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渡”的成語(11個)
本文整理了渡河香象、暗渡陳倉等含“渡”的成語11個,其中“渡”開頭的成語2個,“渡”在中間的成語9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渡”開頭的成語【第1句】:渡河香象[dù hé xiāng xiàng]
【解釋】渡:橫渡江河。大象過河,腳踏河底。形容評論文字精辟透徹。
【出處】《優(yōu)婆塞戒經(jīng)》第一卷:“如恒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能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
【第2句】:渡江亡楫[dù jiāng wú jí]
【解釋】亡:同“無”;楫:船槳。過江時船上沒有槳。比喻沒有準備,沒有必要的憑借。
【出處】《漢書·賈誼傳》:“若夫經(jīng)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中流而遇風波,船必覆矣。”
“渡”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暗渡陳倉[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釋】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來達到某種目的或暗中進行活動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桃園記·獨行千里>》:“就是韓信暗渡陳倉道,有賊兵來犯著,殺得他怎生逃。”
【示例】清·如蓮居士《薛剛反唐》第54回:“這日馬周正與眾將計議一個暗渡陳倉之計,去湘州接取唐王夫婦。”
【第2句】:香象渡河[xiāng xiàng dù hé]
【解釋】佛教用語。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評論文字精辟透徹。
【出處】《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一:“如恒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
【示例】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更無疑滯。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三
【第3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míng xiū zhàn dào,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釋】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出處】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示例】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攻定三秦,動取五國。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
【第4句】:普渡眾生[pǔ dù zhòng shēng]
【解釋】眾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及人。佛教語。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們脫離苦海,登上彼岸。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普渡眾生,號作無人師。”
【示例】所謂文學上的人道主義,當然不是庸俗的普渡眾生,也不是懲惡勸善。 ——孫犁《秀露集·文學和生活的路》
【第5句】:三豕渡河[sān shǐ dù hé]
【解釋】比喻文字傳寫或刊印訛誤。三豕:應為“己亥”。同“三豕涉河”。
【出處】《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
【示例】書有轉(zhuǎn)誤,三豕渡河之類也。 ——漢·蔡邕《月令問答》
【第6句】:絕渡逢舟[jué dù féng zhōu]
【解釋】比喻在絕路上有了出路或辦法。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回:“天幸遇著相公,如暗室逢燈,絕渡逢舟,從此讀書作文,俱可望有門徑矣。”
【第7句】:泥船渡河[ní chuán dù hé]
【解釋】坐泥土做的船過河。比喻非常危險。
【出處】《三慧經(jīng)》:“人在世間,譬如乘泥船渡河,當浮渡船且壞,人身如泥船不可久。”
【示例】你這樣做是泥船渡河——自身難保。
【第8句】:三獸渡河[sān shòu dù hé]
【解釋】佛教以兔、馬、象三獸渡河入水之深淺,喻小、中、大三乘證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出處】《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三種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
【第9句】:宋郊渡蟻[sòng jiāo dù yǐ]
【解釋】傳說宋朝的宋郊曾從水潦里救起許多螞蟻,后來中了狀元。舊時比喻多做善事,會得到好的報答。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五:“毛寶放龜懸大印,宋郊渡蟻占高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