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開頭的成語大全(含解釋和出處)
整理了事半功百、事以密成、事無大小、事半功倍、事與心違、事怕行家等“事”開頭的成語63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事半功百[shì bàn gōng bǎi]
【解釋】指做事得法,因而費力小,收效大。同“事半功倍”。
【出處】清·魏源《道光丙戌海運記》:“因利乘便,事半功百,而元所未有也。”
【第2句】:事以密成[shì yǐ mì chéng]
【解釋】事情因為嚴密謹慎而成功。
【出處】《韓非子·說難》:“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第3句】:事無大小[shì wú dà xiǎo]
【解釋】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
【出處】《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五:“委蕭瑀以庶政,事無大小,莫不關掌。”
【示例】卻說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無大小,皆親自從公決斷。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
【第4句】:事半功倍[shì bàn gōng bèi]
【解釋】指做事得法,因而費力小,收效大。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示例】如能善用他的特長和經驗,比較地容易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鄒韜奮《經歷·前途》
【第5句】:事與心違[shì yù xīn wéi]
【解釋】事實與愿望相違背。同“事與原違”。
【出處】北齊·魏收《魏書·王叡傳》:“誠思竭盡力命,以報所受,不謂事與心違,忽嬰重疾。”宋·歐陽修《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詩:“貌先年老因憂國,事與心違始乞身。”
【示例】相逢暗惹平生恨,西州路,事與心違。 ——清·陳維崧《金菊對芙蓉·姜學在掃墓歸過訪》詞
【第6句】:事怕行家[shì pà háng jiā]
【解釋】行家:內行人。事情即使很難,行家也能輕松處理。
【第7句】:事與原違[shì yǔ yuán wéi]
【解釋】事實與愿望相違背。
【第8句】:事重身衰[shì zhòng shēn shuāi]
【解釋】擔負重任而身體衰弱。形容力不勝任。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一回:“因年景漸老,事重身衰,又近因在外幾年,骨肉離異,今得晏然復聚于庭室,自覺喜幸不盡。”
【第9句】:事不師古[shì bù shī gǔ]
【解釋】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經驗。
【出處】《尚書·說命下》:“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
【示例】事不師古,始罷封侯之制,立郡縣之官。 ——《隋書·百官志上》
【第10句】:事齊事楚[shì qí shì chǔ]
【解釋】事:侍奉;齊、楚:春秋時兩大強國。依附齊國呢?還是依附楚國?比喻處在兩強之間,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示例】吾悲夫吾同胞之成事齊事楚任人掬拋之天性也。 ——清·鄒容《革命軍》第一章
【第11句】:事同虛設[shì tóng xū shè]
【解釋】形式上具備了某種設置,實際上并不起作用。
【出處】唐·李德裕《條疏太原以北邊備事宜狀》:“把頭烽內并未添兵鎮守,事同虛設。”
【第12句】:事在蕭墻[shì zài xiāo qiáng]
【解釋】謂禍亂出自內部。事,變故;蕭墻,宮室內當門的小墻。
【出處】語出《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示例】釁起他族,事在蕭墻。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第13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shì bù guān jǐ,gāo gāo guà qǐ]
【解釋】認為事情與己無關,把它擱在一邊不管。
【出處】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這是第三種。”
【示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第14句】:事寬即圓[shì kuān jí yuán]
【解釋】謂遇事只要從容對待,就能圓滿解決。款,寬緩。同“事款則圓”。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四十四回:“只怕事大難回,所以躊躇延捱……事寬即圓,支得他去,再可商量。”
【示例】秋鴻道:“哭也沒用,事寬即圓。” ——清·佚名《明珠緣》第十五回
【第15句】:事實勝于雄辯[shì shí shèng yú xióng biàn]
