚隔霧鎖煙迷。”
【第7句】:荒煙野蔓[huāng yān yě màn]
【解釋】荒煙:荒涼原野上的霧氣;野蔓:野草。形容冷落荒涼的景象。
【出處】宋·歐陽修《祭石蔓卿文》:“奈何荒煙野蔓,荊棘縱橫。”
【第8句】:雨膏煙膩[yǔ gāo yān nì]
【解釋】指花草樹木在煙雨中顯得肥腴潤澤。
【出處】宋·柳永《剔銀燈》詞:“艷杏夭桃,垂楊芳草,各斗雨膏煙膩。”
【第9句】:匝地煙塵[zā dì yān chén]
【解釋】匝地:遍地;煙塵:烽煙和戰場上揚起的塵土。到處都能看到烽煙和戰場上揚起的塵土。形容兵荒馬亂的混亂景象。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投轅》:“從此談今論古日傾倒,風雨開懷抱。你那蘇張舌辯高,我的巧射驚羿奡,只愁那匝地煙塵何日掃。”
【第10句】:槍煙砲雨[qiāng yān pào yǔ]
【解釋】形容激烈的爭戰。
【第11句】:渺若煙云[miǎo ruò yān yún]
【解釋】渺:渺茫;若:象。象煙云一樣渺茫不清。比喻模糊不清,令人捉摸不定。
【示例】像一個多情的幽靈獨自追念著那不可喚回的渺若煙云的以往,又是惋惜,又是哀傷,那樣充滿了怨望和依戀。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
【第12句】:堅臥煙霞[jiān wò yān xiá]
【解釋】臥:躺;煙霞:山林間的霧氣煙云。指隱匿山林,悠閑度日。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小弟堅臥煙霞,靜聽好音。”
【第13句】:雨蓑煙笠[yǔ suō yān lì]
【解釋】防雨用的蓑衣笠帽,為漁夫的衣飾。亦借指漁夫。
【出處】唐·翁洮《漁者》詩:“一葉飄然任浪吹,雨蓑煙笠肯忘機。”
【示例】雨蓑煙笠傍漁磯,應不是、封侯相。 ——宋·陸游《一落索·識破浮生虛妄》
【第14句】:云飛煙滅[yún fēi yān miè]
【解釋】比喻消逝。
【出處】宋·辛棄疾《賀新郎·聽琵琶》詞:“千古事、云飛煙滅。賀老定場無消息,想沉香亭北繁華歇。”
【第15句】:撞破煙樓[zhuàng pò yān lóu]
【解釋】煙樓:灶上的煙囪。比喻子輩勝過父輩,后人超越前人。
【出處】宋·蘇軾《答陳季常書》:“在定日作《松醪賦》一首,今寫寄擇等,庶以發后生妙思,著鞭一路,當撞破煙樓也。”
【第16句】:分煙析生[fēn yān xī shēng]
【解釋】指分家。分割財產,各自過活。同“分煙析產”。
【出處】宋·蘇軾《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之一:“如本地分內人戶分煙析生,即各據戶眼定差,或外來人戶典買到本社田地,亦許收入差充弓箭社戶。”
【第17句】:雨井煙垣[yǔ jǐng yān yuán]
【解釋】比喻荒涼、冷落的景象。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題畫》:“明放著花樓酒榭,丟做個雨井煙垣。”
【第18句】:不食煙火[bù shí yān huǒ]
【解釋】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煉主張絕粒卻谷,不吃世間煙火物。②指詩文立意高超,言詞清麗,不同凡俗。
【出處】《終有報》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煙火,體氣欲仙。”
【示例】此詩不獨敏捷異常,且字字清新俊逸,饒有別致,似不食煙火者,大與平日不同。 ——《玉嬌梨》第一回
【第19句】:雨笠煙蓑[yǔ lì yān suō]
【解釋】防雨用的蓑衣笠帽,為漁夫的衣飾。亦借指漁夫。
【出處】宋·劉過《沁園春·詠別》詞:“念丹霞秋冷,風巾霧屨,五湖春暖,雨笠煙蓑。”
【示例】從今穩作城東客,雨笠煙蓑不用將。 ——明·李東陽《得匏安觀造雨□詩輒次韻》
【第20句】:過眼煙云[guò yǎn yān yún]
【解釋】從眼前飄過的云煙。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視。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出處】宋·蘇軾《寶繪堂記》:“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云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
【示例】論起榮華富貴,原不過是過眼煙云。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
【第21句】:如墮煙海[rú duò yān hǎi]
【解釋】墮:落。好像掉在茫茫無邊的煙霧里。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頭緒,抓不住要領。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仲祖、劉真長造殷中軍談,談竟俱載去。劉謂王曰:'淵源真可!’王曰:'卿故墮其云霧中。’”
【示例】萬千的學問家和實行家,不懂得這種方法,結果如墮煙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決矛盾的方法。 ——毛澤東《矛盾論》?