【解釋】事情的真實情況比喻雄辯更有說服力。
【出處】魯迅《<熱風>題記》:“現在擬態的制服早已破碎,顯出自身的本相來了,真所謂'事實勝于雄辯’。”
【示例】事實勝于雄辯。一貫火暴性子的鄉長,這回不得不認錯了。 ——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八章
【第16句】:事無不可對人言[shì wú bù kě duì rén yán]
【解釋】沒有什么樣事情不可公開。
【出處】語出《宋史·司馬光傳》:“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
【示例】他無私心,在黨內沒有要隱藏的事情,'事無不可對人言’。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六
【第17句】:事過境遷[shì guò jìng qiān]
【解釋】境:境況;遷:改變。事情已經過去,情況也變了。
【出處】清·頤瑣《黃繡球》第三回:“黃繡球與黃通理事過境遷,已不在心上。”
【示例】而且事過境遷,記憶力又衰退,更不免有記錯講錯的事。 ——巴金《談〈憩園〉》
【第18句】:事無三不成[shì wú sān bù chéng]
【解釋】謂辦事非經多次努力不會輕易成功。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三回:“常言道,事無三不成,你進洞兩遭了,再進去一遭,管情救出師父來也。”
【示例】老嬤嬤道:“只怕說他不過。雖然如此,常言道,事無三不成。這遭卻是兩遭了,老身只得替你再回他去。”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
【第19句】:事出意外[shì chū yì wài]
【解釋】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事情。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3回:“那老姑子見寶玉來了,事出意外,竟象天上掉下個活龍來的一般,忙上來問好,命老道來接馬。”
【示例】事出意外,我們得盡快采取對策。
【第20句】:事核言直[shì hé yán zhí]
【解釋】事情確實,文辭直捷。
【出處】語出《漢書·司馬遷傳贊》:“其文直,其事核。”
【示例】然且一人繪一圖,一圖敘一事,附一贊,事核言直,理明詞約,直閨壸之箴鑒也。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刑部·重刊閨范序》
【第21句】:事過景遷[shì guò jǐng qiān]
【解釋】事情已經過去,情況也變了。同“事過境遷”。
【出處】馬南邨《燕山夜話·“放下即實地”》:“到了事實完全弄清楚的時侯,有些問題又事過景遷了,心里感到十分懊惱。”
【第22句】:事關重大[shì guān zhòng dà]
【解釋】事情關系著大局,非常重要。
【出處】明·羅貫中《粉妝樓》第二十九回:“事關重大,只怕你三人難保無罪。”
【示例】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可是事關重大。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五十一章
【第23句】:事不過三[shì bù guò sān]
【解釋】指同樣的事不宜連作三次。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
【示例】太公叫媳婦:“事不過三,又有人來得不好。” ——《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待制出身傳》
【第24句】:事到萬難須放膽[shì dào wàn nán xū fà dǎn]
【解釋】事情遇到重重困難時,必須拿出全部膽識去干。
【示例】“事到萬難須放膽”,我們決定利用今昨兩天被消滅和被打垮的三個營敵人的番號偽裝自己,欺騙敵人。 ——《回憶長征·飛奪瀘定橋》
【第25句】:事無二成[shì wú èr chéng]
【解釋】謂公事和私事不能兩全。
【出處】《左傳·成公八年》:“禮無加貨,事無二成。”杜預注:“公私不兩成。”
【第26句】:事預則立[shì yù zé lì]
【解釋】指無論做什么事,事前有準備就會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
【出處】《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第27句】:事修傍興[shì xiū bàng xīng]
【解釋】修:整治;謗:誹謗;興:興起。事情一進行整治,誹謗也就會興起。指革新者總會受保守者的誹謗。
【出處】唐·韓愈《原毀》:“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第28句】:事在必行[shì zài bì xíng]
【解釋】事情已經非做不可了。
【出處】宋·蘇軾《東坡志林·養生說》:“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犯無恕。”
【示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6回:“事在必行,何卜之有?”
【第29句】:事非經過不知難[shì fēi jīng guò bù zhī nán]
【解釋】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艱難。
【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二回:“事非經過不知難。當下無意演說,竟自下臺,勉強把名單取出,交給議長,自己垂頭喪氣,踱出院門,乘輿竟去。”
【示例】事非經過不知難,沒有韓子奇在家里當家做主,韓太太才知道了掌管一個大買賣是多么的不容易。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十三章
【第30句】:事急無君子[shì jí wú jūn zǐ]
【解釋】謂人到緊急關頭,就顧不得講規矩、禮貌了。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邦杰道:'好一匹馬,不知何人的?如今事急無君子,只得借他來騎騎。’”
【示例】叔寶跟進城門,事急無君子,當街跪下稟道:'小的是山東濟南府解戶,伺候老爺領回批。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回
【第31句】:事無常師[shì wú cháng shī]
【解釋】謂處事沒有固定不變的準則,要擇善而從。
【出處】春秋·王詡《鬼谷子·忤合》:“世無常貴,事無常師。”陶弘景注:“主善為師,故無常師。”
【第32句】:事危累卵[shì wēi lěi luǎn]
【解釋】事情危險得像堆起來的蛋一樣。形容極端危險。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十過》:“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
【示例】現在是事危累卵的時候,我們千萬要慎重。
【第33句】:事出不意[shì chū bù yì]
【解釋】事情的發生出乎意料。
【出處】宋·周輝《清波雜志》卷二:“京以攸被詔同至,乃置酒留貫,攸亦預焉,京以事出不意,一時失措。”
【示例】明·姚茂良《雙忠記》第29出:“誰想命運乖違,事出不意。”
【第34句】:事必躬親[shì bì gōng qīn]
【解釋】躬親:親自。不論什么事一定要親自去做,親自過問。形容辦事認真,毫不懈怠。
【出處】《詩·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
【示例】于舅太爺卻勤勤懇懇,事必躬親,于這位外甥的事格外當心。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
【第35句】:事出無奈[shì chū wú nài]
【解釋】事情出于無可奈何。指迫不得已只能如此。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同窗友認假作真》:“而今我們匆匆進京去了,心下如割,卻是事出無奈。”
【示例】事出無奈,只得措置銀子,……雖不致賣家掘產,也未免挪衣剝當。 ——清·張南莊《何典》第二回
【第36句】:事事無成[shì shì wú chéng]
【解釋】連一樣事情也沒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無成就。
【出處】唐·白居易《醉吟》詩:“事事無成身也老,醉鄉不去欲何歸。”
【第37句】:事款則圓[shì kuǎn zé yuán]
【解釋】謂遇事只要從容對待,就能圓滿解決。款,寬緩。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七回:“事款則圓,你且住啼哭,休得叫罵。”又第二十五回:“你老人家不要著急,這可是急不來的事,事款則圓。”
【第38句】:事火咒龍[shì huǒ zhòu lóng]
【解釋】比喻荒誕不經之事。事火,指祀火為神;咒龍,指咒龍請雨。
【第39句】:事變知人心[shì biàn zhī rén xīn]
【解釋】在事情發生的變化中,才能考察出一個人的真實思想和品德。
【示例】好,連李寶堂這老家伙也反對咱了,這多年的飯都喂了狗啦!真是事變知人心啦!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十七
【第40句】:事不關己[shì bù guān jǐ]
【解釋】事情同自己沒有關系。
【出處】《曹雪芹別傳》:“當時的風氣是謹言慎行,少發議論,事不關己,不必打聽,因此對這一次大征戰的命將出師,一直不甚了了。”
【示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 ——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
【第41句】:事后諸葛亮[shì hòu zhū gé liàng]
【解釋】比喻事后自稱有先見之明的人。
【出處】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后諸葛亮,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我們不拉出去,郭忠還可以存在,因為引不起小島的注意。”
【示例】有些人把事后諸葛亮當做了一種諷刺,如果對于那種……臨事毫無主張、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諷刺是應該的。 ——馬南邨《燕山夜話·三種諸葛亮》
【第42句】:事出有因[shì chū yǒu yīn]
【解釋】事情的發生是有原因的。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回:“郭道臺就替他洗刷清楚,說了些'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話頭,稟復了制臺。”
【示例】但是一想到事出有因,他就只好假裝沒有聽見。 ——葉圣陶《四三集·得失》
【第43句】:事與愿違[shì yǔ yuàn wéi]
【解釋】事實與愿望相反。指原來打算做的事沒能做到。
【出處】三國魏·嵇康《幽憤》詩:“事與愿違,遘茲淹留。”
【示例】不料后來事與愿違,現在這點局面小得很,應酬不開! ——茅盾《子夜》十六
【第44句】:事不宜遲[shì bù yí chí]
【解釋】宜:可以,應該。事情要抓緊時機快做,不宜拖延。
【出處】元·賈仲名《蕭淑蘭》第四折:“事不宜遲,收拾了便令媒人速去。”
【示例】好計!我和你便去,事不宜遲。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
【第45句】:事往日遷[shì wǎng rì qiān]
【解釋】指事情和時光都已過去。
【出處】唐·李白《雪讒詩贈友人》:“感悟遂晚,事往日遷。”
【第46句】:事倍功半[shì bèi gōng bàn]
【解釋】指工作費力大,收效小。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示例】把這民間事業整頓得件件整齊,樁樁發達,這豈不是事倍功半嗎? ——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