【第22句】:人煙輻輳[rén yān fú còu]
【解釋】人煙:指人家、住戶;輻輳: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車輻集中于車轂一樣。指居民密集。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人煙輻輳,車馬駢閬。”
【第23句】:硝煙彈雨[xiāo yān dàn yǔ]
【解釋】形容戰場上非常緊張激烈的戰斗。
【出處】曾樸《孽海花》第33回:“那些日軍剛離了硝煙彈雨之中,倏進了酒綠燈紅之境。”
【示例】他光榮犧牲在硝煙彈雨之中。
【第24句】:狼煙四起[láng yān sì qǐ]
【解釋】狼煙: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騰起的煙。四處都是報警的煙火,指邊疆不平靜。
【出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毛篇》:“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
【示例】這火筒節節生枝,能吹得狼煙四起;實在放他不得。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回
【第25句】:蠻煙瘴霧[mán yān zhàng wù]
【解釋】指南方的煙雨瘴氣。借指荒涼地區。
【出處】宋·歐陽修《再和公儀贈白鷴》:“蠻煙瘴霧雖生處,何必區區憶陋邦。”
【第26句】:落紙煙云[luò zhǐ yān yún]
【解釋】筆墨落到紙上如同云煙一樣變幻多姿。形容書法或詩文高超玄妙,變化多姿。
【出處】晉·潘岳《楊荊州誄》:“草隸兼善,尺牘必珍。足不綴行,手不釋文。翰動若飛,紙落如云。”
【示例】落紙煙云紛態度,照人冰玉峙高寒。 ——宋·陸游《致語口號》
【第27句】:硝煙彌漫[xiāo yān mí màn]
【解釋】彌漫:充滿。指戰場上炮火充滿了整個空間。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掌子面炮聲轟響,硝煙彌漫,成千上萬的人二十四小時三班倒,輪番在地下作業。”
【示例】在那硝煙彌漫的年代,想讀書是太難了。
【第28句】:露紅煙綠[lù hóng yān lǜ]
【解釋】形容花木的色彩鮮艷。同“露紅煙紫”。
【出處】宋·晏幾道《泛清波摘遍》詞:“催花雨小,著柳風柔,都似去年時侯好。露紅煙綠,盡有狂情斗春早。”
【第29句】:如墮煙霧[rú duò yān wù]
【解釋】墮:落。好像掉在煙霧之中。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頭緒,不得要領。
【出處】唐·李白《嘲魯儒》詩:“問以經濟策,茫如墮煙霧。”
【示例】茫茫如墮煙霧,瞪目撟舌不能語。 ——清·梁啟超《讀日本目志書后》
【第30句】:火滅煙消[huǒ miè yān xiāo]
【解釋】火苗熄滅,煙云消散。比喻事物消失凈盡,不留一點痕跡。亦作“煙消火滅”。
【出處】晉·傅玄《四言雜詩》:“忽然長逝,火滅煙消。”
【第31句】:荒煙蔓草[huāng yān màn cǎo]
【解釋】荒煙:空曠荒涼的原野上的霧氣;蔓草:蔓生的野草。比喻空曠偏僻,冷落荒涼。
【出處】宋·歐陽修《祭石曼卿文》:“奈何荒煙野蔓,荊棘縱橫。”
【示例】徘徊于荒煙蔓草之間,得浣花殘碣。 ——清·黃宗羲《朱岷左先生近詩題辭》