【第47句】:事敗垂成[shì bài chuí chéng]
【解釋】事情在快要成功時失敗了。
【出處】明·梁辰魚《浣紗記·乞降》:“九仞為山,功虧一簣,料想不勞而集,事敗垂成。”
【示例】我們再也不能出現事敗垂成的事情。
【第48句】:事無巨細[shì wú jù xì]
【解釋】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同“事無大小”。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政事無巨細咸于亮。”
【示例】曾未期月,援溺振渴,事無巨細,悉究本末。 ——宋·邵博《聞見后錄》卷十五
【第49句】:事窮勢迫[shì qióng shì pò]
【解釋】事情陷入了困境,形勢緊迫逼人。
【出處】《漢書·韓信等傳贊》:“見疑強大,懷不自安,事窮勢迫,卒謀叛逆,終于滅亡。”
【示例】不然,民怨于內,敵逼于外,事窮勢迫,何所不至,陛下雖謀臣如云,猛將如雨,亦不知所以為策矣。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六八
【第50句】:事后聰明[shì hòu cōng míng]
【解釋】事情過去以后,才悟出其中的原由和應付的辦法。
【第51句】:事急計生[shì jí jì shēng]
【解釋】急事臨頭,能想出辦法來。
【出處】《新五代史·梁家人傳》:“左右勸友珪,事急計生,何不早自為圖。”
【示例】元禮顧不得別人,事急計生,聳身跳出后窗。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一
【第52句】:事寬則圓[shì kuān zé yuán]
【解釋】遇到事情只要從容對待,就能圓滿解決。款:寬緩。同“事款則圓”。
【出處】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一百三十一回:“聞達暗想道:“此人本是一勇之夫,不難取他,只是攻擊得緊,他必死命相拒。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
【示例】姐姐不要性急,事寬則圓。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八十九回
【第53句】:事非前定[shì fēi qián dìng]
【解釋】事情并不是事先注定的。指事在人為。
【出處】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予以謂不然,事非前定。”
【示例】世間底事非前定,妙理還須問濁醪。 ——宋·郭應祥《鷓鴣天》詞
【第54句】:事煩食少[shì fán shí shǎo]
【解釋】每日處理的事務非常繁重,可吃飯很少。形容工作辛勞,身體不佳。
【出處】《晉書·宣帝紀》:“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第55句】:事不有余[shì bù yǒu yú]
【解釋】謂達到極點。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娘兒倆先哭了個事不有余,大家勸住,他便忙著到祠堂行禮。”
【示例】那婆子樂了個事不有余,然后大家方才動身。 ——清·石昆玉《三俠五義》第五十三回
【第56句】:事捷功倍[shì jié gōng bèi]
【解釋】事情易辦而功效很大。
【出處】清·侯方域《上三省督府剿撫議》:“既示必死之期,又開可生之路,利害懸殊,事捷功倍。”
【第57句】:事到臨頭[shì dào lín tóu]
【解釋】事情已經落到頭上。形容事情緊迫。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六回:“今呂郤等尚且背叛,事到臨頭,召我等何用。”
【示例】事到臨頭,也不得不如此了。只好明日前往南清宮便了。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七回
【第58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shì yǒu bì zhì,lǐ yǒu gù rán]
【解釋】事情是必然要發生的,道理本來就該這樣。指某些事情無論怎樣防止,還是要出現,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規律發生發展的,是無法改變的。
【出處】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二十九回:“看官們有所未知,從來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第59句】:事在人為[shì zài rén wéi]
【解釋】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觀努力如何。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為耳,彼朽骨者何知。”
【示例】俗語說事在人為,只要你勤奮努力,一定能有所作為。
【第60句】:事事躬親[shì shì gōng qīn]
【解釋】躬親:親自。不論什么事一定要親自去做,親自過問。形容辦事認真,毫不懈怠。
【出處】《詩經·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禮記·月令》:“以教導之,必躬親之。”
【示例】所以反不及他做典史的,倒可以事事躬親,實事求是。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回
【第61句】:事生肘腋[shì shēng zhǒu yè]
【解釋】肘腋:胳肢窩。比喻事變就發生在身邊。
【出處】《三國志·蜀志·法正傳》:“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示例】景崧守臺的失敗,原因全在李文魁的內變,這種內變,事生肘腋,無從預防。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二
【第62句】:事過情遷[shì guò qíng qiān]
【解釋】隨著事情過去,對該事的感情、態度也起了變化。
【出處】《五四愛國運動資料·青島潮·處州同鄉會公電》:“然我國人之熱度幾何,只恐事過情遷,不數月而漸歸消滅。”
【第63句】:事緩則圓[shì huǎn zé yuán]
【解釋】碰到事情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慢地設法應付,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
【出處】清·俞萬春《蕩寇志》:“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同時他也勸她要耐心,事緩則圓,心太急反倒生出意外的障礙。”