【第32句】:露紅煙紫[lù hóng yān zǐ]
【解釋】形容花木的色彩鮮艷。
【出處】宋·曾鞏《芍藥廳》詩:“小碧闌干四月天,露紅煙紫不勝妍。”
【第33句】:浩若煙海[hào ruò yān hǎi]
【解釋】浩:廣大,眾多;煙海:茫茫大海。指廣大繁多如茫茫煙海。
【出處】宋·晁補之《北渚亭賦》:“其下陂湖汗漫,葭蘆無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眾物居之,浩若煙海。”
【第34句】:分煙析產[fēn yān xī chǎn]
【解釋】指分家。分割財產,各自過活。
【出處】《宋史·食貸志上二》:“其分煙析產,典賣割移,官給契,縣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為正。”
【示例】現在社會上因分煙析產引起矛盾激化的事例很多,這起糾紛若不及時解決,后果不堪設想。 ——《文匯報》19【第84句】:【第9句】:19
【第35句】:柳煙花霧[liǔ yān huā wù]
【解釋】形容春色迷濛的景象。
【出處】宋·吳潛《賀新郎·用趙用父左司韻送鄭宗丞》詞:“尚趁得、柳煙花霧。我亦故山猿鶴怨,問何時、歸棹雙溪渚。”
【示例】傍薔薇,搖露點。衣潤得香長遠。雙枕鳳,一衾鸞。柳煙花霧間。 ——宋·毛滂《更漏子·熏香曲》詞
【第36句】:蠻煙瘴雨[mán yān zhàng yǔ]
【解釋】指南方有瘴氣的煙雨。也泛指十分荒涼的地方。
【出處】宋·辛棄疾《滿江紅》詞:“瘴雨蠻煙,十年夢,樽前休說。”
【示例】走蠻煙瘴雨之鄉,受駭浪驚濤之險。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
【第37句】:不食人間煙火[bù shí rén jiān yān huǒ]
【解釋】道教稱神仙或修道者不吃熟食。比喻人有出世之意。也比喻詩畫之意高超,不凡凡俗。
【出處】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九引《直方詩話》:“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示例】“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
【第38句】:雨愁煙恨[yǔ chóu yān hèn]
【解釋】煙雨所引起的人的惆悵哀愁。
【出處】宋·史達祖《隔浦蓮·荷花》詞:“西湖游子,慣識雨愁煙恨。只恐吳娃暗折贈。耿耿。柔絲容易縈損。”
【第39句】:泉石膏肓,煙霞痼疾[quán shí gāo huāng,yān xiá gù jí]
【解釋】膏肓:病情嚴重;痼疾:久治不愈的病。形容愛好山水林泉,煙霧云霞,已經成為難以改變的癖好。
【出處】《新唐書·田游巖傳》:“臣所謂泉石膏肓,煙霞固疾者。”
【第40句】:筆底煙花[bǐ dǐ yān huā]
【解釋】比喻文章寫得生動、出色。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話·畫學·畫中人》:“筆底煙花傳海國,袖中詩句落吳船。”
【第41句】:人煙湊集[rén yān còu jí]
【解釋】人煙:指人家、住戶。指居民密集。
【出處】明·范受益《尋親記·托夢》:“連日在途,人煙湊集,不敢下手。”
【第42句】:狼煙大話[láng yān dà huà]
【解釋】漫無邊際的吹牛話。
【出處】管樺《清風店》:“他就喜歡聽那些狼煙大話,聽這些人幫著他擺龍門陣!”
【第43句】:云煙過眼[yún yān guò yǎn]
【解釋】象煙云在眼前一晃而過。比喻事物很快就成為過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視。也指榮華富貴轉眼已成過去。
【出處】宋·戴復古《再賦惜別呈李實夫運使》:“云煙過眼時時變,草樹驚秋夜夜疏。”
【示例】收藏書畫是雅事,原似云煙過眼,可以過而不留。 ——清·錢泳《履園叢話·收藏·總論》
【第44句】:烏煙瘴氣[wū yān zhàng qì]
【解釋】烏煙:黑煙;瘴氣:熱帶山林中的一種濕熱空氣,舊時認為是瘴癘的病原。比喻環境嘈雜、秩序混亂或社會黑暗。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如今鬧了個烏煙瘴氣。”
【示例】這樣,汪精衛派和國民黨的反共頑固派兩家里應外合,把時局鬧得烏煙瘴氣了。 ——毛澤東《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
【第45句】:放煙幕彈[fàng yān mù dàn]
【解釋】比喻制造假象,掩蓋真相。
【示例】她這樣做叫做故意放煙幕彈。
【第46句】:不吃煙火食[bù chī yān huǒ shí]
【解釋】煙火食:熟食。道教以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舊時用來稱贊詩文立意高超,言詞清麗,不同一般。
【出處】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九引《直方詩話》:“文潛先與李公擇輩來予家作長句。后再同東坡來,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示例】我看你每每寧神養性,不食煙火,雖然有些道理;但這上面事跡,你何能曉得,卻要觀看。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回
【第47句】:人煙稀少[rén yān xī shǎo]
【解釋】人煙:指住戶。指住戶少。
【出處】《西門豹》:“西門豹到了那里,看到田地荒蕪,人煙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爺來,問他是怎么回事。”
【示例】在這人煙稀少的地區生意是很難做的。
【第48句】:浩如煙海[hào rú yān hǎi]
【解釋】浩:廣大;煙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圖書等極為豐富。
【出處】隋·釋真觀《夢賦》:“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難尋,非生非滅,非色非心,浩如滄海,郁如鄧林。”
【示例】古今載籍,浩如煙海。 ——清·周永年《儒藏記》
【第49句】:灰飛煙滅[huī fēi yān miè]
【解釋】比喻事物消失凈盡。
【出處】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示例】豈知轉眼之間灰飛煙滅,金山化作冰山,極是不難的事。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第50句】:痼疾煙霞[gù jí yān xiá]
【解釋】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積久成習,不易改變的嗜好、習慣;煙霞:指山水。指愛好山水成癖。
【出處】《舊唐書·田游巖傳》:“臣所謂泉石膏肓,煙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遙。”
【示例】脫略世故累,痼疾煙霞深。 ——清·方薰《寒山訪趙凡夫故居》
【第51句】:槍煙炮雨[qiāng yān pào yǔ]
【解釋】形容激烈的爭戰。
【出處】《辛亥革命·安徽光復記》:“北皖以處于南北戰爭必趨之地,故鳳穎二府屬地仍在槍煙炮雨之中。”
【第52句】:雨條煙葉[yǔ tiáo yān yè]
【解釋】雨中的柳條,煙霧中的柳葉。形容凄迷的景色。亦比喻情意的纏綿。
【出處】宋·晏殊《浣溪沙》詞:“只有醉吟寬別恨,不須朝暮促歸程。雨條煙葉系人情。”宋·晏幾道《浪淘沙·麗曲醉思仙》詞:“秾蛾疊柳臉紅蓮。多少雨條煙葉恨,紅淚離筵。”
【示例】宋·晏幾道《浪淘沙·麗曲醉思仙》詞:“秾蛾疊柳臉紅蓮。多少雨條煙葉恨,紅淚離筵。”
【第53句】:萬頃煙波[wàn qǐng yān bō]
【解釋】形容廣闊的水面霧氣彌漫,碧波蕩漾的景色。
【出處】宋·楊萬里《潮陽海岸望海》:“客間供給能消底,萬頃煙波一白鷗。”
【示例】淮山隱隱,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萬頃煙波萬頃愁。 ——宋·淮上女《減字木蘭花》詞
【第54句】:人煙浩穰[rén yān hào rǎng]
【解釋】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出處】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市井》:“官巷口、棚心、眾安橋,食物店鋪,人煙浩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